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41414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

※(有下划线的都城要求掌握简单示意图)

第一章

1画图并说明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原始的居住形式:

穴居

中国建筑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巢居(中国建筑穿斗结构的主要起源

)、处于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主要凭惜树木构筑窝棚,这就是所谓“巢居”。

这种居住方式既可避免猛兽的侵害,也可以脱离潮湿的地面,实质上它是远古猿人“住在树上”的直系发展。

半穴居、地面建筑,其

中穴居和巢居持续的时间最长,是另两种形式的原型。

2.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第二章

1.默写《考工记匠人营国》中关于城市规模、布局、城门、道路、城市等级等方面内容,总结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观念及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道路等级——明确了全国城市网络规模的等级、大小和道路的宽度。

建筑布局——规定了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堂后寝”,与北京故宫的“前朝后寝”、“外朝内庭”一致。

色彩——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建造形制——“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2.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

.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和关系

邑与都——邑为居民点,奴隶主驻地;凡邑有宗庙、先君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邑与市——并非所有邑都有市

城与国——同义

城与廓——古文献“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3.商、周的都城及代表城市名称

第三章

1.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楚郢都、鲁城、郑韩故城、淹城的布局特征。

燕下都

特征:

▪着眼城防,将平时建设与战时防御要求紧密结合;

▪改变通行的以外廓充作经济活动综合区的规划方式,按照军事需求,以整个外廓为城防区。

▪利用河道加固城防,利用河道作为分区规划的分界标志,为城市提供水源和航运之便。

赵邯郸

▪旧邯郸扩展为廓,改造成为赵都的经济活动中心区。

廓北设置离宫别苑,为利用原采邑城邯郸大夫宫室区改建扩充。

▪以“一宫一城”为单位,聚合两宫一苑组成一座形制特殊、别具一格的宫城。

三城主次分明,结构严谨。

齐临淄

城廓分工的规划格局。

营丘旧城(内城)承担政治活动中心的职能,另建外廓充作经济活动中心。

改革旧“宫市”,建立大规模的城市公共集中商业区,繁荣城市交换经济,改变了市的性质。

市所在之“岳里”,两条南北干道“六轨之道”——“庄”。

庄岳之间为战国时齐临淄城最繁华的地方,岳里仍为闹市,称为“岳市”。

从交通实际要求出发,厘订道路数量、分布布局及路幅宽度。

楚都郢

城的型制规整,规划结构亦严谨,体现出与前述诸城不同的城市风貌。

廓环城套列,型制基本保持营国制度城廓配置的传统格局。

引流入城,城内河道纵横。

郢都分区规划充分发挥这一地理特征,利用河道分布所形成的格局,结合分区的功能,合理安排城市的分区规划结构。

城垣转角处以切角方式替代传统的构筑型制,为革新城隅设计创造了经验。

道路交通由实际要求而定,有“一道三涂”的型制和“一道一涂”之制。

鲁城

1不规则横长方形;

2四角成圆角,有城壕,西北城壕利用古洙水河道;

3共11座城门;

4已发现10条主干道路;

5中部偏北有大规模夯筑基址;

6城东南部及南部未见大型居住遗址和作坊遗址,宫室遗址的南、东南面分布着许多大型建筑遗址,

历时900余年,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

淹城

1三重城墙,分王城、内城、外城;

2三道城墙都只有一个旱路城门,且三个城门不在一个方向;

3三道城墙都有护城河;

4内城中心可能是王城遗址,

5至今地面还基本保持着城市遗址;

 

第四章

1.秦咸阳的规划思想

秦都咸阳的布局的独创性借驰道,复道等将咸阳周围二百里内大批宫馆联成一个有机整体,摹拟天体星象,环卫在咸阳城外围,更加显示“天极”咸阳宫的广阔基础,也突出了它的尊严。

秦人又推行不建外廓,采取宫自为城,依山川险阻为环卫。

2.西汉长安的修建过程及布局特点

1利用秦离宫兴乐宫扩建为长乐宫。

(惠帝之后为太后所居,称东宫)

2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

未央宫利用龙首山地形建造,未建大型土台;未央宫与长乐宫之间建有武器库,粮仓,作坊。

(杨城延)

