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强化训练题4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05221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强化训练题4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强化训练题4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强化训练题4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强化训练题4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强化训练题4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强化训练题4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强化训练题4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强化训练题4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强化训练题4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强化训练题4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强化训练题42.docx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强化训练题4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强化训练题4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强化训练题42.docx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强化训练题42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赵韩王普①为相。

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

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

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

“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

”帝曰:

“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

”普曰:

“陛下小天下耶?

南征北伐,今其时也。

愿闻成算所向②。

”帝曰:

“吾欲下太原。

”普默然久之,曰:

“非臣所知也。

”帝问其故,普曰:

“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

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帝笑曰:

“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

”普曰:

“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曰:

“卿勿复言,吾已谕矣。

”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

“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

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皆再拜曰:

“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

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

上素嫌其人,不与。

普坚以为请,曰:

“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

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上怒甚,起,普亦随之。

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

上寤,乃可其奏。

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

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

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

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太宗③欲相普,或谮之曰:

“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

”太宗疑之,以告普。

普曰:

“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④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

”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 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

②成算所向:

以后的打算。

③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

④艺祖:

指一朝开国的帝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   当:

对,面对

B.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道:

道义

C.卿勿复言,吾已谕矣谕:

明白

D.上素嫌其人,不与与:

赞成

解析:

道,方法。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使一举而下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B.上因晚朝

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岂得以喜怒专之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则《论语》二十篇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解析:

A.连词,表承接。

B.因,介词,趁机;介词,经由。

C.介词,凭;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以致”等。

D.连词,表结果,原来是;连词,表并列,就。

答案:

A

3.《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 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A.①④⑤B.②③⑤

C.②④⑥D.③⑤⑥

解析:

③是宋太祖劝解兵权的委婉之词;⑥是说赵普善用《论语》治政。

答案:

A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

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

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

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继续任他为相。

解析:

错在“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应为“探访功臣的家,不可预测”。

答案:

A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小天下耶?

南征北伐,今其时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

南北征伐,现在正是时候。

(2)陛下顾念我们到如此地步,这就是所说的使死者复生、白骨长肉啊!

(3)刑法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

【参考译文】

韩王赵普做宰相。

太祖刚刚即位,多次出去微服私访,有时探访功臣的家,不可预测。

一天下了大雪,夜里,皇上敲赵普的家门。

赵普赶忙出来,慌忙叩拜迎接,问:

“夜深寒冷,陛下为什么出来?

”皇上说:

“我睡不着,一张床之外,都是别人的家,所以来看看你。

”赵普说:

“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

南征北伐,现在正是时候,希望能听听您以后的打算。

”皇帝说:

“我想攻打太原。

”赵普很长时间没有说话,说:

“这不是我所能了解的。

”皇帝问其中的缘故,赵普说:

“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假使一举攻下太原,那么两边的祸患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为什么不暂且留着等待平定各国(之后再攻打太原呢)。

”太祖笑道:

“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

”于是定下攻打江南的决议。

太祖取得天下以后,召见赵普问道:

“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总共换了十个姓氏,战争不断,是什么原因呢?

我想停止天下战争,替国家建立长治久安之计,有什么方法呢?

”赵普说:

“藩镇节度使的权力太重,君弱臣强罢了。

只有渐渐地削夺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粮,收回他们的军队,那么天下自然安定了。

”话未说完,皇上说:

“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明白了。

”皇上趁着晚朝,和老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喝酒,酒喝到最畅快的时候,宋太祖开口道:

“人生在世,好像骏马掠过缝隙一样快,所求的富贵,不过多积聚些金银,多一些自我娱乐,让子孙没有贫乏罢了。

你们为什么不解去兵权,选择好田产房屋作为子孙长久之业,多养些歌儿舞女,每天饮酒相欢,来度过一生。

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上下相安,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都拜了两拜说:

“陛下顾念我们到如此地步,这就是所说的使死者复生、白骨长肉啊!

”第二日,都托言有病,乞求解除兵权。

宋太祖答应了,都让他们以散官的身份回家养老,给他们的赏赐也特别优厚,众多功臣都因此善终。

赵普辅佐太祖时,有一名大臣立功应当升官。

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赞成升他的官。

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说:

“刑法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

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

”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

太祖入宫,赵普立在宫门口,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

太祖醒悟了,才认可他的上奏。

赵普想任命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的意愿,太祖不采纳。

第二天,赵普又上奏,太祖又不采纳。

第二天又上奏,太祖大怒,拿过奏折撕裂扔到地上,赵普脸色不变,慢慢拾起奏折回家后修补连缀,第二天又呈上去。

太祖于是醒悟过来,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那个人果然称职。

赵普做了宰相,每当朝廷遇到大事,商定重要决议,刚一回到家,就马上关起门,开箱取书,整天阅读,即使家人也猜不出他读的是什么。

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

后来他去世后,家里人才打开箱子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

太宗想任他为相,有人诬陷说:

“赵普,山东学究,只是能读《论语》罢了!

