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六年级上册数学网课免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994727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六年级上册数学网课免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整理六年级上册数学网课免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整理六年级上册数学网课免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整理六年级上册数学网课免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整理六年级上册数学网课免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整理六年级上册数学网课免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整理六年级上册数学网课免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整理六年级上册数学网课免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整理六年级上册数学网课免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整理六年级上册数学网课免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整理六年级上册数学网课免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整理六年级上册数学网课免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整理六年级上册数学网课免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整理六年级上册数学网课免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整理六年级上册数学网课免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整理六年级上册数学网课免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整理六年级上册数学网课免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整理六年级上册数学网课免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整理六年级上册数学网课免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整理六年级上册数学网课免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六年级上册数学网课免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docx

《整理六年级上册数学网课免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六年级上册数学网课免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六年级上册数学网课免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docx

整理六年级上册数学网课免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文件编号________

六年级上册数学网课免费

 

20年月日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倒数的认识

城东小学马致才

教学目标: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学情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倒数”的意义,明确倒数只是表示两个数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设疑自探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漂亮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出示课件图片)

通过欣赏这几幅图片,大家发现了什么?

(图片中都有倒影)那么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也有这样的现象吗?

(出示课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数学王国里的这种奇妙现象——倒数。

(板书课题:

倒数的认识)

3.设疑激趣

看到“倒数”这个数学新名词,大家脑子里产生了哪些问题?

请大家来说说你们的问题......大家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都是本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

4.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学。

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制定了自探提示。

(课件出示)

自探提示:

5.倒数的意义是什么?

6.倒数指的是一个数吗?

7.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8.是不是每个数都有倒数?

9.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等吗?

请同学们结合自探提示的这几个问题,自学课本28页的内容,让我们一块到书中去寻找“倒数”的秘密吧!

二.解疑合探

1.检查自探情况,提问学困生,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根据反馈情况适时组织小组讨论或同桌讨论。

通过自学提问学生“倒数的意义是什么?

课件出示:

先计算,再观察,看看得数有什么特点?

×=1×=15×=1

得出结论: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乘积是1指的是相乘关系,并且积只能是1。

“两个数”指的是只有两个数。

“互为倒数”说明这两个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不能孤立的说某一个数是倒数,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

举例说明:

因为×=1,所以和互为倒数,就是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请学生说出互为倒数的任意两个数。

并且说说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2.讨论(小组合探):

1的倒数是

(1)。

0有没有倒数?

为什么?

(0没有倒数,因为①0作分母无意义②0×(任何数)≠1)

3.说一说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

所以的倒数是()

=×=

所以的倒数是()

练习:

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小结: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三.质疑再探

回顾自探提示的问题是否已解决?

关于倒数,你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研究。

(问题预设:

怎样求带分数、小数的倒数?

通过下面的练习题的解答来总结带分数、小数的倒数如何求倒数。

四.运用拓展

1.完成下面练习题。

2.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3.布置作业:

(1)第28页做一做。

(2)练习六1.2.3题。

附:

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求倒数的方法:

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学科

数学

章节

第一单元复习课

学校

罗湖区滨河小学

年段

六年级上册

版本

北师大

设计者

江佩洁

课题:

圆的整理与复习

知识目标

熟练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应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能力目标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

 

教学重点

对圆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条理化。

教学难点

应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PPT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师:

(指着圆形图片)这是什么图形?

生:

圆。

师:

圆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

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多姿多彩圆的世界,对圆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圆这一单元我们主要研究了哪些知识点?

生:

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

1、 学生自主整理

师:

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圆这一单元的重点内容,但有点乱,怎样让这些知识更有条理呢?

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

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先相互交流,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

要求整理的结果一定要简洁、清晰,一目了然。

(学生整理。

教师巡回指导。

2、全班交流,找有代表性的两个小组代表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要求:

在别的小组进行汇报时,要注意倾听;评价时要看知识点是否完整,是否有条理;不要重复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归纳总结:

圆的认识  画 圆, 标注o,r,d

                   r=d÷2,d=2r,

                 

 圆的周长     定义

           圆     c=πd,c=2πr.

               圆的面积    定义

s=πr2 

                        

圆环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 

3、根据板书,让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消化、吸收。

师:

通过整理,对于本单元你又有哪些收获?

