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萍论文定稿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05289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4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亚萍论文定稿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张亚萍论文定稿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张亚萍论文定稿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张亚萍论文定稿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张亚萍论文定稿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张亚萍论文定稿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张亚萍论文定稿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张亚萍论文定稿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张亚萍论文定稿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张亚萍论文定稿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张亚萍论文定稿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亚萍论文定稿2.docx

《张亚萍论文定稿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亚萍论文定稿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张亚萍论文定稿2.docx

张亚萍论文定稿2

编号:

1426160107

 

本科毕业论文

 

论村上春树小说的“卡夫卡式”艺术特色

——以《海边的卡夫卡》为例

 

院系:

文化传媒学院

姓名:

张亚萍

学号:

1026160107

专业:

汉语言文学(动漫文学方向)

年级:

2010级

指导教师:

王森

职称:

副教授

完成日期:

2014年5月

摘要

村上春树是现代日本乃至世界文坛上极具影响力的一位作家。

卡夫卡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表现主义大师,是用德语写作的奥地利作家。

村上春树的作品中呈现出了鲜明的“卡夫卡式”艺术特色,即超现实的怪诞、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无处不在的象征、浓烈的主观色彩,继承了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特立独行而又真实魔幻的艺术表现特色。

关键词:

怪诞;细节真实;象征;主观色彩

Abstract

HarukiMurakamiisthemostinfluentialwriteronmodernJapanandtheworldliterature.Kafkaisthetwentiethcentury'smostinfluentialexpressionistmasters,isAustrianwriterwritinginGerman.HarukiMurakami'sworksshowingadistinctive"Kafkaesque"artfeatures,namelysurrealgrotesque,absurddetailundertheframeworkofthereal,theubiquitoussymbolofstrongsubjective,inheritedtheexpressionistmastercardFukamaverickandtruemagicofartisticexpression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Grotesque;detailtrue;symbolic;subjective

 

目录

 

引言1

一、超现实的怪诞1

二、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2

三、无处不在的象征4

四、浓烈的主观色彩5

结语7

参考文献8

致谢9

 

引言

村上春树是现代日本乃至世界文坛上极具影响力的一位作家。

无论是村上本人还是其作品都极富魅力,吸引了不计其数的读者、批评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社会研究者的目光。

自《挪威的森林》引入以来,我国对村上作品的研究也逐渐全面起来。

相比其他国家对村上作品的研究,我国稍显滞后,具有更大的研究空间。

村上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道‘我在创作《海边的卡夫卡》时受到了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作品的影响’。

卡夫卡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表现主义大师,是用德语写作的奥地利作家[1]。

“卡夫卡式”指的是二十世纪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创造的艺术世界。

卡夫卡在思想方面接受了存在主义的学说,表现了人的孤独恐惧以及荒诞世界和异化主题,反映了世纪末情绪。

它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超现实的怪诞、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无处不在的象征、浓烈的主观色彩[2]。

村上春树的作品同样具有鲜明的卡夫卡式艺术特色,本文试图以此作为研究视点来探讨村上作品表现出的“卡夫卡式”艺术特色。

本文主要由正文和结语两个部分构成。

正文分为并列的四个部分即超现实的怪诞、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无处不在的象征、浓烈的主观色彩。

结语部分概括升华村上春树小说的卡夫卡式的艺术特色,以及他对历史、社会、当代国民心理的关注和思考。

一、超现实的怪诞

怪诞是20世纪文学思潮中极其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段,源自于音乐领域中的不和谐,现在指不可理喻、不合逻辑的事物[3]。

卡夫卡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怪诞之态,无论是从人物的塑造还是故事情节的安排上往往不合情理,无从解释。

那是一种抽象化的故事,凸显着整个世界的疏离感和陌生感。

在漫画式的故事中,社会成为一个无生命的机械,具有浓厚的寓言色彩。

在卡夫卡经典作品《审判》中,儿子因婚事顶撞了父亲,父亲竟然判决儿子去死,儿子竟然也执行了这个荒诞的判决。

荒诞之至!