”太宗怀疑,把这件事告诉赵普。

赵普说:

“我确实不懂得读书,只是能读一本《论语》辅佐先帝安定天下,才用了半部还有一半可以辅佐陛下。

”太宗疑虑消释,最终任命他为相。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上冢宰许公①书

(明)何景明

中书舍人②何某顿首,上书冢宰许公下执事③:

某诚至愚,窃见明公自入吏部,所推进者皆崇饰名节、砥砺廉耻之士,清议攸与④,群望影附,乡鄙末进,实亦私抃⑤。

乃者主上幼冲⑥,权阉在内,天纪错易,举动大谬。

究人事,考变异,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然而上下之臣,未见有秉德明恤、仗义伏节者⑦。

某虽寡昧,谅明公之所必忧也。

夫国有人曰实,无曰虚。

以今日观之,虽谓之虚可也。

某所以系大小之望,致虚实之原,实惟明公之责,是明公虽欲无忧,不可得已。

顷者闻权阉多干明公之正者⑧,议者难之。

或谓宜少自贬以为容⑨。

夫自贬以为容者,患失者之所为也。

孰谓明公表师百僚,坚立万仞者而为此乎!

某于明公素未伏谒,然慕义甚深,区区之怀,不敢不露。

窃为明公划二策,惟明公之自择焉。

一曰守正不阿,不容于权阉而去者,上策也;二曰自贬以求容于权阉,而不容于天下后世者,下策也。

夫今之计,止是二者,二者俱为不容,然守正不容,可以激颓靡与当时,流声烈于后世,损少而益者多。

自贬不容,则颓靡益恣,声烈且败,益少而损多。

二者曷重曷轻,惟明公之自择焉。

昔者子贡谓孔子曰:

“夫子之道大,天下莫能容,盍少贬乎?

”孔子曰:

“良农能稼,不能为穑;良匠能巧,不能为顺⑩。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赐,尔不务修道,而务为容,尔志不远矣。

”由是观之,士而未禄,尚不可为容,况位冢宰,统百官而均四海者乎?

而何以为庶官之地,天下之望乎!

今时匹夫女子,咸知太息,用以为慰者,以有明公在位。

望明公深惟保重。

某积怀甚久,不敢轻造门下,谨遣家人持书,托阍者通焉。

幸明公赐察,不即叱责。

【注】 ①冢宰:

《周礼》以冢宰为六官之首,总理全国政务。

后人把宰相或吏部尚书也称冢宰。

许公:

许进,字季升,官至吏部尚书。

为刘瑾所恶,坐事削籍。

②中书舍人:

明代中书舍人掌书写诰敕等事,从七品。

③下执事:

原指供差役的人员。

这里谦称自己不配直接讲话,请下人转达。

④清议:

这里指舆论。

攸:

所。

与:

赞许。

⑤抃(biàn):

鼓掌。

⑥幼冲:

幼小。

⑦明恤:

明于救弊。

伏节:

死节。

⑧正:

通“政”。

⑨为容:

指取容于人。

⑩顺:

顺应每个人的要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诚至愚         诚:

确实

B.顷者闻权阉多干明公之正者干:

冒犯

C.益少而损多益:

更加

D.良农能稼,不能为穑穑:

收获

解析:

名词,好处。

答案:

C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乃设九宾礼于庭

B.惟明公之自择焉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C.尔不务修道,而务为容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D.以有明公在位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解析:

A.介词,比;介词,在。

B.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D.连词,因为。

答案:

D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冢宰许公应扶正祛邪原因的一组是(  )

①致虚实之原,实惟明公之责 ②孰谓明公表师百僚,坚立万仞者而为此乎 ③慕义甚深,区区之怀,不敢不露 ④守正不容,可以激颓靡与当时,流声烈于后世 ⑤士而未禄,尚不可为容,况位冢宰,统百官而均四海者乎 ⑥幸明公赐察,不即叱责

A.①②⑤B.②③⑤

C.①④⑥D.③④⑥

解析:

③是作者点明去信的原因。

⑥是作者希望许公认真阅读这封书信,不要立即予以斥责驳回。

答案:

A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宦官专权用事,致使国策谬乱,国事虚弱。

鉴于此,作者认为吏部尚书许进不可像患得患失的小人一样为讨宦官欢心而屈膝忍让。

B.作者引用孔子和子贡的对话,一方面揭露满朝文武百官像子贡一样取悦当世;一方面激励许进只要学习孔子不可随俗的修养,就可立足朝廷,流芳百世。

C.文章尖锐地直斥了公卿大臣的守位保禄,无所作为,听任权奸肆意妄为;要求许进恪尽职守,扶正祛邪,抛弃幻想,做一名正直官员。

D.本文文笔犀利严正,层层逼近,使收信人在是非弃取之间毫无含糊游移的余地,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时的思想风格和敢于直言的个性风采。

解析:

“就可立足朝廷”有误,与原文“一曰守正不阿,不容于权阉而去者,上策也”不符。

答案:

B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某虽寡昧,谅明公之所必忧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子之道大,天下莫能容,盍少贬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敢轻造门下,谨遣家人持书,托阍者通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虽然孤陋寡闻,却也能体谅阁下的忧虑。

(2)先生您的道义,过于博大,而天下无法接受,何不稍微降低点标准呢?

(3)我不敢贸然登门造访,谨派家人持此书信前往,托府上守门者转呈。

【参考译文】

中书舍人何景明叩首致意,上书于吏部尚书大人许公门下:

何某确实愚昧至极,私下也看到您自从入主吏部以来,所提拔、推举的都是注重自己名声、节操的正直廉洁之士,时议赞许,众望所归,连我这个乡野小辈,也在私下庆幸不已。

当今,圣上年幼,大宦官在朝中专权用事,致使天纲不正,国策谬乱。

下察人事,上观灾变,古往今来,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

但是,满朝上下,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坚持正义,体恤国情,临危不惧,仗义执言。

我虽然孤陋寡闻,却也能体谅阁下的忧虑。

就国家而言,贤才在位,便有实力;贤才无权,就叫虚弱。

以现今的局面来看,称作虚弱也是理所当然了。

所以,我认为不辜负朝廷和百姓的希望,正本清源,您是责无旁贷的,因此,大人即使想高枕无忧,恐怕也是万难如愿的。

近来听说大宦官侵犯阁下正当权限的事屡有发生,时议也因此替您担心。

有人甚至认为应该稍作退让,以换取宦官的宽容。

作退让以求宽容,我觉得只有患得患失的小人才会这样去做。

谁又能想象:

先生您身为百官表率、刚正不阿的堂堂君子也肯出此下策呢!

尽管我与您从来没有私交,然而对您却十分景慕,因此,心里的想法,也就不能不向您一一袒露了。

我曾私下为您设想了两条对策,供您明断。

其一,守正不阿,为宦官所不容,辞官而去,此乃上策;其二,屈膝忍让,以讨宦官的欢心,而为天下及后人所不容,此乃下策。

当今之计,只有两条,都是有所不容,不过刚直守正,不容于宦官,却可以激励世风于已颓之际,传播美名于子孙后世,弊少利多。

至于屈膝宦官,不容于天下世人,则朝政世风一发而不可收拾,自家亦身败名裂,得不偿失。

二者利弊,何轻何重,唯请大人自己掂量、选择。

当初,子贡曾对孔子说:

“先生您的道义,过于博大,而天下无法接受,何不稍微降低点标准呢?

”孔子回答:

“好农夫只能做到精耕细作,却无法保证五谷丰登;好工匠可以做到巧夺天工,却不能处处顺应每个人的要求。

君子则只有不断修身养道,并以此来规范行为,统摄言论,而不会降格以求。

子贡啊,你不努力修养道德,却只想着取悦当世,你的志向也太渺小了吧。

”如此看来,一个未做官的读书人,尚且不可随俗,更何况身居要职,总领百官,治理海内的当权者呢?

否则,又怎能成为众臣群官的中流砥柱,天下百姓的希望所在呢!

当今之世,就连匹夫、女子,都知道为国事担忧,唯一感到安慰的是,您老仍然大权在握。

切望阁下深思熟虑,善自珍重。

以上所言,埋在我心里已经很久了,我不敢贸然登门造访,谨派家人持此书信前往,托府上守门者转呈。

还望阁下能够拨冗过目,不要立刻予以斥责驳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