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侯马市502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40751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0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临汾侯马市502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山西省临汾侯马市502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山西省临汾侯马市502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山西省临汾侯马市502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山西省临汾侯马市502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山西省临汾侯马市502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山西省临汾侯马市502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山西省临汾侯马市502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山西省临汾侯马市502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山西省临汾侯马市502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山西省临汾侯马市502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山西省临汾侯马市502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山西省临汾侯马市502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山西省临汾侯马市502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山西省临汾侯马市502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山西省临汾侯马市502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山西省临汾侯马市502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山西省临汾侯马市502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山西省临汾侯马市502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山西省临汾侯马市502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临汾侯马市502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docx

《山西省临汾侯马市502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临汾侯马市502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省临汾侯马市502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docx

山西省临汾侯马市502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一历史测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①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产品主要满足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

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生活的基本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故①②④正确。

在小农经济下,个体家庭中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只能部分由自己生产,③错误,排除。

综上所述,排除ACD,所以选B。

2.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形的是()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B.人们可乘火车外出

C.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D.电话成为重要的通信工具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1825年,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机车试车成功,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B项正确。

汽车由卡尔·本茨于1885年试制成功,1879年美国爱迪生发明了电灯,19世纪70年代贝尔发明了电话,汽车、电话和电灯都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的发明,排除A、C、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关键是识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史实即可。

3.下表为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表,该表说明(  )

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B.人民公社广泛建立

C.公有制成为单一经济成份D.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三大改造的相关内容。

观察图表可知,到1956年,我国的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三大改造的结果,这也说明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故A项正确;B项是1958年发生的;材料反映是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还有个体经济,故C项错误;D项错误,一五计划是1957年完成的。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

4.“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它所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大会”是指中共()

A.中共“七大”B.七届二中全会C.中共“八大”D.八大二次会议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此次会议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是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C项正确。

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排除A。

七届二中全会确定党工作中心由农村转移城市、由革命斗争转移到恢复发展生产,排除B。

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5.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这是因为()

A.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

C.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D.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左”倾错误,盲目追求“一大二公”,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幻想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故选A选项。

D项错误,中国的大跃进运动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项错误,俄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C项错误,中国当时还是强调的是经济建设。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人民公社化运动。

6.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1992年中国( )

A.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B.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格局

C.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D.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在1992年的十四大上,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D项正确。

1978年改革开始后,逐步废除人民公社体制,排除A。

题干强调经济改革,与开放无关,排除B。

C项属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联系所学知识即可知道答案。

7.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B.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C.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

从图示信息可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收入提升;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刚刚开始,因此两者之间存在较小的差距;故B项正确。

图示信息无法体现对外开放格局,排除C。

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与图示中描述的信息点无关,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

本题以城乡居民年收入表为考查背景材料,关键掌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信息。

8.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

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

据此判断,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是(  )

A.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B.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C.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浦东的开发有利于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甚至辐射全国,A项正确。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提出时间为2013年,排除B。

全方位格局不属于龙头战略,没有体现重点,排除C。

浦东的开发可以带动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点睛:

本题以对外开放格局为考查切入点,关键读懂“‘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运用所学知识即可解决。

9.近年来,在“低碳出行”的倡议下,新型有轨电车成为很多城市的新宠。

但1906年电车在天津出现时,当时许多人认为电车会电死人而不敢上车,街上经常出现“好人不坐电车”的标语,这一现象说明20世纪初的中国()

①西方工业革命成果已传入           ②旧思想观念依然浓厚

③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发达           ④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A.①②③④B.③④C.①②③D.②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1906年有轨电车在天津出现,说明近代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在中国出现;电车传入后人们对电车存在种种偏见,说明传统观念影响着国人;由传统交通工具到电车的转变体现了交通领域方面的近代化;①②③正确,④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故选A.①②③。

10.“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

”这表明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B.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C.美国国内的生产相对过剩严重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工人的工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增长的速度,表明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故C项符合题意。

材料只是体现了生产增长率与工人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不能得出A、C、D三项的结论。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

11.1932年,在经过一系列斗争后,美国参、众两院不顾胡佛反对,于7月7日和9日接连通过《瓦格纳—加纳法案》,该法案规定由联邦政府拨款21亿美元,举办救济工程和失业救济。

7月11日,胡佛加以否决,月底两院再次通过该法案并由政府具体实施。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美国的政治体制悄然发生变化B.联邦政府成立紧急救济署开展救济

C.美国国会对危机严重性认识不足D.胡佛反对由联邦政府直接干预经济

【答案】D

【解析】根据史实,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政体,联邦政府权力划分实行三权分立制,并未发生变化。