与此同时村上的诸多作品如《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奇鸟形状录》《寻羊冒险记》中荒诞不经的情节,不合逻辑的时空交错,大量的隐喻和象征都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震撼。

在文本中,怪诞首先表现在作品的表现形式即二元叙事风格。

村上春树小说的故事框架往往是超现实的,采取双条线索的叙事策略。

一侧是虚幻的意识世界,一侧是现实的感官世界。

诸如甲村纪念图书馆和高知森林边缘的小屋。

其次是作品意象的荒诞性,具体表现在意象的抽象化、奇特感。

诸如中田老人口中爬出的大白虫子,天降蚂蝗。

在村上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怪诞之事也是非常之多。

猫讲人语、鱼自天降、集体失忆,文章中活灵的解释都使人瞠目结舌以及最后从中田口中爬出的白色怪物,无肉无骨无内脏无脑浆,刀砍不死,捶打不烂,刀一拔出,伤口恢复原状,怪物仍在往外爬,仿佛任何事情都不曾发生。

它显然是有意志的东西,或者说它唯有意志[4]!

文本是由现实和虚构两条线索,奇数偶数章节构成的。

从虚幻线索来看偶数章节讲战争时期女老师冈持节子带领孩子们上山采蘑菇,然而遭遇奇异的集体失眠事故。

之后,孩子们一个挨一个恢复知觉,身体无任何异样唯独失去昏迷前的一段记忆。

遗憾的是,从东京疏散来的名叫中田的男孩始终没有恢复正常,失去了读书识字的能力,忘记了亲人和自己的名字,成了彻头彻尾的空壳,行尸走肉般地过活大半辈子。

类似于交换条件,中田获得了与猫交流的能力,另外外界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显示奇迹。

在第六章中,出现了“人猫对话”。

这个部分在整个文本中占据不少篇幅。

在文本中作为人类的中田是智力不足的,然而作为猫却是以智者的姿态告诫中田帮助中田,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联想到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经典之作《我是猫》。

当中田老人遇到变态杀猫者琼尼沃克时,琼尼沃克的残忍手段勾起了中田心中暗藏的暴力,结束了这个杀手的性命。

从此中田的命运发生了变化,走出了浑浑噩噩的生存状态开始寻找命运的齿轮。

冥冥之中他前往四国,中途遇到了男孩星野,星野一路协助中田寻找入口石和目的地——甲村纪念图书馆。

最后,中田找到入口石和佐伯,帮助佐伯烧毁日记。

接着作为空壳的中田和佐伯死去,中田的体内出现了极具象征意味的白色怪物。

这部分的情节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寓言或者童话。

这里作者想要传达的是否是对历史的遮掩,对苦痛记忆的忘却大家莫衷一是。

文本中隐隐约约透漏出的现代暴力却无处不在,为我们人类现代文明危机的出现敲响了警钟。

二、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

荒诞是卡夫卡小说最显著特色,文本竭力描绘生活的本质即现实世界的荒诞不经与人们试图将一切变得合情合理之间的冲突。

小说家有效地使用荒诞这一艺术手法也正是因为他洞悉了荒诞之后的真实。

卡夫卡的作品通常散发出荒诞与真实、命运的必然与偶然、不安与执着、绝望与救赎、懦弱与顽强、内省与冲动的魔幻特质[5]。

作品中表现出的深刻荒诞性,换个角度来说也就是艺术的真实性。

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现象更加深刻地揭露出人们之间关系的本质和世界的不可知。

具体说来,卡夫卡作品中的主要事件是荒诞不经的,然而作为主要事件的辅助情节是令人信服的。

在经典作品《饥饿艺术家》中,主人公已经挨饿之至奄奄一息被人救起不仅得不到感谢反而兀自生气别人制止自己。

相当地莫名其妙啊,然而这种令人费解的情节比比皆是。

在《法的门前》中,卫士和下层衙役都对无缘无故被捕的被告表示同情,这般如此的小细节十分具体生动令人信服。

但是中心事件(需要法律和法官时)一旦出现,这个机器便土崩瓦解了。

总的来说,卡夫卡小说的荒诞和悖谬是建立在真实细节的基础之上的。

同样的艺术魅力也展现于村上春树的诸多作品中,尤其是《海边的卡夫卡》和《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

村上春树在一次采访中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

事情的真实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使人读起来感觉自然。

只要让人读起来感觉自然的作品就是写实主义[6]。

因此村上的文章中虽然显现出荒诞、魔幻色彩,然而故事的本质却是再真实不过的。

一句话,用荒诞隐喻真理。

正如村上一贯的风格,他在写作《海边的卡夫卡》时发挥着大胆离奇而又异乎寻常的想象力,用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历史和社会以及人们内心的关注。

