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复习.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5905511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复习.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复习.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复习.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复习.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复习.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复习.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复习.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复习.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复习.doc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复习.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复习.doc

2009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复习

漳浦三中高三历史备课组

热点一、金融危机与经济全球化

一、热点背景:

1、2008年9月15日,拥有158年历史的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向法庭提交破产保护申请。

伴随着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被美国银行的收购,AIG依靠政府的救援勉力维持,曾经不可一世的华尔街金融巨头纷纷倒下,美国股市也不断创下近来新低。

全球股市迎来仅次于“9·11”的黑色星期一。

从表面上看,是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但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却不仅仅局限于美国。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系统性金融危机,其本质上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信用危机与信用衍生品危机。

次贷危机引发信贷危机,衍生危机拖累全球经济。

2、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美国华盛顿国家建筑博物馆举行。

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通力合作 共度时艰》的重要讲话。

二、知识梳理:

(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市场的形成、新航路的开辟、三次工业科技革命)

 1.经济全球化历程

 2.新航路的开辟是经济全球化历程中的一个重点,复习中要加以注意.

 3.要懂得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最终动力.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更是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二)、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

 (三)、经济格局演变下的大国关系

 (四)、中国的对外交往和全球化进程的关系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已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概况与影响、两次工业革命比较的角度进行了考查。

2009年复习备考,应特别注意从三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中国未能把握住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机遇的原因,当今努力把握机遇,以积极的姿态顺应经济全球化几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热点二、历史性的会晤与台湾问题

一、热点背景:

1、2008年11月3日-7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七十四人的代表团访问了台湾,广受世界瞩目的历史性会晤----“陈江会”于11月4日胜利举行,并签署了航运、货运、海运、食品安全多项协议。

陈云林与海基会会长江丙坤共同出席了两岸互赠珍稀动植物记者会,大陆赠送的是除了大熊猫“团团”、“圆圆”外,还有珙桐树,而台湾方面赠送的是长鬃山羊和梅花鹿。

2、2008年5月27日-30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访问了大陆。

吴伯雄在南京拜谒了中山陵,并挥毫题词“天下为公,人民最大”。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吴伯雄举行了会谈。

二、知识梳理:

1、.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明确宣布要武力解放台湾,但由于条件不成熟而未能实现。

195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表示了“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但未能推行。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方针。

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就台湾问题发表九点声明,系统地阐明了我们对台的方针政策。

1982年1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这一构想促进了两岸经贸、文化等关系的发展。

在此指导下,中英、中葡政府分别签署了关于香港、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也为实现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即“江八点”精辟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就两岸关系、推动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

综上所述,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基础。

我国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2.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何在?

海峡两岸一定能实现统一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⑴.主要障碍:

①.台独势力的阻扰和破坏。

台湾当局的“两国论”和民进党的“公投”、“制宪”、“国号简称”等活动,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蓄意挑衅,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绊脚石;

②.美国政府对中国内政的肆意干涉。

美国政府经常违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在台湾问题上设置障碍,制造麻烦,如对台出售先进武器,允许台独过境等;美国不希望中国统一和强大,希望中国保持分裂状态,以便从中渔利;

⑵.统一的依据:

(有利因素)

①.根本保证:

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②.人心所向:

结束台湾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③.历史依据: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实略);

④.国际法依据:

《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建交公报等国际文献关于台湾问题的原则;

⑤.政策保证:

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理论;

⑥.榜样借鉴:

港澳回归,并保持了繁荣,提供了榜样和借鉴;

三、十七届三中全会与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一、热点背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

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三、知识梳理:

1、历代中央政府(特别是汉、唐、元、明、清初)推行的促农发展的措施、作用和历史启示。

(1)春秋:

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

秦国商鞅奖励耕战,生产棉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3)西汉:

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励农耕。

(4)东汉:

光武帝九次下达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的三十税一。

(5)三国:

曹魏实行屯田,重视保护农桑;魏建国后继续重视农业和兴修水利;蜀汉诸葛亮实施减轻赋税,奖励农耕的政策。

(6)北魏:

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和租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7)唐朝:

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唐玄宗前期大力发展生产,精简官吏裁汰冗员。

(8)北宋:

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作物交流;

(9)明朝:

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推广植棉等;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如玉米、甘薯等);

(10)清初:

鼓励垦荒;康熙帝实行更名田;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2、历代农具的发明、改进,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

(1)历代农具的发明、引进和推广:

①先秦:

商周仅有少量青铜农具;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②秦汉:

铁器在秦朝时传到珠江流域,汉朝时又传到西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法已传到珠江流域;

③魏晋南北朝:

曹魏马钧发明翻车;西北嘉峪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④唐朝:

