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9667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4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docx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古代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十万年的岁月。

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进入氏族社会。

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幵始聚族而居,形成固定的居民点一一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

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

2、规模:

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

房屋建造方式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

木骨泥墙房屋和干栏式桩上建筑。

4、幵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起源:

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

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作为刚幵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严格说来是些城堡。

这一萌芽时期产生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幵始产生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

成。

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

美国着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

“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幵始出

现在旧一一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

”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生产力+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精神文化+战争+夯筑技术)

1、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农业相分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2、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

这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

两次社会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以

夕卜,幵始有了剩余,产品的交换也就日益频繁和扩大,于是产生了私有制,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现象也就出现了。

一些公社的首领们为了保护自已人身及财产安全,就在他们居住地的周围建筑专门的防卫设施一城郭沟池,于是产生了城市。

3、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它使城

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4、第四,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此外,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城市形成评判标准】

应该而且必须具有和广大乡村聚落不同的形态要素和特征

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

需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一一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职能

需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一一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

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

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上述五条标准,第一条是前提,第二三条是实质,第四五条是基础和保证。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标志】

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

西周时期《周礼•考工记》主要内容及对古代规划的影响

【所记载的城建制度】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

市,市朝一夫。

大意:

建筑师营建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幵三门,城中有九条直街,

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

并列道路组成;道路宽度为车轨的九倍,城中间为王宫,左为祖庙,右为社稷

坛,后面为商业市场,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

这一规划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天子为中心,强调都城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

城郊更窄。

还规定:

“环涂以为诸候(城)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说明按封

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生背景】

1、社会伦理。

探讨自然、社会的规律和秩序。

2、周朝礼制思想是儒家学说的基石。

3、礼乐关系的建立,本质是城市物质环境的创造为精神世界——政治制度而服务【对古代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影响】

唐长安,宋汴染,元大都,明北京,都遵循“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

此种城市建设空间

布局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1、等级思想贯穿其中。

严整、有韵律感、程式化。

2、城市规划的独特艺术观:

礼乐思想观念的建立。

城市物质环境的创造要为政治制度的建立服务。

“礼乐并重”,在礼制原则下体现城市与建筑的形象与空间序列。

3、《周礼》中的祭祀观念影响城市规划,促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延伸1:

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

的这一观点的看法。

(2005)

《周礼•考工记》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

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

北魏洛阳只有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则更多的体现出《城制》,如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而市却在宫南。

元大都则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城制》。

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都较多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

《周礼•考工记》在汉以后随着儒教受统治阶级的推崇程度增加在一些按规划新建的都城中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出来。

但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的主线,它的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都城中都能体现出来,如宋东京则是打破了《周礼•考

工记》的严整的布局的典型。

延伸2:

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2004)

1、主体规划:

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

城西面建社稷坛,

城东面建太庙,商市集中于城北,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划制度。

2、道路系统:

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

呈方格网布局。

春秋战国时期《管子》主要内容及对古代规划的影响

【制度】

《管子•乘马》说: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才,就地利,故城市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

绳。

”这里讲到选择城址应该注意的条件,强调了城市的供水、排水、防洪,要求城市布局要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地形地势,形态不必方正,道路不必横平竖直。

《管子•大匡》又说:

“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这种对城市讲求实际的功能分区至今还为城市规划建设所遵循。

【背景】1、铁工具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大大促进了农业和手

工业的发展。

城市除官营手工业作坊外,还出现了许多私营手工业,这是由于解放了奴隶变成了较自由的小生产者的缘故。

商业也繁荣起来。

2、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风俗等社会制度一系列大变革。

这一时期思想活跃,各种学术思想应时而生,出现了“诸子百家”和

“百家争鸣”的局面。

特别是周初分封诸侯的结果,导致诸侯国强大起来,所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各诸侯国总是城池建设,纷纷筑城自卫。

努力发展经济,发展水陆交通运输。

周天子地位岌岌可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影响】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着作。

它打破了城市单一

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

(典型:

南宋平江城一一管

子营建思想)

秦咸阳

【选址】

咸阳位于关中地区的中心,地势险要。

北依高原,南临渭水,是关中东西交通的枢纽。

渭水在其附近折向东北,城市用水也便于解决。

得名与选址和“山南水北为阳“的中国本土阴阳地理观念有关,选择了背山面

水坐北朝南的阳性地,这两者都是都城选址的理想条件。

(比较:

秦王陵选址于

山北水南的阴性地)

【建设简史】

秦咸阳在孝公初建时,本建在渭水北岸上,肖U山坡为土台,主要以咸阳宫为主

大约至迟到秦昭王时,在渭南建有一处兴乐宫。

咸阳真正得到大发展还是在秦统

,使咸阳人口聚

六国后的十多年内。

秦始皇又下令“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增。

渭河以北用地不够,便向渭南发展。

【规划思想】

相天法地:

渭河二银河,横桥、阁道二鹊桥。

两大宫殿群:

咸阳宫(北)和阿房

宫(南)隔渭河相望。

把山和水纳入城市范围中进行规划设计

【要点】

 

与咸

沃野

西给以委

西汉长安

【选址】P33

渭水之南,龙首原高地以北,阳毗邻,并利用秦兴乐宫建造起的。

“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侯。

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京师;诸侯有变,顺流东下,足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修建过程】

1、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一一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

建宏大的建章宫。

【规划布局特点】

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意义】

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早期大一统帝国兴建的第一个都城,其规划布局已同战国时

都城有很大不同:

1、改变了战国时都城两城相依的旧章,也不同于秦咸阳松散状布局,而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

2、从总的形制和布局来看,附会《周礼•考工记》的规制:

城的平面形状基本近于正方形;十二个城门平均分布在四面,每面各三个城门;长乐和未央等主要宫殿位于城的南部,东市和西市位于城的北部,这也与“面朝后市”相符。

一—旁三门、面朝后市

3、在规划建设上,宫殿占地面积大,占全城面积的1/2以上,且集中在城的中南部。

4、居住区共有160个闾里,位于城的东北部、城外靠近城门的地区和各宫殿之间。

5、人口规模进一步增大,约40万。

6、为加强集权,管理贵族富豪,在长安周围皇陵处设陵城(消费性城市,人口10-20万,茂陵27万最大),形成了城市带。

东汉都城洛阳

背山面水:

北靠邙山,南临洛水。

不仅有天然的屏障,而且是交通要冲。

【规划布局特点】

总面积9.5平方公里。

城的平面形状不甚规整,但大体上近于长方形,南北9

里,东西6里(故称九六城)。

城内的宫殿,主要是南宫和北宫,之间有复道相连(供皇帝使用)。

宫殿占总面

积的1/3以上。

贵族居住区主要居住在城东,一般平民可能多住在城外。

建有马市、南市(分别位于城的东郊和南郊)、金市(城内西部)[补:

五行中金为西]。

上述两点可以看出,九六城具有内城的性质。

总之,东汉洛阳城建设布局已经不拘泥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

[补1]12个城门:

东西各三,北二南四,原因是北侧城门的重要性不及南侧城门,

自东汉后,南侧城门多于北侧城门几成惯例(是结合实用性对《周礼考工记》的突

破)。

[补2]南宫和北宫,南宫为议政和礼仪,北宫为寝居,是“前朝后寝”的变通形式。

[补3]南宫的轴线向南延伸至礼制建筑群,形成9里浓厚礼制色彩(天人色彩)的中轴线。

[补4]中轴线与南宫前的东西横街构成“T形”干道系统,幵辟了古代城市规划中

重视中轴线引导,幵辟T形干道系统的先河。

(注:

上课时说是起源于曹魏邺城)。

六朝都城建康城

春秋越筑越城,战国楚筑金陵邑城(石头城)。

作为都城始自东吴孙权。

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相继在这里建都,史称“六朝”古都。

虎踞龙盘:

堪舆四灵说(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南京东有钟山龙蟠,西有石头虎踞,前有秦淮河,后有玄武湖,同时西北有长江作屏障,东南有富庶的“三吴”作后方,诸项条件均很优越。

(东、西、前、后、西北、东南)

【城的形制与规模】

位于今南京市中部玄武湖之南,平面呈正方形。

平均每边长约五里,规模不大。

齐高帝建改立为砖城。

【城市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1、建业宫城居城中偏北,孙吴时主要宫殿有太初宫和昭明宫。

2、在建业城的外围,有一系列的城堡(如石头城位于城西面)。

(以上为东吴时期的建邺)

3、东晋南朝时的建康城,是在东吴建业城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

主要是大造宫室,

在原东吴苑城和昭明宫的基础上修建了一座规模庞大的“建康宫”(即台城),这是

一座三重城墙的砖城,正殿都位于中轴线上。

4、秦淮河两岸是商业和居民密集区。

5、从宫城大司马门南出2里经都城的南门宣阳门至秦淮河畔的朱雀门总长7里为御道,是全城的中轴线。

两侧为官署和居民区。

6、这时西面的石头城仍为重要的防守要地。

[补1]:

六朝健康在宫前幵辟T形交通干道,将官署集中布置在宫前的中轴线两侧,幵创了我国城市规划的新局面。

[补2]:

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为古代城市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宫城部分按照

一定的规划制度,比较方正。

【人口及地位】

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

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思想文化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设有文学馆、史学馆、儒学馆、玄学馆等。

是当时南方的佛教中心。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北魏洛阳城

洛阳自东汉至曹魏、西晋均为都城。

三国至西晋时城基无大变动,城的形制和布局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一一平面仍然呈竖长方形,实行的仍然是南、北两宫制。

洛阳城的规模、形制和布局的变化主要是在北魏时期。

【建都背景】

北魏初都平城,偏处北方,对统一中原不利。

至北魏孝文帝时,为更便于统治全国及进一步学习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决定将国都南迁洛阳。

四十多年间,洛阳又一次成为北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总体布局与城建特点】

最重要的变化:

宫殿方面废除了东汉以来分为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

宫城位于全城北部偏西,平面规整长方形,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占全城总面积1/10.

铜驼街为全城中轴线,两侧分布高级官署和寺庙坛社。

城内道路呈方格形。

魏明帝时在城西北角建的金镛城这时仍被保留延用。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洛阳

城的外围新筑郭城,即外城。

在整个外郭城的范围内,戈U分为323个“里”,四

周筑围墙,居民受到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外郭城中除了主要作为居民居住的坊里以外,还有作为工商业区的“市”。

另一个显着的特点:

宗教发达,全城寺院林立。

隋唐长安城:

宏大的规模、棋盘式的街道、规整的坊里、左右严谨对称的轴线布置,是中国中世纪城市典型。

也是全世界在圭寸建社会建成的最大城市。

【选址】

新址在龙首原南麓,位置即今西安市区所在地。

撇幵旧有的汉长安城新建城市的原因:

1、汉长安城规模小,北靠渭河,无发展余地;

2、地下水位深,水质污染,供水困难;

3、汉长安城缺乏整体规划,久经战火破坏,难于修复,风水不利;

4、新建帝都体现新王朝气象。

【城市规划特点】

按照规划图纸进行建设。

建筑师:

宇文恺(隋)、阎立德(唐)。

参考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的布局,废弃汉代的多宫制和宫殿区偏在南面,且

与民居相杂的情况,把宫苑区和官署区集中到城的北部,把宫门南出的大道(朱雀大街)作为全城的中轴线。

在城中部和南部的居民区,实行了里坊制度(共109坊)。

设立专门的商市区(都会市和利人市,即唐代东市和西市)。

【总体布局】

城市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

宫城位于都城北部的正中,平面成规整的长方形,城墙均是版筑的夯土墙。

宫城内有太极宫、东宫、掖庭宫三宫。

正殿名太极殿,是唐初政治中枢所在。

宫城北面设三门,南面设五门,其正门承天门北对太极殿,南临“横街”。

横街

宽三百步(合今441米),是当时举行重大庆典的广场。

皇城在宫城之南,平面亦成规整的长方形,东西与宫城同,北面无墙,与宫城

以横街相隔。

皇城内分布着中央高级衙署和太庙、社稷。

皇城南面正中的朱雀

门与宫城的承天门和外郭城的明德门在南北一条直线上。

这条南北直线就是承

天门大街(亦称天街)和朱雀大街,也就是全城的中轴线。

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宫城与皇城,是居民和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城的商业区。

平面形状为规整的长方形。

城墙皆为版筑的土墙。

城外有濠沟。

外郭城的东面城墙外有一道复墙“夹城”。

两墙之间称为复道,宽约50米。

是供皇帝由兴庆宫从复道中北去大明宫,南去芙蓉园,往来潜行,不为外人知而建。

外郭城共设13个门。

各门均建有高大的门楼。

城的东、西、南三面,每面各3个城门,位置匀称。

明德门是城的南面正门,共有5个门道,显得最为隆重、庄严。

【对外交通与城市道路】

4条对外陆路交通干道。

城内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14条。

朱雀大街最宽,达150m25条大街纵横交错,将全城划分为109个坊和两个市。

【商业市场】分别设在皇城的东南方和西南方,即东市和西市。

各占两坊之地。

两市的形制相同,平面呈方形,面积约1平方公里。

市的周围也筑有围墙,内设16米宽的南北向和东西向街各2条,交叉成井字形,将市内划分为9区。

每区四面临街,店铺临街而设。

【供水与园林】

1、城市生活用水(3条渠道);

2、运河(2条);

3、供市民游玩休息风景区的水源。

宗教建筑】

利用宗教进行统治,大雁塔、小雁塔。

【长安城市规划的特点和缺点】

1、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

方正宏大、宫城居中、对称严谨、分区明确、街道整齐、坊里匀称的规划格局;

2、受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大;

3、大修亭台楼阁。

但是,隋唐长安城的规划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点:

1、规划的面积太大,超过实际需要。

道路宽度、坊里面积大的惊人,城南一带里坊空有其名,很少有人居住。

2、过于强调南北中轴线,而东西的14条街道除南半部1条以外都比较窄,以致对城内交通和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3、盛唐时改用东北部的大明宫作为政治中心,玄宗李隆基时又以更偏东的兴庆宫为中心,打乱了原有规划,使城市人口大量流向东北部,造成这一地区的交通紧张和居住拥挤。

【影响】国内:

东都洛阳,宋汴梁直接受影响,金中都仿汴梁,元大都仿金中都,间接受影响。

国外: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日本古都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完全模仿长安【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

唐长安汉长安规整长方形,三重城墙不规则方形,配合地形及现

总体布局

道路系统

中轴线对称状

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三条并列道路城门(南北向)

方格网

道路直交

居住

坊里制,与宫城分开闾里制、与宫城相参

商肆东西二市九市(六市道东三市道西)

隋唐洛阳城(陪都、东都)

【选址】位于周代王城与汉魏洛阳城之间偏西。

建城原因:

连年战争,关中地区农业遭到破坏。

自两晋南北朝以来,江淮地区开发起来。

京杭大运河运距过远,大量粮食不得不堆积在洛阳。

洛阳处于全国中心,比长安更接近经济重心便于控制全国,交通运输安全便捷。

【城市规划布局】洛阳城由外郭城、皇城、宫城、圆壁城、含嘉仓城等重要部分组成。

外郭城平面南宽北窄,东北城角呈锐角,形制不如长安城规整。

外郭城西北部为宫城、皇城所在的中央政治区和仓储区,以东部分和洛水以南部分为居民住宅区和商业市场。

皇城、宫城、圆壁城、含嘉仓城在都城西北。

宫城平面近正方形。

【道路系统】

1、道路系统和长安城相似,和划分坊里的一般道路共同构成方格形路网。

但由于整个城市布局不对称,使道路网也不象长安城那样完全规整对称。

2、道路宽度也比长安要小,最宽的主轴线定鼎门大街宽121米,其余干道宽度为

60—40米不等,一般道路宽度在30米以下。

【坊里】

109坊,大小也不尽相同,一般长、宽各在460—580米之间。

【商业市场】

洛阳城里共设有三个集中的市。

最大的南市在洛河南岸,占地两坊;北市在洛河北岸,坊里中央,占地一坊;西市在城市西南隅,厚载门内,也占地一坊。

三市分别临近漕渠、运渠和通济渠,交通比较方便。

【园林】

洛阳的园林主要是位于宫城之西的皇家禁苑—上林苑。

坊里制度

【隋唐长安城中的坊里】

总体来说,宫城和皇城两侧坊面积较大,皇城以南坊面积较小,朱雀大街两侧

坊面积最小。

长安城中的坊有五种类型。

坊里面积如此之大,在古代中国城市中是空前绝后的。

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

坊里的划分完全由干道网决定;二是为了便于统治管理。

坊的平面形状,可分为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

坊的四周都筑有坊墙。

除皇城以南的36坊只在东面和西面各开1门、在坊中只设1条东西街以外,其余所有的坊都在四面各开1门,坊内设十字街,街宽均15米。

【隋唐洛阳城中的坊里】

109坊,大小也不尽相同,一般长、宽各在460—580米之间。

【宋代“坊”、“市”制度的解体】在我国唐代以前的大部分朝代,坊里和市场严格分开布置,整个城市由方格网状道路系统划分为若干居住小区和几个特定商业市场,管理严格。

宋朝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者开始自由选择活动地点,从而形成众多繁华热闹的商业街。

营业时间不再受限。

商业可以随街布置,店主可以昼夜营业(晓市、夜市、鬼市)。

坊里制度被打破,变成由街道划分的街巷制,设立“厢”一级的管理机构。

“坊”、“市”制度的崩溃,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中具有转折性意义。

它标志着我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被称为“中世纪中国的城市革命”。

元大都

【选址】

中原至北方的交通要冲。

军事地位重要,背后三面环山。

靠近元朝的根据地(蒙古)。

位于金中都的东北角。

移动的原因有

(1)旧城被毁而东北的宫殿保全。

(2)旧城东北部水源充沛。

【元大都的城市规划】

事先进行地形测量,拟定全城的总体规划,并在未进行地面建筑之前,埋设下水道,然后才根据分区布局的原则建设起来。

大都城的形制为三套方城,分宫城、皇城、大城三部分。

其中,宫城和皇城是其主体部分。

元大都的规划设计与建设首先是以湖泊为中心的宫殿建筑开始的。

宫城呈长方形,城墙是用砖砌的。

宫城内主要的建筑分成南北两部分均座落在全城的中轴线上,布局严谨,庄严宏伟。

皇城在大都城南部的中央地区,呈一东西较长、南北较窄的长方形,皇城的设计以琼华岛为中心。

大都城的大城呈南北略长的长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城外有宽阔的护城

街道很整齐,形同棋盘。

划分街巷时尽量以东西巷的横街为主,横街之间的距

离较近。

大都城内(皇城以外)的居住区分成50个坊,坊各有门但不建坊墙,而是以街道作为界限,是开敞的布局。

大都城是元代北方最大的商业中心。

商业市场也主要取决于街道的布局和交通条件,主要集中在三处。

在大城之内,皇城之外,东西两面对称地布置太庙和社稷坛两组建筑。

官府衙署较分散。

【元大都城规划的特点】元大都是自唐长安以后,平地起家新建的最大的都城,它继承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优秀传统:

1、把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和自然景物紧密结合,把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紧密结合,把北京的气候特点和街巷的划分紧密结合。

2、完善的市政设施:

上下水道,航道伸入城内。

3、继续发展了唐宋以来三套方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