怎么种植茯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99849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么种植茯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怎么种植茯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怎么种植茯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怎么种植茯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怎么种植茯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怎么种植茯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怎么种植茯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怎么种植茯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么种植茯苓.docx

《怎么种植茯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么种植茯苓.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怎么种植茯苓.docx

怎么种植茯苓

怎么种植茯苓

篇一:

茯苓栽培技术

茯苓栽培技术

一、茯苓简介及选种

茯苓味味甘淡,性平无毒,能入心、脾、肺、肾四经,具有利尿、安神、健脾之功效,能主治体虚浮肿、小便不利、脾虚虚弱、心神不安、健忘、心悸失眠、梦遗白浊、腹泻等症。

除以上药用价值外,食用上也是一种佳品。

我们经常吃的有茯苓饼、茯苓膏等,还可以在我们平时的饮食中加入一些茯苓做为食疗保健的营养品。

由于茯苓也属于食用菌类,所以茯苓的菌丝跟其他的食用菌菌丝一样,呈白色或者灰白色,而我们采收的是就是它的菌核体,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的像拳头那么大,大的直径可以达到35~45cm左右或更大。

表皮较薄,呈浅灰棕色或黑褐色,粗糙呈瘤状皱缩,有时部分剥落,内部白色稍带粉红,质坚实,破碎面颗粒状。

茯苓为兼性寄生菌,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cm,喜干燥环境。

由于茯苓也是食用菌类的一种,所以茯苓的菌种也是分为母种、原种、栽培种3个级别,同其他食用菌一样,茯苓菌种的制种也是要经过从母种接种,扩大繁殖成原种,再由原种扩大繁殖成栽培种这样一个过程。

具体的操作上也同其他食用菌的制种操作一样,大家可以参考其他食用菌的制种过程。

从有关单位购买母种来进行扩大繁殖,也可以直接从正规单位购买栽培种来进行栽培。

菌种购买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了解茯苓的菌种分为四种,即高温型、中温型、低温型和广温型。

这几种类型在外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第二点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购买。

海拔在700米以上的购买中温型和低温型的菌种,海拔在700米以下的购买高温型和广温型的;最后就是在购买菌种时要看好菌丝是否长满并无且其他杂菌。

二、茯苓栽培技术

茯苓的栽培方法可以分为段木栽培、树兜栽培、松针栽培和室内栽培法4种。

其中,最为广泛采用的是段木栽培法。

栽培时间和地域上几乎没有限制,只要适合其生长所需条件就可以栽培。

2.1栽培材料的选择与准备

树木的选择

段木栽培茯苓以松木为主。

虽然任何松树都是人工栽培茯苓的适生树种,但主要采用的松树品种有马尾松、黄山松、云南松、赤松、红松、黑松等,也可用杉树和枫香树栽培茯苓,但产量低。

松树最好选择生长10~15年左右或者树干直径为10~40cm的松树。

生长在阴坡的树木比生长在阳坡的树木栽培茯苓效果好一些。

因为阴坡肥沃之地的松树生长高大笔直,松枝较少,材质适中,茯苓产量较高。

阳坡的松树树多弯曲,枝多材硬,不利于茯苓菌丝生长。

同样的道理,生长在山下的松树比生长在山上的松树栽培茯苓产量高一些。

砍树

砍树的时间也是有一定讲究的。

虽然一年四季都可以砍树备料,但以松树在

老叶枯黄,新叶萌发期为好,也就是每年阴历9~12月份为最佳时期。

特别应注意的是,打春后一般不能备料,因为打春后水分上树,砍伐的树木接种后容易脱皮,不适宜栽培茯苓。

截断、削皮留筋

将砍伐或捡来的树木及时剔除枝丫,使松树干燥后锯成65cm左右的段木,然后再根据树木的大小开始削皮留筋。

树大的削4处左右,树小的削2处左右。

用利斧头纵向削去3cm宽的皮,削去松木半颗米粒的深度或见白均可,削皮对削,留皮对留。

比如,在木桩的一侧进行削皮,我们就要在木桩的这一削皮处的对面位置再进行削皮,留皮的方式也是一样的。

削皮的目的主要是有利于段木达到一定的干燥程度。

木质部分和皮质部分抱合紧密,不易脱落,留皮的目的是等到接种以后能有利于菌丝的生长。

将削皮留筋后的段木堆码在向阳、干燥、通风的地方,用砖头或石头将段木垫高30cm左右,堆成“井”字形,堆高1.5m左右。

料堆顶上用塑料布或者编织袋盖好,千万不能让雨水淋湿段木,更不能让段木生霉,以免茯苓减产或传染病菌。

堆码的目的是使段木风干,以防腐烂和虫蛀。

一个月要翻堆一次,一般3~4个月的时候木料就能到达5~7成干了,这样的木料就可以进行栽培使用了。

栽培场地的选择与准备

栽培茯苓的海拔在200~1000米均可,未种过庄稼的荒地更好,林场可以选择东、南、西方向的坡地,切忌朝北,坡度在15~30度最好,场地要向阳、沥水、疏松的沙质土壤,含沙量在70%的马沙、油砂土、白沙土、黄沙土、粗砂土为最好,大土泥、黄泥土次之。