故A项错误。

材料内容强调胡佛政府与美国国会对实施政府救济的博弈,突出表现胡佛政府对国会的反对,而并非联邦政府成立紧急救济署开展救济。

故B项错误。

美国国会针对危机一直力主实施政府救济,而并非对危机认识不足。

故C项错误。

材料中国会通过由联邦政府拨款21亿美元,举办救济工程和失业救济的法案,体现出国会主张实行联邦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政策,但这一主张遭到胡佛否决,说明胡佛政府反对联邦政府直接干预经济。

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12.1935年,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障法》,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了救济金和养老金。

同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财产税法》,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5万美元以上的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税,使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稍显公平。

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①注重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②运用立法手段干预经济发展

③着力增加就业,扩大社会购买力    ④力求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明确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①项是工业复兴的内容;③应该是“以工代赈”的目的。

所以排除含有①或③的选项。

故答案选B。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措施

【名师点睛】关于罗斯福新政,高考命题主要集中在:

(1)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重大发展,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趋势,高考命题站在这一角度,要求学生联系自由资本主义、混合经济等经济政策,整理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史。

(2)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有本质上的不同,高考试题重视考查其本质的不同点和形式上的相似点。

(3)近几年高考试题大多从现代史观的角度评价罗斯福新政,认为它本质上是一种现代化的模式,较过去的观点更加正面地评价了罗斯福新政。

13.罗斯福实施“新政”是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帮助美国渡过1929-1933年的空前大灾难。

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得救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也缓过气来了。

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 )

A.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发展国家福利制度

C.加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体化D.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自我调整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罗斯福新政是在严重的经济危机下,采用政府全面干预政策,采取措施,解决危机,其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故D正确;AB是措施的表现或结果,不是实质,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4.德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喻德指出:

“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

……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

”这表明他主张(  )

A.实行大规模国有化改革B.取消市场调节作用

C.放弃对经济的干预D.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题干中材料的前半句强调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后半句强调的是必须让市场发挥调节作用,故作者的主张应是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故选D。

A项只是说的宏观调控的部分;BC项错误,材料明确说明“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不能只抓一个方面。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15.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曾有媒体以“新保守主义”来形容她,认为她在位期间(1979--1990年)一连串的改革是要将英国带回到亚当斯密时代。

下列哪一政策最有可能是其所实施的?

()

A.减少政府公共开支与征税B.重要产业收归国营

C.以工代赈,推行3R计划D.扩大失业救济的范围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撒切尔夫人“在位期间1979~1990年一连串的改革行动是要将英国带回到亚当斯密时代”可知,这反映了面对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困境,撒切尔夫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和缩减福利制度的规模,A项正确。

B项是二战后初期恢复经济采取的措施,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与撒切尔夫人的措施无关,排除。

D项英国应该是减少失业救济范围,与题干不符,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6.直到2000年12月克林顿任期结束时,美国经济连续增长了112个月,超过了美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增长期。

特别是1996年起,年实际增长率达4%,而且与此同时,美国经济保持着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1999年这两项指标分别为4.2%和1.9%。

支撑美国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模式的技术因素是()

A.经济全球化B.国家干预经济C.信息技术革命D.福利制度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技术因素”,再结合材料中的“别是1996年起,年实际增长率达到4%,而且与此同时,美国经济保持着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1999年这两项指标分别为4.2%和1.9%。

”等信息可知,主要是因为第三次工业革命进行的结果,C项正确。

ABD不是“技术因素”,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7.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决策者态度的变化被流行的学术观点所强化了。

凯恩斯主义者们被疏远了,失去了他们对政策的影响力。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B.经济危机和“滞胀”的出现

C.西方“福利国家”的发展D.第三产业和“新经济”出现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20世纪70年代,爆发经济危机,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滞胀”阶段,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削减社会福利支出、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凯恩斯主义失去了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排除AC,B项正确。

第三产业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不是导致凯斯主义被忽视的原因,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8.列宁曾经指出“没有外国的装备和技术帮助”,“单靠自己的力量就无法恢复破坏了的经济”。

为此列宁()

A.将部分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B.从东欧国家获得技术资金援助

C.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与掠夺D.过渡剥夺农业利润以补贴工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单靠自己的力量就无法恢复破坏了的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揭示的是苏俄新经济政策。

据此判断选项:

B项“东欧国家”明显不符合苏俄当时史实,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题干信息也没有提及,排除;D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表述准确,符合苏俄新经济政策史实,正确。

故选A。

考点: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相关状况

19.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耕地总面积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政府重点发展重工业B.国内外战争破坏农业生产

