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20167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课资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备课资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备课资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备课资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备课资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备课资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备课资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备课资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备课资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备课资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备课资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备课资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备课资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备课资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备课资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备课资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备课资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备课资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备课资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备课资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课资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ocx

《备课资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课资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备课资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ocx

备课资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②把握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有成就有失误,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③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创设新情境与谈话分析法,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②通过资料搜集、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②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

【重点难点】

重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及人民公社

难点: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教师最后进行引导和评析。

整个课堂形成一种师生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的场景

【板书设计】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2、一五计划:

重点与三大改造

二、探索与失误

1、探索

中共八大   国民经济调整  周恩来对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2、失误

大跃进和人民化社化运动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文革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

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人口庞大这样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没有一个政府能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也说:

共产党军事上:

可以打一百分(100分),政治上:

可以打八十分(80分),经济上:

只能是零分(0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而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却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

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本部分分为两个阶段,即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建设时期。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

师: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状况如何?

生:

严峻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除东北三省外,全国主要铁路干线几乎没有一条可以全线通车,公路、海运严重堵塞。

师:

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生:

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

师:

面对着这种情况,中共害怕了吗?

结果如何?

生:

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仅用三年的时间,1952年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工农业生产还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完成恢复;

师:

恢复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生: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

1953-1957,内容包括方针和三大改造

师:

中共实行一五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生:

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师:

一五计划期间,中共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为什么?

生:

第一,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重工业基础薄弱;第二,当时国防建设的需要,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敌视中国,对中国实行军事包围和军事威胁。

第三,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速度都较快,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济,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学习苏联)。

第四,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师:

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生: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师:

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集在这里?

生:

⑴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都分布在东北地区

⑵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

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此外,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

师:

主要的意义是什么?

生: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师:

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从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为什么要这么做?

生:

⑴土地改革后造成了广泛的小农经济,不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还带来了新的贫富分化和新的剥削现象;⑵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严重阻碍工业化的发展,尤其是粮食问题特别严重;⑶中共理论上的缺陷和中共的阶级本质;⑷受苏联的影响

师:

基本途径和方式有哪些?

生:

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师:

主要影响是什么?

生: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促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师:

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生:

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师:

存在什么问题?

生:

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否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在生产关系变革上远远脱离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在经济体制上,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经济,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以至取消了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

在公有制经济的管理方面,过分集中和平均主义突出,妨碍了生产发展

【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从革命性质来看:

三大改造前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2)从经济基础来看:

三大改造前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以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3)从生产关系来看:

三大改造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国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种剥削关系;三大改造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总之,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

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劳动分配制度上,基本上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在阶级关系上,消灭了剥削阶级。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二、   探索与失误

师:

中共已经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按照这种模式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既然有榜样和现成的经验可以利用,为什么还要探索?

生:

⑴中国国情与苏联不同。

⑵苏联二十大不仅使国际上出现了不利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局面,而且导致对苏联模式迷信的破除。

师:

从1956年到1976年,中共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生:

1956年中共八大  20世纪60年代初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文革”中周恩来和邓小平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师:

我们把这些都称为有益的探索,为什么?

生:

正确认识国情;出现错误及时纠正;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师:

在这个时期中共又出现了哪些失误?

生: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文化大革命

师: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出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如何评价?

生:

主要原因:

⑴由于全党和全体人民对迅速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强烈要求,造成了一个过热的社会氛围;⑵由于党和政府在前一阶段的经济工作中连续取得了骄人成绩,以致许多领导人产生了骄傲情绪和轻视经济工作的态度

    评价:

⑴主观愿望上讲,它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无可厚非。

但从科学的角度讲,多快好省同时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⑵从客观效果上讲,催生了“左”倾经济思想和盲动的经济行为,直接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师:

阅读课本P52,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分析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

⑴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国情认识不足,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⑵片面追求先进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其思想根源在于片面理解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师:

1959-1961年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

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⑵自然灾害严重;⑶苏联撕毁协议,加剧了经济困难

 

【合作探究】  P52【学思之窗】分析当时人们是以怎样的精神面貌来进行建设的?

你对这样的炼钢运动有什么看法?

