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97974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怀疑与学问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怀疑与学问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怀疑与学问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怀疑与学问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怀疑与学问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怀疑与学问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怀疑与学问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怀疑与学问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怀疑与学问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怀疑与学问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怀疑与学问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怀疑与学问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怀疑与学问教学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怀疑与学问教学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怀疑与学问教学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怀疑与学问教学反思.docx

《怀疑与学问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怀疑与学问教学反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怀疑与学问教学反思.docx

怀疑与学问教学反思

怀疑与学问教学反思

这是怀疑与学问教学反思,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怀疑与学问教学反思第1篇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论点;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难点:

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古人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

因此特别喜欢考证。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

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

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

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这就是做学问。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思考题一:

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二:

分论点是什么?

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

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三:

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思考题四:

文章用了哪些议论方法?

  (此环节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三、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合作探究,考虑思考题的回答(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领会作者的观点,这一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由解读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形式加入学生的学习讨论过程中。

  四、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

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

第3、第4自然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这种证据有时又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这种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亦即怀疑;第5自然段扩展开来,又提出“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小论点。

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转到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在此环节中,尤其要注意鼓励学生。

此外,在评价时我们应采用多种方法,比如说让学生自评、互评等,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也更能投入到学习中去。

  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请学生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评出归纳准确、简洁的学生,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

  讨论并归纳: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d、戴震善问的.例子。

  ②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c、“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

  3、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并请同组互评,选出优秀的提纲板书。

  (这个步骤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理清思路。

  五、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

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论点、论据和文章结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二、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是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

试举出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例子。

  (学生分组讨论五分钟)

  师生交流:

  1、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

  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

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第4自然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

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2、课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

  第5自然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

“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事实论据比较容易理解,道理论据却往往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

因此,在分析道理论据时,我们要判断这个道理是否正确、合适,要将道理与有关事实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与论点之间的关系。

例如文中说: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这既是论证的过程,又是道理论据。

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和文中所举戴震的事例,就会觉得作者的这个道理论据不但与论点紧紧相扣,而且是很有说服力的。

  3、教师设疑:

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相机提出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多了解一些论证方法。

  明确:

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

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教师指出本文作为议论文,‘语言准确、精练。

请同学们划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2、全班交流。

例: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这句话中,、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议论文,也应重视语言的品味,这样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拓展迁移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

  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论述观点的能力。

我鼓励学生对事物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评论,课上学生演讲,让他们有了更多进行逻辑思维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水平能得到充实和提高。

  五、布置作业

  “怀疑”是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怀疑”。

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请以《也谈怀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怀疑与学问教学反思第2篇

教学目的:

1、把握论文知识。

2、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重点难点:

中考形式阅读,论点、论据、相关句子作用等。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准备:

  一、课文内容:

  1段:

“学者先要会疑。

  2段: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3段:

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4段:

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5段:

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6段:

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课文层次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

(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论点

  也可说成“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第二部分:

(3-5)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1)

  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二层(5)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分论点2)

  三、论证方法:

  1-2段):

引用论证,也属于道理论证。

  3段):

譬如,是举例论证;

  4段):

“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传说是举例论证。

  5段):

引用孟话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引用论证。

--道理论证。

  6段):

①句是过渡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⑤句道理论证;⑥句过渡句,启下的作用;

  ⑦-⑩句举例戴震、笛卡尔事例论证;⑩句后道理论证。

  四、板书表述:

  提出论点:

治学要有怀疑精神

  怀疑与学问分论点1:

消极方面(对传说、对书、学问要怀疑)

  分论点2:

积极方面(对新学说、新发明要创新)

  总之,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五、相关解析:

  1、开篇引名言有何作用?

  开篇两句引用既做论据又做论点,其作用是做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做论点领起全文。

是论证论点并提出中心论点,二者合一。

  2、不同事例的作用?

  3段譬如句:

论证传说不一定可靠,不能随便相信。

  4段:

  1)举“三皇”“五帝”“腐草为萤”的事例的作用?

  在于论证对于传说要善于怀疑,告诉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

  2)什么是怀疑精神?

  经过一番事前的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怀疑精神。

  3)我们怎样才能正确对待传说?

  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5段:

  1)引用孟子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何作用?

  在于论证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2)文中“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为什么不能调换词序?

  因为人有怀疑才可思考,有思考方可辨别,三个词语含有辨别事物的先后逻辑顺序关系,调整后就不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了。

  6段:

  1)列举戴震、笛卡尔事例的作用?

  在于论证不仅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更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②-⑤句与①句什么关系?

  是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用道理论证方法证明①句提出的论点。

  ②③句反面说理,④⑤正面说理。

  3)⑦⑧⑨与⑥、①句什么关系?

