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管理制度汇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8939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险源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危险源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危险源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危险源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危险源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危险源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危险源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危险源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危险源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危险源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危险源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危险源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危险源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危险源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危险源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危险源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危险源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危险源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危险源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危险源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危险源管理制度汇编.docx

《危险源管理制度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源管理制度汇编.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危险源管理制度汇编.docx

危险源管理制度汇编

危险源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了辨识公司围作业场所的危险源,规公司危险源的安全管理,防重大事故发生,确保公司安全生产顺利进行,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围

适用于公司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控制的管理工作。

三、职责

1、公司主要负责人负责组织公司重要危险源的审核与批准。

2、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公司危险源的辨识及风险评估工作,对一般危险源应按照有关规定和办法处理;对重要危险源应实施控制,并上报。

3、公司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本部门危险源的辨识及风险评估工作。

对一般危险源应按照有关规定和办法处理;对重要危险源应实施控制,并上报。

四、危险源控制流程

1、危险源的辨识

危险源辨识就是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识别出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因素,并判定其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和导致事故发生原因的过程。

(1)危险源辨识方法

①询问和交流;

②现场观察;

③查阅有关记录;

④获取外部信息;

⑤工作任务分析;

(2)风险评价方法

①直接判定法

凡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危险源均应判定为重大危险源:

a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

b相关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的;

c曾经发生过事故,且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的;

d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②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详见附件1)

(3)危险源辨识围

工作环境:

包括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

平面布局:

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

运输路线:

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

施工工序:

物资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

危险性较大设备和高处作业设备:

如提升、起重设备等;

施工机具、设备:

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机械设备的运动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电气设备的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

特殊装置、设备:

锅炉房、危险品库房等;

有害作业部位:

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

各种设施:

管理设施(指挥机关等)、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医院卫生所等)、辅助生产、生活设施等;

(4)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控制流程

 

2、危险源的控制

(1)控制原则:

针对评价出的重要危险源必须由分管安全领导组织有关人员制定控制管理方案,并辅助制定运行控制程序,必要时包括应急程序。

对一般危险,主要进行员工安全意识方面的培训教育,主动消除问题,考虑其实际控制效果可制定目标、管理方案,但必须明确运行控制程序要求,必要时包括应急程序。

(2)制定管理方案应遵循的顺序和原则

①尽可能地消除风险;

②尽可能地预防风险;

③尽可能地减小风险;

④隔离风险;

⑤连续控制风险;

⑥警告提示预防风险。

(3)制定管理方案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①改进生产工艺,减轻员工劳动强度,消除人身伤害危险;

②设置防护装置、保险装置、及危险标示和识别标示,杜绝和减少风险;

③做好电气安全工作:

防止触电,做好漏电保护,绝缘,电气隔离,安全电压,屏护和安全距离,连锁保护,电气防爆,防静电等;

④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检修等;

⑤防止职业病,采用有效措施,避免和减少操作人员在作业过程中直接接触有害因素的设备和物料;

⑥上述方面都难以实施时,采用个体防护用品防护。

(4)管理控制方案制定后,应由生产科对生产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5)管理控制方案制定后要进行评审,确保不再发生新的危险源。

在实施过程中,实施负责人要始终进行监视和测量,并做好记录。

(6)生产科要对生产作业中的危险源经常监管,并进行评价,实施动态控制。

五、危险源辨识及评估的回顾

公司应定期对已经辨识、评估的危险源进行回顾,分析其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对控制措施失效或已有更好控制措施的项目重新进行辨识和评估,并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

六、危险源辨识及评估的持续改进

遇下述情况,应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

1、组织的活动发生变化;

2、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发生变化;

3、审、外审及管理评审提出要求;

4、出现事故、事件、不符合;

5、生产工艺发生大的变化;

6、公司的生产、产品发生较大变化(如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开发新产品等);

7、相关方抱怨或提出要求;

8、设备、设施发生较大变化;

9、其它情况需要。

七、记录

《危险源检查表》

《生产过程危险源辨识风险控制表》

《生产现场危险源辨识风险控制表》

《危险源统计表》

八、附件

1、《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2、《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管理规定》

附件1: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1、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又称LEC格雷厄姆法,是一种对作业危险性的半定量评价方法,用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的大小,并将所得作业条件危险性数值与规定的作业条件危险性等级相比较,从而确定作业条件的危险程度。

(1)D=L×E×C

(2)符号D表示作业条件危险性,符号L、E、C代表危险性的三个因素。

2、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用符号L表示,取值方法见表1.

