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3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3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25349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3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3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3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3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3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3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3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3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3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3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3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3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3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3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3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3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3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3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3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31.docx

《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3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3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3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3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3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31.docx

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3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31

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3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31

 

[学业达标]

1.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  )【导学号:

32570196】

A.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

B.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解析】 群落演替过程是群落内部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生物的生存条件都在发生变化,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改变环境,被改变的环境反过来影响生物的变化,因此有些生物种类可能灭绝,但从总体趋势来说,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多,种间关系也会越来越复杂。

【答案】 D

2.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

【解析】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不完全相同。

如西北干旱地区,因环境条件(如水分)限制不能演替为森林;火灾后的林区及弃耕地都属次生演替,能演替为森林;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周围有植被,若环境条件适宜,有可能演替为森林。

【答案】 A

3.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中,苔藓之所以能代替地衣,是因为(  )【导学号:

32570197】

A.苔藓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使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

B.苔藓比地衣的进化地位高,适应性比地衣强

C.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D.苔藓比地衣需要的有机物少,更适合于在裸岩上生存

【解析】 在地衣形成的基础上,苔藓才能生长起来,但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可逐渐取代地衣。

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也越来越丰富。

【答案】 C

4.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

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历程短、速度快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解析】 原生演替历程长,速度慢;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生物多样性升高。

【答案】 D

5.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有机物含量(  )【导学号:

32570198】

A.地衣阶段大于苔藓植物群落阶段

B.地衣阶段小于苔藓植物群落阶段

C.地衣阶段等于苔藓植物群落阶段

D.无法比较

【解析】 地衣在裸岩上定居后,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使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

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藓便能生长起来,苔藓的生长进一步使岩石分解,有机物增多,土层加厚。

【答案】 B

6.(2016·山东滨州高二检测)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①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③该杂草地物种丰富度要高于甘蔗田 ④该杂草地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⑤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D.①③⑤

【解析】 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弃耕甘蔗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但是否演替成森林群落,还要看是否有充足的雨水条件,②正确;杂草地中的生物种类远多于甘蔗田,其物种丰富度高,③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⑤正确。

【答案】 B

7.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达,不正确的是(  )【导学号:

32570199】

A.人类的许多活动影响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下

C.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自然因素

D.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均具有破坏性

【解析】 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自然因素,因为人类生产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

人类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下。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演替也不是只具有破坏性的,也可以是通过建立新的人工群落等措施实现对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

【答案】 D

8.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解析】 群落的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活动(如旅游)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火山喷发后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故B项错误。

【答案】 B

9.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顶级群落。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导学号:

32570200】

A.与演替之初相比,顶级群落的结构更为稳定

B.形成哪种顶级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C.顶级群落一旦形成,将永远保持原状

D.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更高

【解析】 顶级群落结构更为稳定,但并不等于永远保持原状。

例如一场大火,可以使森林生态系统彻底破坏。

【答案】 C

10.森林大火过后,森林中的许多地方成为一方焦土,但时间不长就有了生命的迹象。

请分析讨论:

(1)大火之后群落形成属于哪种演替?

________。

(2)这种演替一定能恢复到原始群落吗?

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绘出在此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的变化曲线。

(4)某科研工作者欲探究群落的演替过程,选择了由于农作物产量低而弃耕的农田。

①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哪种演替?

________。

②首先生长的植物应该是什么?

________。

③如果条件允许,演替的最后阶段是什么?

________。

【解析】 

(1)火烧后的森林原有植被虽已被破坏,但由于原有土壤条件、原始物种等的存在,因而该种群的恢复过程应为次生演替。

(2)演替能否恢复到原始群落由多种因素制约,如环境条件、变化程度,生命胚种是否存在等,若改变,则难以恢复。

(3)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增加。

(4)弃耕农田保留有原有土壤条件和部分原有物种,属于次生演替;在保留有土壤条件的情况下首先生长的植物应是草本植物;如果条件允许演替的最后阶段应是乔木群落。

【答案】 

(1)次生演替

(2)不一定。

次生演替能否恢复到原始群落,要看周围原始物种存在与否、变化程度及其环境条件改变与否,一般不能恢复

(3)如右图

(4)①次生演替 ②草本植物 ③乔木群落阶段

[能力提升]

11.如图所示是一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导学号:

32570201】

A.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B.A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

C.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

D.A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肉类的生物量

【解析】 因为腐殖质应该是随物种丰富度增加而增加,C错误;既然是初生演替,那么一开始不会有消费者,随着演替的不断进行,物种种类越来越多,生物数量也会增加,所以B、D不对。

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一段时间内出现的草本植物以后要被灌木代替,灌木又要被乔木代替,所以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先升后降。

但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

综上所述,只有A项符合。

【答案】 A

12.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火灾后森林进行的演替

B.甲中①②两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C.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解析】 题图中甲曲线表示次生演替,乙曲线表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历时短;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但火灾前的物种与火灾后演替产生的物种不一定相同;当气候条件适宜时,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均可演替成森林。

【答案】 B

13.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为此他设计了右图所示的取样器,取样后,分别统计小取样瓶中的小动物种类和数量。

根据你的理解,该同学调查的目的不可能是调查该池塘(  )【导学号:

32570202】

A.同一水层小动物类群

B.不同水层小动物类群

C.可能存在的食物关系

D.常见的小动物类群

【解析】 通过该实验无法确定不同生物之间存在的食物关系。

【答案】 C

14.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调查时间

调查项目

1963年

1983年

1994年

2006年

叶面积指数

2.48

6.61

11.28

17.76

光能截获率(%)

20.3

42.3

88.9

95.9

总初级生产量t/hm2·a-1

17.43

55.50

116.61

150.81

净初级生产量t/hm2·a-1

1.50

14.52

23.88

26.00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

(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坐标图绘出生产者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

(4)如图是1963~200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_______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_______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 

(1)该地区群落演替类型应属次生演替。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呈正相关。

(3)呼吸量应为总初级生产量与净初级生产量之差。

(4)图中显示随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呈逐渐增加趋势并最终趋于稳定。

(5)调查植物类群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物种的空间分布状况,可获取群落结构信息。

【答案】 

(1)次生演替 

(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正相关) (3)如图:

(4)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 (6)样方 空间上的分布(分层)

15.阅读提供的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导学号:

32570203】

资料1:

在许多自然景区,将原有植被清除,然后从农田运来土壤种植草坪。

绿化用草坪不但需要大量灌溉来保证其生长,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施肥、除草、药物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对当地原有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资料2:

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我国著名旅游景区泰山的动植物种类逐渐减少,现在山上的森林多为上世纪50年代种植的人工林,海拔800米以下几乎都是刺槐,挤占了泰山原有物种的生存空间。

(1)资料1群落的演替与自然演替不同,自然演替的方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对人工草坪不再进行种植管理,让其自然恢复,这种演替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2中刺槐在泰山当地无节制繁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会导致当地________丧失。

自然林往往有病无灾,而人工林则往往爆发严重的虫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于人类活动破坏原有的植被,生物多样性降低,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和物质才能维持其稳定性。

自然演替的方向与之不同,自然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营养关系越来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强,对能量的利用率越来越高。

刺槐能无限制增长,说明对刺槐来说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非常适宜,并且没有天敌。

【答案】 

(1)群落的结构和组成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物质、能量的利用率逐步提高 次生演替 

(2)刺槐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并且没有天敌 生物多样性 由于植物种类单一,控制害虫的天敌很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