3宫殿建成后建城墙。

4城西修建章宫,城内修桂宫、明光宫。

5王莽在城南修辟雍等礼制建筑。

6东汉改为陪都,称西京。

东汉末年烧毁,南北朝时前秦、后秦、北齐、北周均建都与此,隋文帝时废弃。

城市特点:

1平面不规则北侧依渭水而建。

2城门12座

3城内道路为东西南北正交,与城门相对的有为主要道路,宽40-50米;

4宫殿——占城中的大部分,各宫有宫墙、宫门,并有架空道相通。

5作坊——城东北为手工业作坊。

6市——据记载有九市,分布在南北主要道路的东西两侧。

集中设市反映当时商业已较发达,需要集中管理

7闾里——居住地段,闾里内“室居栉比,门巷修直”。

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即为里的门。

长安城共有160个闾里,

8礼制建筑——城南安门外数组礼制建筑,为皇帝祭祀用。

第五章

1.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

1、城市破坏严重

2、迁徙频繁

3、佛教

4、南方出现了大城市

5、出现了革命

6、南北城市差异缩小,很多朝代城市重心南移。

2.曹魏邺城规划布局的特点及其影响

布局特点

(1)分区——由一条横贯东西,连接东西城门的干道,道北为政治生活区,道南是经济活动区和平民居住区,形成“市南宫北”的总体规划格局。

(2)宫殿布局——宫城位于城北,是典型的“前朝后寝”布局。

(3)城防。

除了筑有城垣,,在铜雀园西北构筑了著名的高大坚固的“三台”。

附近设有武库,宿以禁兵,严密保卫都城和宫殿区。

(4)苑囿。

宫西有铜雀苑,便于皇室日常游憩。

此外,玄武苑位于城西北,苑中有可载舟师的玄武池及鱼梁、钓台、竹园、葡萄园等。

(5)居住区。

邺城开始实行里坊制。

宫之东是贵族居住区戚里,一般平民居住区在城南。

(6)市场。

邺城彻底改变了“前朝后市”的规制,取消了宫后设市的做法,而将它设置在城的东、西两面。

因为这里居民集中,又有客馆、都亭、都道等,便于交易。

规划影响

曹魏邺城采取了与西汉长安、东汉洛阳旧制不同的规划布局,废除“前朝后市”,将宫廷及附属用地与居民闾里和市严格分区,将园苑与宫室毗邻布局,强化中轴线。

其规划布局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影响深远。

(1)分区明确。

利用东西干道,划全城为南北两大区,将统治阶级和平民严格区分开来,从而改变了汉代宫室与坊里相参,或为坊所包围的都城格局,开创了南北朝以至隋唐都城布局的先例。

(2)宫居城北中部,为全城的核心,官署的布局也很严整。

(3)开创了宫殿区和官署集中布局的先例。

 

3.六朝建康的演变过程及主要特点

建康即今南京市,孙吴称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

自孙吴定都以来,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皆都于此。

孙吴建康城的规划结构要点

(1)建康城是采取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型式来布置。

(2)秉承传统的城廓分工规划概念。

内城是以宫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外廓形成以市为中心的经济活动区。

(3)建康虽未筑城,但就其篱栅布置,实为三重城环套格局。

(4)以宫的中轴线充作全城规划结构主轴线,沿此轴线修筑城市南北主干道――“驰道”,自宫门直达廓门。

(5)沿淮置市,故城市总体布置与曹魏邺城相似,是市南宫北格局。

规划特征

(1)充分发挥水乡城市航运优势,积极发展城市经济,从而提高国都城市及地区的实力。

(2)合理利用地形,加强城防,以确保国都安全。

(3)城市布局依山傍水、灵活布局,强调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融合。

但城廓配置及总体规划结构,却仍保持严谨的整体性。

4.隋唐长安的规划特点、总体布局、影响

隋唐长安城规划布局

规划特点

1.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左祖右社,但市在宫南。

2.中轴对称的布局,突出了宫殿的位置,方格道路网,宽度超过了实际需求。

3.实行坊里制,严格管理市民,坊里规模大,各阶层严格分开。

(1)总体布局

规模宏大、布局整齐。

主要分为廓城、皇城和宫城三个组成部分为,城套城的布局形式。

廓城呈长方形,总面积达83平方公里,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前最大的城市。

城墙是夯土板筑,外有城濠。

东墙有夹城复道,是为住在大明、兴庆宫的皇帝和妃嫔在曲江池游乐方便而建筑的。

外廓城东、南、西三面各有三个城门。

城市总体布局遵循轴线与对称原则,全城为极为规整的棋盘式格局。

在地形利用上,注意城内的地形起伏,尽量使宫、庭、寺、庙、楼、观等高大建筑物布置在高处,,以塑造富有立体感的城市空间。

 

