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80518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7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docx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docx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

圆的认识

教学内容:

认识圆及各部分名称(教材第57-58页内容及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探索出圆的特征及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想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重点:

直观地认识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

明确圆心与圆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半径与圆的大小的关系。

教学准备:

较硬的纸片,圆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1.出示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图片,让学生找“圆”。

2.师:

古希腊有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

“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丽的!

”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

生活中到处都有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圆的奥秘。

3.揭题:

圆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

1.引入

师:

你会画圆吗?

你能怎样画圆?

学生会说出很多画圆的工具,如带圆孔的三角尺,硬币,量角器,圆规等。

2.以物画圆

组织学生用硬币、瓶盖、带圆孔的三角尺画圆,然后呈现学生作品,问:

你对这样的画圆方法有什么想法?

学生会指出这样的画圆方法存在着一些局限:

如画出的圆不太标准,大小受限制。

3.用圆规画圆

(1)引出画圆的常用工具——圆规,让学生试一下手中的圆规。

(2)提出要求。

①画一画:

尝试在纸上画一个圆。

②想一想:

圆规为什么能画圆?

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③比一比:

用圆规画圆有什么优点?

(3)展示反馈。

①出示学生作品,讨论:

圆规为什么能画圆?

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根据学生的回答,择机介绍圆的各部分名称(圆心就是针尖这个点,半径就是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并介绍直径),并且用字母O、r、d来表示。

②学生介绍一下画圆的方法:

针尖处要固定,手捏着上面的手柄有利于旋转。

③出示没有画成功的作品,分析没有画成功或画的不标准的原因:

针尖没有固定好,旋转时,两脚叉开忽大忽小。

师:

为什么一定要让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一致?

这里要加强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指导。

④小结:

说说圆规画圆的优点,感受圆规画圆的灵活(能大能小)、方便的特点。

(4)巩固运用。

师:

在发给大家的白纸上(白纸大小一样),你有什么办法让全班同学所画的圆的大小一样,而且画在不同的地方?

学生交流,组织活动,使学生体验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4.用其他工具画圆

(1)用直尺画圆。

①用直尺画圆行吗?

为什么?

②质疑:

难道直尺真的不能画圆吗?

请电脑来帮帮忙,课件呈现,学生观察。

课件演示:

先确定一个固定点。

用直尺确定一定距离,画一个点;旋转直尺,距离不变,再画第二个点……

师:

这些点不断地增加,会出现什么情况?

课件演示:

当画上无数个这样的点时,就形成了一个圆。

③思考:

这个圆是怎样画出来的?

(无数个具有相同特征的点形成了一条曲线。

(2)在操场上画圆。

①师:

如果体育老师为了上体育课,想在操场上画一个圆,你能帮老师想个办法吗?

②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方法。

③课件出示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的方法,学生观看,感受画法。

5.归纳特征

(1)思考:

用圆规画圆,用直尺画点形成圆,用绳子在操场上画圆,你能发现各种画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2)学生讨论,交流。

(3)小结:

6.认识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1)提出活动要求。

①在纸上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并剪下来,用字母标出圆的各部分名称。

②动手折一折,量一量,你有什么发现?

可以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

(2)反馈交流,进一步理解圆的特征。

学生会说出圆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直径是半径的2倍,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7.圆的中心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

半径决定圆的什么?

圆心确定了,圆的中心位置就确定了。

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和练习十三第1题。

2.完成教材第60页练习十三第2-5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圆心:

O 半径:

r 直径:

d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无数条且相等,直径有无数条且相等。

直径是半径的2倍。

d=2r r=

【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

 

教学内容:

圆的对称性(教材第5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三第6-10题)。

教学目标:

1.在前面所学的成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

2.使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有无数条。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用圆规和直尺,利用圆设计多种漂亮的图案。

教学重点:

能准确地找出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对称轴,能根据对称轴画出与给定图形对称的图形。

教学难点:

画出由多个圆组成的组合图形的对称轴,以圆为基本图形设计美丽的图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1.收集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的轴对称图形。

2.老师将学生搜集到的轴对称图形连同自己准备的树叶、蜻蜓、天平等轴对称图形贴到黑板上。

3.老师:

同学们,黑板上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轴对称图形。

那么,我们刚刚认识的圆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4.揭题:

圆的认识

(2)。

(二)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

1.学生动手把圆对折,确定圆是轴对称图形。

结论:

圆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圆的对称轴。

2.追问:

一个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3.追问:

你能画出几条呢?

