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苏教版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513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苏教版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苏教版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Word下载.docx

《届苏教版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苏教版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苏教版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Word下载.docx

【解析】

试题分析:

种群也有空间特征,故A错误。

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故B错误。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植物常用样方法,故C错误。

进行土壤小动物种群丰富度的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故D正确。

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3.大.小鲈鱼高密度混养,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

A.种内竞争捕食捕食B.捕食捕食捕食

C.种内竞争寄生捕食D.捕食寄生捕食

【答案】A

【解析】略

4.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置变化关系。

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年份

甲种群数量/乙种群数量

1.3

1.35

1.1

0.95

0.65

0.33

 

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

B.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

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

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

【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前三年甲种群数量与乙种群数量比值大于1,三年后该比值小于1,且越来越低,说明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前三年两个种群数量都增加,但是甲增加的更快,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B错误、C正确;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降低,不是S型增长,A错误;

草原中的兔子和牛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不会出现被淘汰的现象,D错误。

5.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草食动物某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年种群数量/(t﹣1)年种群数量。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

B.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

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值

依题意可知:

λ=t年种群中个体数量/(t﹣1)种群中个体数量。

在1~3年间λ≈1,说明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基本保持稳定,A项错误;

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λ值由大于1逐渐增加到最大值后又逐渐降至为1,说明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B项正确;

第3年末至第5年中期,由λ值的变化,即=1→>1→=1可推知,在第3年末的种群数量小于第5年中期的种群数量,C项错误;

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5年中期达到K值,D项错误。

种群数量的变化。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λ值的内涵:

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λ<1时种群数量下降,λ>1时种群数量上升,明确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曲线图中的起点、转折点、终点等点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各种情境下的曲线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处理,得到答案。

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结果如下表。

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取样地点

取样时间

动物种类及数量

蚂蚁

蚯蚓

蜈蚣

溪边土壤

上午10点

很少

较多

非常多

晚上10点

山地土壤

较少

A.表中所列出的三种动物均为消费者

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表中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

C.土壤中的小动物没有垂直分层现象

D.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

蚯蚓是分解者,A错误;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种群密度可用取样器取样,B错误;

土壤中的小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C错误;

根据取样地点,溪边、山地,根据时间可知本实验是探究水分、时间对土壤小动物分布的影响,D正确。

本题考查丰富度,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7.能影响种群密度的是

A.年龄组成B.性别比例C.出生率、死亡率D.以上都是

种群数量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

点评:

本题难度中等,属于理解层次,要求学生理解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8.下图表示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则斗争最激烈的关系是

A.甲B.乙C.丙D.甲乙丙程度相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种间关系。

由图可知,甲中两种生物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乙中两种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丙中两种生物之间是竞争关系。

所以斗争最激烈的关系是丙。

C正确。

故本题选C。

9.以下实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是

A.废弃多时的耕地上会逐渐生长出杂草,进而逐渐出现小灌木林

B.草原上羊数量剧增会导致草的数量减少,进而抑制了羊的数量增长

C.豆科植物能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同时能通过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

D.山区植被遭到破坏或掠夺式砍伐后造成水土流失甚至泥石流的发生

【解析】废弃多时的耕地上会逐渐生长出杂草,进而逐渐出现小灌木林,这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A项错误;

草原上羊数量剧增会导致草的数量减少,进而抑制了羊的数量增长,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B项正确;

豆科植物能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同时能通过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说明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具有互利共生关系,C项错误;

山区植被遭到破坏或掠夺式砍伐后造成水土流失甚至泥石流的发生,没有体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D项错误。

10.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

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cm×

50cm×

30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

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大于裸露泥滩

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改变采样的时间不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答案】A

【解析】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为11种,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为6种,说明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A正确;

由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的多少,不能得出种群密度的大小,B错误;

由于取样的随机性和代表性强,因而改用另一规格的取样器不会影响对比研究结论,C错误;

不同的生物都有不同的活动时间,所以采样的时间会对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有影响,D错误。

11.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微生物时,为了方便计数要适量稀释样液以分散细胞

B.在统计土壤动物物种丰富度时,为了方便可排除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

C.在模拟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时,琼脂块表面积与体积之比是自变量,NaOH扩散速度是因变量

D.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时,为了方便操作可直接在载物台上滴加蔗糖溶液

【解析】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微生物时,如果浓度过高,观察时会出现重叠而无法准确计数,因此要适量稀释样液以分散细胞;