若是粘土则必须要在冬季翻挖后才可以,但过于细的沙土并不好,因为过于细的沙土通气性欠佳,沙质过密影响茯苓的质量和生长。

场地选好后,应清除杂草、树根和石块,也可将表土全部铲除。

总之,选择栽培茯苓的地要月瘦越好,千万不要选肥土栽培。

如果是肥土,可荒废一年或半年不种庄稼,使肥地里面一些对茯苓有害的物质散发掉。

土面上撒些白蚁粉,每亩一公斤左右。

接种前十天要翻地一次打碎泥土。

接种

当外界气温稳定在7~15摄氏度时,我们就可以栽培茯苓了,不用担心季节的限制。

我们首先要根据木料的形状、大小以及场地的坡度挖造斜面。

顺山挖穴,开穴的方式为长条式或不规则式,一般穴宽10cm左右,长70cm左右,深10cm左右。

太深容易积水烂菌种。

穴挖好后先适当地撒点白蚁粉在穴里,以防蚂蚁和其他害虫侵蚀菌种和菌丝,大约每亩1千克左右。

然后,我们就该放木料了。

栽培时注意木料的干度不能有裂缝,手触无粘连感就可以栽培了。

如果木料有生霉,可用刀削去后用清水洗干净,晾干即可栽培。

脱皮的木料不能接种,放木料的一般规律是由山坡下向山坡上逐穴将段木放入穴中,一般一穴为三木,其中较粗的两根木料用来接种,较细的一根木料用来做连接。

具体的做法是先将木料削皮处紧靠,缝隙用沙土填好,但不要塞得过紧。

下一步就该到了接种的环节。

接种必须是晴天,这样的天气操作方便,不烂菌种,容易成活。

禁止阴雨天接种。

如果

接种前遇到下雨,可等到雨过天晴之后,让太阳将泥土晒干后接种。

接种就是在段木一端(最好是上面的一段)放菌种。

每穴放入菌种1~2袋,根据木料大小、多少而定。

将菌种分成两半,切忌捏成细块或粉末。

将菌种合理放在木料顶端,再用小松针盖在上面,每穴段木里要放入一根细的段木,作为连接,使菌丝能够蔓延,然后将段木压紧开始覆土,覆土不能过厚,只需5~6cm左右即可,覆盖成书背型,两边打好排水沟,排水沟必须低于木质部底部6~10cm,以防雨水进入苓穴,致使茯苓和菌丝、木棒腐烂发霉,接种后15天内不能淋雨,如果下雨需要及时盖上塑料膜,以防止淋雨后烂种,塑料膜还可以在雨天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

生长

茯苓的生长痛其他的菌类有所不同,它的生长过程是完全在地下也就是土里面进行的,不拨开土是看不到的。

茯苓为兼性寄生真菌,栽培后的茯苓菌丝会附着在松木上生长,吸收、积累松木以及土壤中的养分及水分,50天左右茯苓菌丝就会达到生理成熟期,菌丝由白色转变为棕红色,然后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大约70天左右,茯苓菌丝便紧密的聚集在一起,形成菌核,俗称“结苓”。

初始形成的菌核只有大拇指头大小,随着茯苓菌核不断吸收松木和土壤中的养分,菌核就会逐步变大直至成熟。

生长期间的茯苓在外形特征上几乎没什么改变,只是会并逐渐变大,茯苓表皮里面白色的浆也会逐渐增多。

接种后的管理

俗话说的好,“三分种七分管”,管理才是最关键。

接种后的管理分为初期管理和结苓期管理两个阶段。

(一)初期管理:

接种一周后,在晨露未干时检查土表层的干湿状况,由于菌丝的存活需要吸收土壤中的水分,所以土表层较干的话说明菌丝已经存活,土表层较湿的话说明菌丝没有存活,没有存活的需要重新接种,也可以轻轻拨开木料,观察菌种上的菌丝在木料上生长是否正常。