荒诞性首先表现在他的作品的文体之上,即往往采用两条线索并行发展的叙事模式即平行结构,形成了“异界”和“现实”、“此岸与彼岸”、“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入口和出口”两个人物活动空间,相互之间形成映照互为补充。

这些作品在情节和结构上大都给人一种荒诞不经、不可捉摸的感觉,然而故事的细部却具体生动,令人信服,尤其是在异质空间之中人物感情的塑造,具有强烈仪式感的行为的展现方面,反映了人们最真实的心理状态。

具体说来,《海边的卡夫卡》这部作品无论在生存意义探寻、故事结构设置还是主题构建方面生动地呈现出以上特色。

文本一条虚拟线索、一条现实线索齐头并进相互融合,这是对日本传统文学结构的反叛与革新,也为自己的文学作品打上了“村上烙印”。

作为小说的主要情节之一的是少年卡夫卡独自行走在公园的时候突然晕倒并且失去记忆,醒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满身血迹。

更为奇怪的是在相同时刻远在东京的父亲被杀了。

而手刃虐猫狂琼尼沃克的中田意识里也是一片模糊,并且身上没有任何血迹。

这件事给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疑惑。

琼尼沃克是否和田村浩一是同一个人?

中田在此事件中担当什么样的角色?

少年卡夫卡是否真是应了父亲残酷的诅咒不成?

中田老人和少年卡夫卡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弗洛伊德在其经典著作《梦的解析》中提到了人类的恋母情结和仇父情结,为我们带来了意识之光。

文本中这些无意识的行为看似荒诞,却是人类真实的一面。

在文本中家人之间缺乏理解和信任,每个人都生活在深深的孤独之中。

文本中的荒诞是作者对整个现实世界的深刻准确的把握,在他试图表现这种荒诞时,真实也随之显现。

这样看来,用荒诞的故事反而更加容易接近事物的本质。

村上的作品中有很浓烈的魔幻色彩,这种荒诞和真实的相互融合散发出一种亦真亦幻,亦实亦虚的迷人魅力。

三、无处不在的象征

象征和隐喻是二十世纪现代文学中经常使用的表现手段。

卡夫卡通常采用象征的手法来传达他对社会关系的认知。

在经典作品《城堡》中,那个神秘莫测、时隐时现的城堡,对村民来说是一种不可捉摸不可抗拒的的权力巨魔,它象征着专制政权机器。

文中的城堡就近在眼前,然而主人公遭遇种种挫折却无法走到那里。

这或许暗示了专制统治者和普通民众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

在经典作品《审判》中K的被捕、无处申诉,以及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始终处于云雾之中。

文中的法庭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存在,它模模糊糊地散发出神秘色彩,然而它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左右人们的生死命运。

它隐喻为一种不可捉摸的异己力量。

同样象征手法的运用也是村上的拿手好戏。

在《海边的卡夫卡》开篇主人公田村卡夫卡对叫乌鸦的少年言听计从。

显然这位叫乌鸦的少年是一个象征性的存在,是文本中十五岁少年的先知,也是少年内心孤独与虚无的幻化。

这个人物形象贯穿整个故事,并且在后文影射着佐伯死去的的恋人卡夫卡君。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的名字“海边的卡夫卡”正好与文本中的一幅油画、一首歌曲不谋而合。

油画的内容是海边的少年望着远方,孤孤单单十分凄凉,谜一样的存在!

歌曲是少年时代的佐伯所作,内容相当晦涩,处处充满暗示,无一不是象征。

意象是象征表达过程中的基本单位。

谈及文本中的意象,井、森林、镜子的出现是最为频繁的。

村上的作品通常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结构或者活动空间,这几个意象往往成为连接现实和异界的第三空间。

田村卡夫卡对高知森林边缘由开始的恐惧到最后的留恋,体现了带有乌托邦性质的森林地带具有精神疗愈的功能。

最终森林成为了少年卡夫卡自身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表明了作者自身对自我内在世界的体认。

田村卡夫卡第一次来到森林中的小屋时“他觉得自己陷入了不知晓周围环境的物种——在黑暗中生息的物种——的军团的包围之中[7]”第一次尝试走进森林里时感觉森林里充满了危险,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卡夫卡认同了森林的氛围,“甚至开始对森林怀有发自内心的敬意和亲切感”田村卡夫卡第二次来到森林小屋是为了躲避警察的纠缠,后来在梦境式的状态下与佐伯、樱花交合,父亲对他的恶毒诅咒至此一一应验。