板书: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4.用圆设计漂亮的图案。

(1)仔细阅读课本第59页的内容,感受圆的无穷魅力,了解以圆为基本图形可以设计出各种美丽的图案。

(2)尝试画教材第59页下面的图案,教师酌情辅导。

(三)展示提升

1.完成教材第61页的第6题。

这里可以呈现擦除辅助线的图案,让学生试着添加出辅助线,并对图案加以分解。

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包含的各个圆或半圆,标一标它们的圆心、直径,然后用课件动态演示设计的过程。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轴对称图形有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和圆。

2.完成教材第61页的第7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2)

圆是轴对称图形,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圆的周长

教学内容:

圆的周长

(1)(教材第62-63页的内容及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圆的周长,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2.通过对圆周率π的值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介绍我国数学家对圆周率研究做出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

直尺,细线,绳子,圆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1.问题引入。

现在围成圆桌和菜板边缘的这条线都有点开裂,需要在它们的边缘箍上一圈铁皮,要求铁皮有多长就是要求什么?

(就是求这条曲线的周长。

师:

围成圆桌和菜板边缘的这条曲线的长就叫这个圆的周长。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圆的周长。

2.揭题:

圆的周长。

(二)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

1.确定方法,自主探究。

(1)明确方法。

(2)小组动手实践。

(3)交流汇报各自的方法。

①绳测法

用线绕圆的一周,从这一点开始,再到这一点,多余部分剪掉,拉直,这条线段的长度是谁的长度?

②滚动法

让圆滚动一周,从直尺的0刻度到滚动一周的终点,这段距离是谁的长度?

③用绳测法和滚动法,可以测量出手中圆形纸片的周长,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呢?

2.师:

喜欢那两种方法吗?

为什么?

3.小结:

4.圆的周长和圆的大小有关系。

(1)初步感知,加深疑问。

师:

测量、计算后有什么发现?

小结:

直径长,周长长;直径短,周长短。

由此看出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系。

(2)探究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

师:

能分别说说你们测量后计算得到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分别是多少吗?

学生汇报

师:

再观察这些比值,又有什么发现?

师归纳:

任何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都是3.14多一些,它们的比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

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

5.介绍圆周率。

(1)阅读教材第63页的“你知道吗?

”。

(2)老师说明:

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π=3.14159265……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只取它的近似值,如π≈3.14。

6.归纳公式。

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那么:

C=πd或C=2πr

老师:

这就是计算圆的周长的两个公式,现在要求一个圆的周长,必须要知道圆的什么?

(三)巩固提高

1.计算下面各圆的周长。

2.选择题、判断题。

(课件呈现题目)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1)

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

圆周率(π):

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C=πd C=2πr

【教学反思】

圆的周长

 

教学内容:

圆的周长

(2)(教材第64页例1及“做一做”和练习十四第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学会根据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初步掌握变换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学会根据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求出下面各圆的周长。

3.复习圆的周长公式,并进一步推导。

(1)你知道π表示什么吗?

(2)下面公式中的每个字母各表示什么?

这两个公式又表示什么?

C=πd C=2πr

(3)根据上面两个公式,你能知道:

直径=周长÷圆周率

半径=周长÷(圆周率×2)

(二)自主学习 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题目)

(1)阅读与理解。

①已知自行车轮子的半径,根据C=2πr可直接计算出它的周长,也就是自行车轮子转1圈走的路程。

②求小明家离学校1km,轮子大约转了多少圈,就是求1km里面有多少个自行车轮子的周长。

(2)分析与解答。

①自行车轮子的周长:

C=2πr=2×3.14×33=207.24(cm)≈2(m)

②轮子大约转了多少圈?