创制曲辕犁、筒车等农业工具;

(2)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

①先秦:

半坡种粟、麻;河姆渡种植水稻;西周时农作物种类增多,包括后世大多数农作物都有种植。

②两汉:

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东汉时已有双季稻;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

③魏晋南北朝:

江南地区农作物品种增多,产量提高,三吴地区最为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称我们在重要的粮产区。

北方的河西走廊、辽东等边疆地区得到开发,茶树种植推广。

④唐朝:

圩田种植高产水稻,江南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两年三熟制在南方推广,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外来作物莴苣、菠菜等得到种植。

⑤宋元:

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到江淮地区;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植扩大。

棉花种植遍及南北。

⑥明朝:

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广泛种植;江南大力发展双季稻,岭南出现三季稻。

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等引入我国。

⑦清朝:

棉花、蚕桑、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3、土地制度

类型: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即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国有制(如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

演变:

①井田制:

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②秦国商鞅变法:

“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③王田制:

新朝王莽实行,把全国土地改称王田,不许买卖;

④屯田制:

分军屯、民屯两种;

⑤均田制:

北魏孝文帝颁布实行,隋朝及唐朝前期继续推行。

4、垦荒的利与弊、经验与教训。

(1)利:

耕地面积的扩大,保证了农业的正常有序的发展,促进人口的增殖;

(2)弊:

过度开垦,造成自然植被的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

5、以农立国的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倾斜。

统治者为什么重视农业?

因为农业的发展:

(1)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其规律为:

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

农业发展→治民→治国。

(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3)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4)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如西汉武帝用兵匈奴,如没有西汉前期农业的发展,钱粮的充足是不可想象的。

6、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土地纲领的内容、评价和比较(尤其需要注意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提出的土地政策及政策提出的背景及结果影响)

(1)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制定《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强烈愿望,但这只是空想,平均主义思想在当时无法实施;

(2)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采用“平均地权”的办法解决土地问题,不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说明资产阶级不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3)中国共产党:

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开展以“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路线的土地革命;

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采取“双减双交”政策;

③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

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④建国初期,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保护富农阶级的土改运动,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⑤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即土地改革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建国后我国农业发展状况的曲折过程及其原因。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

1950年实行的土改,实质是农民个体所有制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7~1966年):

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由此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60年中央开始在农村纠“左”,对内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又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3)十年“文革”(1966~1976年):

由于过分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后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4)改革开放以来(1979年至今):

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

热点四、中美关系

一、热点背景:

1、2009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从1979年1月1日起两国正式建交,至2009年整整30周年了。

这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2、2009年12月4日上午,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开幕,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作为两国元首的特别代表共同主持对话。

 

3、中美两国首脑承诺要共同应对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

4、美国总统选举于2008年11月4日落幕。

奥巴马赢得338张选举人票,远远超过当选所需的270张。

麦凯恩仅获163张。

奥巴马赢得6200多万张选民选票,总数过半,麦凯恩获5500多万张选票。

民主党候选人贝拉克·奥巴马以巨大优势击败共和党对手约翰·麦凯恩,历史性地当选美国首名非洲裔总统,成为美国第44任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他将于2009年1月20日就任第56届总统。

奥巴马随后在芝加哥向支持者发表讲话,承诺与共和党合作,为美国带来变革。

二、知识梳理:

1、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

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

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

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

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因忙于美西战争而错失时机。

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在承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

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在中国的代理人。

"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

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年)跃居第一位。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人战争。

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

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

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

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

1949年新申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道路,一波三折。

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

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进行收缩。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

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

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

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热点五、中俄关系

一、热点背景:

1、2008年是中俄签定《尼布楚条约》320周年。

 (发生于公元1689年)

2、2008年8月28日电,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八次会议在杜尚别举行,中国与俄罗斯等与会国元首共同签署并发表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杜尚别宣言》。

3、2008年7月17号到8月5号期间,有1000名来自四川、陕西和甘肃灾区的中小学生前往俄罗斯的6家儿童疗养中心度假疗养,此举在两国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反响。

这1000名中小学生将成为中俄友谊的传播者和中俄友好事业的接班人。

4、中国和俄罗斯都是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中俄自1996年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政治互信不断加深,经贸合作逐步扩大,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作日益密切。

5、中俄两国于2008年10月14日在黑瞎子岛举行“中俄界碑揭牌仪式”,这标志着中俄长达四千三百多公里的边界线将全部确定。

黑瞎子岛位于中俄边界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中国又称抚远三角洲。

该岛地处中国最东端金鸡版图上鸡冠位置,由银龙岛、黑瞎子岛、明月岛等三个岛系组成,面积约327平方公里,相当于四个香港岛,是珍宝岛的500倍。

自1929年中东铁路事件后,黑瞎子岛一直由前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控制。

根据2004年10月14日签署的《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

银龙岛归中国所有;黑瞎子岛一分为二,靠近哈巴的一部分归俄罗斯所有。

二、知识梳理:

(1)从古代史上,利用清军入关之际,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之地,康熙帝两次派兵在雅克萨挫败俄军,最后迫使俄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解决了东段边界问题。

(2)近代史上,一贯伪装友好,借机攫取权益,掠夺中国的领土面积最多。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

20世纪30年代,扶植王明占据中央领导地位,对中国革命进行过度干预,造成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被迫进行长征);“二战”后期,与美英推行大国强权政治,签订雅尔塔秘密协定。

(4)新中国成立后,10月2日,前苏联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新中国在政治上采取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经济上苏联帮助我国设计和建造一百多个大中型工程项目,对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60年以后,中苏关系开始恶化,经历了30年的紧张对峙后重新走向缓和与睦邻友好,直到80年代中苏关系才改善。

说明:

中俄关系中的三大友好迹象:

一是边界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二是俄尊重我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

三是俄在人权问题上不同反对我国的其它国家唱一个调子,在西藏问题上不赞成西方用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热点六、中法关系

一、热点背景:

中方宣布推迟中欧领导人的会晤。

法国总统萨科齐在2008年11月13日表示,将会在12月6日出访波兰的时候会见达赖。

鉴于这种情况,中方不得不于11月27日宣布推迟中欧领导人的会晤。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27日表示:

“涉藏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

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达赖以任何名义在国际上从事分裂中国的活动,坚决反对外国领导人以任何形式同达赖进行接触。

这一立场是明确的、一贯的,也是坚定的。

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在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问题上,中方均做出了必要的反应。

”秦刚还表示:

“第11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何时能够举行,取决于目前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的法方何时采取切实措施,为会晤创造必要良好的条件和气氛。

二、知识梳理:

1、复习重点:

⑴注意中国与法国历史上几次思想文化现象的比较,(中国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明末清初反封建民主思想、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法国的启蒙思想)特别是中法文化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例如:

儒家思想对启蒙思想就产生深刻影响;启蒙思想对中国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运动产生一定作用。

⑵由中法建交而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环境;新中国在不同时期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及其原因;戴高乐将军在二战时期的活动等。

⑶关注法德在各时期强大的原因及相应的外交政策的演变,注意到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处理外交事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法、德在历史上强大之后,都曾有统一欧洲的行动,而今日欧盟的形成与扩展,更说明了当今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2、知识要点:

(1)中国近现代史:

①法国是侵华较早且较为凶恶的敌人。

继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之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黄埔条约》,不仅获得了英国、美国在前面已经获得了权益,而且还获得了在通商五口岸自由传教的权利。

②法国与英国一起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掠夺了中国更多的权益,如获得大量赔款、新开放了十一个口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内地传教游历经商、军舰在长江各口岸巡查贸易等特权。

③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法国加强了对我国西南地区的侵略,最终演变成了一场长达两年之久的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通过《中法新约》,法国势力侵入中国的西南地区。

④瓜分狂潮中,法国强租了广州湾。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法国积极参与,后通过《辛丑条约》,使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⑤新中国成立后,法国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开创了中法交往的新篇章。

(2)世界近现代史:

①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作家拉伯雷《巨人传》;

②启蒙运动时期:

法国成为运动的中心,出现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百科全书派等政治学说。

③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时期:

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反封建措施,拿破仑的对内对外措施。

④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

克里米亚战争与法国欧陆霸主地位恢复,普法战争与法国欧陆霸主地位丧失,欧洲国际格局重大变化。

⑤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

法国成为国际工运中心与巴黎公社革命爆发;法德矛盾发展与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一战爆发;30年代推行绥靖政策自取灭亡。

⑥二战中戴高乐将军领导自由法国运动,盟军在法国实施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⑦战后与英美苏分区占领德国领土;接受马歇尔计划,恢复经济;加入北约组织;加入欧共体,与西德一起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热点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热点背景:

十七大报告指出: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

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

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知识梳理:

1、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概念:

中国西部地区通常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等十个省(市、区)。

2、实施中部崛起战略:

概念:

中部地区是指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河北、山西七省

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概念: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4、长三角:

概况:

长三角包括上海和隶属江苏、浙江的15个地级以上城市,即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扬州、泰州、南通和浙江的杭州、宁波、舟山、湖州、嘉兴、绍兴。

因20世纪90年代初浦东开发,15市迅速集结为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活力四射的一支劲旅,成为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区域。

5、珠三角和泛珠三角:

(1)概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