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讲课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55457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讲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讲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讲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讲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讲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讲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讲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讲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讲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讲课稿.docx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讲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讲课稿.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讲课稿.docx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讲课稿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绪论

一、传统的价值

传统不等于陈腐、老朽。

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也一直被人们继承的东西,比如语言、文字。

没有传统就没有任何一种文明。

任何一种文明都是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承才形成的。

任何文明、文化都是传统的。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发展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如生物的发展进化有遗传,有变异。

如果每一代人都从头开始,现在就还是原始社会。

人类文明中存在着具有永恒价值、值得人们长久珍视的东西。

事实上,没有一个民族、国家不珍视其传统文化。

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的同化力:

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黑龙江流域、珠江流域。

延续力:

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不曾中断,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凝聚力:

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海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执着。

影响力:

中华文明对周围地区,对世界的影响。

“儒家文明圈”;欧洲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评价。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摒弃陋习。

思考题

1、传统具有什么价值?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涵义

一、文化的涵义

广义文化的涵义: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或者简单地说,人类的一切创造。

广义文化的分类: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的涵义:

仅指精神文化。

毛泽东的解释: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

当人们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等相提并论时,这个文化是狭义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涵义

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样式和观念。

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一定是传统的,传统文化一定是民族的或地方的。

举例中国传统文化:

语言、文字、文具(毛笔)、餐具(筷子)、乐器、兵器、建筑、国画、民乐、象棋、书法、武术、节日、农历、京剧和各地戏剧、曲艺、中医中药、中餐、各种风俗习惯等。

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

古代的和仿古的。

思考题

1、传统文化的涵义。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特征

一、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

伦理道德的含义: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中西文化的对比:

“德性文化”与“智性文化”。

举例:

中国古代神话、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

二、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遍表现

哲学:

“天命有德”“天命无常,唯德是辅”

史学:

“寓褒贬、别善恶”

文学:

“文以载道”

教育:

“教之道,德为先”“首孝悌,次见闻”

政治:

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

将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

三、中外学者的论述

欧洲学者的评论。

黑格尔等。

近代中国学者的评论。

“国人尚德,西人尚力”“国人崇义,西人重利”

思考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

2、比较中西文化。

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特征

一、非神学的理性色彩

其它国家、民族的宗教传统。

欧、美的基督教、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亚洲各地的佛教。

宗教组织是伦理道德的主要宣传者和伦理道德的宗教外衣。

作为中国传统观念的主流的儒家思想的理性色彩。

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人文传统。

二、有博大精深的理论表述

历代儒家的经典:

孔子——“六经”,汉代——“七经”,唐代——“九经”、“十二经”,宋代——“十三经”。

道家、墨家、法家等的著作。

三、以宗法制为渊源,以亲情为根基

宗法制的含义。

家庭伦理及其延伸,家国一体。

亲情的延伸和社会伦理。

举例:

孝顺父母——尊老敬长。

思考题

1、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特征。

2、社会伦理与家庭伦理的关系。

 

四传统的宇宙观

一、天命观

关于天的观念。

天命观的普遍表现。

“天不变,道亦不变”,“听天由命”,“奉天承运”,“替天行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积极的天命观:

“制天命而用之”,“尽人事,待天命”。

二、天人合一思想

人性天赋:

性善说、性恶说。

人伦与天道的合一:

“人伦者,天理也”。

天人感应。

对比:

欧洲人强调人与天的对立和斗争。

中国人强调人与天的和谐相处。

三、通变思想

穷变通达观念。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一切事物都要变化,不变化就不能继续存在。

历史上的变法改革。

四、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的含义。

以人为本,“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的并列。

欧洲历史上的神学统治。

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人文传统。

中国传统人本主义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产生的人文主义的区别:

前者强调的是整体的人,人类。

后者强调的是个体的人。

思考题

1、天命观的积极面与消极面。

2、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和积极意义。

3、通变思想的含义。

五传统的政治观

一、尊君

尊君的思想理论基础:

宗法观念;“自然法则”观;天命观;国家统一的需要。

“汤武革命,顺天应人”,“伐无道,诛暴秦”。

具体的皇帝并非不可以反对。

尊君观念在历史上曾有过的积极作用,如维护统一。

二、重民(民本主义)