(1)发生危险情况的可能性用可能发生事故的概率来表示,不可能发生事件为0,而必然发生的事件为1。

然而,我们在作安全系统考虑时,完全不发生事故是不可能的。

所以,人为地将实际上不可能发生的事故的情况的分数定为0.1,而必然发生事故的分数定为10,这两种之间的情况取中间值。

(2)安全控制设施指在危险源与作业人员之间加一硬件防护设施,如机械防护罩、安全联锁装置、隔离装置、通风装置等。

异常报警、监测手段指有紧急状态报警装置或有效的定期检验。

管理控制措施指如作业规程、工作许可等。

表1发生危险可能性分数(L值)

发生危险的可能性

分数值

可能性

设备、环境及管理的因素

人的因素

极可能

无安全控制设施,无管理控制措施,无法避免事故的发生。

经常发生习惯性违章作业或无证作业、酒后作业

10

较可能

无安全控制设施,但有管理控制措施或在同类作业中发生过多起事故,无法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

在缺少监督的情况下时常发生违章作业或疲劳作业

6

可能

安全控制设施不全,有管理控制措施或在同类作业中三年曾经发生过事故或事件,无法有效杜绝事故的发生。

在生产作业节奏较快情况下,偶尔发生的违章作业或操作不熟练

3

较少可能

本质安全化控制设施不全,有管理控制措施和有效的异常报警、监测手段,能预测事故的发生或在同类作业中曾经发生过事故、事件

因健康或环境等特殊原因造成的偶尔失误或误操作

1

不可能

安全控制设施齐全有效,实现设备本质安全化,在误操作情况下能避免人员伤害,有效杜绝事故发生。

0.1

3、人出现在这种危险环境的时间,用符号E表示,取值方法见表2。

(1)当人出现于危险情况中的时间E越长,危险性越大。

这里规定连续出现在危险环境中的情况为10,而每年仅出现几次或相当少的时间为1。

(2)E值取值时,如果实际情况界于两档之间,按照上限取值。

表2出现于危险环境中的分数(E值)

出现于危险环境的情况

分数值

连续处于危险环境中

10

每天在有危险的环境中工作

6

每周一次出现于危险环境中

3

每月一次

2

每年一次

1

几年一次出现在危险环境中

0.5

4、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用符合C表示,取值方法见表3。

(1)事故(包括职业病)发生后的危害程度变化围很大,对于伤亡事故来说,可以是轻微的伤害直到多人死亡的后果。

把微伤规定为1,把大灾难10人及以上死亡的可能性分数定为100,其它情况的分数值均在1~100之间。

(2)C值取值时,应按照事故发生的最严总后果取值,重大危险源C值取100。

表3事故发生后可能结果的分数(C值)

可能结果

分数值

大灾难(10人及以上死亡)

100

灾难(3人及以上死亡)

40

非常严重(1人及以上死亡)

15

重伤

7

职业病

5

轻伤

3

微伤

1

表4危险性等级分数(D值)

D值

危险程度

风险等级

>320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160~320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70~160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20~70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20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附件2: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管理规定

一、目的

为实现公司的安全生产,控制、预防事故的发生,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二、危险源的概念

1、危险源:

是指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2、危险源辨识:

是指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风险:

是指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4、风险评价:

是指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三、危险源辨识

1、危险源存在状态、时态

三种状态:

正常、异常、紧急

三种时态:

过去、现在、将来

(1)正常状态指正常生产时状态;

(2)异常状态指生产活动中开车、停车、检修等情况下的危险因素与正常状态有较大不同的状态;

(3)紧急状态指生产活动中出现意外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状态。

2、危险源辨识类型

七种类型(安全):

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放射性、生物因素、人机工程因素(生理、心理)。

3、危险化学品的辨识

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进行辨识。

单元存在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附件1中的表1与表2中规定的临界量即定为重大危险源。