田村卡夫卡对自己的这一存在开始产生怀疑,种种努力终成幻影。

他心灰意冷决定销毁自己,进入充满危险的森林内部,试图寻找牵扯自己命运的无形力量,发现森林的核心地带是死寂虚无的场所,时间和记忆都是无足轻重的。

田村卡夫卡看到了死去了的佐伯并且在她的劝导下离开森林重返现实世界。

这片森林成为桥接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第三空间,是少年体味成长的重要环节。

在文本中关于metaphor(隐喻)有这样几句话引人注意“俄狄浦斯王不是因其怠惰和愚蠢、而恰恰是因其勇敢与正直才给他带来了悲剧,于是这里边产生了无法回避的irony。

”“在某种情况下无可救赎,不过irony使人变深变大,而这成为通过更高境界的救赎的入口,在那里可以找到普遍的希望。

世界万物都是metaphor,不是任何人都实际上杀父奸母,我们是通过metaphor这个装置接受irony,加深扩大自己。

”与此同时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认为,原型可以是意象、象征、主题、情节、人物,也可以是结构单位,只要它们在作品中反复出现。

文中少年卡夫卡君被母亲抛弃不知所踪,被父亲三番五次地诅咒,预言他将来弑父然后和姐姐、母亲交合。

他憎怕父亲,更害怕那糟糕的预言。

因此一声不吭地做着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然后逃离东京前往人地两生的四国。

机缘巧合落脚于甲村纪念图书馆,卡夫卡相继与佐伯和樱花在梦境中发生了关系,而这两个人一个像其母,一个像其姐。

俄狄浦斯情节、希腊戏剧、卡桑德拉预言、《源氏物语》中的“活灵”。

正如文本所说的万事万物无一不是metaphor。

少年卡夫卡就好似古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一样,即使做出了种种努力和尝试最终还是未能逃脱悲剧命运。

在《海边的卡夫卡》的偶数章节中,二战时期的少年中田因为遭到教师冈持节子的暴力结果失去了生命力,化作一具空壳存在。

中田死后口中爬出了一条白色大虫,实际上暗示着历史暴力的延续。

琼尼沃克虐猫、老人手刃琼尼沃克、少年卡夫卡弑父等等现代暴力无处不在。

每个人无论是小孩还是成年人都背负着深深的孤独和忧伤。

因此作者是把二战对日本造成的阴影作为大背景,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大胆离奇的情节来反映战后国民的社会生活和心理状态,是站在民族的高度来对反思本国文化。

四、浓烈的主观色彩

创作艺术的过程也就是表现作者内心世界的过程,然而卡夫卡在其作品中通常不会直接表达他的见解。

他通常描绘外界冲击自己内心的幻象,着重传达自己形而上的精神体验,探索和整理自己的潜意识和瞬间直觉。

在卡夫卡的小说中每个故事都是一场荒诞的梦幻,逻辑混乱,不合情理。

这和他个人看待世界和人心的个人化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往往摄取现实世界的局部景象然后输入到内心 ,经过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加工 ,转变为艺术的真实 ,然后用艺术手法把它推向外部广阔的现实世界 ,最后形成了反映内心世界的“对应世界”。

卡夫卡所看到的外部世界都是源自他内心的需要,因此他眼中的现实世界充满了浓烈的主观色彩。

另外,他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极度主观和盲目,造成了现实世界的断裂和扭曲。

除此之外,在卡夫卡作品中,主人公约瑟夫、K、Karl都是作者Kafka名字的一部分,而且作品充满着浓厚的自传色彩。

卡夫卡作品中的主观倾向可见一斑。

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的序言中这样说道,“田村卡夫卡君是以极端的形式将我们十五岁时实际体验和经历过的事情作为故事承揽下来。

文本是通过十五岁少年的眼睛来描绘这样一个世界,田村卡夫卡君是我自身又是您自身。

”这也是作者的用意所在,是这个文本存在的意义。

在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卡夫卡在中文里有“可不可”之意,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暧昧态度。

这种不确定显示了故事各方面的复杂性,与此同时也影射出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

另外,在日语中卡夫卡有“乌鸦”的意思,与文中反复出现的“叫乌鸦的少年”不谋而合,暗示了他们本是一人。

从文本中可以看出“叫乌鸦的少年”是虚幻的存在,是田村卡夫卡君的一部分。

文本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此说来,出东京时也好像下雨来着。

我在想各种地方下的雨:

下在森林中的雨,下在海面上的雨,下在高速公路上的雨,下在图书馆上的雨,下在世界边缘的雨。

”“我还没弄明白活着的意义”“看画,听风的声音。

”雨是什么?