5.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

第六章

1.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定期集市

称为“草市”、“墟”、“场”,发展为市镇,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

2、商业发展往往突破城垣的限制。

城内沿江沿河地区形成商业区,或城外的“关厢”。

行会→行业商业街,坊市制向街巷制转变。

3、防御

加砌砖石城墙,修建瓮城、马面箭楼,开挖深广的壕沟。

4、规模大

5、宗教建筑

6、洛阳、开封等中原城市开始衰落

7、城市布局多不规则,由于扩建商业、手工业。

2.周世宗对开封的改建

1)扩大城市用地,在旧城之外加筑罗城(外城),新扩建部分相当于原来城市用地的4倍。

2)改善旧城的拥挤现象,展宽道路,改善交通条件。

3)疏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便利交通。

4)制定许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沿街划定植树地带,增加城市绿地。

目标不是建造宫室为主,而是为了适应城市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解决城市问题。

3.比较北宋东京与隋唐长安,分项叙述北宋东京的变化和发展,特点及影响。

4.平江图的名词解释

是在南宋绍定二年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也是我国最早的城市测绘图,

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的反应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平江图的绘制,运用了我国传统的古代地图的画法,即在平面位置上,画出所表达对象的简洁的形象,这样就把构筑物和建筑物的外形轮廓、规模、立面造型等都有了生动的描绘,使我们能清晰的了解当时城市风貌及一些细部内容。

5.元大都规划的特点

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效果

2.完善的上,下水道,河道既满足人民饮用水源,又便利商旅及城市供应,水面又与绿化相结合,丰富城市景色,排水系统完善,施工考究

3.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一开始就都由刘秉忠主持,一些外国的建筑工匠也参加了规划和修建工作,城市建设工程有统一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与贯彻,从选点,地形勘测到先铺筑地下水道,再营建宫殿等,可以看出工作的周密,这就保证了元大都一气呵成建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丽壮观的城市之一

 

第七章

1明、清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明、清时期城市建设有几大特点。

1、城市建设上的规划特征:

各级统治中心城市按照礼制进行规划(南京、北京)

2、灵活自由的布局形式:

关厢。

新城形态和道路不规则

3、城市中园林的建设:

私家、皇家

4、商业布局更加灵活

5、随着火药的使用,明朝改建加固城墙,或新建设防城市。

2明代南京的城市布局和形态

典型的不规则都城,城内有规则方正的宫城区以及反映商业及手工业自发成长的市肆区。

明代南京城形制

1、外城,利用天然土坡

2、应天府城按自然地貌、防御要求修建

应天府城城墙周长67.3公里,世界第一大砖城。

3、皇城偏于一侧,填湖而成

4、宫城居于皇城正中

5、城内布局

东南--政治区

中南--手工业商业居民

北--军事区

中--文化区

 

3北京被确立为都城的原因

由于政治因素建造,因此政治功能消失后难以为继。

但布局手法对明北京的规划起了直接影响。

4明代北京的特点

1.两重性

2中轴线

3街道

由于皇城将城市分为东西两部,道路主要为中轴线及通向各城门的一段。

街区内部以胡同连接,胡同多为东西向。

4居住区

5城37坊,无坊墙坊门。

居住区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间距70米左右,中间一般为三进的四合院并联,大多为南进口。

