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2087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docx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docx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

上篇古代部分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1.原始居住形式:

①穴居(北方木骨泥墙式),黄河流域

②巢居(南方)竹木杆栏式,长江流域,湿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和多山密林的自然地理条件(干阑式建筑由巢居直接演化)

③半穴居(是穴居的发展。

也是穴居与巢居的结合)半坡遗址早期房屋。

④地面建筑,半坡遗址后期,接近半穴居但穴更浅,黄河、长江流域

2.原始社会居民居住点的特点:

①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成②居民聚居点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比较密集③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1.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2.西周都城为丰京和镐京。

洛邑(周王城)夯土墙遗址,为不规则的正方形

3.版筑墙技术也是商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

4.周代城市的特点:

①城市数量有所增加,分布范围广泛,但城市规模普遍较小。

②形成严格的城邑等级制度。

周王城方九里,公七里,侯五里,男三里。

③城市的建设有较强的规划性。

④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都有所发展。

如四合院屋顶转交处结构处理、屋瓦的使用.建筑色彩的使用。

5.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

邑:

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

都:

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无曰邑。

市:

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

城:

“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廓:

“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国:

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

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城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书上解释为:

“或”字的“口”,指一个有栅栏围着的重要地方。

市井:

古代城邑中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

城市:

筑城以卫军,筑廓以守民

6.周礼考工记的影响:

①为后世都城树立了一个样板,堂堂正正,四四方方,纵横如棋盘的城市。

②是中国古都王权礼制的标准模式,是其当时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级等制度的产物③确立了择中立都的原则。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将人营国:

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方九里:

每边长为九里

旁三门:

每边开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

经涂九轨:

是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

市朝一夫:

市与朝各方百步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1.城市兴起原因(社会背景):

①生产力的提高,促使社会经济大发展。

②政治变革和频繁发生的战争推动了城市的勃兴。

③水路交通的发展为城市兴起创造了条件。

④统治阶级的通商惠工政策。

2.重要的都城:

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战国时代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曲阜县鲁城,郑韩故城,淹城,楚都郢,

可以看出:

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

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

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

1.咸阳发展过程:

①孝公初建咸阳城,主要以咸阳宫为主,限于渭水之北,以后逐渐向渭南发展。

②秦昭王建兴乐宫。

③始皇统一时,咸阳规模已大大扩充,不断向南发展,并汇集战国宫殿之精华,建信宫、阿房宫等。

2.秦朝城市发展情况:

①战乱(攻城以战,杀人盈城)的破坏使得战国时期的城市毁于一旦或一蹶不振,秦朝统一后对战国城市的破坏,防止六国豪族的复辟,并迁富豪到咸阳。

②秦朝的统一结束了城市之间关卡林立的情况,修建水利(都江堰)和道路(以咸阳为中心向东直通燕齐、向南直通吴楚),推动了秦朝经济的发展和新城的建设,这一时期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城市增多,一些边远地区也设置郡县,出现了城市。

③郡县制推动了城市行政管理职能的发展,郡县制源于春秋时代的国家合并诸乡聚邑而成,秦朝约有40余郡,每郡下设若干县。

3.在此地区建都原因:

①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②经济环境优越。

咸阳地处关中腹地,在泾、渭、沣交汇的大三角地带,历史时期这里川原交错,土地肥沃,水流密布,雨量充沛,草木丰茂,农作物品种繁多。

③交通发达便利。

历史上的咸阳拥有十分发达的水路交通。

4.西汉都城长安

⑴西汉社会发展情况:

1、西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巩固和发展时期,并继承了一些秦朝的封建制度。

2、汇集了中原文化,形成了汉文化。

3、经过数年的农民战争及楚汉争霸,城市受到了破坏。

4、政治性——因统治的需要,一些都市及区域性政治中心得到了建设。

如长安。

5、修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了发展,如复原士兵给予土地、减轻赋税徭役、解放奴隶等,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出现“文景之治”。

⑵西汉城市发展情况1、北方时西汉的政治中心,北方城市较多,密度较大。

2、西汉王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对北部边区的军事防卫,使出现了很多新的城市,河套地区、西域地区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工商业城市逐渐兴起。