1km=1000m 1000÷2=500(圈)

答:

这辆自行车轮子转1圈,大约可以走2m。

小明从家到学校,轮子大约转了500圈。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64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5-6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2)

C=πd或C=2πr

【教学反思】

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

圆的面积

(1)(教材第67页内容和第68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圆的面积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从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曲”与“直”之间的转化,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各种图形的纸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1.出示第67页的情境图。

2.问:

求的是什么?

(圆的面积。

3.师:

圆的面积怎么求?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4.揭题:

圆的面积。

(二)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

1.明确圆的面积的概念。

(1)老师出示一个圆,提问:

谁能联系我们学过的图形的面积,说一说圆的面积是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圆所围成的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猜一猜:

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2.师:

以前我们用“割补”的办法,利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那么能不能也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呢?

小组之间猜一猜,说一说:

怎样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交流各组的方法。

3.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1)指导学生动手摆学具,并思考几个问题。

你摆的是什么图形?

你摆的图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所摆图形的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

你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

(2)学生动手摆学具,然后发言。

4.结合学生的展示,让学生观察课件的演示,展示由“曲”变“直”的渐变图。

(1)师: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圆等分成16份。

(2)师:

每一份都是一个近似的等腰三角形。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

这个近似的等腰三角形的腰和底分别和原来这个圆的什么有关系?

(3)师:

我们用这十六个近似的等腰三角形重新拼成了一个什么形?

(长方形)

(4)师说明:

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5.师:

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拼成的长方形,思考:

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

结合讨论后的汇报小结:

从图中可以看出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近似于πr,宽近似于r。

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

6.出示例1:

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每平方米草皮8元,铺满草皮需要多少钱?

师强调指出:

列出算式后,要先算平方,再与π相乘。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68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1-2题。

(在书上完成后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3-4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1)

 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

圆的面积

(2)(环形的面积教材第68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圆的面积的方法,学会求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主动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

求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环形面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圆的面积?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3.课件出示:

例2的光盘图。

4.师:

请仔细观察,这是什么?

思考:

(1)光盘可以看做是由什么图形组合而成的?

(两个圆。

(2)这两个圆是怎样的两个圆?

(圆心相同但半径不同。

(3)师:

像这样,圆心相同但半径不同的圆叫做同心圆。

5.师:

这两个半径不同的同心圆之间的部分叫做圆环。

揭题:

圆环的面积。

(二)自主学习 探索新知

1.出示例2:

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外圆半径是6cm,圆环的面积是多少?

2.提问:

求圆环的面积是求哪部分的面积?

怎样求环形光盘的面积?

试着做一做。

学生自己做。

3.全班交流:

自己怎样做的?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4.比较两种方法:

老师归纳出第二种方法的计算公式。

S环=π(R2-r2)

其中,R是外圆半径,r是内圆半径。

5.问:

一般怎样求圆环的面积?

6.得出结论并板书:

环形的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68页的“做一做”第2小题。

2.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5-7题。

(四)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与疑问?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2)

环形的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

S环=π(R2-r2)

【教学反思】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解决实际问题(教材第69页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推导出“外方内圆”“外圆内方”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践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

教学重点: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究“外方内圆”“外圆内方”中长、宽、高等与圆的直径、半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外方内圆”“外圆内方”的各种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1.出示“外方内圆”“外圆内方”的各种图片,欣赏、感受图形之美。

2.师:

中国建筑中经常能见到“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的设计。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如何运用学到的圆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揭题:

解决生活问题。

(二)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

1.出示例3下面的一段话:

上图中的两个圆半径都是1m,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2.仔细观察和阅读,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你又想到了什么?

3.上图中两个圆的半径都是1m,怎样求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呢?

学生试着做一做,解答。

4.交流展示并说明思路。

左图:

(1)怎样解答要求部分的面积?

(使学生明白:

用正方形面积减去圆的面积)

(2)正方形面积又该怎样求?

正方形的边长是什么?

(使学生明白:

左图中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

(3)交流做法。

右图:

(1)怎样解答要求部分的面积?

(使学生明白:

用圆的面积减去正方形面积)

(2)问:

可以把右图中的正方形分成哪几个图形?