5市肆

正阳门外的大街,东西和沿岸自发形成,街道不规整。

行业制度发展,米市大街,瓷器口、灯市口;定期交易市场,如东华门外的灯市,白塔寺、隆福寺利用大型庙宇的集市。

6园林

7水系

明北京的规模与形制

1京城

包括内城和外城。

内城为元大都北部向南缩5里,南部延长宫门前御道南移1里。

北东西各两门,南面三门。

南部正中为正阳门(前门)。

建有城楼、箭楼、瓮城、正阳桥等建筑。

南城,亦称外罗城;1554年加修。

2皇城

包括三海及宫城(图),南门为承天门(天安门),左祖右社,前为千步廊,两侧为政府机构。

3外城

在皇城中,城墙高大,四角有角楼,城外有护城河。

共开四门,东华门、西华门,南正门为午门,凹形城楼;北玄武门,正对景山。

宫城内三大殿,前朝后寝,最后为御花园。

5清代北京的变化

清北京的变化

1宫殿重建

2内城驻八旗兵,建王亲贵族府第

3西郊园林,三山五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圆明园、畅春园、颐和园等),府第多建在西城。

4大运河仓库大多集中在接近大运河的城东,出现地区性及行业性的会馆,贵西城,富东城(东富西贵)

6简述明清成都、兰州、平遥、景德镇。

一、明清成都

1、历史沿革

2、城圈:

蜀王府(皇城)及府城;

满城及贡院两座小城。

3、形状

外城随锦江河道布局,非正南北。

明朝皇城后建,按规制建成正南北。

4、市肆

城市东南商铺集中,特别是位于皇城东南的市中心商业区和东门外水码头一带。

锦官城——盛产锦缎

茶馆、赌坊、酒楼

5住宅——平房院落式

6蓉城——园林绿化,五代蜀后主遍植芙蓉。

二、明清兰州城

1城址的特点:

丝绸之路;黄河

2形状特点:

明先筑长方形的内城,又增筑外郭,将东西南关包围起来,后又在东关北侧加筑外郭,称新关。

3兴起:

行政因素和经济因素。

原在陇右和河西之间,清设甘肃省,兰州居中。

“茶马互市”

4道路,东西向轴线道路为主。

第八章

1我国古代城市居住区的演变及特点

2我国古代城市形态可分为哪几类,各举一个城市为例加以说明。

规则形

南北方平原,是中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中最为典型的一类——城郭方正(部分由于河流山川形成近圆形),街衢井然,轴线清晰,礼制建筑居中等,方城十字街是古代一般中小城市的典型形态。

次规则形

中国传统规范型建设与地形、风水、历史条件和城市某些特定功能的综合,如斜方正型(榆林)、叠合型(南京)等。

不规则形

山水条件、少数民族文化影响

第二篇近代部分

1.简述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类型

近代中国的城市,按作用力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长期受帝国主义控制的城市。

“这些城市在城市经济结构、发展模式、城市规划建设上,不仅具有殖民地色彩,而且反映了侵略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特色。

如上海、天津、哈尔滨、青岛、汉口等。

第二类是由封建性质向资本主义转化的城市。

它们由于以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城市原有的经济内容、经济成份和经济结构,或者随着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而造就了新兴的工业城市。

例如无锡、南通等。

•近代城市,按变化可分为两类

a.突变型(沿江沿海)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城市

帝国主义独占—青岛,大连,哈尔滨

帝国主义共占—天津,上海,汉口

新的工矿城市—唐山,焦作

交通枢纽城市—郑州,徐州等

b.渐变型,原来封建城市受帝国主义入侵或者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局部变化,如北京,成都,西安等

封建统治中心城市—北京,西安,成都

国内资本主义发展—南通,无锡

沿江沿海被辟为商埠—南京,济南,沈阳等

2.1946年完成的上海都市计划运用了哪些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其三次规划的变化

3.阐述外国独占城市的特征

第二节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

•1、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出明显的掠夺资源和殖民扩张的目的。

•2、城市建设在质量、标准和设施水平上的差异体现出隔离华洋的目的。

•3、建筑形式为占领国的模式,多为西方古典或现代主义的形式,呈现出外国城市的面貌。

•4、商业区、交易所和银行等构建起城市的中心区,显现出资本主义城市的特征。

•5、城市规划在形态构成上多显现为明确的几何特征,后期多注重城市功能的配置和交通组织问题。

有统一的规划,城市中各项资源和各种建设要素的配置比较合理。

4.举例说明租界城市的特征

2由租界发展而来的大城市的共同特点

○原有经济中心,地理交通条件优越,往往是江河的入海口

○带有明显半封建半殖民地特点

○建筑风格多样,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建筑混杂

○规划上体现各国规划思想

 

第三篇现代部分

1.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义、类型及特点

2.简述我国建国后阶段性的城市化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