在统计土壤动物物种丰富度时,知名、不知名的小动物都应统计,若不统计不知名小动物,会使丰富度的统计结果偏小;

在模拟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时,琼脂块(内含酚酞试液)的体积是自变量,因溶液遇酚酞试液变粉红色,所以可以通过观察琼脂块——“细胞”变成粉红色的过程,了解到物质扩散进入“细胞”。

再通过测量扩散进入“细胞”的深度,比较不同体积的琼脂块“细胞”吸收物质的速度,以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载物台有一定的倾斜度,不能直接滴加蔗糖溶液,应取下载玻片,滴加后再放到载物台上。

12.(2015秋•曲沃县校级期中)下列演替过程不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裸岩上进行的演替

B.沙丘上进行的演替

C.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D.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1、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初生演替,如裸岩上的演替、沙丘上进行的演替、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如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D.

群落的演替.

13.图表示的是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捕食,乙种群的能量可以流向甲种群

B.甲种群可以调节乙种群的个体数量

C.甲种群对乙种群的进化起抑制作用

D.一般来说,乙种群的个体数量多于甲种群

【解析】据图分析,先到波峰的甲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则通过捕食,甲种群的能量可以流向乙种群,A错误;

甲种群可以调节乙种群的个体数量,乙种群也可以调节甲种群的个体变化,信息传递是双向的,B正确;

甲种群属于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甲能淘汰掉乙种群中的老弱病残,对进化起到促进作用,C错误;

甲先增加者先减少表示被捕食者,乙后增加后减少,表示被捕食者,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数量更多,D错误。

【考点定位】种间关系

【名师点睛】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

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人体中的有些细菌;

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

如:

兔以植物为食;

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

大小草履虫;

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

1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调查某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B.当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和破坏时,才会发生群落的演替

C.食物网中的生物之间全部是捕食关系

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由于蚜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可以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正确;

群落的演替的原因有内部因素或外界环境的影响,故B错误;

食物网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可以是捕食或竞争,故C错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是单向的,而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故D错误。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综合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5.某同学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做了如下实验:

取三只锥形瓶,编号甲、乙、丙,各加入500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培养液;

然后用天平称量0.1g活性干酵母分别投入锥形瓶中,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

连续7d,定时取样、观察和计数,计算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平均数。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取样前需要静置一段时间,使得计数更准确

B.甲、乙、丙三组重复实验,使实验结果更精确

C.预期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计数时需用血球计数板、显微镜等

静置一段时间会出现酵母菌的分层,所以取样前需要对培养液摇匀后在取样,使得计数更准确,A项错误;

甲、乙、丙三组重复实验,减少偶然因素,使实验结果更精确,B项正确;

由于受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有限,所以预期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项正确;

计数时需用血球计数板、显微镜等,D正确。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6.种群的指数增长(J型)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

A.在该环境中只有一个种群

B.该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比其他种群优越得多

C.环境资源是无限的

D.环境资源是有限的

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即空间足够大、食物足够多、无天敌、无致死性疾病等条件下,其数量可呈指数形式增长,以数学曲线表示为指数函数,即为“J”型曲线,故选C项。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理解“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差别,判断种群增长的方式。

17.古诗:

“远芳浸古道,晴翠接荒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分别体现了生物学含意是

A.生态系统演替种间竞争植物向光性

B.生态系统演替互利共生植物向光性

C.生态系统演替互利共生根向水性

D.种间竞争生态系统演替植物向光性

群落演替就是原优势种被另外一种优势种取代的过程。

“远芳浸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演替的过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由于草长的很茂盛,争夺阳光等资源,因此豆就长得不好;

故二者之间是竞争关系;

“向阳花木早逢春”,描述了植物的向光性。

故选A

演替、种间关系、向光性的定义理解

理解生物学特有的名词,注意与实际的联系,这是新的考点。

18.火山爆发时炽热的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之后当地生物群落演替过程非常缓慢(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结构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在不断增加

B.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保持不变

C.极乐鸟捕食一只蜘蛛后,所获得的能量最多为该蜘蛛同化量的20%

D.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均存在捕食、竞争、共生、腐生等种间关系

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此群落的结构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在不断增加,A项正确;

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可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节资源的能力,B项错误;

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是指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不是在生物个体之间的传递效率,因此极乐鸟捕食一只蜘蛛后,所获得的能量可能高于该蜘蛛同化量的20%,C项错误;

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竞争等,D项错误。

群落演替、种间关系

【名师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能量传递效率的含义理解不到位:

能量的传递效率是指在相邻两个营养级全部生物间的传递效率,而不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个体间的传递效率。

19.下列生物学研究选择的技术(方法)恰当的是()

A.用3H标志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研究DNA的复制

B.利用纸层析法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C.用标记重捕法进行鼠种群密度的调查

D.用无毒的染料研究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

【答案】BCD

【解析】DNA分子没有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20.下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t3~t5时间段内,甲

、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B.在t1~t2时间段内,甲、乙种群呈“S”增长

C.在t2~t3时间段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

D.在t5时刻乙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

【解析】t3~t5时间段内,甲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因此甲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乙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因此乙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A正确;

这是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图,但是,在K/2之前,有J型增长,B错误;

t2~t3时间段内,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0,因此死亡率小于出生率,B正确;

当增长速率为0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因此甲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刻为t3,乙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刻为t5,D正确;

答案是B。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化

【名师点睛】知识拓展:

在下表中比较“J”型和“S”型曲线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曲线模型

形成条件

资源无限的理想条件

资源有限的自然条件

增长率

不变

越来越小

有无K值

无K值,持续增加

有K值,可在K值附

近上下波动

种群增长

速率曲线

21.下列调查实验的操作方法中,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小的是

①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时,取样前没有将试管振荡

②探究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做正式实验时未设置空白对照

③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④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时,所选的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

【解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时,取样前没有将试管振荡,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不均匀,导致误差增大,①错误;

探究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由于做正式实验之前通常已经通过预实验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了条件,因此做正式实验时未设置空白对照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小,②正确;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其关键是随机取样,若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则导致误差增大,③错误;

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时,可以采取测交或杂交的方法,所选的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对实验结论影响最小,④正确。

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点睛】本题借助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和教材中生物科学发展史进行考查。

这提醒我们:

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要注意对教材实验所涉及的实验技术的掌握、对实验原理、实验流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内容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外,还要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2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以用来防治害虫,这种防治法主要是通过下列哪项来达到治虫目的

A.减少害虫出生率B.破坏害虫的年龄组成

C.破坏性别比例D.增加死亡率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为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性引诱剂的使用可以使某一性别个体大量死亡,破坏了性别比例从而起到使新生害虫数量下降,达到减少害虫数量的目的,因此答案为A。

23.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

B.河流因为堵塞而成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

C.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破坏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解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被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来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因此A项属于初生演替,B、C、D项属于次生演替。

24.“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是生物学基本观点之一。

根据这一观点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喜光的桉树下栽种半阴性植物菠萝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

B.发生在裸岩上的初生演替一定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C.某有翅昆虫种群中出现的无翅类型一定不利于其生存

D.森林中狼和兔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喜光的桉树下栽种半阴性植物菠萝,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A正确;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B正确;

变异的有利与不利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某有翅昆虫种群中出现的无翅类型不一定不利于其生存,C错误;

森林中狼和兔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25.在森林中的鸟类常可见到有垂直分层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与下列哪一种因素有关:

A.光照强度B.空气湿度C.食物种类和栖息空间D.温度

【解析】在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取决于光照,A错误。

空气湿度主要影响水平结构,B错误。

食物种类和栖息空间是决定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原因,C正确。

温度主要影响水平结构,D错误。

二、非选择题

26.

(1)西瓜汁和梨汁比较,适宜用来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理想材料是。

(2)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加入CaCO3的作用是上扩散速度最快的色素是。

(3)生物实验中常用试剂鉴定黄豆组织中是否存在蛋白质。

(4)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应____取样。

【答案】

(1)梨汁

(2)防止色素被破坏胡萝卜素(3)双缩脲(4)随机

(1)西瓜汁中含有色素,会对实验结果的颜色反应带来干扰,因此不适于用作还原糖检测材料,梨汁不含有色素,适宜于用作还原糖检测的材料。

(2)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加入碳酸钙可以防止在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色素在无水乙醇中的溶解度越高,扩散速率越快,扩散速度最快的为胡萝卜素。

(3)鉴定蛋白质的试剂是双缩脲试剂。

(4)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本题考查生物实验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27.(8分)回答有关种群和群落问题:

(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和_____。

(2)若某种群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8%,aa个体占6%,则A基因的频率为

(3)沙丘上惊现一片绿洲,是群落的真实写照。

(4)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志鼠15只。

则该种群数量为。

若捕获一次之后,老鼠的警惕性提高,第二次捕获有标记的难度加大,那么通过上述方法计算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

(5)“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指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