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知识点小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749022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小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小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小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小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小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小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小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小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小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小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小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小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小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小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小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小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小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小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小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小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小结.docx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小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知识点小结.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小结.docx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小结

 

一.诗经

1.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和宴飨中的乐歌等。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国风是地方土乐。

雅指朝廷正乐,分大雅和小雅。

共105篇。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汉代出现了今文的鲁,齐,三家诗。

鲁人毛亨和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2.诗经的思想容

《诗经》中的作品,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具体可分为:

(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有其历史和文学的价值。

(2)农事

《诗经》中的作品,不仅在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上打上了农业文明的烙印,而且产生了一些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相关的政治.活动的农事诗。

(3)燕飨

《诗经》中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容的燕飨诗,更多的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

但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是有政治目的的,在这些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

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个侧面。

(4)怨刺诗

产生于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

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揭露时艰.讽喻朝政,这些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的作品,是政治腐朽和社会黑暗的产物。

(5)战争徭役

《诗经》中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

但更多的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

而《诗经》中的徭役诗,则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

有丰富复杂的容和情感取向。

(5)婚姻爱情

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爱相思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国风”中。

三.《诗经》的艺术特点

1.赋.比.兴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就是铺直叙。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兴,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但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在联系。

2、句式

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3、重章叠句

《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4、押韵

《诗经》的押韵方式很多,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5、语言

《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

四、《诗经》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1、《诗经》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至此,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2、《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如屈原、汉乐府诗缘事而发、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等,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如子昂的诗歌革新主、白、白居易等。

3、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成为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

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二、历史散文

1、先历史散文的概况

先历史散文主要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春秋》是经过孔子编定,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但不只是对历史时间作客观罗列,还表达了对历史时间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以记言为主。

《战国策》时代上接春秋,下迄并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和斗争策略。

由西汉向编校整理成书。

2、《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1)叙事

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

但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主要特色。

《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

《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其充满故事性。

《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个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反映的是性格中的某一方面。

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的个性鲜明。

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左传》大量地描写琐事细节,它们在叙事生动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增加了叙事的生动传神。

(2)记言

《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

这类记言文字“文典而美”,“语博而奥”。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3、《左传》的战争描写艺术

《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

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如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结果也写得很全面,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

《左传》在战争描写中还有许多与整个战局关系不大的事,这些事只是反映了战争的一些具体情状,在战争中并不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这些细节描写,增加了叙事的生动传神。

三、三诸子的散文

1、《孟子》的论辩艺术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

《孟子》中的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

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孟子长于譬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孟子的比喻性推理,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2、《庄子》的寓言性和想象艺术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三言之中,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庄子》篇及外、杂篇中的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

大量运用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庄子》由寓言表现出的超常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来象征暗示。

《庄子》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

3、《孟子》与《庄子》在艺术上的差异。

四、楚辞

1、《离骚》的艺术成就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主旨是爱国和忠君。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

美人、香草。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离骚》在形式上也有新的特点。

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新诗体。

《离骚》学习借鉴了楚歌的形式特点,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

屈原采用楚地方言,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同时,对“兮”等语助词的多种方式的使用,促成了句式的变化,这些句式和委婉轻灵的楚声相结合,很适合于各种不同情绪和语气的表达。

楚语还使《离骚》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增加爱了生活气息。

2、屈原和《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屈原一生有两次飘荡在外的经历。

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积聚了深厚的悲痛和思念之情,并通过诗歌表达出来,可以说,他的大部分诗篇都是与漂泊生涯有关的。

屈原对自己的理想和行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而对自己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了哀怨、愤激之情,不得已而借诗歌倾泻出来。

屈原的一生是坚贞不屈的悲剧性的一生。

屈原对后世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最大的,是他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对民族精神作出巨大的贡献。

“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

楚辞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为汉赋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的影响。

五、汉赋

1、两汉赋的演变

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的成就。

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班固的《两都赋》、衡的《二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

同时,衡的《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2、司马相如的赋

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也是汉赋中最优秀、影响最深远、具有典意义的作品。

《上林赋》从容上看,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是帝国形象的塑造。

二是一统观念的弘扬。

三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方式

二是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与夸笔法的融通

三是句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

六、《史记》、《汉书》

1、《史记》人物描写的艺术

《史记》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三千年的兴衰沿革。

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而展开。

十二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

人物的刻画:

(1)闾巷之人的入传

司马迁把许多下层人物写入书中,使得《史记》所收的人物非常广泛,并且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2)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许多人物形象个性非常突出。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

共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

二是以牙还牙,以怨报怨。

三是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3)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笔法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使笔下的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

司马迁旁见侧出的方法,是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2、《汉书》中武、陵的悲剧形象

陵是位悲剧人物,传记有条不紊地叙述了外界条件的不利把他一步步推向绝境的过程,班固对陵饱含同情,《汉书》交待了造成陵悲剧结局的客观条件,同时又深入地刻画出这位悲剧人物的矛盾心理和行动上的摇摆忧郁。

陵的悲剧结局既是客观形势所迫,又是性格因素造成的。

武的形象近乎完美无缺,然而他却要遭受种种苦难和折磨,是另一种类型的悲剧人物。

和陵相比,武性格刚强,不肯屈节辱命,能忍受考验。

武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恪守,在家破人亡之际保持平静的心态。

班固正是通过多方面描写武在艰难困苦绝境中所表现出的镇定自持,塑造出一个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

七、汉乐府

1、汉乐府的基本知识

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乐府诗所表现的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

