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汇编全集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21538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22 大小:1.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与练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汇编全集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导与练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汇编全集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导与练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汇编全集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导与练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汇编全集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导与练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汇编全集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导与练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汇编全集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2页
导与练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汇编全集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2页
导与练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汇编全集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2页
导与练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汇编全集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2页
导与练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汇编全集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2页
导与练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汇编全集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2页
导与练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汇编全集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2页
导与练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汇编全集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2页
导与练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汇编全集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2页
导与练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汇编全集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2页
导与练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汇编全集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2页
导与练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汇编全集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2页
导与练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汇编全集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2页
导与练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汇编全集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2页
导与练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汇编全集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与练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汇编全集含答案.docx

《导与练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汇编全集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与练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汇编全集含答案.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导与练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汇编全集含答案.docx

导与练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汇编全集含答案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专题突破

中国古代史专题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题号

政治制度的演变

1、2、3、4、5

经济模式的形成与转型

6、7、8、9

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0、11

早期科技的成就与文艺

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4东北三校二模)甲骨文有以形表意的特征。

下图中的“城”字中间的方形小框,表示四周的城墙,

表示城楼,为士兵守护之意;“邦”字下边的“田”字,代指疆域土地,上半部分的象形符号,是标示疆界范围的界标。

从这两个字的结构和含义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城邦”的含义或主要功能是(  )

A.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统治管理中心

B.具有对外防御能力的军事基地

C.以强化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中心

D.土地和军队是国家财富的来源

解析:

A 从材料信息看,城是以士兵守护的具有对外防御能力的军事基地,邦是有一定疆域土地的管理组织。

据此可知,城邦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统治管理中心,故选A项。

城邦并非军事基地,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看,设置城邦旨在加强对该区域的控制和治理,而非强化农业生产,排除C项;军队并非国家财富的来源,D项与史实及材料信息均不符。

2.(2014广东十二校联考)学者雷海宗指出:

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的繁文缛节,大国相互之间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也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

到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在于攻灭对方。

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仁政”思想的消失B.礼乐制度的彻底瓦解

C.分封制进一步崩溃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解析:

C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只是为争取在诸侯中的霸主地位,改变了诸侯国与霸主的关系,但是,并未改变诸侯国的宗主地位。

战国时期为兼并战争,其目的在于攻灭对方,改变了诸侯国的宗主地位,分封制进一步崩溃。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虽不受重视,但并未消失,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虽走向崩溃,但并未到“彻底”瓦解的地步,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晚于题目中的“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3.(2014武汉四调)2002年在湖南省湘西里耶古城发现大量的秦简,其中J1(12)10简内容是:

正面:

廿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六月癸醜(丑),遥(迁,派遣)陵拔(应为“掾”,吏)訓(刑讯)蜜衿(蛮荆)。

背面:

鞫(审讯犯人)之,越人以城邑反。

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秦朝统治范围最远已达湖南

B.秦朝郡县制得到全面推广

C.楚国遗民流窜到湘江流域

D.秦朝制度推广引发矛盾冲突

解析:

D 从该秦简信息看,秦统一六国之后,派官吏对今天的湘西一带加强治理,推广秦律,强化对少数民族的约束,一些少数民族不堪苛政和严酷的法律而反抗政府。

这说明秦朝制度推广引发了矛盾冲突,故选D项。

秦朝统治范围南至南海,故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反映了秦朝对今天湘西的管理,而非郡县制度得到全面推广,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4.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

“一曰德行高妙,志洁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通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该时期是(  )

A.两汉时期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

解析:

A 由材料“德行高妙,志洁清白”“孝悌廉公”等信息,可知这里说的是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作为选官的标准,B项错误;隋唐时期已经开始实行科举制,开科取士,主要以才学为标准,C项错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走向僵化,实行八股取士,品行更加无从考察,D项错误。

5.(2014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

B 皇帝借助与“天”的父子关系,来宣扬自己统治的合理性,官员、百姓借助祖先来宣扬自己在宗族内权威的合法性,都是借助人伦秩序来维护政治统治,B项正确。

皇帝的祭天、臣民的祭祖都非宗教活动,A项错误。

皇帝以天为“父”,崇拜祖先是臣民的活动,C、D两项错误。

6.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

这表明(  )

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解析:

A “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说明铁器需求大,利润高,因而A项符合题意。

B、D两项说法错误,我国古代封建政府是实行抑商政策的。

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所以也不鼓励私人铸铁。

材料中说的是“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并没说与政治环境有关,故C项错误。

7.(2014惠州调研)西汉时期,朝廷颁令:

“欲益买宅,不比(紧靠)其宅,勿许。

”西汉的这种限购令,其目的可能是(  )

A.抑制过高房价B.加强社会控制

C.保护小农经济D.实现大一统

解析:

B 材料大意是:

你想买房,要买的房子必须紧挨着你现有的房子。

禁止这种非紧邻的居民进行不动产交易,主要是为了方便登记人口和房产,便于管理,故B项正确;西汉房价是否过高,从材料中无法判断,故A项错误;房产限购是政府的商业政策,与农业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西汉通过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与限购令无关,故D项错误。

8.(2014年全国大纲文综,12)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  )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解析:

D 材料中文言文的含义是“商人有的甚至借用二千石官员的服饰车马仆从人员作倡乐”,这说明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D项正确。

西汉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改变,A项错误。

商品经济发展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而非休养生息,B项错误。

商人借用官员的服饰以炫耀自己,说明两者的社会地位差别很大,C项错误。

9.(2014福建质检)管子曰:

“若岁凶旱水泆(溢),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指穷人)为庸(指佣工)。

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

”其倡导的经济理念是(  )

A.重农抑商,以固民本B.农商并重,以均贫富

C.国家调控,以工代赈D.开源节流,与民休息

解析:

C 材料信息的大意是:

如果遇上大旱大涝的灾年,百姓无法务农,则修建宫室台榭,雇用穷人做工,所以,修建宫室台榭,不是为观赏之乐,而是国家的经济政策。

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国家应该在灾年修建宫室台榭,增加就业机会,故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本”“末”及其之间的关系,故A、B两项错误;修建宫室台榭不是“开源节流,与民休息”,故D项错误。

10.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浓湿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

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  )

A.荀子B.墨子C.老子D.孟子

解析:

C 从材料中“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可见中国画的创作精神体现了道家辩证思想,故C项正确。

11.有学者指出:

“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与“文化上结束战国”密切相关的思想家是(  )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解析:

C 秦统一全国,结束了战国诸侯争霸的局面;汉代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深受汉武帝的赏识。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从而结束了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故选择C项。

A、B两项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学思想家,D项是南宋时期儒学思想家,与题目时间不符合,因此排除A、B、D三项。

12.(2014年北京文综,12)读下图,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  )

A.《春秋》B.《孟子》C.《荀子》D.《离骚》

解析:

D 依据“韩赵魏”信息可知图片所示为战国时期,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③是秦国,④是楚国,《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所著,故A项错误;《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孟子所著,故B项错误;《荀子》是战国时期赵国荀子所著,故C项错误;《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著,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7分,14题25分,共52分)

13.(2014中山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央集权制是全国统一的重要条件,而全国大一统的局面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政治环境,即可以避免一些纷争和割据,可以减少某些统治阶级内部的有害战争。

……统一集权的政治环境还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

秦汉时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大一统局面,“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胡如雷《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形成的原因和社会政治影响》

材料二 中国实行中央集权的制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西方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已经是全世界的选择。

美国的南北战争,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

欧盟的建立更体现了欧洲为了应付对外竞争和内部协调在政治制度上正在进行的重大调整。

——陈申申《中国中央集权制的

政治形态与法制结构》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

(6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在西方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已经成为全世界的选择?

(6分)

(3)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联合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有何异同?

(15分)

解析:

(1)问,由材料中“中央集权制是全国统一的重要条件”“即可以避免一些纷争和割据,可以减少某些统治阶级内部的有害战争”“统一集权的政治环境还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可以得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减少动乱、有利于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

(2)问,要联系工业发展必然对市场有要求,而市场稳定又要依赖政治稳定,故要求中央集权;另外,还可从国家对开拓海外市场的作用来分析。

第(3)问,相同的方面可从“欧盟的建立更体现了欧洲为了应付对外竞争和内部协调在政治制度上正在进行的重大调整”,这虽是欧盟的,但也适用于中国,故可总结出“减少内部的矛盾”等;不同方面,可结合各自形成方式及控制力强弱来分析比较。

答案:

(1)积极作用: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减少动乱,维护社会稳定;便于全国各地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

(6分)

(2)原因:

西方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对国家的统一稳定提出要求;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也需要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作为后盾。

(6分)

(3)同:

减少内部的矛盾与战争;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

(6分)

异: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形成,是在统一战争后通过权威力量推行的;欧洲的联合是通过成员协商由条约来维系的。

