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果园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52347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10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沙县果园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长沙县果园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长沙县果园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长沙县果园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长沙县果园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长沙县果园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长沙县果园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长沙县果园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长沙县果园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长沙县果园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长沙县果园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长沙县果园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长沙县果园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长沙县果园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长沙县果园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长沙县果园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长沙县果园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长沙县果园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长沙县果园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长沙县果园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沙县果园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

《长沙县果园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沙县果园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长沙县果园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

长沙县果园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果园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现状概括

第二章城镇发展分析

第三章规划总则

第四章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第五章镇区总体布局

第六章道路交通规划

第七章镇区绿地系统与空间景观规划

第八章市政设施规划

第九章镇区环保和环卫规划

第一十章综合防灾规划

第一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第一十二章土地使用强度规划

第一十三章规划实施意见

 

第一章现状概括

一、区位条件

果园镇地处长沙县境北部偏东。

东接春华镇,西界安沙镇,南抵黄花镇,北连路口镇。

距县城星沙31公里,距长沙市35公里。

南北长12.5公里,东西长10.5公里。

二、自然特征

果园镇属亚热带温润地区,春夏之间雨量集中,秋冬多旱,暑热期长,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为17℃左右,最高气温40.6℃,最低气温-9.5℃,全年以西北风为主。

果园镇三面环山,地势东高西低。

境内东、北、西三面多丘陵,中部沿河地势平坦,为垸区,其中万亩垸一个,千亩垸三个,百亩垸四个。

果园镇主要的地表水系为金井河和捞刀河,其中金井河起讫地点为金江坝到台田咀,区间长度9公里,河道宽度60米,浅滩4个,台地高出枯水位高度6米。

捞刀河起讫地点为花果村至台田咀区间长度为8公里,河道宽度80米,浅滩3个,台地高出枯水位高度6米。

三、历史沿革

果园镇清代属长沙县锦绣都,国民30年属花果乡,1950年分为果园、大河、云泉3乡。

1958年属中苏友好公社,1961年名为果园公社,1984年改为果园乡,1994年撤区改镇,1995年5月长沙县撤区并乡建镇时,保持原建制镇。

四、行政区划

果园镇镇域总面积69.8平方公里。

2004年并村后,划分为双河村、花果村、田汉村、古楼新村、新明村、红花村,金江新村7个行政村以及大河、杨泗庙两个社区。

共77个村民小组,6588户,镇域总人口2.4万人。

五、社会经济发展

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85972万元,第一产业产值8493万元,第二产业产值66667万元,第三产业产值10812万元,2003年农业总产值百分比为11.3%。

工业总产值百分比为76.4%,三次产业结构为11.3:

76.4:

12.4。

 

第二章城镇发展目标

一、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发展现状

果园镇2004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1696万元,增长8%,其中农业总产值9041万元,产值增长6%。

工业总产值72655万元。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92万元,增长15%。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17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8元。

2.社会发展现状

截止2003年底,镇域现状总人口为24301人,其中农业人口22889人,非农业人口为1412人,外来暂住一年以上人口969人,外出一年以上人口1323人。

城镇人口3437人,城市化水平14%。

二、发展优劣势分析

1.发展优势

(1)区位与交通优势:

果园镇位于长沙县北部分偏东,仅距离长沙县城31公里市区35公里。

又处在长沙县“一心三片”中的经济核心区的东北部,可分别依托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宋水线、瞿麻线与107国道和S207(黄金大道)相连接。

为发展工贸型小城镇具备了有利条件。

(2)自然条件与资源优势:

果园镇属亚热带温润地区,具有大陆性季风性湿润气候的特点,雨量充沛、河塘密布。

果园镇三面环山,地势东高西低。

境内东、南、北三面多丘陵,西部沿河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肥沃,发展空间大。

环境质量好,污染度低。

(3)历史和人文优势:

果园镇是著名戏剧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作者田汉的家乡。

原黄金村现已改名田汉村并建有田汉遗址。

杨泗庙社区发现一东汉时期的古墓群占地800亩,现以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劳动力十分充足:

果园镇现有劳动力总数为12584人,占农业人口的51.37%。

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人力资源。

(5)政策和投资环境优势:

政府工作紧紧围绕“领跑中西部、进军五十强”的战略目标,以不断优化环境和招商引资为手段,积极扶持农业发展,调优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强镇域经济势力,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随着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和周边建设对镇区的影响,投资环境越来越好,在引进企业、招商引资利用外资方面具备了优越的投资环境和竞争力。

2、发展劣势

(1)城镇以农业人口为主,有一定技术、创新的人才缺乏,与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尚不适应,是制约城镇发展动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利于镇域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

(2)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原有乡镇企业没有成为工业发展的新动力,虽然发展很快,但其粗放式经济模式决定了其在短期范围内不具备很好的竞争力。

(3)企业闲置资产较多,招商引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3、应对策略

总体策略:

依托环境,保持特色,调整产业结构,以工业化为动力,以科技化为手段,以城镇化为突破口。

⑴强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积极引进对环境质量要求高无污染的一类工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对质量低劣、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安全无保障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

⑵大力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强化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培育订单农业,扩大优势农业出口。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民的带动能力。

⑶以旅游业与城镇特色中心区为手段,推进三产业发展,接轨城市旅游产业,构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服务业,带动果园镇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利用果园镇独特的区位和自然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⑷加大城镇建设力度,提升城镇品位。

以城镇分区为导向,以城镇道路开发等基础设施为手段,以城镇中心区、特色住宅区、生态绿地、工业园区等建设为契机,强化城镇功能,推进城镇品味的提高。

⑸加大环境治理,推进社会进步。

以整治老区环境为重点,加强镇容环境综合治理;以整治灌溉与排渍渠道为重点,加强河道的综合治理力度,还果园镇以山青水秀;以绿化工程为载体,立足山环水绕的地理特征,实施街头绿化、渠道绿化和山体绿化,增加城镇绿化量,提高绿地率。

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全镇国内生产总值(按2003年当年现行价计算)预测:

2010年85972(1+10%)7=167645.4万元

2020年167645.4(1+11%)10=476112.9万元

2.社会发展目标

加快人口聚集,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全发展。

确定2010年全镇规划人口为2.95万人,城镇人口0.9万人,城市化水平30.5%2020年全镇规划人口为3.6万人,城镇人口1.8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0%。

3.产业结构目标

继续优化经济结构,根据本地生态资源优势,巩固发展第一产业,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并利用前二者的带动作用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为第一、二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使三者进入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预计至2020年果园镇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将达到15:

55:

30。

四、城镇发展战略

1.全面实施“以工强镇、以贸促镇、以游富镇、以教兴镇”的战略,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包括对外公路、环镇公路及城镇内部道路等),改善城镇集散运输条件,增强辐射功能。

2.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加快科技兴镇步伐,增加科技投入,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强势产业,培植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规模企业,争创一批拥有高技术含量、高效益的名牌产品。

3.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继续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努力培育具有果园特色和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按照“特色+规模+优势”结构取向,着眼于市场化的商品农业、区域化的特色农业,不断扩大主导产业规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并以龙头企业来带动整个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4.以旅游业与城镇特色中心区为手段,推进三产业发展,接轨城市旅游产业,构建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服务业,带动果园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利用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业,为果园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5.加大环境治理,推进社会进步。

以整治老城区环境为重点,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治理;以整治园区环境为重点,加强金井、捞刀河道的综合治理力度,保持全镇山青水秀;以绿化工程为载体,立足山环水绕的地理特征,实施街头绿化、河岸绿化和山体绿化,增加城镇绿化量,提高绿地率。

第三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依据

法律

1、1989.1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1998.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1989.1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行政法规

1、1992.6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2、1993.6国务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条件》

地方法规

1、《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

2、《湖南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国家、行业标准

1、GB50188-93建设部《村镇规划标准》

2、GBJ137-90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3、JTJ001-97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4、GB3095-96国家环保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5、GHZB1-9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6、GB8978-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7、GB50201-94建设部、水利部《防洪标准》