解题关键:

了解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和当时人们希望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急迫心情。

思路引领:

回忆学习过程中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历史背景的介绍和分析。

(1)在当时全国上下一致迫切要求加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社会氛围下,在前一阶段一五计划经济工作中取得了骄人成就而兴奋不已的情绪下,人们一方面是以一种热火朝天、忘我的精神面貌,一方面又是以一种急于求成、不顾代价的心情投入到大规模经济建设中的。

(2)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但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合作探究】   关于二十年(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失误的原因及教训

(1)失误的原因

①历史传统的影响。

中国封建专制存在时间长,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党的机体,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易出现盲目服从;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一直用阶级斗争学说来指导革命,用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问题,难以很快转变观念。

②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

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需要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

③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想尽可能纯洁革命队伍。

④国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峙尖锐,国际局势紧张,使我党领导人加速建设社会主义以便对抗资本主义。

(2)经验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协调好人的主观能力性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

④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要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

⑤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⑥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⑦借鉴它国先进的经验

 

【本课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经过短短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一五计划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极为高涨,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向秀丽等人就是杰出的代表。

这一时期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虽一再出现过"左"的趋向和错误,在建设事业上也曾出现过重大损失和曲折;但是在另一方面,符合中国国情正确的趋向、理论、方针、政策,也在探索、形成和发展着,并在一个时期内居主流地位。

它们有力地引导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事业中进行着有益的探索,积累着经验,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在不断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制定或采取一系列的正确决策和措施,为以后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教学素材】

“大跃进”运动的启示

如果一种体制造成了全党全国的事情只依靠一个脑袋去思考,所有人最终都得听从一个人的指示,那么,悲剧就一定会发生。

“大跃进”的悲剧就是这样发生的。

先是毛泽东批评“反冒进”,全党和全国也就跟着大批“左”倾保守思想;接着毛泽东提出15年赶上或超过英国(在钢产量方面),中央就正式向全国人民宣布15年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的口号,由此揭开了“大跃进”的序幕;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接着在北京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就将其正式确定为总路线,“大跃进”运动随之在全国开展起来;此后毛泽东又将15年赶上或超过英国的提法改为3~5年,有的领导同志便趁机附和为两年就可以超过英国,“一天等于20年”的口号随之风靡全国;毛泽东视察河南新乡县时提出:

“还是办人民公社好。

”公社化运动便在各地迅速开展起来,“一平二调”、财产归公、大办食堂等一系列荒唐事就在人民公社这面红旗下轰轰烈烈地发生了;毛泽东要求1958年的钢铁产量比1957年翻一番,全国就集中人力、物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奋斗,出现了9千万人参加炼钢的大会战;毛泽东要求破除迷信,敢想敢干,《人民日报》就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各地报的粮食亩产量从几千斤上升到几万斤,再升到几十万斤;当毛泽东察觉到“大跃进”运动暴露出的问题,提出纠“左”时,全党也跟着进行纠“左”;但当庐山会议彭德怀上书,毛泽东又把纠“左”扭为批右,全党又跟着大批右倾,随后重新掀起新的“大跃进”高潮,这一次新高潮使国民经济雪上加霜;直到问题严重得不能再严重、农村人口已出现大批死亡的情况下,毛泽东才醒悟过来,领导全党正式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但同时继续肯定“大跃进”的伟大成绩。

由此可以看出,“大跃进”运动从开始到结束,实际上一直由毛泽东个人主宰着,随毛泽东思想的变化而变化。

当然也有过一些不同意见,但一旦毛泽东明确表示了态度,不同意见便销声匿迹。

坚持异议较为激烈者像彭德怀等人则干脆被打倒了事。

最终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党内到党外、从领导到普通群众都必须紧跟一个人的思维、听从一个人的声音、按照一个人的指示去做的局面。

真正达到了相信一个人“相信到迷信的程度”,服从一个人“服从到盲目的程度”,悲剧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如果一种体制造成普通民众丧失了最起码的对谋生方式的选择权利时,那么悲剧就一定会发生。

和其他权利相比,选择谋生方式的权利是民众最为起码的权利。

如果一个人连选择谋生方式(当然以不危害他人和社会为限度)的权利都没有,那其他的经济和政治权利就更谈不上了。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中,普通民众实际上就丧失了这种权利。

那时公社社员“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其行动、劳动和生活的权利完全由公社控制,根本不可能有选择谋生方式的自由。

离开公社谋生更没有可能,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离开公社一是很难找到谋生之道;二是离开公社就意味着成了黑人,很难找到安身的地方。

而丧失了选择谋生方式的权利,实际上也就等于把生存的权利交了出去,“大跃进”运动带来几千万人的非正常死亡就是非常典型的证明。

如果一种体制造成所有的官员眼睛都盯着上级,只为上级负责不为民众负责,那么悲剧就一定会发生。

由上而下、高度集中的体制必然造成各级官员的眼睛都盯着上级,因为下级官员的权力来自上级,工作的好坏也主要由上级来评价,在这种情况下,下级官员势必把为上级负责摆在第一位。

为上级负责包括两层意思:

一层是上级的部署和精神要贯彻落实好;二层是上级的意图和喜好要体察好,这两层缺一不可。

在这个前提下,才会考虑下级和民众的问题,至于考虑得多少,那就取决于这个官员本身的素质和觉悟了。

有的官员可以根本不顾及民众,但所有的官员都把对上级负责看得非常之重。

在上级意图和民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绝大多数官员选择的是牺牲民众利益来迎合上级,区别只在于有的官员牺牲得多一些,有的官员牺牲得少一些,但即使是最好的官员也做不到一点都不牺牲。

“大跃进”运动的悲剧之所以会发生,一方面是由于这场运动本质上是违背民众意愿和伤害民众利益的运动,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在上级意图和民众利益发生冲突时,各级官员都一致采取了迎合上级而牺牲民众利益的做法。

而且大部分官员竭尽全力、甚至不遗余力地迎合上级,才导致卫星数字满天飞,你能吹,我比你更能吹,以至于发展到毫无廉耻的“狂想、狂说和狂做”的地步,而倒霉的是亿万老百姓。

如果一种体制能够用总结经验教训的方法,把所有的过错包括灾难都能轻轻抹平的话,那么悲剧就必然会再次发生。

一般来说,由于人们不可能不犯错误,总结经验教训为少犯错误或避免犯大错误,是必要的。

但总结经验教训只是一种思想反思活动,它既无补于已发生的过错,对犯错误者也没有任何制约性。

有的因主观过错给人民造成很大痛苦,实际上已经不是错误而是灾难了。

像“大跃进”运动这样的错误,不但造成国民经济的大倒退,而且造成几千万人的非正常死亡,仅仅总结经验教训就够了吗?

况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连教训也不愿真正地总结,反而把触及教训的人教训了下去。

然后在文字上用轻轻的几句话把错误抹平了,但既然能这样轻轻地抹平,就必然会再次重重地发生。

果然,几年之后灾难便又一次降临,而且又是一次因主要领导人的错误导致的灾难,名字叫做“文化大革命”。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开展的运动。

关于在农村建立“大社”的思想,早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中已初见萌芽。

1956年完成了高级合作化,每社平均200户左右。

1957年冬和1958年春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又出现了联队、联社。

毛泽东考虑到当时农业生产建设的需要,觉得需要办大社。

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会后,各地农村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有的地方出现了“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和“人民公社”。

1958年7月1日,《红旗》杂志第3期《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一文中第一次在报刊中提到“人民公社”的名字。

8月6日,毛泽东视察河南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时说“人民公社名字好”。

9日,毛泽东在与山东领导谈话时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并指出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

谈话在报纸上发表后,各地掀起办人民公社热潮。

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决议》下达后,全国迅速形成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热潮。

到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农户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但后期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后,中央开始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

1961年,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进一步明确了在现阶段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克服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东来顺饭店完成公私合营

东来顺饭庄1903年诞生,创始人丁德山兄弟。

在解放前的近半个世纪里,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东来顺历尽艰难,几度兴衰。

东来顺的长足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

1955年,东来顺成功地实现了公私合资。

从此,东来顺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力量更加雄厚。

东来顺饭庄不仅成为普通民众品尝清真风味佳肴的场所,同时还经常承担党和国家领导人宴请外国元首、政要的任务,并为国家开展外交活动和增进与世界人民的友谊做出过不小和贡献。

七千人大会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

参加会议共有七千余人,通常称为七千人大会。

毛泽东在大会上作长篇讲话,中心内容是讲民主集中制,强调党内党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让群众讲话。

并带头作了自我批评。

  会议给全党以鼓舞,在动员全党为战胜困难而团结奋斗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对“大跃进”以来,党在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没有从根本上加以认识和总结,因而也就不可能得到彻底纠正。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伟大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

改革开放的含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分析方法,探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观点阐述

问题探究

深刻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对所有制、经济管理体制和分配方式的改革措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企业自主权、企业所有权、经济管理体制

运用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情景再现

历史对比

问题分析

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提出;十四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议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结合经济常识,利用对比的方法,探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概念理解

问题分析

专题讨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

 

【重点难点】

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教学方法】

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放映影片和图片资料,把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设计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依据课改精神,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学生为本,目的明确,环环相扣。

”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引导学生尝试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主体、新颖、互动、实践”的教学理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文革对国民经济造成怎样的破坏?

虽然文革结束了,但是对文革后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探索,还要经过一个复杂和艰苦的过程。

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一起来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探索,最终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

【讲述内容】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师:

召开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生: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的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1978年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同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它的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

【合作探究】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然而,当时的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却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目的:

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性质:

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结果:

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意义: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师: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

(集体朗读P54)

师:

主要意义是什么?

生:

(集体朗读P54)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