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考点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8685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2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考点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考点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考点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考点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考点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考点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考点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考点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考点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考点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考点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考点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考点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考点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考点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考点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考点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考点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考点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考点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考点二.docx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考点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考点二.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考点二.docx

第二章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考点二

考点二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鉴赏诗歌的语言

1.(2012·四川)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 子规:

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要点)

(1)“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

意象分析示例:

①子规。

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

②贪夫、远客。

意指客居他乡之人。

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

③锦水春残。

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

④楚天月光。

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古诗中的“炼字”,这类题目,可以从词语本身的意义、词性、描写对象、表达效果、感情或主题上的作用等几个角度入手。

(2)把握古诗的思想情感,可以借助的方法比较多,本诗可以从意象(子规)、人物形象(远客)、关键词(“空”“断肠”“春残”)、关键句(催归催得谁归去)等角度着手分析。

2.(2012·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见嵩山

张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

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

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

“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

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意思答对即可)

(2)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作者因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多年来辗转流落于风尘之中,空怀抱负不得施展,第一句中一个“困”字,形象地展现了作者疲劳困顿的精神状态。

第二句写奔波中的一点安慰,晓畅的语言骤然拉近了作者与山的距离,青山如故友,对青山特别期待。

第四句写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它一出现便淡化了所有的背景,其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明朗,深得作者的喜爱和赞美。

作者层层铺垫,感情由浅入深,突出了对青山的独特感情。

(2)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的分析鉴赏。

第四句写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清瘦”用拟人手法突出其峭拔的形象、高洁超脱的姿态。

诗中鲜活清晰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外化。

诗人精心挑选了“清瘦”一词来形容嵩山,写得有血有肉、极富灵性,不只赋予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

诗人究竟是在写山还是在写自己,已很难分得清,物我融为一体,言有尽而意无穷。

鉴赏 张耒(1054~1114),字文潜,自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祖籍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生于淮阴(今属江苏)。

在苏门里,张耒的作品最富于关怀人民的内容,风格平易舒坦、不加妆饰。

其诗曾学白居易、张籍,故能平淡自然。

这首诗题为“初见嵩山”,显然既要写人又要写山。

作者有意把“数峰清瘦出云来”这一正面写山的句子放在最后,而把自己对青山的感情和风吹雨去的环境放在前面作为铺垫,取得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艺术效果。

这正是写景的成功之处。

不直露地写初见嵩山时的惊喜,更不直露地表达自己的情怀,而先写惟有青山能使自己的胸怀豁达,既从反面写出了仕途的苦闷,又从正面写出了“仁者乐山”之意。

最后,在刻画山的形象时,特意拈出“清瘦”二字,融入了自己以清峻瘦硬为美的审美取向,进而深化了诗人的品格志趣,使景中有我。

这是写人的成功所在。

这首诗的第一句写了马飞奔掀起阵阵尘埃的景象,诗的第二句写嵩山的出现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前两句从作者的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自己的情怀得到短暂的舒展,这样,嵩山便在露面之前先给人一种亲切感。

“数峰清瘦出云来”是公认的全诗最精彩的一句,特别是“清瘦”二字更是为人所称道,诗人用“清瘦”形容嵩山,既写出了雨后青山特有的景象——山峰峻峭,景象明朗,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精神气质与追求。

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可谓造语新奇。

3.(2012·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王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

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

水边的平地。

②忘机:

消除机心。

机心,巧诈之心。

③沙鸥相对不惊飞:

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比拟写出了山水的变化。

“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2)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所以说荒弃了旧钓矶。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语言。

赏析诗句的妙处,可从诗句选景、所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炼字等方面切入。

结合题目,可抓住“写山水的妙处”这个切入点,分析它使用的修辞手法(比拟),“散去”之“瘦”暗写“晓云”弥漫时的阔;“肥”暗写雨前水面的窄。

这种曲笔要细心把握。

(2)本题考查提炼作者的思想观点。

诗歌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熔铸于所写景物、人事之中,可结合注释和下片内容来归纳。

“荒却”是不再去钓鱼所致。

鉴赏 上片写景。

开头两句点明写作地点。

秋天深了,落叶将要飘尽,在关塞看见了大雁南归。

见大雁南归,身在边关的作者也想到自己应该还家了。

接下来的这两句写景,可能是眼中之景,也可能是想象之景。

但是写家乡景色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这很可能是作者心中的家乡景色。

下片抒情。

一、二句不直接写景物,而是先写自己已经老了,不再有机巧之心。

其实就是在暗示自己不再想做官,想叶落归根了,与第一句暗相照应。

第三句虽是写景,实际上还是写自己,自己无机心,哪怕与沙鸥相对沙鸥也不会被惊飞的。

第三句写柳溪。

这个地点则一定是作者家乡之景。

家乡父老怜“我”,这里“怜”是哀怜的意思。

他们哀怜的是后面一句的内容。

最后一句写道,溪南头钓鱼的地方,很久没有去钓鱼了,都荒却了。

不说自己很久没有去钓鱼了,荒却了钓鱼台,很令人哀怜。

反说家乡父老哀怜“我”荒却了钓鱼台。

实际上还是表现自己想回去再钓鱼,从这里作者阐明了自己不愿做官的心意。

4.(2011·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 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结合诗句简析。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