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权较欧盟对地方具有更强的执行力。

(9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了战国,士虽然仍有等级的含意,但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

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和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

——《历史研究》(1987年第4期)

材料二 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导致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这导致了古希腊社会政治结构的迅速变化。

——毛寿龙《中产阶级与民主制度》

材料三 在清朝的最后十年,中国社会结构加剧变化……产生了新知识分子、从旧绅士阶层分化出来的新绅士。

……每一个阶层都有着自己的利益和政治要求。

新绅士希望参与政权;商人阶层在政治上紧随新绅士,对清政府造成一定的压力;新知识分子公开反清;而下层民众则反对新政进而反对清政府。

清政府无力驾驭这一变化了的社会。

只好退出历史舞台。

——《清末社会的裂变与各阶层分析》

(1)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国、古希腊社会结构分别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10分)

(2)概括并说明材料三中关于清政府退出历史舞台的观点。

(15分)

解析:

(1)问据材料信息“士……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概括“变化”。

“影响”可从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崛起使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诸侯国按各自所需采纳不同的思想主张,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转型。

而古希腊新阶层的出现推动了民主政治的确立及发展。

(2)问首先明确材料观点,然后从各阶层(阶级)的主张入手进行说明,注意史论结合。

答案:

(1)变化:

古代中国士阶层崛起;古希腊工商业奴隶主队伍壮大。

(4分)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随着士的崛起,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社会转型。

(3分)对古希腊的影响:

工商业奴隶主的势力增强,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

(3分)

(2)观点:

由于社会结构变化,不同阶层(阶级)的共同斗争最终导致了清政府的灭亡。

(3分)说明:

新知识分子宣传民主启蒙思想,营造了反对清政府的舆论环境;新绅士鼓吹宪政,加剧了清政府的分化;工商阶层宣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下层民众掀起的反清斗争,加速了清政府统治的崩溃。

清政府面临全面危机,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12分)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题号

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

1、2、3、4

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

5、6、7、8、9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0、11

古代科技和文艺成就

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4石家庄检测)“……造成了一个弥漫着书香的世界,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具书卷气的民族,甚至目不识丁者也知‘敬惜字纸’,普遍有一种对于文字、文献的崇拜。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科举制度的推行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商品经济的发展D.西学东渐的影响

解析:

A 材料反映了一种重学的社会风气,结合所学知识,古代科举制度由于对读书人有巨大的利诱力,使得科举时代读书重学的风气长盛不衰,有力地推动了当时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发展,故A项正确;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知识的传播,有利于推动社会重学风气形成,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C、D两项与题干中这种现象无直接关系,故C、D两项错误。

2.两宋时期共有正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

该做法的目的是(  )

A.重视文教

B.防止武将危及皇权

C.解决武将割据地方的弊端

D.缓解“冗兵”问题

解析:

B 该材料反映了两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重视文官把握实权,自此形成重文轻武风气,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威胁皇权,而这里的枢密使是为中央掌握兵权的官职,故B项正确;A项是手段,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枢密使是中央官职而非地方官职,故C项错误;很明显材料与解决“冗兵”问题无关,故D项错误。

3.(2014孝感统考)清代学者顾炎武在谈到中国古代某一官职的作用时指出:

“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

”以下官职的作用与之类似的是(  )

A.枢密使、按察使B.御史大夫、刺史

C.参知政事、通判D.刺史、通判

解析:

D 据材料可知该官职品级不高但地位重要,可对官员权力形成制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据此判断顾炎武谈论的是中国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参知政事不属于监察官员,枢密使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掌管监察,但其地位是副丞相,与“官小”不符合,故A、B、C三项错误;刺史、通判虽然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监察地方高官,因此“官小而权之重”“小大相制”,故D项正确。

4.(2014东北三校二模)江南土豪从汉魏以来就已存在,并随着江南经济的进步而有较大规模的发展,在刘宋时期他们中就不乏“献私财数十万”以求升进者,但迄至梁末,他们并不能“预于南朝大政”,其原因是(  )

A.军功授爵排斥纳粟拜爵

B.唯才是举一定程度规避门阀士族

C.新兴地主缺乏武装力量

D.九品中正制形成僵化的门阀制度

解析:

D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

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这说明九品中正制日益僵化。

从材料信息看,江南土豪即使有经济力量,也很难成为高级官吏,这是由僵化的门阀制度造成的,故D项符合题意。

A项此时的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而非军功爵制;门第是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依据,而非唯才是举,故B项错误;即使新兴地主拥有武装力量,他们也未必能够“预于南朝大政”,故排除C项。