8、CNJ1-82公安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镇消防站布局与技术装备配备标准》

9、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相关规划或文件

1、《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

2、《长沙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3、《长沙县道路交通规划》

4、果园镇政府委托的相关要求

二、规划指导思想

1、规划建设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

2、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3、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强调其积聚性和发挥服务功能。

4、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通过政策指导和规范化,推动小城镇建设。

5、坚持适度标准,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

6、保护耕地,集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优化人居环境。

7、保护文物古迹与自然景观,形成风貌特色。

三、规划期限

根据《湖南省村镇规划编制办法》,以及长沙县宏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制定的期限,并考虑与《长沙县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年》衔接,确定本次规划期限为:

近期:

2005~2010年,期限5年;

远期:

2011~2020年,期限10年。

远景至2020年以后。

四、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分为二个层次:

镇域体系规划:

包括果园镇全部行政管辖区域范围,北接路口,西至安沙,东抵春华,西接黄花,南北长12.5公里,东西长10.5公里,总面积69.8平方公里,涉及两个社区7个行政村,177个村民小组,6588户共计24301人。

镇区总体规划:

指具体进行城镇建设用地布局,以及城镇建设用地平衡的范围界线,也包括镇区周围非镇属建设用地,以及与之密切联系的河流等。

本次镇区规划范围为:

北至金井河,南到古楼工业区,西抵原镇水管站,东至原大河学校,总的规划控制面积3.52平方公里。

重点对镇区各项建设用地进行布局和功能组织,选定合适的规划控制指标,制定规划实施步骤和措施,同时配套各项工程规划。

 

第四章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一、现状概括

果园镇截止2003年底,镇域现状总人口为24301人,其中农业人口22889人,非农业人口为1412人,外来暂住一年以上人口969人,外出一年以上人口1323人。

城镇人口3437人,城市化水平14%。

二、镇域人口规模与城市化水平预测

(1)、镇域人口现状(Q0)

截止2003年底,镇域现状总人口为24301人,其中农业人口22889人,非农业人口为1412人,外来暂住一年以上人口969人,外出一年以上人口1323人。

城镇人口3437人,城市化水平14%。

(2)、常住(户籍)人口年综合增长率(K)

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再者,因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影响,沿海和西部的开发力度要高于其他地区,急需大量的的外来务工人员。

根据果园镇近十年来人口统计资料分析,外出劳动力越来越多,导致镇域常住人口数产生不规则的波动。

但随着果园镇城镇建设和招商力度的加强,很多企业将落户果园,现有的企业通过体制转换和技术改造后,也将不断壮大,必将吸引本镇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种田、务工两不误的良好模式。

因此,结合《长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及长沙县县域体系规划规定,本次规划确定至2010年以前和2010-2020年内常住(户籍)人口年综合增长率(K)分别取8‰和7‰

果园镇历年人口情况一览表

表2

年份

总人口

(人)

户籍非农业

人口(人)

户籍农业

人口(人)

外来暂住一年

以上人口(人)

外出一年

以上人口(人)

1994

22933

192

23234

198

691

1995

22789

184

23148

191

734

1996

22669

191

23028

180

730

1997

22278

195

22716

171

750

1998

22473

201

22804

169

701

1999

22369

210

22705

143

680

2000

22440

204

22618

338

720

2001

22389

210

22660

437

918

2002

22648

234

22755

962

1303

2003

22978

443

22889

969

1323

(3)、暂住一年以上人口数(C)

九十年代,果园镇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为镇域的工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规划期内,果园镇将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环境,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企业招商引资力度三方面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这些将增加在城市化过程中对新增人口的吸引力。

规划充分考虑果园镇的发展趋势,确定暂住一年以上人口数C值2010年取6000人,2020年取11000人。

(4)、镇域总人口预测(Q)

2010年:

Q1=Q0(1+K)n+C

=22009×(1+8‰)7+6000

=29271(人)

2020年:

Q2=Q1(1+K)n+C

=23271×(1+7‰)10+11000

=35952(人)