“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

“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示例:

不好。

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

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好。

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鉴赏 这首《骤雨》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夏日急雨的壮观景象。

一个家住溪西水湾的牧童,大清早骑着牛来到溪北放牧。

正在放牧的时候,忽然乌云翻滚,风雨骤至。

诗歌就从暴雨将至的一刹那写起。

在牧童的身后,乌云密布,一片阴沉。

“泼浓墨”,是说天空呈现出深黑色,就像泼上了大片浓墨一般。

在他的眼前,暴雨已经倾泻了下来。

“翩车轴”,形容风雨声的巨大,就像是农村里用水车汲水,轴翻水涌,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

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不断转换来描绘这壮观的景色。

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景,在作者的笔下自然地表述了出来,使人读罢为之叫绝。

三、四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正面描写雨势凶猛,“卷”“吼”二字正是其集中体现。

本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一个“骤”字。

暴雨来得“骤”,去得也“骤”。

最后一句,既紧扣了题目,又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之大,还隐含着牧童因雨过天晴而高兴的心情。

五、六两句放在全诗开头,也有其合理之处,第(3)问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1.高考古诗语言鉴赏在命题上有何特点?

答案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中国古代诗人在锤炼语言上可谓苦心孤诣,也造就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含蓄性、跳跃性和抒情性,这也给考生品读古诗带来不小的难度。

不过,高考对鉴赏古诗语言的考查难度不太大。

它着眼于一个“懂”字,即能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能体会其中的语言美,并作一定程度的表述。

2.高考古诗语言鉴赏题有哪几类题型?

考查的重点是什么?

答案 主要有三类题型:

炼字、赏句和了解语言风格(特点)。

重点考查炼字和赏句。

一、炼字

(一)炼实字

1.关注动词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结合全诗,评析颈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穿”“数”描写所涉及的对象都是诗人自己:

“穿”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穿过树林,“数”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

综合全诗分析,“穿”“数”二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孤独、寂寞、苦闷、无聊的心境。

解析 一要解说“穿”“数”二字在语境中的具体意义,二要指出它们在语境中的艺术作用。

要特别注意本诗中的“清秋”“日暮”“酒半醒”“独行”“闲”“孤灯隔远汀”所表现的凄冷、孤独的意境。

鉴赏 这首诗是借景抒情而达到了情景交融艺术境界的佳作。

首联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

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

“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

不了解首句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

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

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月上高树,周围一片冷清幽寂。

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正说明他感慨至深。

颈联写诗人举止,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独坐百无聊赖,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

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

尾联写景,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涵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知识储备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歌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

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

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同时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2.看形容词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遇赦东归途中。

李白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

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

此诗抒写了诗人当时喜悦欢畅的心情。

末句中的“轻”字别有一番意蕴,请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遇赦,飞船东下,一个“轻”字联结虚实——实写船行速度快,虚写乘舟人的心情轻快——别有一番意蕴。

鉴赏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

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因有此作。

首句“彩云间”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还”,归来也。

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

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

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

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

“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

”(《札朴》)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

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

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速度之快可想而知。

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绝伦。

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

快船快意,使人神远。

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知识储备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这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特别值得注意:

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3.追“彩”逐“色”

(2008·上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①寒食:

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

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解析 “雪”比喻的是白发,“朱”代指容颜。

两相对比,表现出容颜过早衰老,诗人所表达的哀叹感情自然流露出来。

鉴赏 这首诗是皇佑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的。

此诗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在扫墓时对父亲的沉痛哀悼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推行新法时的艰难处境作了一番慨叹。

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中受到了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

诗以杨柳春风起兴,却没有描写春天的美景,而是表达一种伤春早衰的感叹,它是和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交融在一起的。

颈联作者用“雪”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极其生动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

当时只有32岁的诗人,本该是黑发朱颜,但现在是“白发争出”“朱颜早凋”,显然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感慨:

自己虽然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

“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

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整首诗把思乡之愁、哀悼之痛、早衰之叹、为官之苦有机地串联,并用“雪”与“朱”这两个字把王安石内心的感慨与苦楚更加深沉地表达了出来。

知识储备

 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

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着色的思绪”)。

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中。

4.听听“叠词”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杳杳寒山道

寒 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诗中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是“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赏析这两句诗中叠词运用的艺术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朝”“岁”是单个的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

这里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达了他冷淡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为一体。

鉴赏 寒山是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这首诗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诗写寒岩高山深壑中的景色,通篇浸透了寒意。

首联写山水。

“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

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

颔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

颈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

尾联总结感受:

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

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叠字是它的显著特点,而且很富于变化:

“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

八组叠字,各具情状。

就词性看,这些叠字有形容词、副词、拟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

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

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

使用叠字的效果,大抵像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

这首诗还由于使用叠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

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知识储备

 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其次是加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

除以上两者外,叠词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孔雀东南飞》中“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模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刘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5.掂掂“数量”之重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

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

你赞成哪一种说法?

为什么?

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赞成“千里”。

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又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作者在这里用两副耳目来看、来听江南春,一是生理的耳目,二是心里的耳目。

生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