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招聘笔试各专业知识点财政学复习知识点讲义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92196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工商银行招聘笔试各专业知识点财政学复习知识点讲义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工商银行招聘笔试各专业知识点财政学复习知识点讲义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工商银行招聘笔试各专业知识点财政学复习知识点讲义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工商银行招聘笔试各专业知识点财政学复习知识点讲义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工商银行招聘笔试各专业知识点财政学复习知识点讲义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国工商银行招聘笔试各专业知识点财政学复习知识点讲义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国工商银行招聘笔试各专业知识点财政学复习知识点讲义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国工商银行招聘笔试各专业知识点财政学复习知识点讲义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国工商银行招聘笔试各专业知识点财政学复习知识点讲义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国工商银行招聘笔试各专业知识点财政学复习知识点讲义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国工商银行招聘笔试各专业知识点财政学复习知识点讲义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国工商银行招聘笔试各专业知识点财政学复习知识点讲义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国工商银行招聘笔试各专业知识点财政学复习知识点讲义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国工商银行招聘笔试各专业知识点财政学复习知识点讲义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国工商银行招聘笔试各专业知识点财政学复习知识点讲义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国工商银行招聘笔试各专业知识点财政学复习知识点讲义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国工商银行招聘笔试各专业知识点财政学复习知识点讲义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工商银行招聘笔试各专业知识点财政学复习知识点讲义整理.docx

《中国工商银行招聘笔试各专业知识点财政学复习知识点讲义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工商银行招聘笔试各专业知识点财政学复习知识点讲义整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工商银行招聘笔试各专业知识点财政学复习知识点讲义整理.docx

中国工商银行招聘笔试各专业知识点财政学复习知识点讲义整理

中国工商银行招聘笔试各专业知识点-财政学复习知识点讲义整理

财政学知识点讲义汇总

知识点1:

概念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外部效应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

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

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政府干预手段

(1)立法和行政手段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

(1)政府决策失误

(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

(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

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来。

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

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

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2.在财政实践中,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知识点2:

基本理论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其理由是:

(1)由于纯公共品的非竞争性,使得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私人提供就得不到所期望的最大利润。

(2)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因具有非排他性,消费者会期望“免费搭车”(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购买这种产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获利)准公共物品的提供形式:

1.政府授权经营2.政府参股3.政府补助公共定价就是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1.平均成本定价法:

保持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的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2.二部定价方法:

基本费+从量费3.负荷定价法:

按不同的时间段或时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1.成本—效益分析法:

将项目的受益收入和支出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收益的一种经济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效益能用货币单位计量的情况2.最低成本法,又称最低费用选择法:

不用以单位货币计量备选项目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标准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

(1)3E原则:

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兼顾的原则

(2)针对性与兼容性相结合的原则(3)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和相衔接的原则(4)工作需要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公共选择理论:

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问题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贡献:

证明了市场失灵不是吧问题转交给政府的充分条件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政府行为的限度以及政府失败的为题作为研究的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政府有效工作的规则和制约体系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1.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2.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3.对实现公共决策(政府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4.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具有借鉴意义。

知识点3:

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在一个财政年度内耗费的资金总和。

从性质上讲,它既是政府行为的政府成本,也是实现其职能的主要手段。

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1.财政支出是政府职能和政策的最直接反映。

2.财政支出是政府行为的政府成本。

政府的财政支出包括:

1.预算内支出即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各项财政支出。

(1)经济建设支出

(2)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支出(3)国家管理费用支出(4)国防支出(5)各项补贴支出(6)其他支出;2.预算外支出:

即不纳入预算管理的各项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规模的量度指标1.绝对指标。

它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的绝对额。

2.相对指标。

它是将特定时期的财政支出绝对额与其他相关经济变量进行对比瓦格纳法则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最早注意到财政支出增长超过经济增长速度这一现象。

他认为,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公共部门特别是国家活动的扩张。

后人把他的这一论断称之为“瓦格纳法则”。

即: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宏观因素1.经济性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2)经济体制状况;(3)中长期发展战略;(4)当前经济政策。

2.政治性因素

(1)政局是否稳定;

(2)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3)政府干预政策。

3.社会性因素

(1)人口;

(2)就业;(3)医疗卫生;(4)社会救济;(5)社会保障(6)城镇化建设。

微观因素A.需求因素依据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需求决定于中间投票人。

这取决于两大因素:

(1)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

(2)对公共物品的偏好B供给因素1.服务环境。

2.公共物品的质量3.相对价格效应。

购买支出是指政府按照有偿原则,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购买支出包括政府部门的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

转移支出是指政府单方面地、无偿地支付给其他经济主体的财政资金,包括各种财政补贴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利息支出等。

政府在付出资金时,并没有相应地获得任何回报。

在财政支出结构中,购买支出比重越大,政府执行资源配置的功能就越强,而转移支出比重越大,政府执行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就越强。

一般而言,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财政支出中购买支出比重较高,转移支出的比重较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购买支出的比重会有所降低,而转移支出的比重会明显上升。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思路:

1、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3、支持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4、促进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5、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6、着力支持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点4:

社会消费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一社会消费性支出的属性社会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同属于购买性支出,它们之间的最大差别就是前者是非生产性的消耗性支出,他的使用并不形成任何资产。

社会消费性支出满足的是纯社会共同需要。

正是这种支出构成了财政存在的主要依据项目包括:

1.行政管理费2.国防费3.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4.公交商农等部门的事业费行政管理费所谓行政管理支出,就是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费用。

包括:

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和外交支出。

行政管理费规模变化的一般规律行政管理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行政管理费不可能没有,甚至绝对规模还具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但他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应是下降趋势。

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因素

(1)经济总体增长水平

(2)财政支出规模(3)政府职能(4)机构设置(5)人员配备(6)行政效率(7)管理费本身的使用效率(8)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体系对行政管理支出的管理1.以法律形式确定行政管理支出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占财政支出的比重)2.规范行政管理支出范围3.加强财务管理,控制不合理支出4.严格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提高预算的严肃性。

国防支出特点是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安全需要的军费支出。

国防支出的内容包括:

军队支出、后备役支出、国防科研事业费、防空经费等。

同国家管理支出相比,国防支出的特点就是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纯公共商品属性和纯消费性。

国防支出的管理国防支出的控制包括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两个方面。

(一)宏观控制是指预算控制,即控制国防预算的总体规模。

(二)微观控制是指国防支出的经费管理。

教育支出

(一)发展教育意义1.教育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2.知识是通过教育途径获得的;3.教育是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性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4.教育是建设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教育市场失灵政府介入教育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教育是公共商品,而是教育市场的失灵。

表现:

1.外部性。

2.教育不公平。

3.未来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

卫生支出

(一)卫生医疗的市场失灵表现在:

1.不确定性2.信息不对称3.外部性4.垄断5.公平

(二)卫生支出的对象和方式卫生医疗支出可以分为社会成员身体健康直接受益支出和外部受益支出。

前者是指受益完全或绝大部分可以内在化的医疗支出;后者则指具有外部性的卫生支出。

政府的卫生医疗支出主要是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其管理机关的事业费支出和对个人的卫生医疗支出。

我国深化医疗文生改革的基本思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知识点5:

财政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二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区别:

(1)投资主体不同公共投资主体是政府;私人投资的主体是企业和家庭;政府投资以及承担风险的能力强。

(2)投资目的不同私人投资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公共投资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的。

(3)投资客体(项目)不同私人投资生产私人物品,投资项目规模小、周期短和外溢收益少;公共投资提供公共物品,项目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和外溢收益较多。

二者是一种互补、互替和互动的关系公共投资范围的根本标准公共投资追求宏观效率并兼顾公平。

各国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的比重有着很大差异,影响这种比重的因素主要是:

1.经济体制的不同2.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我国在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随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是下降的。

政府财政投资的主要标准:

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资本-劳动比率最大化----就业创造增加就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属性基础产业是指能社会经济活动所依赖的基础设施与基础工业。

在财政理论中,它通常特指公共部门的有形资产。

基础产业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其他产业的发展水平。

政府基础设施投资的条件1.必要条件:

市场失败。

有两种情况:

(1)私人部门不愿、不能提供,导致已有的供给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

(2)私人投资导致基础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2.充分条件:

政府能弥补和娇正市场失败基础设施提供方式的特点从经济性质上看,基础设施大体可归为混合物品。

在发展中国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工程一般采取以政府为主、吸收社会资金参与的多种形式的汇合提供方式。

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

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

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5.BOT投资方式(指政府将一些拟建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有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并盈利协议期满项目产权归政府)我国“三农”投入的特殊性1.农业自身积累不足,国家投资应起主导作用2.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十五”以来,财政加大对“三农”投入的主要措施:

1.深化以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

2.从2004年起,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实行“三补贴”政策。

3.大力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科技进步、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投入。

4.着力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5.加大农村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6.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带动社会资金融入农业和农村综合开发。

财政投融资的意义1.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需要。

2.财政投融资的特点(特点在于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又按照信用原则运营,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先行资本或公共物品。

)3.财政投融资可以形成对企业和商业银行投资的诱导机制。

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1.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

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

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4.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

5.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

知识点6:

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分析财政收入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方式取得的可供其支配的财力,它表明政府获取社会财富的状况。

财政收入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定量的财政资金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基础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

但技术进步是内涵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技术水平为支柱。

所以对技术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分析,事实上是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分析的一个深化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1)技术进步加快了生产速度、提高了生产质量,增加了国民收入,从而使财政收入的增长有了充分的财源。

(2)技术进步降低了物耗比例,提高了人均产出比率和社会剩余产品价值率。

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剩余产品价值,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至关重要。

(二)收入分配政策和制度因素在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技术进步既定的条件下,一国的财政收入规模还取决于收入分配政策和其它制度因素(三)价格因素:

由于财政收入是在一定价格体系下形成的货币收入,价格水平及比价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影响财政收入规模。

(四)其他因素:

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也会引起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

知识点7:

税收原理税收效应税收的一般概念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的规定,强制、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规范形式。

征税范围即课税对象的范围,即课税对象的具体内容,或课征税收的具体界限。

税目征税对象的具体化,是税法规定的同一征税对象范围内的具体项目,反映具体的征税范围。

税率的基本形式①比例税率:

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

②累进税率:

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

③定额税率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

超额累进税率把征税对象按数额的大小分成若干等级,每一等级规定一个税率,税率依次提高,分别计算,然后相加个人所得税超率累进税率以征税对象数额的相对率划分若干级距,分别规定相应的差别税率,相对率每超过一个级距的,对超过的部分就按高一级的税率计算征税土地增值税纳税期限形式

①按期纳税

②按次纳税

③按年计征,分期预缴税收优惠是对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给予鼓励或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形式减税:

对应纳税额少征一部分;

免税:

对应纳税额全部免予征收;起征点:

课税对象达到征税数额开始征税的界限。

免征额:

课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税收原则即一国制定税收政策、建立税收制度的指导思想,是税务行政、税务管理所遵循的理论标准,是国家征税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税收原则的发展:

亚当·斯密的税收四项原则----瓦格纳的四项九端原则---公平与效率两大税收原则税收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

(1)税收公平与效率是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统一体①效率是公平的前提:

税收作为一种分配手段是以丰裕的社会产品为基础的,而没有效率的公平便成了无本之木。

②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

失去公平的税收也不会是高效率的

(2)就某一个具体的征税活动而言,税收的公平与效率会有矛盾和冲突(3)从整个税制和税收总政策来考虑税收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税收负担即国家征收的税款占纳税人税源数量的比重,反映出税款与社会新增财富之间的内在关系。

国家的角度:

反映国家在税收课征时的强度要求,即要征收多少税收;纳税人的角度:

反映纳税人在税收缴纳时的负担水平,即承担了多少税款。

税收负担的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最根本决定因素

(2)经济结构:

不仅体现在量的制约上,还体现在结构的分布和变迁上(3)宏观经济政策(4)其他因素拉弗曲线

(1)高税率不一定能够取得高收入,高收入也不必然要求高税率,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相关性。

(2)普遍实行高税率往往导致对减免税等税收优惠的依赖,一是造成对税制完整性、稳定性的冲击,二是容易产生课税的不公平现象。

(3)在同样的收入水平上,可以使用两种税率,但各种税率体现的税收负担却不一样。

(4)既然税率和税收收入、经济增长存在着相关性,那么必然存在一个最适税率。

税负转嫁的方式

(1)前转——提高售价;

(2)后转——压低工资、延时、压低进价等;(3)散转——混转,即前转和后转并行;(4)消转——自我消化,即纳税人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自行消化税款;5)税收资本化——后转的特殊形式,即对某些能增值的商品的课税,预先从价格中扣除,然后再从事交易的方式。

税负转嫁的条件基本前提:

市场经济价格自由浮动

(1)税种

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

2)课税范围

课税范围广的较易转嫁,窄的难以转嫁。

(3)供求弹性

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税负容易转嫁;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时,税负转嫁困难;(4)计税方法

