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学院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34011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工学院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湖南工学院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湖南工学院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湖南工学院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湖南工学院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湖南工学院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湖南工学院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湖南工学院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湖南工学院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湖南工学院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湖南工学院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湖南工学院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湖南工学院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湖南工学院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湖南工学院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湖南工学院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湖南工学院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湖南工学院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湖南工学院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湖南工学院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工学院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

《湖南工学院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工学院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工学院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

湖南工学院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湖南工学院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学校概况

湖南工学院地处湖南省衡阳市,是理工院校,举办者为省级教育部门,于2007年开办本科。

学院有本科专业39个,其中15个为新办专业。

招生批次为第二批次招生A。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7,762人,折合在校生18,580.9人。

全校教职工1,087人,其中专任教师776人。

学校共有3个校区,且都为本地校区。

学校有省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3个,省特色专业和重点资助建设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各2人、湖南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湖南省高校教学名师3个、省级学科带头人3个。

学校有党政单位26个,教学科研单位15个。

在各地校友会数量5个,与学校签署协议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产服务等活动的机构71个,其中学术机构9个,行业机构和企业61个,地方政府1个。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1.办学思路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基础实、技术精、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管理以服务为本、发展以质量为本的办学理念。

践行“勤学、务实、圆融、卓越”校训,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发展战略,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建设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的应用型大学。

2.办学定位

总体目标定位:

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的应用型大学

办学类型定位: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

以本科教育为主,适时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基础实、技术精、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科专业定位:

以工为主,经、管、文、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湖南,重点面向工业企业,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突出应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以工为主,经、管、文、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

目前本科专业总数达39个(产品设计专业暂未招生),涵盖6个学科门类,其布局结构为:

工学专业23个占59.0%、理学专业1个占2.55%、文学专业4个占10.3%、经济学专业2个占5.1%、管理学专业8个占20.5%、艺术学专业1个占2.55%,专业结构符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

 

图1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

(三)在校生规模

学校目前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17,762人,专科生370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97.92%,2016-2017学年,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96.08%。

各类在校生的人数情况如表1所示(按时点统计)。

 

表1各类学生人数一览表

普通本科生数

普通高职(含专科)生数

硕士研究生数

(全体制)

硕士研究生数

(非全体制)

博士研究生数

(全体制)

博士研究生数

(非全体制)

留学生数

普通预科生数

进修生数

成人脱产学生数

夜大(业余)学生数

函授学生数

网络学生数

自考学生数

16,600

370

0

0

0

0

0

792

0

0

0

8,189

0

0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学校继续加强吸引优秀生源的工作,在专业选择、奖助学金评定等方面向优秀学生倾斜,形成了考生踊跃报考、录取人数超计划的良好局面。

2017年,学校计划招生4,349人,实际录取考生4,351人,实际录取率为100.05%;实际报到4,256人,实际报到率为97.82%。

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按照38个专业进行招生,招收本省学生3058人;其中理科招生省份28个,文科招生省份7个;各省录取分数线均超出当地分数线较多,保证了生源的质量。

具体生源情况详见下表。

表2生源情况

省份

批次

录取数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当年录取平均分与批次最低控制线的差值(分)

文科

理科

不分文理

文科

理科

不分文理

文科

理科

不分文理

安徽省

第二批次招生A

12

66

0

440

413

0

62

60

--

北京市

第二批次招生A

0

5

0

0

439

0

--

33

--

福建省

第二批次招生A

14

56

0

380

333

0

59

61

--

甘肃省

第二批次招生A

0

18

0

0

408

0

--

29

--

广东省

第二批次招生A

0

25

0

0

360

0

--

81

--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A

0

52

0

0

318

0

--

109

--

贵州省

第二批次招生A

0

55

0

0

361

0

--

60

--

海南省

第二批次招生A

10

60

0

578

539

0

59

44

--

河北省

第二批次招生A

0

30

0

0

326

0

--

140

--

河南省

第二批次招生A

10

37

0

389

342

0

111

127

--

黑龙江省

第二批次招生A

0

15

0

0

335

0

--

68

--

湖北省

第二批次招生A

0

30

0

0

345

0

--

103

--

湖南省

第二批次招生A

406

2,517

0

485

424

0

18

26

--

吉林省

第二批次招生A

0

17

0

0

379

0

--

29

--

江苏省

第二批次招生A

12

63

0

281

269

0

30

38

--

江西省

第二批次招生A

0

40

0

0

422

0

--

63

--

辽宁省

第二批次招生A

0

15

0

0

350

0

--

65

--

内蒙古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A

12

48

0

375

328

0

71

75

--

宁夏回族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A

0

30

0

0

408

0

--

9

--

青海省

第二批次招生A

0

40

0

0

356

0

--

11

--

山东省

第二批次招生A

0

30

0

0

451

0

--

20

--

山西省

第二批次招生B

0

29

0

0

421

0

--

4

--

陕西省

第二批次招生A

0

30

0

0

400

0

--

23

--

上海市

无批次招生

0

0

15

0

0

402

--

--

25

四川省

第二批次招生A

0

33

0

0

436

0

--

54

--

天津市

第二批次招生A

0

30

0

0

395

0

--

36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A

0

35

0

0

333

0

--

74

--

云南省

第二批次招生A

0

39

0

0

410

0

--

53

--

浙江省

无批次招生

0

0

50

0

0

359

--

--

182

重庆市

第二批次招生A

0

20

0

0

395

0

--

62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人才兴校”战略和实施“三个一批”人才支持计划(“三个一批”即培养和造就一批有影响的高水平学术人才梯队,一批潜心教学的高水平教学名师,一批专业技能高超的高水平“双师双能型”人才),加大力度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师资队伍逐步得到加强。

