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5471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7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城市建设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城市建设史.docx

《中国城市建设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城市建设史.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城市建设史.docx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章上篇古代部分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地形成

一、原始社会发展状况

(1)旧石器时代初期,依附自然采集经济生活,为抵御野兽侵袭,采取成群体穴居和巢居形式。

(2)旧石器时代中期,逐渐创造较多劳动工具,开始集体狩猎活动,形成较稳定劳动集群,仍以穴居及巢居为主。

(3)旧石器时代晚期,创造更多劳动工具,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产方式,形成母系原始氏族部落。

(4)中石器时代,产生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及狩猎业分离,形成以农业为主地固定地居民点,即原始村落。

(5)新石器时代,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大量出现原始村落,晚期向奴隶社会过渡。

二、原始社会居住形式:

(1)穴居

(2)巢居(3)半穴居(4)地面建筑

三、原始居民点形式

(1)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2)居民点位于地势高爽又靠近河、湖水域的向阳地段,以利于生活和生产。

(3)建筑布局呈一定规律:

a、居住区、墓葬区、窑场分区明确。

b、居住区中心为供氏族成员集会的大房子,周围环绕小屋,其门均朝向中心大屋。

c、小屋为对偶住房。

d、外围建壕沟用以防御。

四、城市的产生

(1)生产工具的进步及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剩余产品以及私有制的出现,然后就有了交易的场所,并且奴隶主开始筑城郭沟池以保护私有财产。

(2)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及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即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产生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3)城与廓,“筑城以卫军,造廓以守民”。

城与廓军均为防御性设施。

(4)市与井,“日中为市,召天下之民,聚会天下货物,各易而退,各得其所”。

市即交易的场所。

(5)“城”是防御性设施,“市”是交易场所,城与市结合在一起就是具有商业交换职能的有防御设施的居民点。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

第一节殷商时期的城市

二、城市遗址

(1)早商城址:

亳(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

分外城、内城、宫城。

宫城位于内城南北轴线上,布局规整。

宫城内发掘出宫殿遗址,均为庭院式布局,其主殿长达90米,是迄今为止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2)中期城址:

郑州商城

规模较大,夯土城垣周长近7公里,城内东北部有夯土的大面积宫殿基址,夯层匀称,夯土技术已达成熟阶段。

城外分散布置陶窑、骨器、冶铜、酿酒等作坊,还有供奴隶藏身的半窝棚痕迹。

(3)后期城址:

河南安阳小屯殷墟

晚期商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紧靠洹水,遗址范围约30公里。

中部为宫殿区。

西面、南面有制骨、冶铜作坊区,北面、东面有墓葬区。

西南两面有壕沟防御。

宫殿区分北、中、南三区。

北侧为王室居住区,中部是商王朝庭、宗庙区,南部为王室祭祀场所。

遗址中未发现瓦,可见建筑仍为“茅茨土阶”阶段。

遗址中有“铜锧”出土,为柱下带纹饰支垫物,显示木构建筑技术的进步。

第二节周代的都城

二、都城遗址

(1)丰京、镐京:

西周初年政治中心,京是大的意思。

城址在今西安西南丰河两岸,尚在探索中。

(2)洛邑:

东周时(公元前8至7世纪),曾是都城。

现发现遗址多为东周及春秋时代的。

遗址为不十分规则的方形,面积约为2890×3320米,如折合周代尺度,与“方九里”记载大致相近。

中心部分的建筑遗址,可能是王宫,在城的中部偏南,与“王城居中”记载相符。

(3)成周:

在王城以东约30里处。

据记载周公建成周是为了囚禁“殷顽民”,传说城内有闾里,是一种封闭式的居住单位。

并派8师驻守,监视“顽民”。

三、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

(1)邑与都:

邑指土地和人民,实指生产对象和劳动力。

邑不仅指城市,还泛指所有的居民点。

奴隶主所居的是大邑,四野农夫所居的是小邑,小邑住十家称“十室之邑”。

如每十室有一乘战车,“百乘之家”即“千室之邑”。

(2)邑与市:

中等的邑有时设市,称“有邑之市”。

但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市与井常合在一起称市井。

(3)城与国:

周代,国字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国与土义同,国象形,土象意,故国与城意义也同。

(4)城与廓: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由此可见,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

阶级分化时,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

(5)城与市及城市:

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城市带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指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来保护私有财产,也指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后,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

四、《周礼·考工记》

(1)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但反映了周代王城建城制度。

其关于城市建设的制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记载。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意即,匠师营建城市,城墙每边长约九里,每边城墙开三个城门,城中有通向城门的三条南北向街道,三条东西向街道,每条街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或指城内有九条南北向街道,九条东西向街道),每条街的宽度可容纳九辆车并行,左面为祖庙,右面为社稷坛,宫殿在前面,市场在后面,市与朝各方百步。

(3)“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的宽度有等级之分,主要道路最宽,环城道路较窄,郊外的道路最窄。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说明当时诸侯受封的城市等级不同,道路的宽度也不同。

诸侯的都城中最宽的主要道路也只有王城的环城道路宽度。

第三节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二、重要的都城:

(1)燕下都:

①战国中晚期燕国都城遗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易水岸边,是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

城址分东西两部分,东城又分南北二部分。

西城可能是战国晚期增建的附廓城。

东城面积约8×4公里,分外城与内城。

②城墙用板筑,底厚6~7米,高达4~10米。

③内城有大型夯土台30多处。

如张公台、武阳台、老姆台等,武阳台位于内城北墙正中,纵横130~140米,高10米,为城市中心建筑物,老姆台位于城最北,长95米,高10米。

展现当时风行高台建筑的盛况。

④内城西侧有治铁、治铜、铸钱等手工业作坊遗址,西北角有墓葬群。

⑤南部居住遗址很多,可能为居住区。

⑥外城东北角有窑址。

⑦有些大土台上发现有木柱痕迹、铜块、筒瓦、砖、陶质下水管和铺土方砖等。

(2)赵邯郸:

①战国中晚期赵国都城遗址,在今邯郸市区西南。

城址分宫城、廓城,但宫、廓不相连。

廓城为长方形,但西北隅曲折不整。

宫城由三个小城组成,习称“赵王城”,即东城、西城、北城,总平面似品字形。

②城址有夯土平台15处,中心有一龙台,是战国最大有夯土台。

有几处形成一条轴线,可能是宫殿建筑群。

(3)齐临淄:

①战国的齐国都城,在今山东临淄城北。

由大小两城构成,大城面积为4.5×4公里。

总面积约60平方华里,是目前所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古城中规模最宏伟的古城。

②小城自成体系,嵌在大城西南角,周围约7公里。

城内有“桓公台”等大片建筑群,桓公台为当时齐国庙寝所在地。

③大城是贵族与平民所居,《管子·大匡》载:

“凡仕者近宫,不任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④临淄时为战国时代最大最繁华的城市,达7万户,总人口在30万以上。

苏秦《战国策·齐策》载:

“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

……临淄之途,车罄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有商业性街道出现。

反映了春秋战国之际经济生活在城市中的作用。

(4)淹城:

①在今江苏省常州市南,是西周时代淹国的都城。

有三重城墙,分王城、内城、外城。

王城呈方形,周长约0、5公里,内城是不规则圆形,周长约1、5公里,外城也是不规则圆形,周长约3公里。

②城墙均用土筑,三道城墙均只有一个城门,且三个城门均不对齐。

三道城墙外都有护城河。

③遗址内土墩很多,皆为不同时期的古墓葬群。

④遗址内发现有陶制物品、铜器等。

春秋战国城市变革:

由于具有突出的经济社会变革推动,因此,反映在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结构发展上都出现了突飞猛进的跃变:

(1)首先是城市的经济作用空前加强,城市的性质由此前的奴隶主政治堡垒实现了向兼具广泛的经济职能的古典城市的质变。

(2)其次是人口开始向大量集中,开始产生了较在规模的城市,如齐国临淄城内居民达七万户,韩国宜阳城周长八公里等,城市繁盛局面有“千丈之城,万室之邑相望”之说。

反映在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上,有以下几个特征:

(1)稳定和明确了城廓的功能和形制,“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

城为政治中心,廓为经济中心,城的用地比例相对下降,廓的用地比例明显提高,具体反映出城市军事防护和统治守民职能并重的基本特征。

(2)城、廓形制多不规整,配置形态也不稳定。

根据马世之的研究,可分为洛阳型(单城型)夏县型(嵌套型)新郑型(并城型)和侯马型(群组型)四类。

其中又以新郑型较为常见,为两个城垣东西并置,或大

小相连,一城(小城)为王城,另一为廓,如郑韩故城、燕下都、齐临淄等。

(3)王城多由高大夯土台组成,居廓城之中或独占一隅,既强化了局部守御机能,又作娱乐之用。

(4)附王城而建的廓城内,出现了大型的集中市场和手工作坊,商贾手工业者和农耕者的居住密度已有较大提高,并出现了具有初步的“仕者近宫,不任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的居住地域分化的城廓空间结构形式。

第三章秦汉时代的城市

二、重要的都城:

(1)咸阳:

①秦都咸阳规模较大,跨渭水两岸。

渭北以咸阳旧宫为主,是正寝和后宫。

以后向东发展。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记》载:

“秦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

”形成了“六国宫殿区”。

②渭南有兴乐宫、信宫、阿房宫等,信宫是举行大朝的圣地。

诸庙、章台和上林苑、甘泉宫也位于渭南。

③有集中的工商业区——市,有按商品分类的“肆”,管理机构“市亭”以及专门的市官。

④城北宫殿区附近,有铸铁冶铜陶窑等为宫廷服务的官府手工业作坊。

⑤居民区位于城南,实行闾里制,设“里监门”,严格管理。

(2)汉长安:

①城址在秦咸阳废址东南方的龙首原上,北靠渭河,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汉袭秦制,长安城的建设也是为巩固中央集权制服务。

②长乐宫由秦代离宫长安宫扩建而成。

又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由军匠杨城廷主持。

未央宫利用龙首山地形修建,而非构筑夯士台。

未央宫与长乐宫之间建有武器库、粮仓、织室、暴室。

汉武帝时,在城西修建章宫,在城内修桂宫、明光宫。

③为配合地形,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矩形,西北角连屈三折,南墙也不方正,“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史称“斗城”。

④长安城每面有三个城门,为王城旁三门的形式。

每门有三个门洞,每洞可容四轨。

通城门的大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与门道宽度大致相同,中间为帝王专用驰道。

张衡《西京赋》载:

“旁开三门,方轨十二。

”班固《西都赋》载:

“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

⑤城内的街道有“八街”、“九陌”之说。

据探有八条主干道,最长的安门大街,长5500米。

大街分成三道,中间为御道。

街两旁种有槐、榆、松、柏等树。

⑥汉长安设九市,分布在南北主要道路的两侧,“六市在道东,三市在道西”,市中按专门行业集中成肆。

⑦居住地称闾里,据载共有160个闾里。

闾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即为里之门。

里内设“弹室”,专管弹压百姓,每街设亭长。

⑧长安城南郊有汉平帝和新莽时建造的明堂、辟雍九庙等庞大的礼制建筑组群。

(3)东汉洛阳:

①东汉光武帝刘秀将首都改在洛阳,位置在原来成周的位置。

南面为洛水,北面为芒山,地形北高南低。

②城的规模,“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成长方形”,采用九和六的数字,以示尊贵。

城门共有12座。

③城内有东西南北四宫,南北二宫均居京城的南北城垣,两宫相距7公里。

④南北二宫之间为方整的闾里,街道成方格形,共有街道24条,闾里140多个。

⑤城内有皇家苑囿。

⑥祭祀的建筑如太庙在城南。

第四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第一节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城市

二、重要的都城:

(1)曹魏邺城:

①城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附近,漳河沿岸。

邺城规模“东西七里,南北五里”,约3087×2205米。

②城市布局,一条东西向的干道将城市分成两半部。

北半部为统治阶级专用地区,中,央在南北轴线上建宫城。

宫城东为宫殿官署,其北半部为曹操的宫室,南半部为官署。

官署以东为“戚里”,为王室贵族的居住区。

宫城西为王室专用园林铜雀苑,有著名的三台,即冰井台、铜雀台、金虎台,供平时游赏、检阅演习和战时城防之用。

东西轴线南半部为一般的居住区,划为若干正方的坊里。

③城市道路系统,东西向干道直通东西城门。

南北向三条干道,中轴线干道与宫城中轴线一致,西干道通向铜雀大门,东干道通向官署大门。

④宫城布局严整,宫殿官署区为“前朝后寝”布局。

⑤邺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方正规整、功能分区明确、具有南北轴线的都城。

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一方面是继承了古代城市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

但不象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这反映阶段的对立统一及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

三台,有明显的防御性,整个城市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这些都体现出规整布局与讲求实效的统一,标志着中国城市规划找到了规范的模式,对此后中国都城规划有深远的影响。

(2)南朝建康:

①城市由宫城、东府城、西州城三部分组成。

②由于建康城地形复杂,且是各朝逐步扩建的,因此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但宫城部分则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比较方正规则,坊市地区比较凌乱,有明显自发性。

③除城内三城外,还有石头城、越城为重要的军事堡垒。

④建康附近设九个“侨郡”,安置北方大量移民。

第二节隋唐时期的城市

二、重要的都城

(1)隋唐长安城—大兴城:

a、隋朝定都关中原因:

长期混战使邺城洛阳已受严重破坏;江南初定,政治统治还不稳定;关中平原地势有利;隋朝势力原本就在这一带。

b、放弃汉长安,另觅新城原因:

汉长安“旧经丧乱”,“凋残日久”,“水皆咸卤,不甚宜人”,且“风水”不利;汉长安建筑杂乱,分区不明;变新地,体现新王朝新气象;

c、新城选在“山川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的龙首原高地,位于汉长安东南。

于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命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于公元创制。

定名为大兴城(因隋文帝后周时被封过大兴公)。

②地形与规模:

《长安志》载:

“外廓东西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周围六十七里”。

据考查为9721×8651米,周围约36公里,城墙范围约8300公顷,含大明宫则为8700公顷,算上城外禁苑合25000公顷。

总人口在百万以上,人口毛密度为120人/公顷。

③总体布局:

a、平地建城,严整布局的典型。

b、分宫城、皇城、廓城。

宫城、皇城前后毗连,位于廓城中轴北部。

宫城由三区宫殿组成:

中为皇帝听政和居住的太极宫,西为宫人居住的掖庭宫,东为太子居住的东宫。

主要宫殿座北朝南,以示“南面为王”,也便于控制全城。

皇城东西宽与宫城相同,南北长1843米,有文武官府、宗庙、社稷坛等。

设东西向街道七条,南北向街道五条,太庙太社分设于中轴线左右,为“左祖右社”之制。

皇城与宫城之间开辟一条宽220米的横街,形成长方形的宫前广场。

c、城东北龙首原上建有大明宫,称“北内”。

主要宫殿有含元殿、麟德殿,中间还有太掖池。

皇城东南有兴庆宫,称“南内”。

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形成三鼎足之势。

d、城内道路划分明确,中轴线为皇城正门——朱雀门经朱雀大街至外城南面正门——明德门,宫城前和皇城前分别有两条通向城门的横向大街,为两条横轴。

都城东、南、西三面各辟三门,南北和东西各门互相对正。

通向南面三门的三条街道和沟通东西面三门的三条街道,合成“六街”,是全城的主干道。

干道将街道划分成网状平面,形成严整对称的布局。

e、宫城与皇城和一般人民的居住区严格划分开。

④道路系统:

a、严整的方格网系统,东西大街11条,南北大街14条,相互垂直相交。

b、通向城门的主要干道,宽度大于其它道路。

宫城横街宽300步,丹凤大街宽120步(176米),朱雀大街宽100步(147米),东西向街道由北至南宽度逐渐减少。

c、坊里内有十字街或一字街,约15米,供人行。

其间有小径——坊曲,通至每户。

d、干道两侧有水沟——御沟,杨沟或羊沟,宽约3米,深1、7~2、1米,用于排水,植树。

e、东西市里面街道16~18米,用石子铺成,沿店铺有1米人行道。

为商业性街道。

f、东城与城墙平行,筑有夹层,通往城东南曲江池,芙蓉园。

⑤坊里:

a、共有109个坊里。

坊里有大小,约26、7~76、1公顷。

b、坊里四周有夯土的坊墙,似独立的小城,严格管理。

c、除贵族或寺庙外,一般居民不得对大街开门。

⑥市肆:

a、东西两市,约900×900米,内有东西和南北向街道各二条,成“井字形”结构。

井字中央是市署、平准局。

b、市内有肆与行。

同样性质的店铺集中在一起称行,

c、唐以后,坊亦开始布商业。

⑦水系和绿化:

a、吸取长安的教训,地势低,利于引入活水。

b、全城引水分东西二区。

c、作为饮用水同时,有利于园林绿化、植物生长。

西市水系运输供应作用。

d、城东南曲江池,芙蓉园为皇家园池。

此外还有城北御苑。

e、大宅第和寺庙里绿化也很好。

f、街道两旁植树,多为槐树。

宫城内多为梧桐。

⑧隋唐长安城市的规划思想:

a、继承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制度,体现《周礼·考工记》王城城制度。

b、皇权的地位,“宫殿与居民”不“相参”,严格里坊制,道路突出宫殿。

c、大一统的威力,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远远超过实际需要。

d、奇数的采用,可以有中心和对称。

e、风水,“八卦”的观念的引入。

(2)东都洛阳城——西京

①经济文化中心南移至江一带,建都有利于经济与军事的需要。

宇文恺负责,与长安城多方面相似。

②规划布局:

中轴线的规划意图明显,但由于汉河南县城旧有基础,不便改造,故向轴线以东发展城市。

全城面积约5300公顷。

东西平均长在7000米,南北7300米,基本是正方形。

③皇城和宫城:

位于全城西北角,宫城位于皇城北半部。

皇城南面临洛河,以西是禁苑区。

宫城近正方形,南北稍短,东西稍宽。

宫城之北有曜仪城和圆壁城。

皇城之东是东城,东城之北有含嘉城。

皇城和东城内,分布着各衙署。

④坊里:

洛河北部宫城以东有29个坊,洛河南部有78个坊,共有107个坊。

其划分和形状都不得很方正规则。

坊内有十字道路,坊有坊墙。

⑤道路:

正对宫城的南北大街是全城主干道。

以对着各城门的道路为干道形成骨架,全城形成方格状路网。

道路宽度有等级。

吸取长安经验,没有过多浪费,使城市布局更为紧凑。

⑥市肆:

共有三个集中的市,南市最大,在洛河南岸,北市在洛河北岸,西市在城市西南隅。

城内水运发达,物资的集散,沿运河与洛河两岸诸坊,都有商店、邸店。

第五章宋元时代的城市

二、重要的都城:

(1)北宋东京(开封):

亦称汴梁、汴京

①历史沿革:

地处黄河与大运河的交汇点,为水陆交通的要冲。

隋唐时即成为繁华的商业都会与军事重镇。

五代时,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均建都于此。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进行改建,加筑外城,拓宽道路,疏通运河等。

②城市布局:

由宫城(子城)、内城(里城)、外城(罗城)三城相套。

宫城也称皇城,宋称大内,是宫室所在地,原是唐朝节度使治所。

内城是原是唐汴州城。

最外层是罗城,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95年),因“屋宇交连,街衢狭隘”,遂加筑外城,拓宽道路,疏通运河,并明令有污染有墓葬、窑灶、草市等须安置有离城七里以外,于是便形成了三城相套的格局。

东京城的三重城墙均有护城河环绕。

外城辟旱门、水门共20座,各门均有瓮城,上建城楼、敌楼。

城墙每百步设“马面”,强化防御功能。

内城每面有三门。

宫城每面辟一门,四角有角楼。

④道路:

宫城南面正门宣德门有御道直通外城正门南薰门,这条道路为全城的纵轴线。

御道宽度最宽。

道路有专门的人行道、水沟、绿化带。

城内有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贯通,号称“四水贯都”,水运交通十分方便。

⑤市肆:

城市的市肆由封闭的里坊制走向开放的街巷制。

准许到处开设店铺,准许开放夜市。

出现了繁华的商业街市。

北宋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长卷,描写的即是宋东京城沿河的近郊风貌和城内的街市情景。

这些画面形象地反映出北宋晚期东京城繁华的商业街的生动景象。

⑥居民、人口:

城市的总人口在百万以上,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百万人口的在都市,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东京人口比唐长安多,但面积只有长安的一半强,因此城市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大大增加。

城市建立了完整的防火、防疫、交通等制度。

⑦园林:

城内的园林以宋徽宗在大内东北建的艮岳最为有名,是仿浙江余杭凤凰山建成,城外还有金明池、琼林苑等。

⑧开封城体现了商业性都市的特点,与一般军事或政治都城有别。

平面不十分方正,道路划分也有一定自发性。

同时反映了封建社会城市经济的进步和市民阶层的抬头。

城市规划方面,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字形道路等都对以后金、元、明、清的都城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南宋临安(杭州):

①历史沿革:

古称钱塘,杭州之名始于隋初在这里设州治。

五代时杭州是吴越国的都城。

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于此。

因南宋偏安于河以南地域,都城取名临安,有“临时安都,不忘复国”之意。

②地形、地势:

临安城东临钱塘江,西接西湖,北通大运河,南部有吴山、凤凰山,地形复杂,河运、海运十分便利。

隋初开始在凤凰山麓建州城,周长36里。

吴越建都后,以原州城为内城,扩建原州治所为子城,并加筑罗城,周长达70里。

北宋时,内城拆除,即以吴越罗城为州城。

南宋定都20年后,除将吴越子城扩为皇城外,其他无大变化。

可以说临安城南北长、东西窄的腰鼓式格局是由吴越都城奠定的。

③布局:

临安城的整体格局呈“坐南朝北”的形式。

皇城偏处南端,以丽正门为南面正门,和宁门为北面正门,但实际上和宁门为真正的正门。

以它为起点,向北延伸出一条长13500尺的御街。

这条御街与城内主要河道平行,由南而北,贯穿全城,成为全市的主干道。

御街分南、中、北三段:

南段西侧设三省、六部等中央官署,东侧集聚着官府经营专卖商品的机构和宫市;中段是商业中心;北段了是密集的街市。

与御街垂直相交的,有4条通向城门的东西向干道,它们与御街一起构成了全城的干道网。

城内的4条河道――茅山河、盐桥河、市河、清湖河有大小桥梁122座,这些沿河近桥地段也成了热闹的街市,再加上坊巷附近的街市和城门口内外的街市,构成了临安城“大小铺席,连门俱是”的景象。

这种把官府商业安置在宫前御街,把商业中心安置在御街中心地段,以及全城遍布铺户的景象,大大突出了城市的商业性、经济性功能,完全不同于传统都城强化政治性、礼仪性功能的旧格局。

④居民、人口:

居民住宅实行开放的坊巷制。

临安城的人口,“城内外不下数十万户,百十万口”,与宋东京城一样,列为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

城市也建立了完整的防火药味措施。

⑤园林:

城内外散布着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和自然风景点。

临安得天独厚的湖山胜境,使它如同一座大型的城市山水园。

⑥南宋临安城突出地显示南方型都城在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生态结构上的一系列特色,这使它在中国古代城市史上占据着一页重要的地位。

(3)宋平江府城:

①历史沿革:

平江是南宋苏州城的名称。

春秋时,苏州是吴国的都城,相传为吴王阖闾的大将伍子胥所筑。

隋唐以来,苏州已是江南一座繁华的商业、手工业城市。

南宋初年遭战乱破坏。

绍定二年(1229年),郡守李寿朋把重整坊市后的平江城平面图刻于石碑上,通称“平江府城图碑”。

它是现存最古的苏州城图,也是流传下来的最完整、最详密的宋代城市图。

②布局:

平江城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南临太湖,大运河绕城西南而过,城内外河湖串通,以河网纵横著称。

平江城有外城、子城两重城墙。

外城呈长方形,面积约14平方公里。

城墙内外均有护城河环绕。

有城门五座,各门都是水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