单元存在的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根据处理危险化学品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A单元存在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危险化学品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B单元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公式

(1)计算,若满足公式

(1),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1)

式中:

q1,q2,...qn——每一种危险物品的实际存在量,单位为t;

Q1,Q2,...Qn——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为t。

危险化学品临界量表

类别

危险化学品名称和说明

临界量(T)

爆炸品

叠氮化钡

0.5

叠氮化铅

0.5

雷酸汞

0.5

三硝基苯甲醚

5

三硝基甲苯

5

硝化甘油

1

硝化纤维素

10

硝酸铵(含可燃物>0.2%)

5

易燃气体

丁二烯

5

二甲醚

50

甲烷、天然气

50

氯乙烯

50

5

液化石油气(含丙烷、丁烷及其混合物)

50

一甲胺

5

乙炔

1

乙烯

50

毒性气体

10

二氟化氧

1

二氧化氮

1

二氧化硫

20

1

光气

0.3

环氧乙烷

10

甲醛(含量>90%)

5

磷化氢

1

硫化氢

5

氯化氢

20

5

煤气(CO、CO和H2、CH4的混合物等)

20

砷化三氢(胂)

1

锑化氢

1

硒化氢

1

溴甲烷

10

易燃液体

50

苯乙烯

500

丙酮

500

易燃液体

丙烯腈

50

二硫化碳

50

环已烷

500

环氧丙烷

10

甲苯

500

甲醇

500

汽油

200

乙醇

500

乙醚

10

乙酸乙酯

500

正已烷

500

易于自燃的物质

黄磷

50

烷基铝

1

戊硼烷

1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电石

100

1

10

氧化性物质

发烟硫酸

100

过氧化钾

20

过氧化钠

20

氯酸钾

100

氯酸钠

100

硝酸(发红烟的)

20

硝酸(发红烟的除外,含硝酸>70%)

100

硝酸铵(含可燃物≤0.2%)

300

硝酸铵基化肥

1000

有机过氧化物

过氧乙酸(含量≥60%)

10

过氧化甲乙酮(含量≥60%)

10

毒性物质

丙酮合氰化物

20

丙烯醛

20

氟化氢

1

环氧氯丙烷(3-氯-1,2-环氧丙烷)

20

环氧溴丙烷(表溴醇)

20

甲苯二异氰酸酯

100

氯化硫

1

氰化氢

1

三氧化硫

75

烯丙胺

20

20

乙撑亚胺

20

异氰酸甲酯

0.75

4、锅炉的辨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锅炉:

(1)蒸汽锅炉

单台额定蒸汽压力大于等于2.5MPa,且额定蒸发量大于等于10t/h。

(2)热水锅炉

额定出水温度大于等于120℃,且额定功率大于等于14MW。

5、压力管道的辨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压力管道:

(1)长输管道

①送有毒、可燃、易爆气体,且设计压力大于1.6MPa的管道;

②送有毒、可燃、易爆液体介质,输送距离大于等于200km且公称直径大于等于300mm的管道。

(2)使用管道

中压和高压燃气管道,且公称直径大于等于200mm。

(3)工业管道

①送GBZ-230中,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气体(不含煤气),且公称直径大于等于100mm的管道;公称直径大于等于800mm的煤气管道;

②送GBZ-230中,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液体介质、GB50160及GB50016中规定的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可燃气体,或甲类可燃液体介质(包括液化烃),且公称直径大于等于100mm,设计压力大于等于4MPa的管道;

③输送其他可燃、有毒气体、液体介质,且公称直径大于等于100mm,设计压力大于等于4MPa,设计温度大于等于400℃的管道。

6、压力容器的辨识

属下列条件之一的压力容器:

(1)介质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中度危害的三类压力容器;

(2)盛装易燃易爆介质,最高工作压力大于等于0.1MPa,且PV大于等于100MPa·m3的压力容器。

生产经营单位所有危险性建筑物的各种危险物品按公式

(一)计算,若满足公式

(一),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一)

式中:

q1,q2,...qn——每一种危险物品的实际存在量,单位为t;

Q1,Q2,...Qn——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为t。

(危险化学品临界量见危险化学品临界量表)