风是什么?

也许是成长过程中时光的流逝,也许是作者心中虚无的发酵,是乱七八糟经过过滤后的清流。

村上把它们喻之为风、雨,暗示它们稍纵即逝。

村上把写作看成是一种自我疗愈的方式,写作之后便可获得一丝精神的解脱,也即“一觉醒来时,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

”新的尾声,新的自我。

主人公带着新的眼光去看待整个世界,他自身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某种角度来说,主人公完成了蜕变,在境界齿轮圈上扩大了一轮,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外界事物。

同样地对于村上春树来说,文学的创作过程也是他不断探索自我的过程,是一场在其自身内部的旅行,作者不断挖掘自己的潜意识并确定其含义。

“森林、井、地洞”是村上经常用到的意象,暗示自己的内部世界,这个世界具有母性的包容力,治愈着主人公的各种创伤。

村上小说中多呈现出:

迷失——寻找——迷失。

主人公往往先是逃离现实,奔赴异界在那里获得某种启示,心灵获得解放后,以新的姿态返回现实。

这个寻找过程的意义之于整个生命历程来说是非凡的。

村上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任何人在一生当中都在寻找一个宝贵的东西,但能够找到的人并不多,即使他幸运地找到了,实际上找到的东西在很多时候也受到致命的毁损。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继续寻找不止。

因为若不这样做,生之意义本身便不复存在[8]。

即:

高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一边,努力维护自己的精神世界,为自己留下一片芳草地。

有一段艾伦希赫评论卡夫卡的话恰好也适合村上,“由于拒绝求助于某些令人生疑的外在的理念王国,他被迫把眼光投向自身,并在自己内省世界里寻找艺术的源泉。

在某种意义上,所有剩留给他的就是去讲述他自己的状况,实实在在地把自己变为艺术[9]。

”村上是一个内心极大丰富的个体,这位智者用音乐、旅行、文学、绘画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相比纷繁琐碎的外部世界,村上更加善于居住于自己的内心世界,认可并发掘无限丰富的心灵世界。

村上是日本众多中青年中的一个,他对自我的探索和挖掘,也反映了日本当代国民的心理状态。

结语

通过对村上春树小说“卡夫卡式”艺术特色的研究,我们对于村上的作品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但是对于卡夫卡艺术特色的探究深度上,我做的还未精到,缺乏更为深刻的研究和见解,因此我认为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不仅仅要学习前辈的研究成果,而且要努力寻找更多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可以更加系统深刻地探讨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1]林妙聃.从《海边的卡夫卡》看村上春树与卡夫卡的异同[J].天津师范学院学报,2010.(8):

36

[2]葛桂录.《外国文学学习指南》[M].宁夏: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65.

[3]杨森,邓亚晔.《1Q84》的后现代性[J].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2012.(7):

91

[4]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M].上海:

译文出版社,2007:

498

[5]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M].上海:

译文出版社,2007:

P2

[6]魏大海.《村上小说的异质特色》[J].当代外国文学,2005:

92

[7]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M].上海:

译文出版社,2007(7)

[8]张丹,孙继强.《村上春树作品中荒诞背后的人性文化》[J].外国文学研究,2012:

154.

[9]林妙聃.从《海边的卡夫卡》看村上春树与卡夫卡的异同[J].天津师范学院学报,2010.(8):

38

[10]耿海霞.村上文学研究在中国(1989—2009)[D].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2010.

 

致谢

正是在这春花烂漫的美好五月,我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

这个漫长的过程十分辛苦然而又非常的充实。

我不得不翻阅大量的期刊和论文来加深我对文本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并且延伸到更深更广的领域。

常言道,饮水思源。

王森老师对我的指导功不可没。

他深入浅出的指导使我原本非常凌乱,随意的论文结构更加合理,文本思路更加清晰,内容更加思辨,弥补了很多疏漏。

大学四年遇到的老师不少,最喜欢的就是王森老师。

非常幸运他成为我的指导教师。

在这草长莺飞的美丽季节,对您道一声感谢!

道一声珍重!

四年的时光已经逝去,千言万语只能化作“谢谢”这两个汉字。

最后,向所有在学习上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其他师友,表示最大的感谢和尊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