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35118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观音堂初级中学、张八桥镇初级中学等五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A.属引/属于憎恶/深恶痛绝潜滋暗长/长风破浪

B.俯瞰/勇敢恩泽/络绎不绝坦荡如砥/釜底抽薪

C.阻塞/边塞肖像/惟妙惟肖屏息敛声/屏蔽障碍

D.纤维/忏悔踌躇/铸就辉煌俯仰生姿/迎刃而解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依榜阅兵式触目伤怀不折不挠

B.狼藉刹那间不怀好意因地治宜

C.教悔砌石头巧妙绝伦张目结舌

D.斟酌游览者自出心裁重峦叠嶂

二、情景默写

3.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

(2)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

《春望》

(3)__________?

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4)一曲新词酒一杯,__________。

《浣溪沙》

(5)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描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表达诗人内心宁静、脱离尘俗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著阅读

4.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人物)__________的不朽名著,被誉为“研究__________的经典的百科全书”。

(2)《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__________用一生精力完成的巨著,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酌典范,有“__________”之美誉。

四、语言表达

5.请仿照画线句,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有的人想成为“发明大王”,却畏于钻研科学知识之难;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如此心怀鸿鹄之志而身属燕雀之行,连一条小小的鱼都捉不到,何谈实现恢宏的大志呢?

五、综合性学习

6.综合性学习。

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为解决山区高海拔地区中小学生冬季取暖问题,2015年6月,重庆市政府实施了“暖冬计划”。

该计划实施范围是全市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小学校和公办幼儿园21个区县995所学校,受益学生21万余名。

主要措施包括购置安装油汀、碳晶墙暖电热饭、暖风机、硅晶电热膜等取暖设备,少数有条件的学校可安装空调,不宜安装取暖设备的学校提供御寒所需衣服、鞋子、手套等物资。

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投入8700多万元为山区农村学生创造出安心学习的温暖环境。

学生张薇说:

“现在教室安了油汀,像春天一般温暖。

冬天再也不用提火盆上学了,手也不长冻疮了!

材料二:

“暖冬计划”实施后,孩子们出于好奇,一下课就争先恐后地去触摸取暖设备,容易烫伤手或触电。

老师一方面要担心学生的安全,另一方面还要担心取暖设备的保护。

(1)根据材料一,简要介绍什么是“暖冬计划”。

(50字以内)

(2)根据材料二,按要求设计一个班级主题教育活动。

活动主题:

活动形式一:

活动形式二:

(3)张薇同学想给重庆市政府写一封感谢信,但又怕同学们说她出风头。

要打消她的顾虑,你该怎么说。

六、现代文阅读

(一)柔软的父亲

清晨,经过小区的池塘边时,见到一个穿着黑西装的中年壮汉,趴在雨后潮湿的木栏杆上,拿着一根简易的木勺费力地在水面上舀些什么。

原以为是小区的清洁工,走进一看,不是。

不会有清洁工穿一身体闲西装来工作的。

这人约莫40岁,面孔和身材都带有北方人的轮廓,显得很硬朗。

他另一只手上提着东西——那是一次性塑料袋,灌了点水,里面游弋着一只黑蝌蚪。

这时,另一位好奇的老头儿也背着手凑了过来,开始给他提意见:

“这哪有蝌蚪呦,还早哩……”男子唯唯听着,也不辩解,仍旧兢兢业业地沿着栏杆逡巡。

出了小区很久,我还在想,这个粗粝的男人适才捕捉蝌蚪时的那种神情,看起来竟是如此“柔软”。

我当然也猜得出来,这位显然并不擅长捕捉蝌蚪的男人,之所以出现在池塘边,必然是为了某个孩子。

准确地说,是为了孩子的愿望而来。

没有喧哗,没有铺张,甚至有些笨拙,但这就是父亲啊。

父亲大多都是这样的。

他的神情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

我读初中一年级时,有一位十分要好的同学。

我经常去他家玩,很恣肆,但只要他父亲一回家,我就不自觉地收敛了。

他父亲是一位拳师,满脸横肉,彪悍异常,我心底十分怕他,从不敢正眼看。

然而,有一天,这种感觉被彻底改变了。

那是在初夏,我在同学家耍到很晚,干脆留宿。

至半夜酣然大睡时,一只手——那是一只非常粗糙强壮的手掌——把我跟同学从蚊帐里轻轻摇醒,我们半睡半醒睁开眼睛,一只手朝我们眼前伸了过来。

就像变魔术那样,一个透明的玻璃瓶被放进了漆黑的蚊帐里,亮晶晶的,闪闪烁烁的——里面全是飞舞的萤火虫。

从此,我知道了,拳师跟我所见过的另一些父亲并无区别,在那令人畏惧的外貌下面,其实也藏有一颗慈爱而且浪漫的心,那是父亲的柔软之处。

年少时,当我们提起父亲,总觉得这是一个坚硬的词,亦或是一个沉默的形象,因为他们恿是话不多,总是让你惧怕,让你觉得难以接近。

我跟父亲就是如此,从不交流。

记得十岁那年的一个黄昏,父亲在后门口为我洗澡,他的手搓在我身上,就像砂纸摩擦在我皮肤上,我极力地压抑着,才没让自己叫出声,没让眼泪流出来。

很多年来,我总认为自己没有享受过“父爱”。

然而,当他离世,当我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的父亲,我终于明白,原来我不是没有得到过爱,而是那时的我根本理解不了——父亲的表达总是很隐晦,隐晦得让你无从察觉。

就像那个让我难忘的黄昏,他可能早已预知,这将是他最后一次给我洗澡,所以他把全部的不知来处的酸楚和爱怜都积聚在了手掌里。

那一种疼痛,现在想来也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柔软。

(作者:

波佩。

有删改)

7.文章写那位捞蝌蚪的父亲,为何要强调“面孔和身材都带有北方人的轮廓”?

8.文中同学的父亲“满脸横肉,彪悍异常”,文中哪些情节使“我”改变了对他的印象?

9.有人说本文内容过于散乱,一篇文章写了三位互不关联的父亲,对此说法,你如何看待?

10.从词语搭配和表达中心的角度,简要分析本文标题的妙处。

(二)机器人的新进化

随着3D打印技术和组织工程学的发展,生命与机械的界限已经被打破,动物的细胞、肌肉乃至心脏,现在都可以跟冷冰冰的机械相结合,创造出更灵活更有生命力的新一代机器人。

依靠心脏细胞的机器鳐鱼

2016年7月,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推出了全球首个生物合成机器人——机器鳐鱼。

这个机器人模仿自然界中的鳐鱼制造而成,长只有1.5厘米,重只有10克,其骨干由黄金制作而成,皮层由硅树脂制成,能以每秒3毫米的速度缓慢前进。

神奇的是,其动力来源竟然是老鼠心脏细胞。

机器鳐鱼的制动体由老鼠心脏细胞构成。

这些细胞位于植入了特殊蛋白的有机矽制作的模板上,沿着模板的蛇形图案整齐排列生长,一周内的数量能繁殖到20万个,形成类似鳐鱼的肌肉纤维结构,靠收缩产生前进动力。

那么,这些心脏细胞怎么知道什么时候收缩呢?

事先,研究者们会往这些活体细胞的基因里增添对特定光谱敏感的基因,当特定光脉冲对其电击时,老鼠心脏细胞会沿着模板上的图案按序收缩,带动整个躯体前进。

而且,机器鳐鱼两侧会对不同的光波敏感,如果只有一种光波刺激,将只能让鳐鱼的一侧收缩,这样鳐鱼就能完成转向动作,避开障碍物。

由于鳐鱼游动时改变方向的方式与心脏跳动有相似之处,能有效防止倾斜或翻转,所以这项技术在未来会被用来制造人工心脏。

给机器加点肌肉

当我们看到现在的机器人时,往往会觉得它们的动作很笨拙,这是因为它们的控制系统仍然使用常规的电机驱动,由刚性材料来连接,如果机器人也有像人一样的身体组织,动作会不会更协调呢?