  ⑥句既是⑦⑧⑨句的小论点,又是①句的小论据。

  ⑦⑧⑨是⑥句的论据,直接证明⑥句,间接证明①句分论点2的。

  其中⑩和11句是正面论证,12句是反面论证。

  4)⑩句中“一切大学问家”的“一切”能否去掉?

为什么?

  不能删去。

因为“一切”包含所有的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有强调的作用。

  如果去掉丢失去了这种强调作用。

  5)⑩句中四个“常常”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不能调换。

因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个词的顺序是人们对过去学说进行怀疑的全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相符。

  6)本段有三个“这样”分别指代什么?

  第一个“这样”指代“对别人的话,不经过思考,都不打折扣的承认”

  第二、第三个“这样”指代“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7)最后一句中“学术”“文化”二词能不能调换?

为什么?

  不能,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文化”活动的一种,文中的顺序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之后就讲不通了(违背了事物的逻辑性)。

  8)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五、顾颉刚:

历史学家。

  教学过程:

读文至少两遍概括论点与分论点

  找出论据,并说明其作用相关问题补拾

怀疑与学问教学反思第3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

  2。

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的作用。

  3。

学习本文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彻周密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提出疑问,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

对于本文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

  情感态度:

  1。

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2。

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

重点: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2。

难点:

  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创造之的关系。

  四、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导语设计: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时候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了,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目的引用名人事例引发学生对怀疑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

  1。

作者简介(学生展示搜集到的作者资料,说不全由其他人来补充。

这也是对预习内容的检查)

  2。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示:

按照写了些什么?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去阅读。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掌握阅读一般议论文的方法,并提出质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敢于质疑的语文习惯。

从理清文本结构入手,尽量培养学生自己搜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在结构和基本内容整理后,提出问题。

  3。

讨论交流:

  ①我读出了什么?

②我还想知道什么?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的可能有本文的论点,分论点,论证的方法,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还想知道的如个别句子的含义,论据的作用。

有些段落读不懂,如最后一段等。

  (通过学生自由发言,呈现学生阅读结果,把握重点,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可能会参差不齐,但仍需板书到黑板上,体现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

  学生互相补充,教师指导解答。

补充重点、板书。

  4。

合作探究:

  ①解决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论证方法,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明确作者论述的思路。

  (通过采用三种方式,⑴小组讨论解答;⑵学生帮助解答;⑶老师指导学生解答。

直到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为止。

  ②围绕分层和“论证语言”两方面进行。

  

(1)讨论文章第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2)辨析第六段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否去掉,四个分句能否调换顺序。

(设计意图:

对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

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适当指点语言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加以体会。

  5课后总结。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高尔基曾经说过:

“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对于过去的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

“要批判地吸收”;邦达列夫(原苏联)曾经说过:

“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怀疑,在探索”。

书上说的,难道还要怀疑吗?

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呢

  6。

拓展延伸

  你一定有过不少怀疑的经历。

请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写一篇六百字左右的记叙文。

  7。

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中心论点:

  做学问“须疑”与“会疑”。

  分论点:

  1。

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

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证。

怀疑与学问教学反思第4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

找出引用的句子,研究它们的作用,领会引用的精要,与论点切合和引用后阐释等特点。

除了引用,本文还运用了哪些方法?

试举例说明。

分析:

本文引用古代大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

开头引用古代两位著名的大学问家的话,既用他俩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又作论据,颇具说服力。

程颐的“学者要先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两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

做学问要善于提出问题。

中间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阐释:

“这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引话十分精当,与该段的分论点十分切合。

除了道理论证,本文的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

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举了古书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

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戴震读《大学章句》敢于怀疑大儒朱表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学术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为大学问家,与他自幼读书就善疑好问分不开。

作者举例时,还能摆出自己的经验,如读书时该怎样怀疑与发问,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以启发和借鉴。

总之,用这些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证十分有说服力。

2.本文谈到要有怀疑精神,而《说谦虚》一文谈到要谦虚,两者之间有没有矛盾?

为什么?

分析:

“怀疑”与“谦虚”对于我们都需要,两者并不矛盾。

“怀疑”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求得真知而独立思考,“谦虚”是指应承认自己的知识的不足而渴求新知。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谦虚才能求知,而求知须经怀疑,以力求真知。

因此,两者都是我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所需要的:

我们既要有谦虚精神,又要有怀疑精神,这是唯物辩证法在治学观点上的应用。

3.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分析:

“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一、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二、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三、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四、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

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如: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的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

“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

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

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

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缘故呢?

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

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布置阅读思考题。

教师:

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

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