学校目前建设有省部级教学团队5个,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各2人、湖南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湖南省高校教学名师3个、省级学科带头人3个、外籍教师6人。

现有专任教师776人、外聘教师234人,折合教师总数为893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30.15%。

按折合学生数18580.9计算,生师比为20.81:

1。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202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6.03%;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257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3.12%;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596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76.8%。

近两学年教师总数详见表3,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的结构详见表4,近两学年教师职称、学位、年龄情况见图2、图3、图4。

表3近两学年教师总数

专任教师数

外聘教师数

折合教师总数

生师比

本学年

776

234

893

20.81

表4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项  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  计

776

/

234

/

职称

正高级

47

6.06

41

17.52

其中教授

36

4.64

32

13.68

副高级

210

27.06

67

28.63

其中副教授

161

20.75

45

19.23

中级

320

41.24

96

41.03

其中讲师

268

34.54

49

20.94

初级

154

19.85

20

8.55

其中助教

151

19.46

5

2.14

未评级

45

5.8

10

4.27

最高学位

博士

73

9.41

29

12.39

硕士

523

67.4

65

27.78

学士

150

19.33

96

41.03

无学位

30

3.87

44

18.8

年龄

35岁及以下

380

48.97

58

24.79

36-45岁

197

25.39

69

29.49

46-55岁

183

23.58

62

26.5

56岁及以上

16

2.06

45

19.23

图2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学位情况

 

图3近两学年专任教师职称情况

图4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学校坚持把教学工作作为中心,严格执行高级职称教师给本科生上课的制度。

本学年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43人,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79.63%。

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556,占总课程门数的38.24%;课程门次数为2013,占开课总门次的29.36%。

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142,占总课程门数的9.77%;课程门次数为332,占开课总门次的4.84%。

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35,占总课程门数的9.28%;课程门次数为294,占开课总门次的4.29%。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468,占总课程门数的32.19%;课程门次数为1681,占开课总门次的24.52%。

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412,占总课程门数的28.34%;课程门次数为1424,占开课总门次的20.77%。

具体情况,可参见图5、图6。

我校本学年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26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比例的53.06%。

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123门,占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44.73%。

图5各职称类别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

图6近两学年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积极筹措资金,优先保证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实现了本科教学经费逐年增长。

2016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913.9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247.27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255.39万元。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1717.09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148.96元,生均实习经费为153.85元。

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详见图7。

图7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学校办学条件大大改善,校园环境更加满足学校教学需要。

学校总占地面积904352.66m2,产权占地面积为904352.66m2,绿化用地面积为385343m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568898.17m2;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308057.59m2,其中教室面积110861.97m2,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75793.69m2;拥有学生食堂面积为23112.39m2,学生宿舍面积为220719.29m2,体育馆面积68,650.27m2;拥有运动场21个,面积达到146011m2。

按全日制在校生17,762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50.92(m2/生),生均建筑面积为32.03(m2/生),生均绿化面积为21.69(m2/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7.34(m2/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4.27(m2/生),生均宿舍面积12.43(m2/生),生均体育馆面积3.87(m2/生),生均运动场面积8.22(m2/生)。

表5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占地面积

904,352.66

50.92

建筑面积

568,898.17

32.03

绿化面积

385,343

21.69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308,057.59

17.34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75,793.69

4.27

宿舍面积

220,719.29

12.43

体育馆面积

68,650.27

3.87

运动场面积

146,011

8.22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伴随学校教学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学校逐步加大了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

学校现有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12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5,289.65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0.82万元。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228.65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17.06%。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和环境育人职能明显增强,馆藏资源建设进一步丰富。

截至2016年底,学校拥有图书馆1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30,813m2,阅览室座位数2,803个。

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358,009册,当年新增101,477册,生均纸质图书73.09册。

图书馆还拥电子图书3,304,100册,数据库43个。

2016年图书流通量量达到185,997本次,电子资源访问量13,745,624次。

4.信息资源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网及网络资源平台建设,立足“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加快了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服务教学功能不断增强。

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1,000Mbps,校园网出口带宽13,002Mbps。

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10,333个,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310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2,000GB。

信息化工作人员23人。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专业综合评价工作为抓手,以校内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为重点,大力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学校当年学校招生的本科专业39个,现有1个国家特色专业,4个省部级优势专业。

学校现有专业带头人总人数为3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36人,所占比例为94.74%,获得博士学位的18人,所占比例为47.37%。