美国伊利诺大学仿照人体的肌肉骨骼模型,发明了一个只有两条腿的机器。

这个机器的腿、“腰部”都是由3D打印的水凝胶充当,非常坚固,同时柔韧性也非常好,而一个环形肌肉会环绕骨骼提供动力来源。

跟机器鳐鱼一样,它的环形肌肉也是由实验室培育的细胞生长而成,能由电脉冲控制收缩产生动力。

未来这项技术,最终可能发展成一代生物机器人,用于药物递送、“智能”移植、制作手术机器人等。

不过,也有可能这项技术会带来更糟糕的后果,比如像科幻小说中那样,出现肌肉、肌腱和皮肤跟人类一模一样,但骨骼、心脏等器官却是金属制造的冷血杀手——终结者(人型机械人)。

柔软的“八爪怪”

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受到章鱼启发,发明了一种神奇的章鱼机器人——八瓜怪。

科学家们没用活体细胞,然而八瓜怪身体柔韧性依然非常好,能钻进细缝中,能根据周围环境改变形状,能用触角安全操作水下易碎物体,是第一个能像无脊椎动物那样灵活的软体机器人。

之所以这么柔软,是因为这个机器人体内没有任何的电池或者电线,完全采用化学反应驱动。

其身体内有一套微小的化学反应控制部件,能利用过氧化氢与铂反应,生成氧气和水蒸气。

这些气体经排放孔进入八爪怪的腕足后,会驱动章鱼的腕足变形运动。

可以肯定的是,由于软体机器人能承受挤压,未来在医学、航空、探测领域都会大展身手。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2017年第8期,有删减)

11.本文按照________顺序说明新一代机器人的特征。

12.“未来这项技术,最终可能发展成一代生物机器人”,句中的“可能”不可删除,原因是什么?

1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表达作用?

14.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三个标题,分类说明了更有生命力的新一代机器人。

B.机器鳐鱼与之前机器人的显著区别在于,它是全球首个生物合成机器人。

C.只有两条腿的机器人,环形肌肉能由电脉冲控制收缩产生动力。

D.机器鳐鱼、两条腿的机器人、八爪怪都通过采用生物活体细胞,使其更加灵活。

七、诗歌鉴赏

(二)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5.“国破山河在”一句中“破”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八、作文

17.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

一次的经历

要求:

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600字左右。

(2)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一个木匠在工作的时候,不小心把手表掉落在满是木屑的地上,他一面大声抱怨自己倒霉,一面拨动地上的木屑,想找到他那只心爱的手表。

许多伙伴也提了灯,与他一起寻找。

可是找了半天,依然一无所获。

等这些人去吃饭的时候,木匠的孩子悄悄走进屋子里,没一会儿工夫,他居然把手表给找到了!

木匠又高兴又惊奇地闻孩子:

“你是怎么找到的?

”孩子回答说:

“我只是静静地坐在地上,一会儿,我就听到‘嘀嗒“嘀嗒’的声音,就知道手表在哪里了。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

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

D项每对读音都不同分别为:

xiān/chàn,chóu/zhù,yǎng/yíng。

其他各项读音分别为:

A:

zhǔ/shǔ,wù/wù,zhǎng/cháng。

B:

kàn/gǎn,zé/yì,dǐ/dǐ。

C:

sè/sài,xiāo/xiào,bǐng/bǐng。

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D项正确,其他各项书写错误的词语应更正为:

A:

依榜——依傍。

B:

因地治宜——因地制宜。

C:

教悔——教诲。

3.

(1)报君黄金台上意

(2)浑欲不胜簪(3)日暮乡关何处是(4)去年天气旧亭台(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6)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

簪,喧。

4.

(1)埃德加·斯诺中国革命

(2)法布尔昆虫的史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

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

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本题考查对《红星照耀中国》和《昆虫记》的阅读理解。

5.示例:

有人想成为“体育明星”却怠于闻鸡起舞进行训练有人想成为“音乐巨匠”却惰于在五线谱的田园里埋首耕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

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

本题注意仿写的职业与后面内容的联系。

6.

(1)示例:

“暖冬计划”指重庆市政府为山区高海拔地区的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安装取暖设备或提供御寒物资,确保学生温暖过冬的计划。

(2)示例:

活动主题——安全取暖,从我做起。

活动形式——举办“安全取暖”知识讲座。

开展“安全取暖”手抄报比赛。

(3)示例:

张薇同学,你是“暖冬计划”的受益人,知恩图报,表达感谢是应该的,这并不是出风头。

你就不要有这样的顾虑了,好吗?