(两个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3)问:

三角形的底和对应的高是圆的什么?

5.那么我们解答得对不对呢?

有什么方法验证吗?

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结果又是怎样的?

左图:

(2r)2-3.14×r2=0.86r2

右图:

3.14×r2-(

×2r×r)×2=1.14r2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7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9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3)

S外方内圆=0.86r2

S外圆内方=1.14r2

【教学反思】

 

 

 扇形

 

教学内容:

扇形(教材第75页内容及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弧、扇形和圆心角及它们的意义,扇形的特点以及扇形与圆心角之间的联系。

2.会画扇形,并能计算它的面积。

3.会计算扇环的面积。

教学重点:

了解扇形的特点以及扇形与圆心角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计算扇形和扇环的面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

在这些物品的名称中都有一个“扇”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扇”有关的图形。

(二)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

1.老师拿出圆规和直尺,先画一个虚线圆,在圆上取A、B两点,再用实线画A、B两点间的部分。

指出:

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

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用彩笔把扇形部分涂上色,强调涂色部分就是扇形。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扇形,并指名说一说什么是扇形。

3.我们看到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一条弧围成的,谁能说一说扇形和三角形有什么不同?

4.老师在上面图形的基础上标出∠1,指出:

像∠1这样,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

圆心角是由什么组成的?

顶点在什么上?

5.出示教材第75页下面的内容。

(三)巩固提高

完成练习十六第1-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扇形

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

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越大,扇形越大。

【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习

(1)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

(1)(教材第77页“整理和复习”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对本单元学习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2.能熟练应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3.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公式计算所学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整理。

揭题:

整理和复习。

(二)整理知识点

1.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本单元知识。

小组进行交流。

2.结合交流,师生共同归纳。

(三)巩固提高

1.指导完成教材第77页的第1题。

(1)学生读题,小组讨论。

(2)汇报方法。

2.指导完成教材第77页的第2题。

(1)学生读题。

(2)说一说这道题一共有几个问题。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时注意提醒学生所使用的单位名称要准确。

3.完成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七的第1-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习

(2)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七第5-10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灵活、全面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十七的第5-10题。

(二)典例讲析

1.求下面图形中阴影部分的周长和面积。

(单位:

cm)

(三)课堂练习

课件呈现题目。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对本单元的知识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教学反思】

 

确定起跑线

 

教学内容:

综合与实践 确定起跑线(教材第80-81页“确定起跑线”)。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椭圆形田径场跑道的结构,通过收集、分析数据,小组合作探究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解决确定起跑线的问题。

教学难点:

确定每条跑道的起跑线。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100m和400m起跑时的图片。

让学生观察:

100m起跑时,运动员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400m起跑时,运动员为什么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3.提出问题:

体育比赛中,相邻两道起跑线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是随便移动的吗?

相邻起跑线相差多少米?

4.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了解跑道结构。

课件出示标准400m的跑道图。

(1)让学生说一说从中分别获得了哪些数据信息。

师生交流后得到:

直跑道的长度是85.96m,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为72.6m,每一条跑道宽1.25m。

(2)继续让学生观察跑道,跑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在跑道上跑一圈的长度可以看成是哪几部分的和?

即:

跑道一圈长度=圆周长+两个直道长度(板书出示)。

2.提出解决方案。

老师:

刚才我们了解了跑道的结构,还得到了一些数据,那怎样才能计算出相邻两个跑道之间的差距?

(1)分别把每条跑道的长度算出来,也就是计算两个直道长度与一个圆周长的总和,外道的长度比内道长多少,就可以知道相邻两条跑道的差距。

(2)因为跑道的长度差距与直道无关,只要计算出两侧半圆形跑道拼成一个整圆的周长,再算出相邻两圆的周长相差多少米,就是相邻跑道的差距。

3.组织学生探究。

出示表格,教师组织学生完成第1道和第2道的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两个半圆形跑道的周长以及跑道的全长。

直径(m)

周长(m)

全长(m)

相差(m)

1

72.6

228.08

400

2

75.1

2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