→原因

(1)农业(铁器、牛耕、新农具)、手工业(丝织、冶铁、造纸)、商业(种类繁多、市的建立)、交通的开发为其奠定了基础。

(2)宏观经济区域的形成,推动了工商业城市的兴起。

5.东汉都城洛阳特点

1、强烈的政治性、阶级性A东汉洛阳的规划布局主要为政治服务,洛阳的宫城、官府、监狱、礼制建筑、太学等建筑主要是为了政治目的而修建的B宫殿占据了洛阳一半左右的面积C采用六九的数字,具有尊贵的含义

2、继承性——继承发展西周成周城、东周王城、战国吕不韦封城、秦、西汉洛阳城而来

3、南北两宫制度——宫城数量从之前的多宫转变为两宫,为此后单一宫城制出现铺好基础

4、宫城中轴线

5、独立的礼制建区的形成——东汉洛阳礼制建筑中的南郊、五郊中的南郊、明堂、辟雍、太学、灵台、雩场等均建在洛阳城南,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祭祀礼制建筑区

6.汉对秦的继承:

①都城位置;②宫苑结合:

汉上林苑是在秦上林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比秦上林苑规模大。

上林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宫和苑结合在起的园林建筑。

③秦宫汉葺④宫殿均为高台建筑⑤帝陵旁建邑⑥在都城规划上均按照“天人合一”的思想:

把咸阳都城和天极观念结合起来营建,是为了显示王权至上和君权神授的思想,从其整个实施过程可看出具有上下对应关系。

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1.曹魏都城邺城的布局特点:

①邺城位于河北漳县附近,城市平面呈长方形,史称“东西七里,南北五里”,东西长3000,南北长2160,全城有七个城门。

②城内有一个横贯东西,连接东西城门的道路,将城市分为南北两城。

③北部是统治阶级的专用地区,正中为宫城。

在宫城东部为官署建筑,官署东市王公贵族们的戚里。

西部是专用园林。

④南部称为外城,为官衙、手工业、商业和居民区。

⑤道路——南北三条道路,与东西道路相交⑥河流流入铜雀苑与宫殿,另分流至坊里区⑦宫殿建筑布置严整,中间为宫殿。

东部前半部分为官署衙役,后半部分为后宫。

前朝后寝。

2.邺城的影响:

①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

②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区分更明确。

③等级森严,城市带有明显的防御性。

④中轴线对称布局手法。

3.六朝都城建康(建业)城的布局特点:

①建康城建于长江丘陵地带,地形复杂,对城市建设有较大的影响;②各朝代建城均在原遗址上建设,缺乏总体规划;③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态,城内分区布局不规范,街道布置较为自由(与北方的坊里有很大的区别),人口多集中在秦淮河两岸。

④但宫城建设较为方整规范。

4.隋唐都城长安

⑴隋唐时期的城市发展概况:

①隋唐时期是我国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这次统一是建立在南北民族的大统一之上的。

隋朝存在的时间很短(30年),但是却起到了重要的承接作用。

②隋朝时期里,修建运河,实行均田制发展经济,推动了隋朝城市的建设。

这时期城市建设为大兴城(长安)和东都洛阳。

③到了唐朝期间在大兴城和洛阳城的基础上建立了长安与洛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对日本有深远的影响。

④经济中心转移到了江淮流域,,出现了军政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分离。

⑤的修建,使得沿线的城市有较大的发展。

⑥西域路上对外贸易和亚非各国的海上贸易。

⑦少数民族及边远地区出现了新的城市。

⑧宗教文化的建设对建筑和城市的影响。

⑨唐朝中后期发展陷入停滞。

⑵大兴城的建设

长安城重建的原因

(1)长安城凋敝日久,屡为战场,不足建王室之邑,合大众之所聚;

(2)汉长安故城有不祥之气;(3)地处龙首山北麓,地势低距渭水近,城内潮湿,不适合居住,(4)长安城分区不明,不便于管理和防卫。

隋文帝仍选此地建都原因:

①长期混战使邺城、洛阳等城均已严重破坏。

②江南初定,政治统治还不够巩固。

③关中平原军事形势有利:

北可御突厥,西扼巴蜀要道,东可出潼关控制黄河中下游。

④隋朝势力原来就在这一带。

6.长安城市特征:

①隋唐长安城是邺城之后第一个新建的都城,布局严肃,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

仅仅皇城就比邺城大。

②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太极宫是最北部的宫殿,有16座大殿,中心是太极殿,是外朝。

③南面是皇城,有官府、宗庙、社稷坛等,皇城东西2820米,南北1843米,城外东北的龙首原上建大明宫,并成为以后的政治中心。

④廓城城桓为夯土版筑,最厚处9-12米,城桓外有战壕,宽九米,深四米。

⑤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宫城与皇城,是一般群众和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城的商业区。

7.唐代城市的特点:

1、象征皇权的宫城、皇城、衙役仍是城市的主要建筑,占城市的

主体地位,都城实行严格的官民分区。

2、棋盘式的格局。

3、城市内有专门的市,无论是京城还是地方县城,都划有一定的区域作为市。

4、城市街道宽阔,重视环境卫生和美化5、建筑工艺精湛,建筑构件和用法都已经规格化。

木架建筑结构施工技术有了巨大发展。

8.长安城市规划的影响:

1、继承了孤古都城市规划的传统,传统的布局方式更加明显。

2、严格的坊里制和宦民分开,体现了封建最高主人王朝的权利和地位。

3、城市规模宏大,远远超过了实际需要,反应了当时强大的统治实力。

4、对我国古都城市规划有深渊的影响,如东都洛阳、宋代的汴梁、元中都等。

5、对国外的城市建设有深远的影响。

9.东都洛阳的规划思想与特征:

1、部分设计以京师长安城为摹本。

如:

宫城之南设立皇城;城内南北轴线的设计.2、加强军事防御性是隋唐洛阳城一个极为重要的设计思想。

如:

富城、皇城设在全城西北隅高亢处;宫城外隔城四熏,宫城的封词性远远超过隋唐长安城,富城北有狭长形的曜仪城以及圆璧城,东有东城和含嘉仓城。

除此之外宫城东北、西北还有东西隔城。

3、经济中心的南移与含嘉仓城的设计4、规整里坊以繁荣经济5、交通便利是隋唐洛阳城的又一设计思想

10.东都洛阳城市布局:

1、洛阳平面近于方形,南北最长处7312米,东西最宽处7290米面积约为45.3平方公里2、宫门的正门、正殿、寝殿等都南北相重,,形成一条轴线,除此之外,城门布局并不对称。

3、和长安城相同,皇城在宫城之南,城门集中建中央官署,宫城核心部分“大内”为正方形,东西北三面,有东宫、西隔城和陶光园、耀仪城、圆壁城等重城环拥4、洛水自西南向东北穿越而过,分全城为洛南、洛北两部分5、在洛北区,皇城宫城之东建有东城和含嘉仓6、洛河将城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在宫城以东有29个坊,南面有78个坊,它的划分和形状都很方正规则,故隋唐洛阳城面积以一里为规格的划分,使其较长安城里坊小了许多,这更便于对里坊居民的控制,里坊各开四门还有利于繁荣工商业7、洛阳的道路系统和长安相似,道路网不像长安那样完全对称,道路宽度也较长安为小,最宽的主轴线大街,一般道路宽度在30米以下。

8、洛阳有三市,隋代在洛河之南所置半都市和大同市,另在洛河北设置远市。

唐时则在洛河南北分置西市、南市和北市,均临洛水而设,因而南北二区的交通和物资供应方便。

第六章宋元时代的城市

一、北宋东京(开封)的建设:

1、城市沿革:

春秋郑庄公筑城日开封——战国魏王在开封附近建大梁——秦设浚仪县一汉属陈留郡——晋属陈留国——东魏设梁州——北周设汴州——隋唐设汴州——北宋建东京——金迁都至此日南京——元设汴梁路——明清为省会。

