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52590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

1、出现的原因:

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物质基础

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

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的活跃,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思想文化上:

学在民间,私学出现——舆论阵地

2、派别:

道、儒、墨、法

3、意义:

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②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

2、过程:

孔子——仁与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仁政、民本思想、性本善

荀子——仁义、以德服人、性恶论、法治、天行有常。

3、影响: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①政治大一统的需要;②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③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崇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3、过程:

思想: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

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

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4、结果:

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要点补充]1、太学的兴办,打破了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

以思想统一实现政治统一

三、宋明理学

(一)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

(1)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2)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比较尖锐(3)宋代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二)宋朝的程朱理学

1.北宋:

(1)代表:

程颢、程颐

(2)思想: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2.南宋:

(1)代表:

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

(2)著作:

《四书章句集注》

(3)思想:

理气论心性论

(4)影响——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

3、评价:

①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三)明朝王阳明的心学

1.背景

(1)封建社会衰落,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

(2)程朱理学官方化和成为科举教材以后,功利逐渐掩盖了学术应有的探究精神。

(3)佛教(特别是禅宗)思想的影响。

2、代表人物

南宋陆九渊首创“心学”,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守仁)大大发展了心学。

3、内容:

(1)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2)求“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发明本心”,不须格物致知。

(3)核心是“致良知”。

人天生就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不必外求,只在克服私欲,唤醒良知便能成为圣贤。

(性善论、仁爱,主动、发奋)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相同内容:

(1)主体思想内容相同,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属儒家学派。

(2)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3)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相同影响:

(4)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5)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6)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四、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1、李贽的代表作:

《焚书》《藏书》

2、思想主张

⑴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提出童心学说

⑵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⑶诗文:

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

3、评价

⑴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

⑵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

⑶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二)三位进步的思想家

1、共同的生活背景:

政治: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根源)

思想:

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

经历:

都参加了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

2、主张:

⑴相同主张:

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经济上:

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

思想上: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⑵不同主张:

1)黄宗羲:

①最精彩之处——批判君主专制②具体制度——限制君权的主张③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

2)顾炎武:

①批判君主专制②提出“众治”的主张③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3)王夫之:

①政治思想:

循天下之公②哲学思想:

唯物观点

3、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1)是明末清初反理学的儒家思想代表。

(2)他们提倡“经世致用”的务实革新、求真求是的学风和“经世”爱国的优良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他们掀起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思想解放的洪流,具有进步性。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2)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一金文一篆书一隶书一草书—楷书—行书。

其中,隶书和楷书是正式书体,行书和草书是辅助字体。

◆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人们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

(2)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隋唐时期:

书法发展到了新的高峰。

代表:

草书:

张旭、怀素

楷书: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创立欧体、颜体和柳体(“颜筋柳骨”)。

北宋:

个性化,平民化。

代表: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专题五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希腊地理环境与城帮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1.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

2.殖民活动、海外贸易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形成古希腊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观念,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社会条件;

3.小国寡民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的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权利,君主专制始终发展不起来;

4.城邦公民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是民主政治产生的人文因素。

(二)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过程:

1、奠定基础——梭伦改革(BC6C初)

①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

②内容:

a、经济上:

颁布“解负令”——使受贵族盘剥而沦为债务奴隶的人重获自由;

实行一系列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措施。

b、政治上:

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四个等级;由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③评价:

a、历史局限性:

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第四等级不享有基本参政权利,这种中立政策实际上不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

b、历史进步性:

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伯里克利时代)

民主政治的表现:

(1)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2)“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

①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②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3)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按时参加国家的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1、历史进步性(得)

(1)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是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的极为健全的民主制度。

(2)雅典民主政治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历史局限性(失)

(1)就其民主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的,众多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2)就其性质而言,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3)当城邦政治日益复杂化的时候,这种民主极有可能失去效力,而沦为不讲是非原则的暴民政治。

(4)历史事实证明,雅典的衰落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造成的。

二、罗马法

(一)罗马法的内容:

1、《十二铜表法》:

⑴背景:

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十人委员会制定,镌刻在12块铜牌上发表。

⑵内容:

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

⑶意义:

是古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罗马法的起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但它是以往罗马法的汇编,其中搀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

2、公民法:

①内容:

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

公民法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

②作用:

是共和国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极大的激发和调动了公民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为罗马的扩张提供了强大动力

3、万民法:

①内容:

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②作用:

较好的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巩固了罗马政权,推动了罗马社会的发展;提高了官吏的办事效率和规范了他们的从政行为;裁决了大量的商业纠纷,保护了正当的商业利益;调节了人际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

(二)罗马法的意义:

1、对当时的罗马而言:

(1)随着罗马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

各种法规的及时制定和有效执行,提高了国家各级官吏的办事效率,规范了他们的从政行为;

(2)保护了正当的商业利益,同时还调节了债务、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减轻了社会各阶层的紧张程度;

(3)有利于罗马社会的长治久安。

2、对后世而言:

(1)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罗马法又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3)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拓展:

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

三、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前提条件:

1、经济基础:

古希腊奴隶制经济工商业的兴起和繁荣

2、政治条件:

雅典奴隶制城邦形成和发展,民主政治活跃

3、人才结构:

各地学者云集雅典城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概况:

1、智者学派:

“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突出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要看它是否对有利和符合人性。

2、苏格拉底对人价值阐述①注重伦理道德问题②知德合一③反对过激民主政治

(三)历史意义:

1、智者运动是人类自我意识第一次觉醒;2、是西方人文思想的滥觞;3、反对奴隶制具有突出进步性。

近代部分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和宗教改革(16~17世纪)

1.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

(1)原因:

①14世纪意大利经济繁荣,首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新兴资产阶级为自身利益,需要创造一种新文化,冲破天主教的思想束缚。

③意大利保存了古希腊罗马的大量文化遗产,为新文化的出现提供了依托。

④意大利政治分裂状态,没有文化专制,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成为学者、艺术家汇集的地方。

(2)实质:

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3)核心:

人文主义,即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提倡追求自由,鼓励冒险;崇尚理性,提倡科学,追求知识。

(4)成就:

时期

领域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地位

最早

文学

但丁

《神曲》

跨世纪诗人

早期

文学

彼特拉克

《歌集》

提出“人学”对抗“神学”,人文主义之父

文学

薄伽丘

《十日谈》

肯定人的尊严与价值,反对封建等级观念

(5)意义:

①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促使了宗教改革的出现。

③为启蒙运动的兴起准备了思想条件。

④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西欧宗教改革——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1)背景: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的束缚。

②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天主教内部酝酿出变革思潮。

③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使天主教会与人们矛盾的加深。

(2)马丁·路德发动的宗教改革

序幕:

1517年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宣称基督徒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否定赎罪券的功效。

思想核心:

信仰上帝便可得救(核心);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以婚配和还俗;《圣经》高于教士和教皇;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和教皇。

成效:

改革后创立的新教“路德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3)宗教改革的扩展:

受德国宗教改革的影响,瑞士、法国、英国等国纷纷进行宗教改革,出现了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教。

(4)宗教改革的影响:

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

二、启蒙运动——欧洲历史上第二次解放运动

1.背景:

①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②封建专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资产阶级提出反对专制制度的要求;③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为人们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新的依据。

2.性质:

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3.主要内容:

启蒙思想家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等思想,以取代封建专制和等级思想,反对宗教的思想体系。

其思想核心是理性主义。

4.进程:

17世纪兴起于英国,18世纪在法国发展到高潮,后来由法国扩展到欧洲大陆。

5.主要思想家和学说

国家

人物

代表作

主要观点

备注

法国

伏尔泰

主张君主立宪制;倡导生而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否定天主教会。

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其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巨大影响。

孟德

斯鸠

《论法的精神》

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其核心是权利相互的“制约和平衡”。

其学说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卢梭

《社会契约论》

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认为人的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是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德意志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认为人是一切发展过程的最终价值取向。

主张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反对暴力革命

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6.启蒙思想的影响

①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②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③启蒙运动首先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④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

⑤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

专题十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⑴背景:

封建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⑵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⑶影响: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洋务运动

⑴背景:

面临内忧外患⑵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⑶时期:

19世纪60-90年代⑷代表人物:

中央:

奕訢,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⑸活动:

①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②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③筹划海防④创办新式学堂⑹影响:

①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②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③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⑴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②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③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⑵产生: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

东南沿海地区;代表企业:

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短暂春天

(1)原因:

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主要行业:

纺织业、面粉业。

(3)著名实业家:

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4)为什么是“短暂”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5)意义: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2、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1)原因:

①全国的基本统一。

②国民政府推出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表现:

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3、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1)原因:

沦陷区:

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

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

(2)表现:

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

4、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1)原因:

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2)表现: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三、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拓展:

1、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⑴不利因素:

①先天不足;

②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③后天畸形;(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大部分是轻工业)

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⑵有利因素:

①西方列强的侵略,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2、认识

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⑵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原因:

客观原因:

十月革命影响,传来马克思主义

主观原因:

前期的思想启蒙和解放,新文化运动阵营分野,左派阵营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2概况

●旗帜:

社会主义思潮代表:

李大钊

1、新文化运动后期(1917年以后)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第一位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人是李大钊。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2、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措施:

创办刊物,发表文章;成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翻译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论战即"问题"与"主义"之争;举行"五一劳动节"纪念活动;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的宣传马克思主义。

3、影响:

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准备!

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工人阶级接受马克思主义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

上海、北京、长沙…

二、马克思主义者形成:

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7.23

中共“一大”:

1921.7.23组织上建党中共“二大”1922.7思想建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要点补充]

1、问题与主义之争:

实质:

资产阶级改良思想与无产阶级革命思想较量

2、新文化运动与法国启蒙运动的异同

(1)同:

都是本国一次空前深刻的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启发人们去追求真理,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

(2)异:

A.法国启蒙运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中国新文化运动只是借西方之矛戳中国封建之盾,未来得及消化,所以对中西文明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倾向。

B.前期新文化闯将不像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那样号召人们用革命手段改造现实社会,与当时政治斗争、群众运动相脱离,这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艰难,而对相互勾结在一起的中外反动势力,民族资产阶级显得有点胆怯。

C.新文化运动召唤出五四运动,启蒙运动召唤出法国大革命。

D.中国新文化运动发生于世界近现代交替时期,明显地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后期转化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国民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

现代部分

专题十五、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俄国十月革命:

1、过程:

⑴二月革命:

①目的:

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沙皇制度②性质:

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作用:

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

⑵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的)工兵代表苏维埃(监督性的)

⑶列宁发表《四月提纲》:

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意义:

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方向。

⑷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

①经过:

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苏维埃二大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②作用:

成立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府,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2、十月革命的意义;(——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1)性质: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

2)对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政治上: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经济上:

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3)对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