为使人口规模略具弹性,确定2010年全镇规划人口为2.95万人,2020年全镇规划人口为3.6万人。

三、城镇人口预测

城镇人口为城镇实际居住人口,包括建成区内的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暂住一年上以上的人口。

依据果园镇国民经济统计,2003年全镇总人口为24301人,其中城镇人口为3437人,城镇化水平为14%。

规划将通过剩余劳动力转化分析并用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的原理进一步分析和预测果园镇2020年的城镇人口。

(1)、城镇农业人口预测

考虑历年人口变化的实际情况,2003年至2020年果园镇农业人口主要以自然增长为主,农业人口自然增长率取4‰,则至2020年果园镇农业人口为:

全镇2020年末农业人口×自然增长率

=22889×(1+4‰)17

=24496人

果园镇现有劳动力总数为12584人,占农业人口的51.37%。

预测到2020年,劳动力占农业人口比重为45%,则劳动力为24496×45%=11023人。

全镇现有耕地20424亩、园地1495亩、山林地51750亩、鱼塘1458亩,规划拟定每个劳动力负担5亩耕地、或100亩林地、或20亩园地、或20亩鱼塘,果园镇需农业劳动力为:

20424÷5+51750÷100+1495÷20+1458÷20=4751(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为:

11023-4751=6272人。

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去向有三个方面:

一是进入县城、集镇居住,从事城镇工商经营;二是劳务跨行政区输出;三是村组驻地从事二、三产业。

规划预计进入县城居住工作的人占10%,进入建制镇居住的占60%,在村组驻地从事二、三产业的占10%,跨行政输出的占20%。

则2020年则剩余劳动力

转换为本镇城镇人口的人为:

6272×0.6%=3764(人)。

再考虑带眷系数1.5,则镇域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为:

3764×1.5=5646(人)。

根据人口年递增率,确定近期到2010年农业人口转换为城镇人口的人数为:

5646÷17×7=2325(人)。

(2)、城镇户籍非农业人口预测

现状果园镇非农业人口为443人,规划确定近期非农业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5‰,远期为6.0‰,则至2010年城镇户籍非农业人口为:

443×(1+6.5‰)7=464(人)

至2020年果园镇城镇户籍非农业人口为:

464×(1+6.0‰)10=492(人)

(3)、城镇暂住一年以上人口预测

随着果园镇城镇建设的发展和工业企业的引进,势必吸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在城镇建成区经商和务工,预计到2010年新增人口为6000人,到2020年新增人口为11000人。

2010年城镇人口为:

2325+464+6000=10789人,考虑弹性发展,计0.9万人。

2020年城镇人口为:

5646+492+11000=17138人,考虑弹性发展,计1.8万人。

四、城镇化水平预测

1、现状城镇化水平

2003年,集镇内总人口3437人,占全镇人口的14%,其中户籍非农业人口443人,占全镇总人口的1.93%。

因此,果园镇现状实际城市化水平是14%。

2、城镇化水平预测

中国城市化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水平已从1990年的18.96%提高到2003年的37%。

据预测,在今后30-50年内,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将以年平均1%速度增长,中部为0.7%,西部为0.5%。

根据《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预测,至2015年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为45-50%,而根据《长沙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到2020年长沙县城市化水平要达到75%。

城镇化水平提高主要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城镇人口,同时吸引外来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2010年城镇化水平为:

9000÷29500=30.5%。

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

18000÷36000=50%

五、规划宏观指导原则

(1)人本主义原则:

充分里利用现代文明成果,强调人文关怀,因地制宜建立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和谐的人居环境,构筑具有一定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的小城镇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模式。

(2)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综合、长期、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区域协同、城乡协调发展原则:

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战略指导下,谋求产业发展、人口分布、居民点建设、基础设施布点、生态环境改善的城乡有机整体,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达成城市与乡村共生共荣、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4)因地制宜原则:

小城镇地区差异大,发展条件不同,要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强化地域特色,采用适宜技术,走特色发展之路。

(5)市场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原则:

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充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对城镇公益设施实现政府的有效调控,保证小城镇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

六、规划性质与职能

本次规划果园镇性质定位为:

依托县城核心经济区以及省会长沙市经济圈,以高效农业和农用汽车制造为主导积极发展旅游商贸易等第三产业的工贸型小城镇。

根据《长沙县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果园镇在县域城镇体系中的职能定位为:

以高效农业和农用汽车制造为主的一般建制镇。

在此定位基础上,本次规划将镇域村镇划分为三个职能层次:

中心镇区(杨泗庙社区、大河社区)、中心村(金江新村、田汉村、古楼新村)、基层村,各自定位如下:

中心镇区发展定位:

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科技、产业中心;镇区规划用地规模为3.52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规模2.16平方公里,人口1.8万。

中心村发展定位:

镇域范围有一定规模的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行政村,是该村范围与周边村的社会服务中心,配备中心村的公共服务设施,为农业生产服务。

基层村发展定位:

镇域特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服务中心,配备基层村的公共服务设施,为村域范围内的农业生产服务

七、村镇体系结构

城镇是一定地域内第二、第三产业的主要载体,也是相应区域的政治、文化、科技、教育、金融等各项功能的综合积聚中心。

城镇体系的发展,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组织、领导和促进的作用,对社会文明的起着推动作用。

如何协调好村镇中心的建设将直接关系到镇域经济的发展。

村镇体系结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体系职能结构、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

1、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根据《长沙县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果园镇在县域城镇体系中的职能定位为:

以高效农业和农用汽车制造为主的一般建制镇。

在此定位基础上,本次规划将镇域村镇划分为三个职能层次:

中心镇区(杨泗庙社区、大河社区)、中心村(黄金村、金江新村、古楼新村)、基层村(红花村、双河村、花果村、新明村),各自定位如下:

第一级:

中心镇区——杨泗庙社区是原果园镇的中心镇区,也是果园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为全镇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商业服务及为农业生产相配套的服务设施。

大河社区作为大河居委会所在地,是村镇企业的生产据点;商品交换、集市贸易的场地;交通运输的枢纽。

本次规划将大河社区所辖范围纳入城镇建设用地,由中心镇区统一对其进行集中安置和管理。

第二级:

中心村——规划中心村有三个,即田汉村、金江新村、古楼新村是村镇中从事农业、家庭副业和工业生产活动的较大居民点,拥有为本村和附近村庄服务的一些基本的服务设施。

第三级:

基层村——规划基层村四个红花村、花果村、双河村、新明村均为村镇中从事农业和家庭副业生产活动最基本的居民点,基本没有生活福利设施。

2、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村镇按三个等级进行规划,形成“一镇三村”的等级结构,重点对中心镇区进行强化和调整。

中心镇区(杨泗庙社区、大河社区),规划用地规模为3.52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规模2.1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8万人。

二级为中心村(田汉村、金江新村、古楼新村),其中古楼其中古楼新村规划用地规模0.8平方公里人口0.85万人;作为果园镇村镇企业的生产据点,集市贸易的场所和镇域南部的居住生活集中点。

田汉村和金江新村分别作为果园镇镇域东部和北部的居住生活集中点,人口分别为0.3万和0.25万人;其余村为基层村。

 

规划村镇体系结构一览表(2020年)

职能层次

村镇名称

人口规模

(万人)

规划居民点

人口规模(人)

主要经济职能引导

中心镇

杨泗庙社区

大河社区

1.8

18000

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

科技中心

中心村

 

田汉村

0.3

2000

高效农业、旅游业

金江村

0.25

1800

生态、经济林业

古楼新村

0.85

8500

工业、高新技术产业

基层村

花果村

0.12

1200

高效农业

红花村

0.1

1000

农业生产、养殖业

新明村

0.1

1000

生态林业

双河村

0.08

800

生态林业、旅游业

合计

3.6

34300

3、空间布局结构规划

规划确定形成以中心镇为中心,中心村为次中心,瞿麻线、宋水线两条公路交通线作为村镇发展轴线的空间形态,形成核心放射状的发展格局。

即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强化中心城镇的地位,全方位带动全镇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城镇经济在大区域中的地位。

八、村镇产业结构布局规划

果园镇的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