2、汉乐府的叙事艺术

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1)生活镜头的选取

两汉乐府诗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

在选择常见的生活情节时别具慧眼,对于偶然性、突发**件的捕捉也很有新意。

(2)故事情节完整曲折

两汉乐府诗作者在选择叙事题材时,表现出明显的尚奇倾向。

同时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

(3)人物形象各具特色

两汉乐府叙事诗在刻画的人物各具特点,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个性化的对话,注重细节描写,善于利用环境或景物作衬托。

(4)叙事详略得当

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

大体遵循以下规则:

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铺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

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

(5)寓言诗的创作

两汉乐府有多首寓言诗,是汉乐府叙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寓言的形式叙事,成为两汉乐府诗的一个特点。

八、《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1、《古诗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容。

2、透彻的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

3、展示了羁旅他乡的游子独特的感受和痛苦的体验

《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

1、巧妙地起兴发端。

2、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3、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

并且语言是浓缩的、积淀已久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

九、建安文学

1、三七子

(1)操

操的诗,都是乐府诗,其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脉相承。

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这些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因而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

操的乐府诗较多的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2)丕

丕的诗歌主要分成三类:

第一类为宴游诗,第二类是抒情言志之作。

第三类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最能体现丕诗的水平。

《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诗歌上的新变表现在:

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

二是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3)植

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植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

如《白马篇》。

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其容可分四类。

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

如《赠白马王彪》。

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

如《七哀》。

第三类是述志诗。

如《杂诗》。

第四类是游仙诗。

如《仙人篇》。

植的诗歌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崛:

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

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4)建安七子

孔融、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桢

2、建安风骨和正始之音的异同

建安风骨:

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风指作品的思想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

代表作家有“三”、“七子”、蔡琰等。

正始文学:

正始时期,玄学兴起,思想界玄学成为主流,这对晋时期的文人及文学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代表性作家是“竹林七贤”。

十、晋代文学

1、渊明田园诗的容

渊明的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

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

如《归园田居》其三。

他有些田园诗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

如《归园田居》其四。

通过这些诗可以因隐约地看到,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村的面貌。

2、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自然,不仅是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另外,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开创,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

艺术特色具体概括为:

一、情、景、事、理的浑融。

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十一、南北朝民歌

1、南朝民歌的双关语

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

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同音异字的,如以藕”双关“偶”,以“莲”双关“怜”等;另一类是同音同字的,如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等。

这些巧妙的双关语的运用,不仅是的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2、南北朝民歌的差异及其原因

十二、南朝诗风的转变

1、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

2、从渊明到灵运的诗风转变。

3、“二”山水诗的差异

4、体及其对中国诗歌的影响。

体即新体诗,在齐梁三代形成和发展的,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间,故又称“体”。

新体诗产生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

声律说为齐梁诗歌的艺术形式提供了新的贡献,因为规定诗歌语言的声韵声调,使诗歌具有谐美的音乐性,使诗人能有意识地掌握运用声律,增强艺术效果,具有非常积极的进步意义,同时,它的出现也为唐代近代诗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创作上的基础。

5、齐梁文学观念变化对文章影响的表现。

十三、晋南北朝小说

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的形成原因

1、志怪小说

兴盛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迷信思想的盛行是其兴盛的土壤。

社会上流传许多巫术灵验的故事,成为了志怪小说的素材。

汉以来方术盛行,东汉晚期建立的道教,传入中国的佛教,在晋以后广泛传播,产生了许多故事,也成为志怪小说的素材。

志怪小说适应了宣传的需要,也提供了闲谈的资料,因而得以流传。

2.志人小说

兴盛与士族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谈的风气有很大的关系。

这类志人小说既是品评人物和崇尚清谈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这种风气的发展。

志人小说的编纂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受到社会的重视。

十四、初唐文学

1、“初唐四杰”诗歌的风貌

“初唐四杰”有王勃、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卢照邻、骆宾王长于歌行,王勃、炯长于五律。

他们有明确的审美追求:

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有一种壮大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对齐梁文风的批判尤显自觉。

在容上有较大的开拓,由宫廷走向市井,由台阁移至江山和塞漠。

题材扩大了,思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有了初步的定型。

为结束齐梁文风,开启盛唐之间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2、“宋”对律诗发展的贡献。

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佺期最后完成的。

他们琢磨诗艺,在诗律方面精益求精,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故、宋之称,也就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以遵守黏对规则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的演变过程中实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它不仅完成了由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过渡,有易于识记和掌握运用之便,而且具有推导和连类而及的作用,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

2、子昂的诗歌主及其诗歌的特色

子昂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即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复归风雅是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为他创作的38首《感遇》诗。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

子昂提出复归风雅的目的,是追踪多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地划清了界限。

其次,他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瑰丽的文学。

十五、盛唐诗歌

1、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共性以及差异性。

2、高适、岑参边塞诗各自的风貌

高适对边塞生活的实地体验和冷静观察,使他能在第一次北上归来后,创作了极富盛名的边塞诗力作《燕歌行》。

高适的边塞诗是根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

除七言歌行外,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岑参是个热衷于进取功名的诗人,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

两次出塞,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

岑参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艺术表现上,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

十六、白

1、白的思想

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

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

他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高度地升华了,带进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

同时,神仙道教信仰在白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道家和道教信仰给了他一种极强的自我解脱能力,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

2、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1)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2)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

(3)白诗中多壮美意象,同时也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

(4)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十七、杜甫

1、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

安史之乱带来了无数的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变化,战乱题材很自然地进入诗歌创作中。

最早而且最全面反映这场大战乱所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的,是杜甫。

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的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