【解析】

试题分析:

⑴考查对文章要点的概括。

通读材料,理清层次,按要求筛选信息,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

⑵要有以下要求:

活动主题(活动名称),活动内容,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的可操作性要强。

须围绕如何安全使用和保护取暖设备、保障自身安全等方面来设计活动主题和活动形式。

7.一般而言,北方人形体,气质都比较粗犷。

写这位父亲具有“北方人的轮廓”,意在突出其外表褪犷。

强调外表粗犷,意在反衬其对孩子柔软细腻的内心。

8.叫醒“我”和同学的方式十分轻柔(或:

用粗糙强壮的手将我们轻轻摇醒)。

在同学未提请求的情现下,送给“我”和同学玻璃萤火虫,充满了童趣。

9.本文所写三位父亲的事件确实互不关联,但全文并不给人散乱的感觉。

因为三位“父亲”都具有外表“粗粝”,内心“柔软”的特点,作者通过柔软这一共性,将三位父亲的事件连接在一起,使全文形散而神不散。

10.从词语搭配来看“父亲”一词本是阳光、粗犷的,以柔软来修饰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表达中心角度看,题目形象生动地揭示出本文所写父爱的特点。

【解析】

【分析】

7.本题考查的是写作手法中的反衬的作用。

回答此题时,往往需要从某个情节或者某个句子中找出相对的两种特性来对比分析。

“面孔和身材都带有北方人的轮廓”,我们往往想到的是其外表粗犷、粗枝大叶、不拘小节等性格特点,而后文却着重写该父亲为了儿子捉蝌蚪的细心和耐心,这明显是运用反衬的写作手法。

回答此题时,要把两种特性(其外表粗犷和对孩子柔软细腻的内心)都要答全。

8.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细节的分析和理解。

我对“他”的印象的改变来源于他的行为,很容易从文中就能找出和他原来给我的粗犷的印象不同的行为,体现“柔软”的行为:

叫醒“我”和同学的方式十分轻柔等细节。

9.本题考查的是对比的写作手法。

一说到“父爱如山”,我们想到父爱的凝重深沉(或“坚硬”“沉默”)的特点,而本文体现的是父爱“柔软细腻”的一面,和“父爱如山”正好形成对比。

从相对的思路回答,很容易得到答案。

10.本题考查的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特点。

一则材料是否该去掉或者“散乱的”依据是:

材料是否揭示文章的写作主题。

我们回答该题时,应联系这一知识点,指出三则材料的共性,还要答出它们符合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特点。

【小题5】本题考查的是文章标题的作用。

题干提示我们从词语搭配和表达中心的角度来分析,里面的“父亲”和“柔软”两个词语正好形成反差,同时我们还要答出反差的作用:

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文的中心就是体现父爱的伟大,所以从表达中心角度看,题目有形象生动地揭示出本文所写父爱特点的作用。

11.逻辑

12.“可能”是副词,也许的意思。

表示未来这项技术有希望发展成一代生物机器人,这是作者对它的发展趋势的一个判断,并非是事实。

如果删除,就表示一定会实现,与事实不符。

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3.作诠释。

具体解说了机器鳐鱼通过心脏细胞收缩前进转向的原理,使说明更加通俗易懂。

14.D

【解析】

【分析】

11.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相关知识。

本文是按逻辑顺序说明新一代机器人的特征。

逻辑顺序:

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认知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

说明文赏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题格式:

①说明词语的意思,②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③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可能”表明这是作者对它的发展趋势的一个判断,并不是事实。

点睛: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掌握。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

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

回答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题目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观点+论证+结论。

其中论证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先正面解析某个词语的本义及在句中的含义,再从反面说明如果去掉就成了什么情况,与事实不符,要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项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

1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在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一般性的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

作用:

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更加理解。

14.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八瓜怪。

科学家们没用活体细胞,完全采用化学反应驱动。

15.“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

16.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热爱祖国)、念家悲己(眷恋家人)的感情。

【解析】

15.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16.本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诗人既为国家担忧,又有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

“连三月”见出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

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17.一次不寻常的经历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兴致勃勃的骑着自行车来到集市,准备买两斤新鲜的荔枝去看望我生病的奶奶。

我在市场上东转西逛,就是没有找到荔枝的踪影。

我像泄气的皮球一般,无精打采的推着自行车准备往回走。

“卖荔枝,卖荔枝咧!

新鲜的荔枝,多好吃的荔枝哟!