2、后周世宗对考开封的改建原因和策略①原因:

(1)由于运河成为交通、军事重镇,人口增加矛盾突出,对城市进行改建

(2)都城因旧,诸卫军营或多狭窄(3)入夏有暑湿之苦,侗剧常多烟火之扰②策略:

(1)扩建城市用地,加筑外城

(2)改善旧城拥挤现象,拓宽道路(3)疏通运河,便利交通(4)改善公共设施,制定防火措施,沿街划定植树地带,增加城市绿地

3、东京(开封)的建设:

(1)北宋东京是在唐、五代汴州的基础上逐步改造发展而成的,受到旧城的影响不可能像长安一样布局严谨。

开封有三套方城,第一道城即是宫城也是皇城,南北长900m,东西宽720m。

有四个城门,宫城居中。

第二道城为里城,即是旧城,也就是明清时代开封城的位置。

共有10门,南墙3门,北墙3门,东墙2门,西墙2门。

各城门都有瓮城,里城和罗城都有宽阔的城壕。

最外一层称为罗城,平面形态不规则。

南面三门,北面四门,东面三门,西面三门。

开封三套城墙是逐渐建立起来的,是根据防御政治要求建立起来的。

(2)道路与水系①道路:

布局,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个城门,呈井字形方格网,丁字格形。

街道的布局是逐渐发展起来的。

主要道路有四条,叫御路。

普遍比长安洛阳窄。

御路的宽度有200步,御路有专门的人行道、水沟、绿化带、御路。

一般性的道路有5030步。

无坊里内的另一种道路系统,而是与干道相接的联系居住庭院的巷道。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

(道路狭窄的原因:

1、道路性质向商业街转变;2、人口增长,市内用地紧张。

)②水系:

穿城而过的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四条河道在东京城附近构成了庞大的水利网;汴河:

它当时东西横贯东京城,连接南北大运河,是城市供应.商业经济的主要交通线。

城西入,东南方向流出。

蔡河:

由西南入城,向东南流去。

金水河:

西北入城,与护龙河相交。

五丈河:

城内河多,桥多,市内交通工具为大车。

(3)市与城市街道:

市:

分布全城,沿街、沿河开设店铺,与居住区混杂,形成了商业街。

并有了夜市和早市。

市场的管理机构不再限于皇城内,而是分散各处。

最繁荣的街道——潘楼街(金融中心).土市子,相国寺(交易市场).东南角门。

码头多集中在运河的沿岸,如汴河,五丈河一带,因此仓库较多,多为运漕米。

瓦子叉称“勾栏”、“瓦肆”、“瓦舍”.为表演场所,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一种更为大众性的享乐消费异军突起。

(4)居民与居住区:

北宋人口增长很快,祟宁年间,有26万户,按照每户45人计算,约130万,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加上禁军,北宋人口将达到130-170万。

由于人口的增加,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大为增加,,这就带来了交通、卫生、防火,防疫的要求。

措施:

按地段建立消防瞭望楼,并有士兵把守。

人口增长,使外城除军营,仓库外,其余交私人建设。

席棚和茅屋是一般人民的住所。

因内城拥挤大官僚的府邸建在外城。

坊的设置,没有坊墙,没有坊门,已经不是严格的房里制度,只是地段名称或行政机构的管理单位。

开封有80个坊,设八厢管理。

(5)园林绿化和公共设施:

东京是一座园林发达的城市,对元明清各代的园林建筑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东京的园林及玩赏地方,分布相当广阔,尤以城南,城西,城东为多。

城东的独乐冈距城十五里,城西仅金明池向西的直径就达七里,城南沿惠民河两岸,馆园台榭不可胜计。

东京一带的土地盐碱化已相当严重,故除园林内一些重点地方外,植树主要以柳、榆为主,其次为槐、椿、杏等树。

御街是东京城市中心的一条大干道,用四种果树种植两旁,春季时杂花相间,使人如置身园林之中,这在我国古代都城中是不多见的。

宋初以来,屡有诏令,要求沿河广植榆柳。

4.开封城市规划的特点:

1、由于城市历史悠久,城市布局不十分方正规则。

2、道路划分有些自发。

3、反应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抬头。

4、城市布局对金中都、元大都、明北京有很大的影响。

三重城、三套护城河、宫城居中、井字型干道。

二、唐长安与宋东京的比较

⑴建城的过程及历史背景:

1、长安城始建于隋,在结束了数百年南北朝分裂、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后,在原汉长安城东南新建的规模空前的都城。

由字文恺创制制定规划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按规划建成。

先筑成墙、修排水系统、开辟道路、划分坊里、建宫殿,然后逐步在坊里中划分地段兴建宅第,至唐初才基本建成。

2、北宋东京沐梁位于春秋时魏都大粱的附近.原称汴州。

唐朝中期后也是保卫遭运的军事重镇。

节度使李勉时扩建汁州城,修建州衙于城。

周世宗柴荣加修罗城,城市面积扩大了四倍。

⑵城市的总体布局比较:

1.隋唐长安城的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三重城墙,宫城居中偏北,紧靠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官府机构及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

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分隔,以体现“宫民不相参”的规划思想。

隋唐长安城栩规划时就采用明确的中轴线对称布局,将城门、城市主干道的朱雀大街、宫殿建筑群形成一条轴线,城门、坊里及市均以此中轴线对称布局。

2、宋东京攀的总平面为正方形,但不甚规整,也是共寒琴墙,宫城居正中,第三套城墙颇为后周时扩建的罗城。

无集中的官府区,为宫庭服务的手工作坊称内诸司,设在宫城内,其余称外诸司,分散在城内各处,宋东京城是逐步扩建形成,在扩建时也力求形成一条正对宫门的城市轴线御街宫城大门宣德门一皇城正门朱雀门一外城正门南薰门。

但整个城市并未以此轴线形成对称的布局。

⑶道路系统:

⒈隋唐长安城道路系统的主要特征是:

①城市总体布局的中轴线对称,呈规整的方格网的棋盘式②道路宽度极大,为古代城市中少见。

③道路纯系交通性道路,两边是坊里或市的坊墙和坊门④道路明确分为全市性的干道及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路两个系统。

2、宋东京城的道路系统的主要特征是:

①在逐步扩建中虽也形成一条中轴线,整个城市道路系统虽然基本上是方格网形,但并不对称及规整。

②道路宽度比长安小很多。

③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④道路也有通向城门的主要干道和一般干道,但并无坊里内的另一种道路系统,而是与干道相接的联系居住庭院的巷道。

⑷居住:

、隋唐长安城的坊里的特征一为严格管制,二为面积大。

隋唐长安城的坊里在建城时已划定,然后逐步填满,坊里中还有不少大的府第及寺庙,居住人口密度并不高,

、宋东京的居住区与隋长安城完全不同.是由街巷联系的一群院落.虽然文献中也有城市中有坊里的记载,但仅是居住地段的名称。

宋东京城的居住区是逐渐发展的,内城住不下在城外扩展。

⑸商肆比较:

、隋唐长安城有集中设置的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在中央干道朱雀大街的两侧是井字形道路系统,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及治安。

市也是日出启、日暮闭。

宋东京的商市成商业街形式布置在一些街道上密集布置店铺,分散在全城的交通要道。

隋唐长安城的街景非常单调,就是坊墙坊门,而与东京繁华的街道生活和街景形成强烈的对照。

⑹帝王意志:

可以说,隋唐长安是反映帝王意志的,而宋东京则符合市民世俗生活的。

三、南宋临安(杭州)城市特点:

(1)宫城设在城南,在古代宫城中比较少见。

(2)临安城打破了官民分居的规则,官府衙门与市民混杂相处,官署多利用原来的建筑分散各处。

(3)城市布局及道路系统较为自由杂乱,完全是配合地形而建。

(4)由于人口的增多,临安城如同开封城,城市的范围突破的城廓的限制,向城外扩展。

四、宋代平江府(苏州)

1、平江城的城市特点:

(1)苏州城市在原址上不断建设的,河道在城市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是结合自然环境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城市。