若菌丝没有生长或污染了杂菌,可将原来接有菌种的木料处理干净,晒干后重新接上菌种。

接种后30天,菌丝可蔓延30厘米,50天可成网状连接包围木料,70天后穴内有小茯苓菌核生成。

下种后注意穴内不能积水,防止人畜践踏,检查是否有杂草,如果有杂草要及时除草,还要保护苓穴并及时培土,以防止沙土流失、段木外露。

接连下雨时,苓穴容易积水,可在天晴后将苓穴下端没有接种处挖开,露出段木晒穴半天,然后培土。

(二)结苓期管理:

一般接种45~75天就进入结苓期了,这段时期应注意随时检查。

在茯苓生长旺季,即温度较适宜的6~9月,苓块生长迅速,地面可出现龟裂,应及时培土填缝,否则雨淋风吹苓块很快就会烂掉,此时要防止人畜践踏,践踏过的地方应及时松土埋好。

茯苓长出后,培土厚度应根据季节灵活掌握,春秋应薄一些,大约3~4cm;夏冬应培土厚一些,大约6~7cm左右。

遇干旱严重时,可在早晚适当灌水保湿,但要少喷些水。

这一阶段管理茯苓的重点就是,首先要随时注意除草。

因为草根会抢夺茯苓的营养,影响茯苓的产量。

第二是随时培土。

进入结苓期后,土壤随时会有开裂现象,此时说明开始结苓或是茯苓正在不断的生长,所以必须培土。

如果长时间对开裂处不培土,就容易积水或造成茯苓腐烂,所以无论是开裂还是雨水冲刷致使沙土流失或茯苓外露,都要及时培土。

培土不能过厚,大约5~6cm左右就可以了。

第三点就是

随时理沟。

将垅沟里的杂草、泥沙清理干净,这一步骤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在除草的同时一起进行。

但是要注意,垅两边的排水沟要一直都有,否则容易积水,造成茯苓发霉腐烂。

采收与加工

茯苓接种一次可连续收获3~4年。

段木接种后,快者4~6个月,慢者7~10个月就可以采收茯苓了。

一般小的木料茯苓成熟较早,木料大的成熟较迟。

生长期的长短除了木料大小这一原因外外,主要是受气温、土温的影响。

到了采收时期,可以经常翻开土壤检查茯苓是否可以采收。

凡是茯苓皮色开始变深,变为黄褐色或者呈黑褐色,皮外裂纹处渐趋弥合,呈淡棕色就可以采收了。

凡是手按绵软的,说明茯苓中还是苓浆,这样的就不采收。

采收时用刀子割断茯苓,不要伤及木料上的苓皮和树皮,以利于新茯苓的生长,采收完毕后再用沙土盖好穴,原来生长茯苓的地方很快又会长出茯苓。

由于茯苓的成熟期不一致,所以采收时应采取采大留小的原则,将长大成熟的茯苓陆续分批采收。

下一批采收茯苓时,如果木料是白黄色就能继续生长茯苓,采收后将木料埋在土里,继续生长下一批茯苓。

如果木料全部变黑或腐烂,就证明不能再生长茯苓了,就需要换木料重新接种。

如果管理得当,每穴可收干茯苓25~30公斤以上。

越冬

由于茯苓的生命力比较顽强,只要在选材和管理两个环节上把握好,越冬的管理就比较简单了。

茯苓在零下几度的环境下也不会死亡,只是生长比较缓慢或者处于休眠状态,所以到了冬天可以根据当地的气温选择适时加盖塑料膜,以防止过冷的天气冻烂茯苓。

覆盖塑料膜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讲塑料膜大面积的覆盖在茯苓地上,然后四周用土压紧压实就可以了。

篇二:

茯苓栽培技术

茯苓栽培技术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又名茯菟、云苓、茯灵、松薯、松苓等。

具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效。

主产云南、广西、福建、安徽及河南、湖北等省区。

(一)形态特征

多年生真菌,由菌丝组成不规则块装菌核,表面呈瘤状皱缩,淡灰棕色或黑褐色。

菌核大小木等,直径10一30厘米或更长。

在同一块菌核内部,可能部分呈白色,部分呈淡红色,粉粒状。

新鲜时质软,干后坚硬。

子实体平伏产生于菌核表面,形如蜂窝,高3-8厘米,初白色,老后淡棕色,管口多角形,壁薄。

孢子近圆柱形,有一歪尖,壁表平滑,透明无色。

(二)生物学特性

茯苓适应能力强,野生茯苓分布较广,从海拔50米到2800米均可生长,但以海拔600-900米,分布较多。

多生长在干燥、向阳、坡度10-35度、有松林分布的微酸性砂壤土层中,一般埋土深度为50-80厘米。

茯苓为兼性寄生真菌,其菌丝既能靠侵害活的树根,又能吸取死树的营养而生存。

喜欢寄生于松树的根部,依靠其菌丝在树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分解、吸收松木养分和水分作为营养来源。

