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考化学试题.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5710684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中考化学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北京市中考化学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北京市中考化学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北京市中考化学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北京市中考化学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北京市中考化学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北京市中考化学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北京市中考化学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中考化学试题.doc

《北京市中考化学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中考化学试题.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中考化学试题.doc

2018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化学试卷

学校姓名准考证号

1.本试卷共8页,共24道小题,满分80分。

考试时间45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画图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12分)

1、下列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

A.CO2B.O2C.NaClD.NaOH

2、下列含金属元素的物质是()

A.H2SO4B.Al2O3C.NO2D.P2O5

3、一些物质的pH范围如下,其中呈碱性的是()

A.油污净(12~13)B.西瓜汁(5~6)

C.洁厕灵(1~2)D.橘子汁(3~4)

4、下列金属不能与CuSO4溶液反应的是()

A.AgB.FeC.ZnD.Al

5、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6、下列符号能表示2个氯分子的是()

A.Cl2B.2Cl2C.2ClD.2Cl-

7、下列物质能与NaOH反应的是()

A.FeB.CO2C.Fe2O3D.NaCl

8、电解水实验如下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试管2中得到H2

B.产生H2与O2的体积比约为1:

2

C.该实验说明水是由H2和O2组成

D.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生成的O2

9、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O2的含量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

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

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

D.水槽中液面下降

依据下列20℃时的实验和数据回答10~11题

已知20℃时,NaCl和NaNO3的溶解度分别为36g和88g.

序号

固体种类

NaCl

NaCl

NaNO3

NaNO3

NaNO3

固体的质量/g

30

60

30

60

90

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

100

10、①~⑤所得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A.①③B.②④C.②⑤D④⑤

11、下列关于①~⑤所得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质质量:

①<②B.溶液质量:

②<④

C.溶质质量分数:

①=③D.⑤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

10

12.实验小组用传感器探究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

测定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B.30s时,溶液中溶质为HCl和NaCl

C.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入稀NaOH溶液

D.从20s到40s,溶液的温度升高、pH增大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33分)

(生活现象)

13、补齐连线。

从12-A或13-B中任选一个作答,若均作答,按13-A计分。

13-A物质—用途

13-B物质——主要成分

干冰冷藏食品

碳酸钙改良酸性土壤

熟石灰补钙剂

天然气甲烷

生石灰氯化钠

食盐氧化钙

配料:

小麦粉、植物油、白砂糖、食品添加剂(碳酸氢钠、食用香精、辣椒红素)、食用盐等。

14.(2分)右图所示的内容是某品牌饼干的配料。

(1)配料中属于油脂的是________。

(2)碳酸氢钠的俗称是________。

15、H2O2可作增氧剂。

常温下,用4%H2O2溶液进行实验,研究pH对H2O2分解所得溶液中氧量的影响,测定结果如右图。

(1)H2O2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2)分析右图得到的结论是。

(科普阅读理解)

16、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化石能源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能源,但其储量有限,不可再生。

《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中提出,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

由上图可见,太阳能、风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多。

太阳能的利用是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例如,通过光催化可将H2O、CO2转化为H2、CO、CH4、CH3OH(甲醇)等太阳能燃料,示意图右图。

随着科技的进步,能源将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例如,利用照明灯、人体散发的热量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废热发电。

我国研发的“柔性、可裁剪碲化铋(Bi2Te3)/纤维素复合热点薄膜电池”,能充分贴合人体体表,实现利用体表散热为蓝牙耳机、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电子设备供电。

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化学骑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2015、2030和2050年能源结构中的化石能源,所占比例降低的是。

(2)H2O、CO2转化得到的太阳能燃料中,属于氧化物的是;该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复合热点薄膜电池中Bi2Te3由种元素组成。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A.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B.科技进步会促进能源的利用

C.石油和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D.生活中的废热可转化为电能

(生产实际分析)

17.(2分)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结露法空气取水器可用于野外获取淡水,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1)蒸发冷凝器中发生的是(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吸附剂中主要物质为SiO2和CaCl2,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

18、为保护绿水青山,可将工业残留的钡渣(主要成分为碳酸钡(BaCO3))进行无害化处理,制取化工原料;硫酸钡(BaSO4)。

主要流程如下:

已知:

BaSO4难溶于水,氯化钡(BaCl2)可溶于水。

(1)粉碎钡渣的目的是。

(2)反应釜1中的气体X为。

(3)放反应釜2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

19、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加热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之后火柴燃烧。

(1)能说明铜具有导热性的现象是。

(2)能体现物质化学性质的现象是(填序号)。

A.酒精燃烧B.蜡烛熔化C.火柴燃烧

20、用右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1)高锰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2)木炭遇O2燃烧时,现象为。

21、实验室用右图装置制取CO2.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的原因是。

22、用下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

白磷的着火点为40℃.

(1)设计B、D的目的是。

(2)能验证可燃物需要O2的现象是。

(3)A~D中,可不做的实验是(填序号)。

23、进行如下微型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

(1)能产生气泡的是(填序号)。

(2)能证明C中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3)有一只烧杯中的物质不与稀盐酸反应,原因是。

(科学探究)

24、为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的最佳实验条件,用木炭粉和氧化铜的干燥混合物1~2.5g进行系列实验。

【查阅资料】①氧化铜(CuO)为黑色固体。

②碳还原氧化铜得到的铜中可能含有少量的氧化亚铜;氧化亚铜为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

Cu2O+H2SO4===CuSO4+H2O+Cu.

【进行实验】

实验1:

取质量比1:

11的木炭粉和氧化铜混合物1.3g,进行实验。

序号

1—1

1—2

装置

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黑色粉末中混有少量红色固体

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实验2:

取一定量的混合物,用1—2装置进行实验。

序号

木炭粉与氧化铜的质量比

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2—1

1:

9

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

混有少量黑色物质

2—2

1:

10

混有很少量黑色物质

2—3

1:

11

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2—4

1:

12

无黑色物质

2—5

1:

13

混有较多黑色物质

【解释与结论】

(1)配平化学方程式:

□C+□CuO高温□Cu+□CO2↑。

(2)实验1—2中,证明此事了CO2的现象是。

(3)实验1的目的是。

(4)实验2的结论是。

【反思与评价】

(5)实验2没有进行质量比为1:

14的实验,理由是。

(6)为检验2—4的红色固体中是否含Cu2O,所需试剂是。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