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白与杜甫诗歌比较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79632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李白与杜甫诗歌比较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李白与杜甫诗歌比较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李白与杜甫诗歌比较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李白与杜甫诗歌比较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李白与杜甫诗歌比较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李白与杜甫诗歌比较研究.docx

《关于李白与杜甫诗歌比较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李白与杜甫诗歌比较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李白与杜甫诗歌比较研究.docx

关于李白与杜甫诗歌比较研究

关于李白与杜甫诗歌比较研究

  论文摘要:

后世敬仰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着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

李白、杜甫的诗歌思想有着一致性,他们同样爱祖国、爱,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人民的疾苦。

本文主要从诗歌创作方法、诗歌风格、诗歌表现意象三个方面比较了李白与杜甫诗歌的不同。

  后世敬仰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着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

作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墨客,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抱负,想为国家、为皇帝尽心尽力。

因此他们都有满腔的爱国热情。

对国家有一份炽热的感情,国家强盛时那种欢喜、自豪感在他们笔下流露;但国家处于忧患时,他们又忧心忡忡。

他们反对唐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反对分裂战争。

如李白的《古风渡泸及五月》、杜甫的《兵车行》都是抨击唐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李白的《奔亡道中》五首和杜甫的《北征》、《三吏》、《三别》都是对安史之乱的痛斥。

他们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但是他们在仕途中又不得志。

李、杜二人结下“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游的友谊,他们的诗歌在思想上有一致性。

但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家庭对他们的影响不同。

生活的经历各异,所以在其艺术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一、诗歌创作方法上的不同

  创作方法是作者根据一定的观念和原则塑造艺术形象的方法。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文学史上两种主要的创作方法。

李白以浪漫主义为主,杜甫以现实主义为主。

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是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火热的激情来描绘生活图画。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对生活的真实描写,如实反映生活,因此也叫“写实主义”。

  对朝廷的腐败。

李白、杜甫采用不同的形式来抨击这社会的不公。

李白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的方式,抒写了他对山水名区的喜爱,对仙界的向往,表现其鄙弃世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心情的表白。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他可以“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人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骑着白鹿游山玩水,与神仙驾着鸾车一起游玩,这是何等自在.又怎能使其委屈地伺候这些权贵呢!

杜甫十年长安政治生活结束后,由京城回奉先,写下了一篇记述自身遭遇和旅途见闻的诗篇。

诗以“忧黎元”为核心.抨击最高统治集团政治的腐败,聚敛的残酷.把贫富不均的社会问题概括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字当中。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诗人想辅助皇帝,为国尽力,但得不到皇帝的重用。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老妻离异县。

十El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

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

吾宁舍一哀。

里巷犹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诗人用鲜明的对比,写出富贵之家酒肉臭,贫穷之家饿死儿女的不公现象。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主要表现在其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上。

“自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他的《蜀道难》、《怨别离》、《梁甫吟》等都是诗人运用神话传说和幻想形式来表现其思想感情的典型事例。

杜甫长期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他的《三吏》、《三别》、《北征》、《自京赴奉先咏怀、《哀江头》等诗都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并逐渐攀上现实主的高峰。

  二、诗歌风格的上不同

  所谓“风格”就是指作品的整个风貌和格调的基本特点,是反映一个作家从他的一系列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性.是作家成熟的标志。

李白、杜甫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都形成了特有的风格。

李白的诗歌主导风格是飘逸俊美,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是沉郁顿挫。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李白、杜甫诗歌主导风格的表现之一是在语言方面的不同。

太白诗歌是自然朴素,所咏之物脱口而出,不加雕饰。

子美诗歌语言力求锤炼,加以推敲。

一个是“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一个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如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他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清新自然的语言脱口而出,毫无雕饰之处。

“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孑L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这种毫无遮饰的情绪,大胆的表露。

构成太自豪放纵逸的特征,也是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的具体表现。

  杜甫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他吸取古人的长处,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有人说过杜诗“无一字无来处”.他力求诗句的表达效果达到最高境界。

他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之所以被称为“诗圣”“诗史”就是他能通过语言把民族矛盾以劳动人民的苦难表达出来。

并且诗歌的艺术性很强。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云雷屯不已,艰难路更蹋”(《观水涨》),“废邑狐狸语,空村虎豹争”,“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北征》)。

写下这些诗句杜甫的心情是多么地悲痛啊。

  李白诗歌气势豪迈。

他以“大鹏一日同风起”的气势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

他笔下的黄河景象十分的壮观“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西岳睁嵘何壮哉!