C.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后D.集体化政策挫伤生产积极性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才使国家农场生产与私人生产远远落后于美国,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生产,与工业无关,排除A项。

B项史实错误,且与题干无关,排除。

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农业机械化的对比,无法推断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后,排除C。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20.1954年赫鲁晓夫在回答英国贝尔纳教授时说道:

“我知道,国外有人说,农业方面的新措施意味着苏联的整个经济政策有了根本的改变。

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

我们并没有放松对工业发展的注意,我们并没有因为农业而牺牲工业,工业部门将继续根据拟定的计划发展。

在将来,主要注意力还是放在重工业上。

”这表明赫鲁晓夫()

A.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B.将改革的重心放在发展重工业上

C.改变了为工业化而牺牲农业的思路D.找到了增加消费品生产的有效途径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没有放松对工业发展的注意,我们并没有因为农业而牺牲工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故A选项正确;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心放在发展重工业上,而不是赫鲁晓夫,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说明赫鲁晓夫没有因为农业而牺牲工业,故C选项错误;重工业不是增加消费品生产的有效途径,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21.1973年,由于中东战争,石油价格大涨,这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大笔财富。

也正是从1973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对粮食的进口依赖越来越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苏联丰富的石油储量使其外汇收入逐渐增加

B.进口粮食消耗了大量的外汇,造成苏联农业萎缩.外汇短缺

C.赫鲁晓夫执政,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调整未果

D.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没有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贻误了苏联发展的最好时机

【答案】D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时期

22.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尔巴乔夫(   )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C.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D.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主要指戈尔巴乔夫政治上的改革使苏联陷入混乱,在政治改革中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而且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D项正确。

A项属于三者改革的局限,排除。

B项属于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排除。

C项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23.为重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943年英国推出“凯恩斯计划”,指出拥护自由贸易的前提是必须强制顺差国花掉顺差余额;美国推出“怀特计划”,认为捍卫自由贸易的目的是允许顺差国积累债权。

这表明英美两国( )

A.激烈争夺世界经济主导权B.在经济实力上仍不相上下

C.阻碍了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都在否定自由贸易的准则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为重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943年英国推出“凯恩斯计划”……美国推出“怀特计划”,这表明英美两国激烈争夺世界经济主导权,故A正确。

当时在经济实力上英国衰弱,美国强大,故B排除。

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故C排除。

材料主旨不在于否定自由贸易的准则,故D排除。

考点: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

24.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

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到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B.欧洲经济的复兴和日本的崛起

C.第三世界提高石油价格和关税D.美国经济地位下降和美元贬值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基本内容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20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美元贬值,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布崩溃。

A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经常性的爆发,不是根源;B不是主要原因;C中是美国经济下降的原因。

故选D。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25.2015年12月1日凌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成为继美元、日元、欧元及英镑之后第五个加入全球货币篮子的货币。

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为10.92%,仅次于美元和欧元,意味着人民币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货币。

下列有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其资金可用于国际间金融领域的合作B.为成员国经济复兴建设提供长期贷款

C.美国在SDR货币篮子中的地位被动摇D.人民币此后开始成为最重要世界货币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国际间的金融组织,故A项正确;世界银行提供长期贷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短期贷款,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说将人民币与美元、日元、欧元、英镑作为世界货币,并没有提到美元地位下降,故C项错误;“最重要”表述不准确,没有对这五种货币进行排位,故D项错误。

考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6.对于参与欧洲一体化,英国的态度前后变化很大.英国曾坚决拒绝卷人任何涉及转让国家主权的欧洲一体化行动.但当舒曼计划公布后,“令英国感到担心的是,戴高乐(法国总统)正在采取行动,企图把欧洲经济共同体发展成为欧洲政治经济联盟”.于是决定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六国就英国加人欧洲经济共同体进行谈判.这表明英国(  )

A.认识到自己是欧洲一体化的关键B.力求挽回被欧洲大陆国家抛弃的命运

C.不想失去在欧洲的霸主地位D.借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国际政治地位

【答案】D

.....................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格局·欧洲一体化进程·相关状况

【名师点睛】对欧洲一体化进程意义的认识:

经济上:

强化了欧洲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增强了欧盟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国际经济合作水平。

政治上:

增强了欧盟成员国在世界中的影响力,有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图谋。

文化上: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经济联系的密切使得欧盟各国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安全上:

强化了欧洲各国经济联系,使欧洲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和渗透,总体看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同时也可能增加了各国经济的风险。

27.2010年1月7日,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开幕式上,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共同转动“金钥匙”,自贸区“合作大门”缓缓开启,中国和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