生:

圆的周长的意义,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

生:

圆的面积的意义,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

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教师适当点拨。

4、与圆有关的计算公式表格。

知道半径

(r)

知道直径

(d)

知道周长

(c)

求半径

 

 

 

求直径

 

 

 

求周长

 

 

 

求面积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师:

刚才,我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有条理的整理和复习,下面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0.基础练习,巩固知识

1.判断题

2选择题

11.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一个圆形餐桌,它的直径是2m,它的周长是多少m?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如果一个人需要0、5m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能做多少人?

2、一个直径为8米的圆形花坛,要在花坛外围修一条1米宽的石头小路。

(1)石头小路的面积是多少?

(2)如果每平方米需要花费100元,修这条石头小路总共要花费多少钱?

(三)错题分析,解决对策

钟表厂要制作150个直径是20厘米的圆形挂钟,如果给每个钟面镶上玻璃,共需镶多少平方米的玻璃?

(1)圆面积计算错例1:

计算出错。

(2)圆面积计算错例2:

错在圆面积求成圆周长。

(3)圆面积计算错例3:

错在圆面积是直径的平方。

四、共同总结,完善提高

今天我们对圆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复习,这样不但可以梳理知识,还可以提升认识,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板书

设计

圆的整理与复习

圆的认识  画 圆, 标注o,r,d

                   r=d÷2,d=2r,

                 

 圆的周长     定义

           圆     c=πd,c=2πr.

               圆的面积    定义

s=πr2 

                        

圆环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 

教学反思:

《圆的整理与复习》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在整理和复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圆这一章节所有的知识,包括圆的认识,周长和面积的求法,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以及环形的求法,这一节课就是要对以上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

整堂课一下来,给我自己总体感觉是比较顺,基本上完成了预设的目标,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是高的。

主要概括如下:

一、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归纳,体现复习课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把对知识梳理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让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知识进行再现,然后再让学生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给学生相互学习提供一个机会,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二、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形象直观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

特别是圆周长的一半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底,半径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一教学环节,恰当的运用课件演示弥补了语言描述的不足,而且学生通过观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老师不仅让学生运用所学圆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同时还对数学问题进行创新,让学生在问题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在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环节,面对圆形花坛,怎样求环形面积问题,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问题生动活泼而丰富,解题能力自然也得到提高。

四、错题分析,探讨解题的策略。

“数学错题分析及解决对策”,这是我校数学学科高年段研究的小课题。

我结合小课题

设计了错题分析及讨论解题的策略,提高学困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学生对圆的知识掌握的不太理想,特别是学困生出错的情况多,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计算出错,也有对圆周长与面积概念模糊,公式乱用。

 错例:

钟表厂要制作150个直径是20厘米的圆形挂钟,如果给每个钟面镶上玻璃,共需镶多少平方米的玻璃?

学生找错误原因:

(1)圆面积计算错例1:

计算出错。

(2)圆面积计算错例2:

错在圆面积求成圆周长。

(3)圆面积计算错例3:

错在圆面积是直径的平方。

又如:

如绕圆形花坛周围铺小路练习题,学生在算大圆半径时很容易出错,因此我让学生先画图,知道环宽是1米,通过画图学生解题算直径就不会只加一边的小路宽,大大降低错误率。

使学生意识到画图对自己解题的帮助和重要性,学生就会自觉画图,长期坚持下来,就可以逐步形成习惯。

最后,注重复习方法的引导,是我今后在数学课堂中应努力的方向。

但还有问题需要思考:

(1)复习课要设计怎样的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保持足够的吸引力呢?

在这节课中是否尝试着在梳理阶段时就进行理练结合的复习方式?

这样的课堂是否更大气些呢?

