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54500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4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二.docx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二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二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1、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识记)

a、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b、周时有耜耕石锄(木器、石器为主);C.春秋战国时,铁犁牛耕逐渐推广;d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e、.隋唐时期完善(标志:

曲辕犁出现)。

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理解)春秋战国时,小农经济形成。

小农经济也叫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脆弱性等。

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1.汉代以后,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男耕女织D.集体耕作

2.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基本特点是()

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生产的主要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④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我国古代长期领先世界的主要手工业部门(识记)

冶铸

青铜业

商周时青铜业进入繁荣期(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制铁业

西周时,中国已有铁器

汉代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南北朝出现灌钢法,16世纪前,中国的冶铁炼钢技术一直领先世界。

制瓷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商朝时出现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代出现五大名窑。

明清瓷器种类丰富,有彩瓷、青花瓷、珐琅彩。

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从唐朝开始,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丝织

中国是世界上养蚕缫丝技术最早的国家。

唐代丝织品吸收了波斯风格。

宋代丝织品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从西汉开始,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美誉。

2.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理解)明朝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出现了结构复杂而精密的花楼机;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

1.我国古代长期领先世界并且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手工业生产技术主要有()

①丝绸技术②采煤技术③冶铸技术④伐木技术⑤制瓷技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

2.明朝中后期我国古代民营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在()

A.出现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礼器

B.开始出现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

C.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民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商人的来历(识记)

商人:

商朝时期出现(商朝人善于经商)

2、交子出现的时间和地位(识记)

交子:

北宋四川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3、商帮:

明清时期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当时最有名的是徽商和晋商。

4、北宋城市发展的表现(识记)

a.城市中的市坊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b.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其中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c.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连;d.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1.“商人”这一称呼来源于()

A.从事商业的人B.商鞅的后代C.善于经商的商朝人D.专门从事商业管理的人

2.“交子”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最早出现在我国的()

A.汉朝时期 B.唐朝时期C.两宋时期 D.明朝时期

3.下面有关北宋王朝城市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A.市坊不分B.“日中为市”仍然十分普遍

C.早市、夜市昼夜相连D.出现了古代四大商业名镇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1、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理解)

a.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铁器与牛耕的出现)。

B.过程:

春秋时期实际上承认(如鲁国变法),战国时期在法律上确立(如商鞅变法)。

C.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既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又导致土地兼并现象存在。

2、“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理解)a.起过一定民族自卫和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b.但从长远讲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c.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e.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重农抑商”(运用)

战国时期为禁止农民弃农经商,战国商鞅变法首倡(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历代封建统治者大多沿用。

主张:

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实质:

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直接目的:

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根本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

表现:

统治者一再强调农为本,商为末;从政治上、经济上限制商人;对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社会上歧视商人。

影响:

重农抑商保护了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巩固了封建政权。

但也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的落后。

★★★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为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为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为封建土地私有制。

1、封建土地私有制在我国确立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牛耕的出现与推广B.井田制的破坏

C.公元前594年鲁国改革D.秦国的商鞅变法

2、封建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得到确认是在()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D.汉朝

3、“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的是中国古代()

A.原始社会氏族土地公有制B.奴隶社会井田制

C.封建土地私有制D.封建社会均田制

3、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说:

“要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这说明()

A.我国古代农业比较发达 B.手工业比较发达

C.统治者一贯重商抑农D.明初统治者重农抑商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5课开辟新航路

1、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识记)

迪亚士:

1487年到达好望角(非洲南端);哥伦布:

1492年发现新大陆(美洲);达·伽马:

1497年,绕好望角到达印度;麦哲伦:

1519——1522年环球航行。

2、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运用)

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导致欧洲社会出现了重大变革,引起了欧洲的“商业革命”(贸易规模、商品种类、商业经营方式、商业的地位、贸易中心的变化);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最早率领船队到达印度的欧洲航海家是()

A.迪亚士B.哥伦布C.达·伽马D.麦哲伦

2.新航路开辟()

A.使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

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使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英国成为殖民霸主的时间(识记)

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建“日不落”帝国。

2、早期殖民侵略带来的后果(理解)

对殖民国:

为西欧国家提供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殖民地:

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黑奴贸易:

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对世界:

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市场拓展的途径:

殖民扩张,掠夺,欺诈,商品输出)

1、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的时间和标志是()

A、1600年东印度公司成立   B、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C、17世纪中期颁布《航海条例》 D、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

2.早期殖民扩张带来的后果不包括()

A.使非洲丧失了上亿的人口B.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本

C.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D.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1、“珍妮纺纱机”出现的时间、意义。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的棉纺织业中出现。

开始标志:

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运用)

积极影响:

生产力极大的提高,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工厂取代手工工场;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了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消极影响:

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给广大亚非拉地区的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1、下列有关珍妮纺纱机发明历史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A.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创造B.使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C.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D.使工业革命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不包括()

A.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B.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C.西方殖民扩张加速D.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识记)

(1)电力的广泛使用(发明:

西门子—发电机、电动机、爱迪生—电灯、电车、电话、电影等);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以内燃机为动力制成了汽车和飞机);(3)化学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塑料、炸药、人造纤维);(4)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运用)

积极影响:

生产力得到巨大增长;一系列新兴工业诞生;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工业生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重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垄断和垄断组织形成;许多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出现,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消极影响:

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使亚非拉等广大地区基本上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给人类带来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1、1872年,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发表了著名作品《八十天环游地球》。

凡尔纳在创作该小说时候,已经出现的交通工具是()

A.火车B.汽车C.飞机D.电话

2.许多中学的校园食堂里推行IC卡就餐制,该卡应用的是物理学上的电磁感应原理。

这一技术成就来源于()

A.第一次工业革命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工业革命D.新知识经济的兴起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有()

①电力的广泛应用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③化学工业的发展④钢铁工业兴起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受洋务运动的诱导,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如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

2.洋务运动(运用)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一些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他们打着“自强”“求富”旗号,掀起了洋务运动。

主要内容:

①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等);②创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③筹划海防;④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影响:

①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②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③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下列近代中国企业中属于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的是()

A.天津机器制造局B.安庆内军械所

C.江南制造总局D.湖北织布局

2、下列关于洋务运动内容与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端B、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始

C、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起步D、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开始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19世纪末、一战期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理解)

A、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中国自然经济;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一战期间(辛亥革命后)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的原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④“一战”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外部条件)。

C、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较快发展的原因:

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年)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采取发展经济的措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2、近代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运用)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与束缚,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②政局动荡。

③战乱频繁,政治腐败。

1、甲午战争后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到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的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

C.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阻碍D.帝国主义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2.费正清教授曾经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下列理由不正确的是()

A.中国社会环境未改变B.因为中国封建主义的阻力依然存在

C.帝国主义的破坏仍然未停止D.它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的时间和主要成就(识记)

时间:

1953——1957年。

成就:

①生产力方面:

优先发展重工业,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②生产关系方面:

国家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中共八大(理解)

时间:

1956年

内容:

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

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确定都是十分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但在后来的实践中,没有能够坚持贯彻八大的正确路线。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理解)

“大跃进”片面地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高速度。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1.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于()

A.1949年B.1952年C.1953年D.1957年

2.下列关于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评述,不正确的是()

A.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B.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D.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3.“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这首新中国的民歌创作的背景最可能是在()

A.一五计划期间B.大跃进期间C.文革期间D.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4.“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不包括()

A.必须尊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要一切从实际出发D.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理解)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内容:

①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②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性质:

属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承包的是经营权。

作用:

克服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识记)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是因为()

A.会上确定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B.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目标

C.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开放第一批经济特区

4.1979年安徽省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在一副春联中写道:

“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

”横批是:

“已经过去。

”这副对联说明()

A.对过去丰衣足食的生活的怀念B.旧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已经成为过去

C.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的喜悦心情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人心

3.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发展生产力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实行对外开放D.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识记)深圳(首个)、珠海、汕头、厦门、海南(最大)

2、浦东的开发与开放(理解)

目的:

为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为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条件:

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

意义:

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新时期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下列城市中,属于我国建立的第一批对外开放经济特区的是()

A.北京B.天津C.珠海D.上海

2.据美国《福布斯》杂志2008年12月报告,评选出中国10个变化最大的城市,其中深圳市排名第一,北京市排名第五。

北京的发展主要是借奥运会的东风,而深圳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它的地理优势B.人才和产业优势C.历史文化悠久D.对外开放的政策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近代:

原因:

西学东渐,思想解放;政治变革;近代经济发展。

表现:

(衣)粗布大衫、旗人服装→西服、中山装、新式旗袍;(食)传统饮食→西餐;(住)四合院、茅草平房→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习俗)传统的陈规陋习→简约文明的习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简约)。

变化特点:

城乡发展不平衡;中西合璧;传统为主。

现代:

原因:

经济基础的变化;政治体制变革和政治环境的变化;思想解放运动。

表现:

(衣)朴素→多样化;(食)匮乏→温饱→小康;(住)拥挤→宽敞、舒适;(习俗)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注重环保、休闲娱乐。

变化特点:

从传统到现代;变化深刻巨大;地区不平衡。

2.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也带来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影响。

(2)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3、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的标志(识记)

1905年,《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4、中国电视业诞生的标志(识记)

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1、《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现象:

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③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④新中国成立()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2.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的标志是()

A.1905年《定军山》首映成功

B.1931年诞生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C.1935年《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荣誉奖

D.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在国内享誉盛名

3.中国电视业诞生的标志是()

A.1949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B.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C.1958年上海电视台开始试播D.1978年中央电视台开始试播

4.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1915年约翰夫妇来到中国,他们可能看到中国人①乘火车探亲访友②坐轮船出国留学③陪朋友看电影④陪家人看电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辛亥革命后就颁布了废止缠足的法令,但是人们至今还可以看见出生于辛亥革命后的“小脚老太”。

这说明()

A.缠足受到广大妇女的欢迎B.辛亥革命的成果值得怀疑

C.废止缠足的法令成为一纸空文D.传统旧习俗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6.交通工具的进步和变化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影响不包括()

A.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B.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信息的传播

C.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生活的节奏D.引起了社会性质的变化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

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激化(即生产能力远超过消费能力)。

具体原因:

a贫富差距拉大,劳动人民相对贫困。

b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使市场虚假繁荣。

c股票投机活动造成金融市场不稳。

表现:

股市崩溃;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等。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

范围特别广,时间特别长,破坏特别大。

影响:

①加深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法西斯势力抬头)②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激化

B.贫富分化的日益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