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39334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docx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docx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案

一、概述:

小儿肺炎是由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吸入或过敏反应等)所致的肺部炎症。

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湿啰音为其共同的临床表现。

小儿肺炎中以支气管肺炎最为常见。

本病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小儿肺炎属于中医学的“肺痹”、“肺胀”、“肺炎喘嗽”等证的畴。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1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气促,鼻煽,痰鸣等症。

或有轻度发绀。

1.2病情重时,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灰白,发绀加重,或高热持续不退。

1.3禀赋不足患儿,常病程迁延。

新生儿患本病时,可出现不乳,口吐白沫,精神萎靡等不典型临床症状。

1.4肺部听诊:

肺部有中、细湿罗音,常伴干性罗音,或管状呼吸音。

1.5血象:

大多数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

若因病毒感染引起者,白细胞计数可减少、稍增或正常。

1.6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

肺部显示纹理增多、紊乱,透亮度降低,或见小片状、斑点状模糊阴影,也可呈不均匀大片阴影。

2、西医诊断标准:

2.1有外感病史或传染病史。

2.2起病较急,轻者发热咳喘,喉间痰多,重者高热不退、呼吸急促、鼻翼煽动,重者出现烦躁不安等症状,发展为变证可出现面色苍白、青灰或唇甲青紫,四肢不温或厥冷,短期肝脏增大。

或持续壮热不已,神昏谵语,四肢抽搐。

初生儿、素体气阳不足的小婴儿上述部分症状可不典型。

2.3肺部听诊可闻及中细湿哕音。

2.4实验室检查:

(1)胸部X线检查:

肺纹理增多、紊乱,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或见不均匀的大片状阴影。

(2)围血象检查:

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可增多。

(3)病原学检查:

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检测、肺炎支原体检测等,可获得相应的病原学诊断,病原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常有早期诊断价值。

(二)证候诊断

1、风热闭肺证:

咳嗽,喘急,鼻煽,或伴发热重,恶风,鼻塞流涕,咽红,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指纹紫红于风关。

2、痰热闭肺证:

咳嗽痰多,喉间痰鸣,呼吸急促,发热,胸闷纳呆,泛吐痰涎,舌红苔黄厚,脉滑数或指纹紫于风关。

3、毒热闭肺证:

高热不退,咳嗽剧烈,气急喘憋,便秘溲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舌红而干,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青紫。

4、正虚邪恋证(肺脾气虚证与阴虚肺热证)

在肺炎病程恢复期症状减轻,体温趋于正常,但表现有多汗、胃肠功能紊乱、体质虚弱或肺部哕音经久不消者。

(1)阴虚肺热证可有低热不退,咳嗽少痰,盗汗,面色潮红,唇红,舌红少津,舌苔花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或指纹紫。

(2)肺脾气虚证可有咳少痰多,神疲倦怠,面色少华,自汗食少,大便稀溏,唇舌淡红,脉细弱无力或指纹淡红。

三、治疗案

(一)中医辨证论治

1、中药汤剂

(1)风热闭肺证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开闭

药:

银翘散合麻杏甘汤加减,炙麻黄、生膏、杏仁、甘草、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

(2)痰热闭肺证

治法:

清热涤痰,泄肺开闭

药:

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炙麻黄、膏、杏仁、甘草、葶苈子、鱼腥草、瓜蒌壳、桑白皮。

(3)毒热闭肺证

治法:

清热解毒,泄肺开闭

药:

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炙麻黄、杏仁、枳壳、黄连、黄芩、栀子、膏、甘草、知母。

(4)正虚邪恋证(肺脾气虚证)

治法:

健脾益气,宣肺化痰

药:

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人参、白术、云苓、五味子、麦冬、炙甘草。

(5)正虚邪恋证(阴虚肺热证)

治法:

清热宣肺,养阴益胃

药:

沙参麦冬汤合养阴清肺汤加减:

北沙参、玉竹、麦冬、天花粉、扁豆、桑叶、玄参、贝母、生甘草。

2.中药煮散剂(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针对肺炎喘嗽的常证,以宣肺开闭清热化痰为基本原则,选用儿科院制剂中药煮散剂,再结合患儿临床表现、舌象、脉象,根据不同证型随证加减。

煮散剂服用法:

每日2~3次,水煎滤渣服。

3.中成药

辨证选择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金振口服液、猴枣散等。

(二)中药注射液

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根据说明书按儿童年龄及体重计算用量。

(三)外治法

1、药物敷胸疗法,适用于肺炎喘嗽(肺炎轻症)各证型。

2、药物穴位敷贴疗法,适用于肺炎喘嗽(肺炎轻症)咳嗽或气喘症明显者。

3、肺炎贴经皮治疗,适用于咳嗽气促,或痰多难咯,或肺部听诊有明显的湿性罗音者。

4、雾化吸入疗法,适用于咳嗽气促,或痰多难咯者。

5、药物敷脐疗法,适用于肺脾气虚证者。

6、中药灌肠法,口服中药困难者可选择中药灌肠法,根据不同证型、配取相应的中药液体(辨证汤剂)。

7、拔罐疗法;用于肺炎后期痰多,肺部罗音难消者。

8、天灸疗法(即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

适用于慢性肺炎与反复肺炎的患者。

(四)护理

1、室通风,保持安静,尽力避免患儿烦躁、哭闹;

2、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

3、必要时吸氧,一般采用40%~50%氧气湿化后经鼻管或面罩给氧;

4、给予容易消化且富有营养的食物;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出入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记录;

6、控制钠、水摄入,输液时避免速度过快、液体量过多,以防止增加心脏负担。

四、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

小儿肺炎是小儿临床常见病,一般小儿肺炎经过及时恰当的治疗,适宜的调护,大多数可以痊愈。

但是,如果患儿体质较差。

原已患有佝偻病、贫血、肺结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而又患肺炎,则易于在患病过程中,发生心力衰竭等变证而危及患儿生命;或使病情迁延难愈。

难点之一:

小儿肺炎变证的防治

在小儿肺炎发病过程中,由于失治、误治,或由于调护失宜,则使轻病转重,重病转危,甚则危及患儿的生命。

小儿体禀“少阳”。

具有少阳之气初升,其气胜,阳气偏亢,生机旺盛;而又少阳之气初升,尚未强盛,体质嫩弱的双重性生理特点。

表现在病理上,一面具有体质嫩弱,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侵.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变化莫测;另一面则具有易于康复,修复能力极强的特点。

因此,防止小儿肺炎变证的发生,应了解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利用有利一面,避免不利的一面,尽量减少小儿肺炎变证的发生。

(一)针对同时患有佝偻病、贫血、营养不良等疾病的患儿心阳虚衰等变证的发生率较高的特点。

在积极治疗小儿肺炎的同时,还应发挥中医药标本兼顾、扶正祛邪的优势,积极治疗佝偻病、贫血等疾病。

(二)毛细支气管炎、喘憋性肺炎等发生心阳虚衰变证可能性较大,应提高警惕,应注意及时采取给氧、吸痰等措施,控制喘憋的程度,以减少心阳虚衰变证的发生。

(三)小儿肺炎的静脉输液应注意控制输液的速度和液体的量,防止加重心脏的负担而引发心阳虚衰等变证。

(四)高热的患儿,注意采用物理降温等措施,防止因体温过高而发生抽搐、动风等变证的发生。

(五)加强护理,做到勤翻身,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六)注意饮食调理,保证营养和水分的供给。

难点之二:

小儿肺炎迁延的预防

绝大多数小儿肺炎经过合理的治疗和适宜的调护,可以较快的康复。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患儿病情迁延,有的甚至经年累月不愈。

影响小儿健康。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驱邪要彻底,除恶务尽,不留有遗患。

(二)注重恢复期的治疗,肺阴虚者养阴清肺;肺脾气虚者培土生金;痰浊未清者清化余痰;邪热羁留者继续清解余热。

应使患儿体质恢复到健康状态。

(三)治疗小儿肺炎选用药,在极期要当机立断,用药宜精,药量要足,以求速效,免生它变。

恢复期药性宜平,既要防止过热、过燥伤阴耗液;又要防止苦寒伤阳损气,脾胃受损,痰涎生而使病情迁延。

(四)在患病过程中,应注意节戒饮食,不食冷饮、鱼肉、辛辣厚味,饮水要适量。

五、疗效评价

(一)评价指标

1、主要症状:

发热、咳嗽、痰鸣、喘促四大主症的改善情况

2、体征:

肺部罗音改善情况;

3、理化指标:

X线全胸片阴影吸收情况。

(二)疗效判断

临床痊愈:

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咯痰、喘促主症消失,其它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肺部体征消失或X线全胸片阴影明显吸收。

显效:

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咯痰、喘促主症及其它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肺部体征明显好转。

有效:

发热、咳嗽、咯痰、喘促主症减轻及肺部体征好转。

无效:

发热、咳嗽、咯痰、喘促主症及肺部体征无明显查化或加重,其他临床症状也多无改善或加重。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案

一、概述: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不同季节发生的泄泻,其证候表现有所不同。

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因婴幼儿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或脾肾气阳亏虚,均可导致脾病湿盛而发生泄泻。

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下泄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

二、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1)病史:

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

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O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

腹泻及呕吐较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

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

病程2以。

2、迁延性期:

病程2至2个月。

3、慢性期:

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

1、轻型:

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

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

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四)证候诊断

(1)风寒泄泻证:

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呜。

或伴鼻塞,流涕,身热。

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

下利垢浊,稠黏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

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证:

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

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4)寒湿泄泻证:

大便稀薄如水,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

舌苔白厚腻,指纹淡,脉臑。

(5)脾虚泄泻证:

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

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

(6)脾肾阳虚泄泻证:

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

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三、治疗案

1、中医辨证论治

(1)中药汤剂

①风寒泄泻证

治法:

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药:

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厚朴、叶、皮、大腹皮、白芷、茯苓、白术、半夏曲、桔梗、甘草、大枣、生。

中成药:

藿香正气口服液等。

②湿热泄泻证

治法:

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药:

根芩连汤加减,根、甘草、黄芩、黄连。

中成药:

儿泻停颗粒等。

③伤食泄泻证

治法:

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药:

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茯苓、半夏、皮、连翘、莱菔子。

中成药:

保和丸等。

④寒湿泄证

治法:

温脾燥湿、渗湿止泻。

药:

桂枝加人参汤合五苓散加减,桂枝、党参(或人参)、炒苍术、炙甘草、猪苓、茯苓、泽泻、皮、厚朴、藿香、诃子、炮。

中成药:

小儿止泻散等。

⑤脾虚泄泻证

治法:

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药:

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甘草、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

中成药:

醒脾养儿颗粒等。

⑥脾肾阳虚泄泻证

治法:

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药:

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制附子、党参、炒白术、干、甘草、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茱萸、生、大枣。

中成药:

附子理中丸、四神丸等。

(2)中药煮散剂

针对小儿腹泻的常证,以健脾化湿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证型随症加减。

采用儿科散剂治疗,散剂服用法:

每日2—3次,水煎去渣服。

2、推拿治疗

(1)小儿推拿法

①伤食泻:

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板门,运八卦等,每日1次。

或顺运八卦,清胃,补脾,清大肠,运土入水,利小便,顺揉长强,推上七节骨,揉足三里,推上承山,推揉止泻灵。

②寒湿泻:

补大肠,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拿肚角等,每日1次。

③湿热泻:

清脾经,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清小肠,推箕门,按揉足三里,摩腹,揉脐,揉天枢等,每日1次。

④脾虚泻:

补脾土,补大肠,捏脊,摩腹,推三关,运八卦,按揉足三里,推上七节骨等,每日1次。

或揉腹:

顺时针向揉3分钟,逆时针向揉2分钟;揉气海:

顺时针向揉3分钟;揉百会:

顺时针向点揉2分钟;揉龟尾:

揉250—300次。

或捏脊叩督法:

从长强穴上2cm至大椎穴反复捏提3—6遍,从大椎穴向下到腰俞沿督脉及两侧华佗夹脊穴叩击3—5遍,频率为160-180次/分。

(2)三字经流派推拿法

①风寒泄泻:

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清补大肠等。

②湿热泄泻:

平肝、清胃、清天河水、清小肠等。

③伤食泄泻:

清胃、清天河水、运八卦等。

④脾虚泄泻:

揉外劳宫、清补大肠、清补脾、补脾等。

⑤脾肾阳虚泄泻:

揉二马、揉外劳宫、清补脾、平肝等。

手法频率约150—200次/分,每日操作1次。

3.外治法

(1)中药灌肠法

根据不同证型,配取相应的中药汤剂,药物温度控制在36—37°C之间,药量按1—2ml/kg·次,保留灌肠。

禁忌症:

肛门及直肠疾病患者。

(2)敷贴疗法

风寒泻:

藿香、防风、苍术、茯苓、炮。

湿热泻:

根、黄连、黄芩、黄柏、车前子。

伤食泻:

丁香、焦山楂、焦神曲、鸡金。

脾虚泻:

党参、茯苓、白术、茱萸。

脾肾阳虚泻:

党参、茱萸、肉桂、丁香、茯苓。

将以上药物分别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糊状药饼,根据患儿证型取一人份,放置于患儿脐部,外以医用胶贴固定,每次贴敷6—8小时,每日1次。

(3)针灸疗法

①针法

常规取穴:

止泻穴、足三里、三阴交。

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关、中脘;腹胀加天枢;伤食加刺四缝。

具体手法: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次。

②灸法:

患儿取仰卧位,点燃灸条,距离皮肤2—3cm,灸至皮肤红热为度,时间约为15—20分钟。

分别灸神厥、中脘、天枢及足三里等穴,如食滞明显,可加脾俞、胃俞等穴;脾肾阳虚者加肾俞,每日1次。

或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治疗。

(4)电磁波疗法

脾虚泻、脾肾阳虚泻可选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治疗。

4、基础治疗

(1)轻度脱水者给予ORS口服补液盐;中度以上脱水者给予静脉补液。

(2)体温超过38.5℃者给予口服对布洛芬混悬剂或乙酰氨基酚滴剂以降温。

(3)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

-

5、护理

(1)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脾胃负担。

对吐泻重及伤食泄泻患儿暂时禁食,以后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

忌食油腻、生冷、污染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

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臀部,防止发生红臀。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泄泻变证。

四、注意事项

㈠并发症处理

●脱水(伤阴):

在中医或综合治疗前提下,正确掌握补液疗法,轻症口服补液盐,重症借助实验室检查判断脱水性质和程度,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中药可用连梅汤以酸甘敛阴。

●酸中毒:

根据血气分析,纠正酸中毒。

根据相关公式计算使用适量碳酸氢钠或乳酸钠。

●低血钾症:

及时补钾。

㈡泄泻除治疗外,饮食控制非常重要,轻症患儿适当减少乳食,重症患儿初起须禁食6~12小时,以后随病情好转可恢复母乳喂养及进食米汤和易消化食物。

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以免产生红臀。

红臀者可用黄连油外用。

㈢感染性腹泻,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五、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

小儿肠炎是一个常见病,很早被人们所认识,并积累了不少治疗经验,但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感邪后“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且小儿泄泻易于耗伤气液,如果病情重或活不及时者,可发生伤阴、伤阳之重证,甚则产生阴阳两伤的危候。

因此有关预防、减少并发症等问题成为我们治疗上的难点。

难点之一:

如预防

WHO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各国的具体情况,最后推荐以下七项预防儿童腹泻:

即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使用清洁水、饭前洗手、不随地便溺、正确处理小儿粪便和麻疹免疫接种。

我国卫生部借鉴WHO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多年来腹泻病防治的经验,已制定了较完备的防治小儿泄泻的措施。

同时-积极发挥祖国医学的优势,是本病防治的关键一环。

中医认为,泄泻之生,多由饮食不当,调护失宜,如过食生冷、油腻、煎炸之品导致脾胃受损,在小儿为突出,所谓“饮食自倍,脾胃乃伤”。

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机体纳运之重器.而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为“稚阴稚阳”之体更易受损,故顾护中焦脾胃,诚为治疗小儿泄泻之第一要旨,古保济丸、藿香正气丸为防治小儿伤食致泻之良,而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七味白术散为顾护中焦脾胃之妙剂。

另外.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意识,积极开展科学育儿科普教育,纠正不科学的育儿习惯和做法,全民动员,共同防止本病发生。

难点之二:

如减少并发症

主要是预防和纠正脱水,给患儿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

包括①米汤加盐溶液:

配制法:

米汤500ml(500g装酒瓶)+细盐1.75g(一瓶啤酒瓶盖的一半)或米粉215g(约两满瓷汤勺)+细盐1.75g+水500ml煮2~3分钟。

预防脱水:

20~40m1/kg,4小时服完,以后随时口服.能喝多少给多少。

②糖盐水:

配制法:

白开水500ml(500g装装酒瓶)+蔗糖lOg(2小勺)+细盐1.75g剂量服法同上。

口服补液盐(ORS)溶液(新生儿慎用),可根据年龄(岁)及每次腹泻的量(m1)来提供ORS量(具体参考临床治疗)。

如无上述液体,可进食加盐的稀粥菜汤。

对于有脱水的患儿应根据脱水程度.脱水性质进行补液(具体参考临床治疗)。

对于营养不良或有活动性佝偻病的患儿应予足够重视,并及时补钙。

六、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参照卫生部药政局2002年版《新药(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痊愈:

大便次数、性状及症状、体征完全恢复正常,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主症积分减少≥90%。

显效:

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减少至治疗前的1/3或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明显改善,主症积分减少<90%、≥67%。

有效:

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的1/2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主症积分减少<67%、≥33%。

无效:

不符合以上标准者,主症积分减少<33%。

2、评价法

疗程结束时对疾病、证候及安全性指标等进行评价,评价法参照卫生部药政局2002年版《新药(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评定标准》。

 

颈痹病(颈椎病)诊疗案

一、概述:

由于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称为颈椎病。

相当于中医“项痹病、眩晕病”畴。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

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

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

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在,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

1、风寒痹阻证:

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

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

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

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

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治疗案

(一)手法

1、松解类手法

(1)基本手法:

头颈部一指禅推法、点按法、滚法、拿法、揉法、叩击法等,可选择上述手法一种或几种放松颈项部的肌肉,时间可持续3~5分钟。

(2)通调督脉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以大拇指指端按顺序分别点按风府穴、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每穴0.5~1分钟,点揉第1胸椎至第12胸椎两侧夹脊穴、膀胱经腧穴,反复三遍,力量以患者出现局部温热、酸胀、传导为度。

(3)间歇拔伸法:

患者仰卧位,一手托住颈枕部,一手把住下颌,纵向用力拔伸,持续2~3分钟,可反复3~5次。

(4)牵引揉捻法:

患者坐位,医者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拇指置于枕骨乳突处,余四指托住下颌。

双前臂压住患者双肩,双手腕立起,牵引颈椎,保持牵引力,环转摇晃头部3~5次,然后保持牵引力,作头部前屈后伸运动各1次,最后医者左手改为托住下颌部,同时用肩及枕部顶在患者右侧颞枕部以固定头部,保持牵引力,用右手拇指按在右侧胸锁乳突肌起点处(或痉挛的颈部肌肉处),右手拇指沿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作快速的揉捻,同时将患者头部缓缓向左侧旋转,以颈部的基本手法结束治疗。

(5)拔伸推按法:

(以右侧为例)患者坐位,医者站在患者右前,右手扶住患者头部,左手握住患者右手2~5指,肘后部顶住患者肘窝部,令患者屈肘,然后医者右手推按患者头部,左手同时向相反向用力。

2、整复类手法

(1)旋提手法:

嘱患者颈部自然放松,主动将头部水平旋转至极限角度,并做最大限度屈曲,达到有固定感。

医生以肘部托住患者下颌,轻轻向上牵引3~5秒钟后,用短力快速向上提拉,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

扳动时要掌握好发力时机,用力要快而稳。

(2)定位旋转扳法:

以向右旋转为例。

患者坐位,医生站于患者后,以左手拇指指腹推顶在患者病变颈椎棘突(或横突)旁,用右手(或肘窝)托住患者下颏部。

嘱其颈项部放松,低头屈颈15—30度,然后嘱患者顺着医生的右手在屈曲状态下向右慢慢转头,当旋转到最大限度而遇有阻力时,医生顺势施以快速的向右扳动,同时,推顶棘

突的左手拇指向右用力推压,两手协调动作,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有时医生拇指下亦有轻微的位移感。

(3)旋转法:

上颈段病变,要求患者将头颈曲屈15度;中段病变,将颈椎置于中立位;下段病变,将颈椎屈曲30~45度。

在此位置向上牵引30秒。

嘱患者头部向一侧旋转,旋转至极限角度(约80度),达到有固定感,同时迅速准确的作同向用力旋转,操作成功可以听到弹响声。

注意用力要轻重适当,避免因过猛过重而加重原有的损伤。

(4)其他颈椎微调手法。

(二)针灸疗法

1、针刺法:

局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可选用运动针灸、平衡针、腹针、头针、手针、火针、铍针等特色针刺疗法。

2、灸法:

直接灸、艾条灸、热敏灸、雷火灸等。

(三)牵引疗法

(四)其他外治法:

敷贴、熏蒸、涂擦、膏摩、刮痧、拔罐、中药离子导入、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等。

(五)中医辨证论治

1、风寒痹阻证

治法:

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药:

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川芎、蔓荆子等。

2、血瘀气滞证

治法:

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药:

桃红四物汤加减。

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等。

3、痰湿阻络证

治法:

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药: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白术、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等。

4、肝肾亏虚证

治法:

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药:

肾气丸加减。

熟地黄、怀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桂枝、附子(先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