7、危险源辨识准备

各级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在人员、时间、和其他资源上给予支持和保证;

必须由懂专业、有经验的人员组成辨识小组

识别和应用的法律法规要全,基本覆盖本单位、本项目的所有施工、作业(工作)及设备(设施);

对参加辨识的员工掌握辨识围和类别的基本情况,了解法律法规对本单位、本项目安全具体要求;

资料准备齐全。

8、危险源辨识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工艺存在的职业危害:

通过分析工艺构成,了解产生有害因素的作业源点及其散发有害因素的性质、特征等情况。

工艺的特点不同,所产生的职业危害也有很大差别。

作业方式存在的危害:

在接触同类有害环境(物质)因素条件下,作业方式对职业危害的风险度有很大影响,我们应尽量考虑使用危害因素较少的作业方式,并给作业人员配备专用劳动保护用品,以减少对人员的危害。

作业环境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

在同一种作业方式下,由于采用的物质、环境条件的不同,对人体的危害差别颇大。

一方面要识别危害因素的类型,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

另一方面要识别各危害因素的存在形态、分布特性、扩散特点、成份、浓度或强度等。

此外,还应分析危害因素产生及变化的原因,以便制定防护对策。

作业人员接触有害因素的频率或时间:

在生产方式类似,环境因素(物质)相同的条件下,职业危害因素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工人接触的时间。

劳动组织:

有些危害是由于劳动组织不合理引起的,如作业时间过长。

通过劳动组织还可了解职业危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情况,如接触尘毒的人群数量、性别特征、年龄结构、行为特征等。

职业卫生防护设施:

识别防护设施配置情况,是否配置有劳动卫生防护设备、实施通风、除尘、净化、噪声治理等;防护设施运行情况,如设备是否能正常运行,运行参数如何;防护效果,如集尘、防护罩是否完好有效,闸板是否灵活可靠无泄漏,净化效果、噪声消除、隔离是否有效等。

要发动群众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生产一线广大员工积极参与查隐患、找问题,不仅可使危险源辨识工作更加深入,同时还可使广大员工通过辨识受到培训和教育,为下一步运行奠定良好基础。

要克服“重安全、轻健康”的倾向,注意识别噪声、粉尘、烟气、辐射等给员工健康造成危害的危险因素。

要围绕本组织的产品作业活动逐道工序进行辨识,以防遗漏。

同时,不仅要识别正常情况,还要识别非正常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不利的环境因素等。

除辨识本组织的危险源外,还要辨识在本组织控制区域劳务供方、相关方和访问者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

四、危险源分类

1、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事故类型与第一类危险源

事故类型

危险物的产生、储存

危险物

物体打击

产生物体落下、抛出、破裂、飞散的设备、场所操作

落下、抛出、破裂、飞散的物体

车辆伤害

车辆,使车辆移动的牵引设备、坡道

运动的车辆

机械伤害

机械的驱动装置

机械的运动部分、人体

起重伤害

起重、提升机械

被吊起的重物

触电

电源装置

带电体、高跨步电压区域

灼烫

热源设备、加热设备、炉、灶、发热体

高温物体、高温物质

火灾

可燃物

火焰、烟气

高处坠落

高度差大的场所,人员借以升降的设备、装置

人体

坍塌

土石方工程的边坡、料堆、料仓、建筑物、构筑物

边坡土(岩)体、物料、建筑物、构筑物、载荷

冒顶片帮

矿山采掘空间的围岩体

565顶板、两帮围岩

放炮、火药爆炸

炸药

瓦斯爆炸

可燃性气体、可燃性粉尘

锅炉爆炸

锅炉

蒸汽

压力容器爆炸

压力容器

部容纳物

淹溺

江、河、湖、海、池塘、洪水、储水容器

中毒窒息

产生、储存、聚积有毒有害物质的装置、容器、场所

有毒有害物质

在生产、生活中,为了利用能量,让能量按照人们的意图在生产过程中流动、转换和做功,就必须采取屏蔽措施约束、限制能量,即必须控制危险源。

约束、限制能量的屏蔽应该能够可靠地控制能量,防止能量意外地释放。

然而,实际生产过程中绝对可靠的屏蔽措施并不存在。

在许多因素的复杂作用下,约束、限制能量的屏蔽措施可能失效,甚至可能被破坏而发生事故。

导致约束、限制能量屏蔽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它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