2016级本科培养方案中,各学科培养方案学分统计如下表6所示。

表6全校各学科2016级培养方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学分统计表

学科

必修课学 分

比 例

选修课学分比例

实践教学学分比例

学科

必修课学分比例

选修课学分比例

实践教学学分比例

经济学

73.57

26.43

17.71

工学

75.36

24.42

29.53

文学

74.93

23.64

24.21

管理学

74.08

25.92

26.77

理学

75.56

24.44

30.00

艺术学

--

--

--

(二)课程建设

学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探索出了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具体可参见特色发展课程改革部分。

学校已建设有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本学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1,454门、6,857门次。

近两学年班额统计情况详见表7。

表7近两学年班额统计情况

班额

学年

公共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专业课(%)

30人及以下

本学年

29.14

18.92

36.4

上学年

55.77

10.44

32.7

31-60人

本学年

34.66

13.9

39.1

上学年

49.47

15.66

43.5

61-90人

本学年

20.66

5.41

14.6

上学年

24.86

7.23

15.3

90人以上

本学年

15.54

61.78

9.85

上学年

14.93

66.67

8.41

【注】:

此表不统计网络授课。

(三)教材建设

学校严格执行教材选用和质量监管制度,注重教材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在规范教材选用和保证教材质量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发展定位和培养目标要求,尝试自编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教材。

2016年,有100多门课程使用自编教材,共出版教材7种(本校教师作为第一主编)。

(四)实践教学

1.实验教学

学校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课程与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本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231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146门;有实验技术人员40人,具有高级职称1人,所占比例为2.5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22人,所占比例为55.00%。

2.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学校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撰写等实施过程中要求真题真做。

本学年共开设了4,297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设计(论文),共有474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44.30%,学校还聘请了137位外聘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6.63人。

3.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以董事会为平台,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重点,围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力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学校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98个,本学年共接纳学生35,541人次,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五)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创新创业教育事业。

现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机构1个,拥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19人,创新创业教育导师210人,至今有21,000人次参加了创新创业教育机构的培训;设立创业实习基地53个,开展创业培训项目196个;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3个;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3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创业指导课程2门;开展创新创业讲座25次;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30万元;本学年学校共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8个(其中创新8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5个(其中创新15个)。

(六)教学改革

为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变革的要求,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近一届,学校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本学年,学校教师主持建设的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109项,建设经费达205.40万元,其中省部级205.40万元;2016年有立项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参与学生240人次。

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3个,校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10个,参与学生3,600人次。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校领导情况

我校现有校领导11名。

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8名,所占比例为72.73%;具有博士学位6名,所占比例为54.55%。

学校领导注重教育教学工作,本学年学校领导评教的覆盖比例为64.7%。

(二)教学管理与服务

学校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现有校级教学管理人员23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所占比例为47.83%;硕士及以上学位14人,所占比例为60.87%;院级教学管理人员23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所占比例为47.83%;硕士及以上学位10人,所占比例为43.48%。

教学管理人员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发表教学研究类论文7篇,教学管理类论文3篇。

(三)学生管理与服务

近年来,通过大力引聘,学校学生管理队伍进一步得到充实。

当前,学校有专职学生辅导员87人,按普通本科生数16,600计算,学生与辅导员的比例为191:

1。

学生辅导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3人,所占比例为3.45%;具有中级职称的22人,所占比例为25.29%。

学生辅导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54人,所占比例为62.07%;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32人,所占比例为36.78%。

学校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4名,学生与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之比为4645.23:

1。

(四)质量监控

学校质量监控工作稳步提升。

一是相关教学监控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尤其是对网络课程学分的认定与管理方面进行了实践性探索。

二是质量监控队伍不断强化。

学校有专职教学质量监控人员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4人,所占比例为66.67%;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4人,所占比例为66.67%。

三是质量监控体系更加全面。

学生评教覆盖面为90.7%,其中评价结果为良好以上的占99.99%;同行、督导评教覆盖面为50.55%,其中评价结果为良好以上的占87.38%;校领导评教覆盖面为64.7%,其中评价结果为良好及以上的占97.53%。

(具体如下图所示)四是信息化监控手段日益改善。

学校教室摄像监控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已实现了对师生常规出勤的常态化的信息化实时监控。

图8本学年评教情况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情况

本科毕业生质量逐步提升,2017届共有本科毕业生4,328人,实际毕业人数4,289人,毕业率为99.1%,学位授予率为98.41%。

(二)就业情况

学校2017届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较好,各专业的就业形势良好,深受广大企事业单位的欢迎,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截至2017年8月31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3.75%。

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企业,占92.56%。

升学194人,占4.82%,其中出国(境)留学8人,占0.20%。

(三)转专业与辅修情况

本学年,转专业学生167名,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为1.01%;获得双学位学生42名,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为0.25%。

六、特色发展

(一)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公布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结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6〕88号)精神,我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获得圆满通过。

从此,标志着我校进入内涵建设发展的新时期。

一年来,学校立足专业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着力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专业建设标准,在专业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