 

(2)好象在教学内容上缺失了画圆这个可操作性的环节,放在哪里比较好呢?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姓名:

吴雪莹

工作单位:

淮滨县芦集乡第一中心小学

学科年级:

六年级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90页例5及相关练习。

百分数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百分数实际上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因此,它同分数有密切的联系。

百分数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其中,大量的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有些计算,如求种子发芽率、产品合格率等,还孕伏概率统计思想。

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它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与分数有所不同,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因此,单独编为一章。

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也就是百分率的含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有关百分数的计算,通常化为分数、小数来计算,因此,使学生明确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之间的联系,学会它们之间的互化,计算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解答百分数应用题,其思路、方法和已学过的分数应用题基本相同,并进行相关的训练。

这是在学过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及一般分数应用题解答方法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更深入的拓展应用性学习,可以看作是前段落分数应用题教学的巩固与深化,也可以视为体现数学教学学以致用的重要环节。

其内容与实际生活比较切近学也比较容易接受。

但对本节内容是用假设法解决“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情况,求最后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

是在学过“已知一个数量的一次增减变化幅度情,求变化后的量”和“已知一个数量在量上的一次增减变化情况,求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后进行学习的。

是综合利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是对学生应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考验和提升。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通过假设法,能掌握“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情况,求最后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类推、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假设法,解决“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情况,求最后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

教学难点:

单位“1”的不断变化。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这一节课的内容是新版教材新增添的内容,在实验版中,等到六下总复习的时候学生才解决此类的应用题。

但难度比这一例题低。

在总复习的时候,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是:

比如“某件商品降了原价的20%,又涨了20%,现价比原价贵。

”像这样的判断题学生会判断即可。

那么在新教材的例题5中,实际是对前面所学的百分数知识进行应用,同时变得灵活,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本节的一道题相当于前面的三题的思维总量,所以解决起来需要思路清晰,稳步推进,关键要弄清每一步计算中的单位“1”。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有意放低脚步,循序渐进的学习,照顾中等思维水平的同学。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

一、复习导入,做好铺垫

教师:

最近我们一直在学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请同学们先来看看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一)只列式不计算:

1.180米增加20%是多少米?

2.图书馆有故事类书籍2000册,历史类书籍1500册,历史类书籍比故事类书籍少百分之几?

(二)找出下列题目中表示单位“1”的量:

1.连环画的本数是故事数本数的37.5%;

2.果园里苹果树的棵树比梨树多50%;

3.冰箱售价1800元,十一商场搞活动,降了10%。

(三)解决问题

小芳家原来每月用水约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一)阅读与理解

教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5:

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

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

变化幅度是多少?

教师: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有哪些困惑?

问题2预设1:

3月的价格都不知道,不能解决;

预设2:

5月和3月的价格不变,降了20%和涨了20%抵消了,价格应该是不变的。

(二)分析与解答

教师:

既然有些同学认为3月的价格不知道,无法求出最后是涨了还是降了,那么我们怎么来处理这个问题呢?

学生1:

我想把3月的价格假设成100元,就能解决了。

学生2:

我想把它假设为1000元。

教师:

非常好,每个同学可以自己选择一个数,假设其为3月的价格,然后来求一求它的变化幅度。

完成后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下,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

学生1:

100×(1-20%)=100×0.8=80(元),

80×(1+20%)=80×1.2=96(元),

(100-96)÷100=0.04=4%。

学生2:

1000×(1-20%)=1000×0.8=800(元),

800×(1+20%)=800×1.2=960(元),

(1000-960)÷1000=0.04=4%。

学生3:

1×(1-20%)=1×0.8=0.8,

0.8×(1+20%)=0.8×1.2=0.96,

(1-0.96)÷1=0.04=4%。

学生汇报:

我们组每个人假设3月的价格都不一样,可是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教师:

看来3月的价格是多少并不会影响最后的结果。

有同学把价格假设为1,这里的1指的是什么?

(三)回顾与反思

教师:

如果老师用更为一般的假设方法,把3月的价格假设为a元,请你求一求结果,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

结果还是4%,过程如下:

a×(1-20%)=a×0.8=0.8a,

0.8a×(1+20%)=0.8a×1.2=0.96a,

(a-0.96a)÷a=0.04=4%。

教师:

那么,开始的时候有同学提出“降了20%,又涨了20%,所以价格没有变”,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学生:

虽然涨价和降价都是20%,但是它们的基础不一样,也就是单位“1”不一样,4月的价格是在3月的价格的基础上降价的,而5月的价格是在4月的价格(也就是3月的价格降了20%之后所得的价格)的基础上涨价的。

三、巩固练习,灵活应用

(一)基本练习

1.一台笔记本先降价10%,再涨价10%,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

2.一台笔记本先涨价10%,再降价10%,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

你发现了什么?

(二)变式练习

1.长方形的长增加25%,宽减少20%,面积变大还是变小了?