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5)市场结构完全竞争:

短期内无法转嫁,但从长期看则完全可以转嫁;垄断竞争:

既部分地前转,又部分地后转;寡头垄断:

由各寡头生产者通过协议提价而转嫁;完全垄断:

由垄断生产者视产品需求弹性的大小而决定向前或向后转嫁。

税负归宿即税负经过转嫁的最终落脚点,也就是税负转嫁过程的终点。

税负归宿可分为法定归宿和经济归宿:

法定归宿:

根据税法应该负有纳税义务的承担者→纳税人经济归宿:

税收负担的最后承担者→负税人税收效应即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映,或者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生产者的决策的影响。

 包括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税收收入效应收入效应对纳税人在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使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从而降低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收入效应作用机制政府课征一次性税收→纳税人收入水平下降→减少商品购买量→消费水平下降→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下降

税收替代效应即税收影响相对价格,在个人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因相对价格的变化而产生的对个人福利水平的影响。

替代效应作用机制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区别对待→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纳税人减少征税和重税商品的购买量→增加无税或轻税水平的购买量→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知识点8:

税收制度税收制度的概念

(1)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

(2)税收制度是国家按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的搭配问题。

税收制度的组成即税制结构,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税种体系以及各税种的分布状况。

单一税制论:

即认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应由一个税类或少数几个税种构成。

复合税制论:

即认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必须由多种税类的多个税种组成,通过多种税的互相配合和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完整的税收体系。

税收制度的发展是指构成税制的各个税种的演变及主体税种的交替变更的历史过程。

历程简单的直接税制

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

以间接税和直接税为主体的双主体税制和直接税为主的税制我国税制的历史演进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税收制度

(1)新中国税制的建立(1950年建立)

(2)1953年修正税制(3)1958年改革税制(4)1973年简并税制2、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税制(改革核心:

“利改税”)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税制商品课税是指对商品的生产、进口、流通以及劳务的提供、消费所征收的一类税。

功能

(1)及时稳定的取得财政收入

(2)鼓励节约、储蓄或投资(3)抑制奢侈消费(4)贯彻国家经济政策,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商品课税的主要税种

增值税是以商品生产流通各环节或提供劳务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税。

①理论上:

增值额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额。

②生产经营单位:

增值额是指生产经营单位的商品销售收入额或经营收入额扣除成本费用后的余额。

③商品经营全过程:

增值额是指一个商品最终销售价格扣除购买价格以后的余额。

④税收征管实际:

即商品销售收入额或经营收入额减去税法规定的扣除项目金额之后的余额特点①不重复征税,具有中性税收的特征;②逐环节征税,逐环节扣税,最终消费者是全部税款的承担者;③税基广阔,具有征收的普遍性和连续性。

类型生产型增值税:

不准许扣除任何购进固定资产价款,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

收入型增值税:

只准扣除当期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折旧部分,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收入。

消费型增值税:

准许一次全部抵扣当期购进的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价款,计税依据只包括全部消费品价值。

我国现行增值税制度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货物或劳务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

消费税以消费品(或消费行为)的流转额作为课税对象的一种税。

特点①课税对象具有选择性②课征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实现其他目的而非仅为了组织财政收入③鼓励消费和投资④征收简便,收入可靠及时我国现行的消费税消费税是对在我国境内从事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就其销售额或销售数量,在特定环节征收的一种税。

营业税是对有偿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营业收入额征收的一种税。

特点①按行业设计税目税率②以非商品销售额征税为主③计算简便,便于征管我国现行的营业税制度营业税是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营业收入额(销售额)征收的一种税。

关税是在边境、沿海口岸或国家指定的其他水、陆、空国际交往通道的关口,对进出国境或关境的货物或物品征收的一种税关税税则即一国对进出口的应征税商品、免税商品以及禁止进出口商品加以系统分类,并列明应征税率和免税的一览表,又称海关税则。

所得课税是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征收对象所征的各税种的统称所得课税的主要税种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知识点9:

债国债即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采取信用方式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借贷所形成的债务。

(1)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组成部分,是特殊的债务范畴。

(2)国债是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

(3)国债是政府重要宏观调控手段之一。

(4)国债是财政信用中最主要的形式。

我国国债的历史演进第一阶段:

1950年,“人民胜利折实国债”

第二阶段:

1954—1958年,“国家经济建设国债”

国债的限度一般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