“敬天保民”;“民为贵”;“君舟民水”。

统治阶级宣扬重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其统治。

重民和尊君的关系:

国以民为本,民以君为主。

民本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区别。

三、大一统思想

中国早已是幅度很辽阔的国家,广大的华夏族早已形成。

天下一统的观念。

国家统一的普遍愿望。

四、华夷之别观念

“夷”的概念和各种称谓。

从“尊王攘夷”到“驱除鞑虏”。

华夷之别观念产生的原因。

思考题

1、古代统治阶级宣扬重民的根本原因。

2、评价民本主义观念。

4、华夷之别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六传统的人生观

一、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古圣贤的言论、事迹: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史记》中关于古圣贤在困顿中的奋斗业绩的叙述;岳飞的《满江红》;儒家一向提倡的“修、齐、治、平”。

许多关于奋发有为的成语。

二、修身养性,自我完善

修身的含义:

自省、自律、自励。

“吾日三省吾身”,“为仁由己”,“人皆可以为舜尧”。

修身的意义。

自我完善;建功立业的前提和基础。

三、士大夫推崇超脱

士大夫的含义。

道家的思想影响。

士大夫超脱的表现。

超脱的消极表现和意义。

超脱的积极表现和意义。

“淡泊名利”。

思考题

1、修身的含义。

2、修身的意义。

3、如何看待超脱。

七传统的社会观

一、“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

士农工商的社会排序。

科举制度和读书做官。

“诗书人家”、“书香门第”。

二、轻视体力劳动者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关于“白领”和“蓝领”的当代思潮。

三、鄙视商人

历代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

“无商不奸”的普遍意识和伦理道德观念。

士农工商的社会排序。

四、“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家长和丈夫的绝对权威。

婚姻包办。

男尊女卑和各种妇道。

五、均富思想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一些王朝实行的均田制。

“均贫富”的起义口号。

思考题

1、如何看待“唯有读书高”?

2、传统观念中为什么鄙视商人?

3、如何看待均富思想?

八传统的价值观

一、传统价值观的一些范畴

孔子“三达德”;孟子“四端”“四德”“五伦”;管仲“四维八德”;董仲舒“三纲五常”。

墨子“尚贤”、“非攻”、“节用”等。

二、主要的传统价值观

仁义:

仁和义的含义。

一切德行的总称。

道义、侠义。

“舍生取义”。

传统的义利观,古代的义利之辩。

孝悌:

孝和悌的含义。

孝在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突出地位:

“孝为仁之本”。

忠诚:

忠诚的几种对象——国家民族、君主、主人、朋友等。

忠君有时是忠于国家的表现。

忠孝不能两全时的取舍。

重礼:

1、待人谦恭,2、遵守规矩。

守信:

君子与小人的一个重要区别。

知恩图报:

“投桃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孝敬父母也是一种知恩图报。

保持节操:

恪守固有的道德信念。

“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等。

节俭。

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思考题

1、如何看待义和利的关系?

2、如何对待孝道?

3、礼的不同含义。

如何看待各种礼。

4、保持节操的含义,如何看待各种节操?

九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贵和,追求和谐

(1)各方面的和谐:

人与自然;人际关系;治国之道等。

一方面,在封建社会里社会、政治关系是不平等的,另一方面,在思想观念上又希望形成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的和谐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则强调、追求天人合一。

在治国之道上讲求刚柔相济、恩威并施。

(2)和而不同:

“和为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自然方面。

五彩、五声、五味。

各种生物相生相灭,形成生态平衡。

社会方面。

各个阶层、各种行业的互相配合。

各地特产的交易,各种文化的交流。

同则是同一、单一。

这不仅是不美好的,也使世界、社会不能持续存在和发展。

我国正在构建和谐社会,追求和谐世界。

而霸权主义国家则企图以自己的模式、文化来塑造整个世界。

2、尚中,不走极端

中庸之道的涵义。

中庸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过犹不及”,向真理的方向多跨出一步就是谬误。

对社会上的许多矛盾、纠纷,尤其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应该采取调和、妥协的方法予以处理、解决。

事物的发展会有质的变化、飞跃,导致新生事物的产生。

改革、革命可以推动社会进步。

所以,不能对所有矛盾都采取调和、妥协的方法予以处理、解决。

思考题

1、和与同的区别。

2、追求和谐的意义。

3、中庸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