茯苓为好气性真菌,只有在通气良好的情况下,才能很好生长。

茯苓菌丝生长温度为18-35℃,以25-30℃生长最快且健壮,35℃以上菌丝容易老化,10℃以下生长十分缓慢,0℃以下处于休眠状态。

子实体则在24-26℃时发育最迅速,并能产生大量孢子,当空气相对湿度为70%-85%时,孢子大量散发。

20℃以下,子实体生长受限制,孢子不能散发。

对水分的要求是,以寄主(树根或木段)的含水量在50%-60%、土壤含水量以25%-30%时为最好。

(三)栽培技术

茯苓栽培方式较多,用木段、树根及松针(松叶加上短枝条)均可。

目前生产区,主要是利用茯苓菌丝为引子,接种到松木上,菌丝在松木中生长一段时期后,便结成菌核。

1.选苓场和备料

(1)选苓场选择场地要求背西北朝南或背西北朝东南,通风向阳的山坡,地势以15-30度的缓坡利于排水,土质偏沙、中性及微酸性、排水良好的地块。

春节前后进行挖场翻耕,一般要求不得浅于50cm,除去杂草、石块、树根等杂物,,然后顺坡挖窖,窖深60一80厘米,长和宽据木段多少及长短而定,一般长90厘米,窖间距为20-30厘米。

然后曝晒,苓场四周开好排水沟。

接种前1周按15g/遍撒白蚁粉或细沙拌3%呋喃丹铺撒窖底及上面覆土层,防治白蚁危害。

(2)备料于头年秋冬,砍伐马尾松,砍后剃枝并依松木大小将树皮相间纵削3-10条,俗称“剥皮留筋”。

削面宽3厘米,深入木质部0.5厘米,使松木易于干燥并流出松脂。

削好的松木就地架起,使其充分干燥,当松木断口停止排脂、敲着有清脆响声时,再锯成

65-80厘米长的木段,置通风透光处备用。

约至6月份把木段排入窖内,每窖排三到数段,粗细搭配,分层放置,准备接种。

2.菌种准备

菌种也叫引子,分菌丝引、肉引和木引三种。

现多用菌丝引。

(1)菌丝引是经人工纯培养的茯苓菌丝,菌丝母种用组织分离法分得。

但最好用茯苓孢子制种,方法是应用8-9千克的鲜菌核置盛水容器上,离水约2厘米,室温24-26℃,空气湿度85%以上,光线明亮,仅1天后菌核近水面就出现白色蜂窝状子实体。

20天后子实体可大量弹射孢子。

此时即可无菌操作。

切取干实体1厘米2,用s形铁丝钩吊挂在pDA培养基上,28℃培养。

24小时后,孢子萌发为白菌丝,经纯化培养即得母种。

母种可用pDA培养基斜面扩大为原种。

将原种再接到栽培种培养基上,25-28℃条件下培养1个月后,菌丝充满培养基各部,即得供接木段用的栽培种。

栽培种培养基的重量组成为:

松木屑76∶麸夫22∶石膏粉1∶蔗糖1,水适量,使含水量在65%左右。

拌匀后装人广口瓶和聚丙烯塑料袋中,常规灭菌后接入原种。

(2)肉引为新鲜茯苓的切片。

选用新挖的个体,中等大小,每个250-1000克,浆汁足的茯苓为好。

(3)木引指肉引接种的木料,即带有菌丝的木段,5月上旬,选取质地泡松、直径9-10厘米的干松树,剥皮留筋后锯成50厘米长的木段。

接种用新挖的鲜苓,一般10千克木段的窖用鲜苓0.5-0.7千克。

用头引法接种,即把苓种片贴在木段上端靠皮处,覆土3厘米,至8月上旬就可挖出。

选黄白色,筋皮下有明显菌丝,具茯苓香气者作木引种。

3.接种和管理接种下窖

接种时间一般选在5-6月,先挖好窖沟,深30cm,宽30cm,长80cm,窖底呈20-30°斜坡。

下窖时将两条或三条段木并排靠拢放入窖沟内,然后在削去树皮部位撒播填满菌种,在菌种上再盖上一些树叶、木片、木屑等填充物,以保护菌种。

最后覆盖约10-15cm厚,呈龟背形的疏松沙壤土。

(1)菌丝引接种选晴天,将窖内中、细木段的上端削尖,然后将栽培种瓶或袋倒插在尖端。

接种后及时覆土3厘米。

也可把栽培种从瓶中或袋中倒出,集中接在木段上端锯口处,加盖1层木片及树叶,覆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