(3)创建了水路和陆路两套相辅相成互相结合的交通系统。

(4)政治军事为主导——宋廷南迁以后,平江城就成了临安北面的重要屏障,形势更为险要,故城墙建造略呈曲折。

城墙每间隔一定距离便筑有“马面”突出部分,四周共有多个。

(5)经济文化并重——从《平江图》中可见,当时的城内南园一隅有“府学”为范仲淹所创,是平江地区的最高学府。

此外,《平江图>在西城墙下还标有“贡院”,为科举考试之地。

2、平江城规划以及平江图、平江城的意义

(1)平江城规划:

a.城市规模,城市平面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呈长方形。

城墙略有屈曲,方往南北偏东数度.东西宽3公里多,南北长4公里。

共开5个城门。

成外有宽阔护城河。

b.城市道路成方格形,主要道路成井字或丁字形相交。

城内有“三横四直”的河道c.府治所在为子城,在城市中央略偏东南,内分六区。

d.城市中有许多坊,但没有坊墙,坊门。

这种坊只是一种管理制度,坊各华表也成为标列名称的街道上的装饰品。

e.城市中分散没有市和行。

f.城市中佛、道两教的宗教建筑很多,这些建筑占地很大,由于高耸的宗教建筑位置恰当与城市道路及河道配合良好,形成很好的城市对景并构成丰富美丽的城市立体轮廓。

(2)平江图的定义:

保存至今的《平江图》,是在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

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的反映了中国当时的城市面貌。

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

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平江图》的绘制,运用了我国传统的古代地图的画法,即在平面位置上画出所有表达对象的简洁形象,这样就把建筑物和建筑物的外形轮廓,规模,立面造型等都有了生动的描绘,使我们能清晰地了解当时城市风貌及一些细部内容。

(3)平江城的意义:

从平江城可以约略看出南方一般地区性城市的特点。

南方城市一般不同于古代北方城市平面那样的规划方正,这与水网地区河道纵横的自然地形有关;而且平江没有严格的坊里制,而是不规则的街巷。

这也说明在宋以前,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是并存的,各有着不同的特点。

五、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1)商业分布:

宋代之前的城市建设中商业是被限定在“市”内的,到了宋代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而突破了“市”的限制,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

(2)筑城技术的改变:

在宋代前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导致筑城技术有较大的改变,在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

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

到明代城墙加砖更为普遍,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

(3)城市中居住区:

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城“闾里”,里市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

自周(或更早)至唐代一直实行这种严格的管理。

如唐代实行“里坊制”,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

唐长安可以说是严格管理的封闭的“里坊制”的顶点。

自宋代以后这种形式渐渐被打破。

如宋代城市中虽也有坊的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的形式,无坊墙及坊门,通常是指一定的居住地段或居民管理的单位。

元大都中也有坊,是有城市道路分割的一块地段的名称。

居住区有街巷组成。

有巷分隔城长条形的地段。

六、元大都的建设:

城市有三套方城,外城、皇城、宫城。

外城为长方形,东西6635米,南北7400米,与汴梁规模相当,有11个城门,门外设有瓮城,城四角有角楼,墙外还有防御的马面,城外有护城河。

皇城居城市南部中央位置,中部为海子,东部为宫城,,东北角有御苑,西部为内宫。

宫城位于南部,在中轴线上,也是明清北京的中轴线。

大都西面平则门为社稷,东边齐化门有太庙,城北为商业。

衙门布置不集中,道路规划整齐,中轴线街道28米其他干道为25米,胡同6米。

50个坊均为地名。

排水工程较好,南北大街两侧有修筑通往城外的明渠,通往城外时墙上有预留的涵洞。

2条水系。

规划特点:

⒈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这种布局从邺城、唐长安、宋汴梁、金中都到元大都逐步发展成三套整齐规则的方案相套,中轴线也更加对称突出。

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儒家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点,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⒉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宫与苑的结合,很早就已开始。

在元大都规划时,海子区绿化区已形成,整个宫城规划,充分利用这一现状,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效果。

⒊完善的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