5.(2014河南联考)据史料记载,隋朝时期,“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

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

材料表明隋朝(  )

A.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现象比较普遍

B.都城商业活动频繁,草市开始普及

C.草市作为乡村集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

D.民众经商的意识增强但受到舆论指责

解析:

D “去农从商”体现民众经商的意识增强;“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体现受到舆论指责。

材料描述的地点为“京兆王都所在”,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现象比较普遍表述错误,A项错误。

草市为村镇集市,与材料中“京兆王都所在”不符,B、C两项错误。

6.(2014年广东文综,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  )

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D.“市”突破空间限制

解析:

C “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说明当时唐代土地兼并盛行,致使土地制度遭受破坏,即当时的均田制受到破坏,故C项正确。

井田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瓦解,A项不符合题意。

B项与材料无关且不符合史实。

D项“市”突破空间限制是在宋朝。

7.(2014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Ⅱ,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A 本题考查学生对北宋“交子”的认识。

据材料“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不能偿所负……”可知交子有替代铁钱,作为交易凭证的功能,故A项正确;交子因铁钱重,使贸易不便而产生,“商业纠纷”是“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带来的结果,故B项表述与题意不符;C、D两项材料中都没有涉及,排除。

8.(2014宁德检测)下图可以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

①人口南北流动 ②经济重心转移 ③南北经济发展 ④经济结构变化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A 图表显示从西汉到明初北方人口比例下降,南方比例增多,体现出南方人口数量必然是增加的,可以用于研究人口流动,故①正确;人口数量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可以研究②③,故②③正确;经济结构变化影响的是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与题干没有直接的联系,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9.(2014孝感统考)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与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

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  )

A.交通十分发达

B.商业贸易繁荣

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

解析:

C “丝绸之路”“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等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的发达、商业贸易的繁荣,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通道;“佛教之路”的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成为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流的通道,故A、B两项不够全面,C项正确;丝绸一直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0.(2014河南模拟)元仁宗1313年下诏“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复以己意结之,限三百字以上。

”元仁宗此举意在(  )

A.控制天下学子的思想B.强化理学的崇高地位

C.塑造标准化考试制度D.选拔真正的文艺人才

解析:

A 从材料信息看,元仁宗对科举考试在范围、内容、字数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制,其目的是加强对学子的思想控制,故A项正确;此举强化了理学的地位,B项属于结果而非目的,排除;考试制度的标准化是客观效果,不是元仁宗的主观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限定考试范围及内容,很难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故D项错误。

11.(2014大连一模)宋代产生了中国绘画中最好的山水画,画家从细小的一只鸟、一朵花开始,最后扩大成为对宇宙自然全面的观察研究。

与宋代这一绘画风格密切相关的是(  )

A.理学思想兴盛B.商品经济发展

C.市民阶层兴起D.政治上重文轻武

解析:

A 从材料信息“画家从细小的一只鸟、一朵花开始,最后扩大成为对宇宙自然全面的观察研究”可知画家从研究客观事物入手,以体悟宇宙自然,这与理学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有关,故A项正确;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促进风俗画产生,而材料明显是文人写意画,故B、C两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12.(2014北京西城一模)“   肇始于隋朝,行于唐世,扩于五代,而精于宋人。

”横线处应填的文字是(  ) 

A.雕版B.造纸

C.指南针D.火药

解析:

A 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之际,9世纪时,雕版印刷术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五代时期,不仅民间盛行刻书,政府也大规模刻印儒家书籍,经北宋人毕升的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术,故A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唐代的中央官制成熟完善,宋代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图二展示了唐代和宋代的中央政制和架构

材料二 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

还用(州县)设立通判的办法,(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

……宋代,宰相与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

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

执政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

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

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

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

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的权力,完全被分割,只剩下一部分权力,许多大小军国事务都由皇帝直接处理,君主独裁体制正式形成。

——(日)竺沙雅章著,方建新译:

《宋太祖与宋太宗》

(1)根据材料一、二,与唐代相比,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有什么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一图二和材料二,你认为宋代中央政制和架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2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宋代中央集权制如何导致“君主独裁体制”形成?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分析理解能力。

(1)问,从材料一来看,宋代宰相与其他高级官员地位平等,材料二对宋代行政体制进行了解释,宰相权力被分割。

(2)问,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

第(3)问,从权力机构运行机制上分析,众多平级机构分割了相权,也导致矛盾、分歧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