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洪波喷流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崔丹谷高掌开”(《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他的蜀道之险,“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他的天姥之高,“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他的“一风三日吹到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李白诗中的长江、黄河、蜀山、天姥都是那么地雄伟壮观,气势都是那么地豪放。

  杜甫诗歌气势雄浑。

在他的笔下山水都是悲、凉、寒的。

如“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大声吹地砖,高浪蹴天浮”(江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封寒”(九日蓝田崔氏庄)),在他的笔下花鸟会伤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李白诗歌飘逸俊美,杜甫诗歌沉郁顿挫,他们风格不同还表现在对同一事物描写流露的感情不同.对待它们的心境也不一样。

对山、对水、对月、对酒、对友情.他们的风格迥异同是登岳阳、游洞庭,李白是“铲却君山好。

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刹洞庭秋”((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杜甫是“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一个是豪言壮语,把君山铲却,让洞庭水不受阻碍地流:

另一个是感慨流涕,家人飘零,战争未息,国与家皆不稳。

对此痛哭流涕。

一个是飘逸豪放;一个是沉郁低沉。

  月是诗人经常吟咏的对象之一。

李白对月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月是他的知己,他笔下的月常是一轮高挂的明月。

李自在回忆小时侯见月的情景时写下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他在游玩时总有月来陪伴,游秋浦白箭坡时,高兴得“天借一明月。

飞来碧云端”(游秋浦白箭坡二首),他泛舟沔州城南湖时,也深喜“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泛沔州城南湖郎官湖》),他游洞庭,醉心于“湖心泛月归”(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

天上那轮明月总能给诗人带来兴奋.他愿与月相对,与月徘徊,“花闻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他能够“欲上青天揽明月”.他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杜甫笔下的月又别有一番风味。

他笔下的月是思家之月,他望月怀人。

“今夜郫州月,闺中只独坐。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笔下月是凄凉的是寒冷的.“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北征》,寒冷的月照着这白骨.气氛如此凄凉,这是令人伤感的月。

他笔下的月是哀愁的,“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疾愁”,他笔下的月是孤单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同是诗人笔下的月亮。

一个使人快乐,一个使人悲伤:

一个是明月当空,一个是一弯新月;一个是陪伴诗人的知己。

一个是引起诗人思家之物。

对此月亮,两人的心境不同,因此表现的诗风也不同。

  三、诗歌意象上的不同

  意象是一种“表意之象”,一种象征性的形象。

意象可分为写实意象、浪漫意象和象征意象。

李白诗歌表现的意象是浪漫的,杜甫诗歌表现的意象是写实。

浪漫意象是选择了按理想化原则塑造意象的艺术表达方式。

运用夸张变形、驰骋想象以求理想的完美表达。

写实意象的艺术表达方式是按事物本来的样子塑造意象。

  李白诗歌的浪漫意象在诗中充分表现出来。

惊人的想象力,大胆的夸张,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使他的诗歌特别富有诗意。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山能懂他的心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月能替他遣愁解闷。

蜀道的艰险他用“扪参历井仰协息”来形容;北方的严寒他用“燕山雪花大如席”来形容;自己的愁思他用“白发三千丈”来形容:

瀑布的雄伟壮观他用“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形容,这些众所周知的句子,表明了诗人的想象何等丰富,夸张运用的恰到好处,也是其浪漫主义的完美表达。

  杜甫是按照生活本身来塑造形象。

在他的笔下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朱门鸟雀噪。

归客千里至”这些花鸟都成为心烦意恼之物了。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

这里的山水不再是“相看两不厌”而是令人伤感的。

对战争的描绘对社会的批判是直接的。

李白可以上天“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而杜甫却是“边庭流血成海水,古来白骨无人收”。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害,杜甫按生活的本来面貌融人他的诗歌当中.按照生活的本来塑造意象。

  “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这是韩愈对他俩的评价。

李白、杜甫诗歌思想上有着一致性,他们同样爱祖国、爱人民。

关心国家的命运。

关心人民的疾苦。

但他们采用不同的创作方法,追求的诗歌风格不同.诗歌表现的意象也不同。

一个是浪漫主义诗人。

一个是现实主义诗人。

李白诗风飘逸俊美,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一个表现的是浪漫意象,一个表现的是写实意象。

我们不能不为我们文学史上同时出现的这两位伟大的诗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参考文献】

  [l]朱润东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l993:

l5.

  金启华.杜甫诗论丛[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昊鸯山.杜诗论丛[M].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茆家培,李子龙主编.谢腱与李白研究[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游国恩,王起费。

振刚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