”突然,一阵卖力的吆喝声传了过来。

看来上天待我可真不薄,我暗自高兴,连忙寻声而去,终于在一个偏僻的小巷里找到了那个荔枝摊。

我刚想问她荔枝多少钱一斤,突然想起妈妈对我说过:

现在有些做生意的看见小孩好欺骗,故意抬高价格或短斤少两,赚黑心钱。

这下我可得注意了,千万别上了她们的当,我不由得提高了警惕。

“荔枝多少钱一斤呀?

”我装作老练的问道。

卖荔枝的阿姨笑了笑,温和地说:

“小朋友,你看我这荔枝新鲜的很,又很甜,你买几斤呢?

要不,先来一粒尝尝。

”见她和善的神情,我心中的疑虑也就消了一大半,接过她递来的荔枝,我剥开皮,一粒水灵灵,白嫩嫩的荔枝肉就呈现在了我眼前,我使劲的咽了口唾沫。

“快尝尝呀,好吃你就买。

”卖荔枝的阿姨笑着说。

我慌不迭的张开嘴,荔枝一下子滑进了喉咙。

嘿,还真甜,简直就像要甜到心窝里去了,“奶奶一定爱吃。

”我心想。

“买两斤,就买两斤吧。

”我忙道,价钱也忘了和她讲了。

卖荔枝的阿姨似乎很高兴,从篮子的一角抓出两斤荔枝,称了称,说:

“看称,我的生意是童叟无欺的。

”我付了钱,提起袋子骑上车就走。

一路上,我不断的回想起刚才荔枝的美味,禁不住又想再吃它一颗,心想:

反正是我买的,也就只吃这一颗,该不要紧吧?

!

我停下车,解开袋子,一看,“糟糕!

”我不禁暗叫不妙,急忙四处一拨拉,这下可更糟了,竟有一半多是坏的!

我气极了,总么能这样呢?

等下我肯定得受哥哥的嘲笑了。

我急忙骑上车返回到小巷子里,怒气冲冲的准备与那个卖荔枝的阿姨理论理论,谁知我刚说明来意,只见卖荔枝的阿姨柳眉倒竖,指着我的鼻子骂道:

“哪里来的野丫头,竟敢在这里胡言乱语,我几时见过你呢?

我的货摊怎会有这样的烂荔枝?

你是来想找碴的吧?

你到街邻那里打听打听,我可不是一个善碴,我做生意可是童叟无欺的,你想败坏我的名声是吗?

怎么这么没教养呢!

”我几时见过这样的架势,说实话,我当时吓都被她吓傻了,委屈的泪水不由得滴落了下来,只好提起烂荔枝垂头丧气的往回走了。

“卖荔枝,卖荔枝咧!

新鲜的荔枝,多好吃的荔枝哟!

”突然,一阵卖力的吆喝声又从背后响起,但我总感到,这声音是多么的刺耳。

有人说过:

诚信明礼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经商的最高准则。

这个阿姨的荔枝最终能卖出去吗?

她的生意能长久的做下去吗?

我推着单车不禁陷入了沉思……

【解析】

以题目一为例,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

相比较命题作文的过多限制和话题作文的过于自主化,半命题作文既适当体现了命题的思想,又给考生留下了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在一定限制和要求下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

首先要审好题目,找好关键词,揣摩出题人的心思,再根据自己的经历拟出一个好的标题,题好一半文,正文要有真情实感。

可拟写题目为:

一次不寻常的经历,通过记述买荔枝的事,引发对“诚信”的思考,从而深化主题。

注意运用比喻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

点睛:

半命题作文,学生首先要补题,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补题,使之成为命题作文,然后再按照考场作文的命题作文进行写作创新,力求做到:

首先,立意要有突破,不写大众化观点和中心,能把握时代脉搏,选择别人很少涉及的中心主旨;其次,选材有所突破,选择具有时代气息,典型的熟悉的和真实的材料进行写作,能做到贴近生活;再次构思要新,无论从内在技法和外在包装能做到与众不同,独立出众;最后语言要新,善用修辞,能写富有哲理性的语句,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以题目二为例,本题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关键是读懂材料,让思考从材料中析出。

可以先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再由这些关键词作深入透析,体现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根据材料,找出要求写出的主题是:

只要心静,好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围绕这个角度立意作文就很容易了。

本作文可以写一篇记叙文,也可以写一篇议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