2.商店对某饮料推出了“第二杯半价”的促销办法,若卖出两杯这种饮料,相当于按原价的百分之几销售?

(三)提高练习

一根绳子,第一次剪去20%,第二次剪去余下的20%,第三次剪去余下的20%,还剩全长的百分之几?

四、全课总结,加深认识

(一)师生共同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二)教师小结:

我们可以用假设法解决有关百分数连续变化的问题,相对来说把单位“1”假设为“1”比较简单和方便。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复习

1.分数应用题蕴含

的数量关系式。

2.正确找单位“1”

的方法。

﹙板书﹚

3.正确计算“,已知两

个数,求一个数比

另一个数多(少)百

分之几”的正确方

法:

﹙板书﹚

①相差量÷单

位“1”的量

②“前”÷后

与“1”的差。

12.列式不计算

1.180米增加20%是多少米?

2.图书馆有故事类书籍2000册,历史类书籍1500册,历史类书籍比故事类书籍少百分之几?

13.找单位“1”

1.连环画的本数是故事数本数的37.5%;

2.果园里苹果树的棵树比梨树多50%;

3.冰箱售价1800元,十一商场搞活动,降了10%。

(三)解决问题

小芳家原来每月用水约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多媒体课件

①逐一显示各题。

②复习三个相关知识点﹚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这两类问题是解决“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情况,求最后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的基础,明确找准单位“1”也是这节课的难点所在,所以设计了这两个部分的旧知复习,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作用。

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4.阅读与理解

①出示例5。

②引导思考问题。

(二)分析与解答

引导学生用

“假设法”解决问题。

(三)回顾与反思

㈠独立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有哪些困惑?

问题2预设1:

3月的价格都不知道,不能解决;

预设2:

5月和3月的价格不变,降了20%和涨了20%抵消了,价格应该是不变的。

学生1:

我想把3月的价格假设成100元,就能解决了。

教师:

既然有些同学认为3月的价格不知道,无法求出最后是涨了还是降了,那么我们怎么来处理这个问题呢?

学生2:

我想把它假设为1000元。

教师:

非常好,每个同学可以自己选择一个数,假设其为3月的价格,然后来求一求它的变化幅度。

完成后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下,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

学生1:

100×(1-20%)=100×0.8=80(元),

80×(1+20%)=80×1.2=96(元),

(100-96)÷100=0.04=4%。

学生2:

1000×(1-20%)=1000×0.8=800(元),

800×(1+20%)=800×1.2=960(元),

(1000-960)÷1000=0.04=4%。

学生3:

1×(1-20%)=1×0.8=0.8,

0.8×(1+20%)=0.8×1.2=0.96,

(1-0.96)÷1=0.04=4%。

学生汇报:

我们组每个人假设3月的价格都不一样,可是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教师:

看来3月的价格是多少并不会影响最后的结果。

有同学把价格假设为1,这里的1指的是什么?

教师:

如果老师用更为一般的假设方法,把3月的价格假设为a元,请你求一求结果,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

结果还是4%,过程如下:

a×(1-20%)=a×0.8=0.8a,

0.8a×(1+20%)=0.8a×1.2=0.96a,

(a-0.96a)÷a=0.04=4%。

教师:

那么,开始的时候有同学提出“降了20%,又涨了20%,所以价格没有变”,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学生:

虽然涨价和降价都是20%,但是它们的基础不一样,也就是单位“1”不一样,4月的价格是在3月的价格的基础上降价的,而5月的价格是在4月的价格(也就是3月的价格降了20%之后所得的价格)的基础上涨价的。

让学生自己阅读题目并独立思考问题,使所有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问题和困惑。

有些学生可能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有些学生会觉得价格是不变的,也有学生能看出其中的端倪。

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引领学生分析与解答问题,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不同数据的假设,并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对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结果一致,促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这是为什么?

在所有假设的数据中,“1”是最特别的,特别提出来分析,是让学生明白这里的“1”不只是单纯的1元,也可以代表“10元”“100元”等,这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

把3月的价格假设为a,通过计算发现最后的结果和a没有直接关系,使学生从数学本质上理解各种假设法的合理性以及内在一致性。

对于一开始认为价格不变的学生,重点提出反思,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也就是连续变化的时候单位“1”发生了改变,让学生经历了猜测、假设、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