在安全工作中涉及人的因素问题时,有不安全行为和人失误。

不安全行为一般指明显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直接导致事故发生。

例如,不断开电源就带电修理电气线路等而发生触电事故等。

人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预定的标准。

例如,合错了开关使检修中的线路带电;误开阀门使有害气体泄放等。

不安全行为、人失误可能直接破坏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也可能造成物的因素问题,进而导致事故。

例如,超载起吊重物造成钢丝绳断裂,发生重物坠落事故。

物的因素问题可以概括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物的故障(或失效)。

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机械设备、物质等明显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状态。

例如没有防护装置的传动齿轮、裸露的带电体等。

在我国的安全管理实践中,往往把物的不安全状态称作隐患。

物的故障(或失效)是指机械设备、零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

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物的故障(或失效)可能直接使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失效而发生事故。

例如,电线绝缘损坏发生漏电;管路破裂使其中的有毒有害介质泄漏等。

有时一种物的故障可能导致另一种物的故障,最终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

例如,压力容器的泄压装置故障,使容器部介质压力上升,最终导致容器破裂。

物的因素问题有时会诱发人的因素问题;人的因素问题有时会造成物的因素问题,实际情况比较复杂。

环境因素主要指系统运行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照明、粉尘、通风换气、噪声和振动等物理环境,以及企业和社会的软环境。

不良的物理环境会引起物的因素问题或人的因素问题。

例如,潮湿的环境会加速金属腐蚀而降低结构或容器的强度;工作场所强烈的噪声影响人的情绪,分散人的注意力而发生人失误。

企业的管理制度、人际关系或社会环境影响人的心理,可能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为失误。

第二类危险源往往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它们出现的情况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第二类危险源出现得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

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

2、还可从一些广义的角度对危险源进行分类:

机械类、电气类、辐射类、物质类、火灾与爆炸类;

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和生理性、行为性、其他。

3、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也可列出一份问题的提示单,例如:

在平地上滑倒(跌倒);

人员从高处坠落;

工具、材料等从高处坠落;

头上空间不足;

与工具、材料等的手提/搬运有关的危险源;

与装配、试车、操作、维护、改型、修理和拆卸有关的装置、机械的危险源;

车辆危险源,包括场地运输和公路运输;

火灾和爆炸;

对员工的暴力行为;

可吸入的物质;

可伤害眼睛的物质或试剂;

可通过皮肤接触和吸收而造成伤害的物质;

可通过摄入(如通过口腔进入体)造成伤害的物质;

有害能量(如电、辐射、噪声、振动);

由于经常性的重复动作而造成的与工作有关的上肢损伤;

不适当的热环境,如过热;

照明度;

易滑、不平坦的场地或地面;

不适当的楼梯护栏或手栏;

合同方人员的活动。

五、风险评价

1、评价目的

识别生产中的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产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加强管理和个体防护等措施,遏止事故,避免人身伤害、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和工作环境破坏。

2、评价组织

公司成立风险评价领导小组

公司的各级管理人员应参与风险评价工作,岗位员工要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工作。

3、其它要求

﹙1﹚根据评价结果,确定重大风险,并制定落实风险控制措施。

﹙2﹚评价出的重大隐患项目,应建立档案和整改计划。

﹙3﹚风险评价的结果由各部门组织从业人员学习,掌握岗位和作业中存在的风险和控制措施。

﹙4﹚按照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风险评价的容。

五、控制

4、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的因素

﹙1﹚如果可能,完全消除危险源或风险,如用安全品取代危险品;

﹙2﹚如果不可能消除,应努力降低风险,如使用低压电;

﹙3﹚可能情况下,使工作适合于员工,如考虑员工的精神和体能等因素;

﹙4﹚利用技术进步,改善控制措施;

﹙5﹚保护每个工作人员的措施;

﹙6﹚将技术管理与程序控制结合起来;

﹙7﹚引入计划的诸如机构安全防护装置的维护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