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系列之艾灸.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56152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养生系列之艾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医养生系列之艾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医养生系列之艾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医养生系列之艾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医养生系列之艾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医养生系列之艾灸.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医养生系列之艾灸.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医养生系列之艾灸.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医养生系列之艾灸.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医养生系列之艾灸.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医养生系列之艾灸.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养生系列之艾灸.docx

《中医养生系列之艾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养生系列之艾灸.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养生系列之艾灸.docx

中医养生系列之艾灸

中医养生系列之艾灸

【教育项目】艾灸疗法

【教育类别】中医养生

【临床作用】温阳补气、祛寒止痛、补虚固脱、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

【适应症】颈肩腰背疼痛、月经不调、痛经、胃肠功能紊乱

【操作方法】

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

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艾柱

(1)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

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

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

(2)无瘢痕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

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

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

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艾柱燃尽,再易炷施灸。

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2)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

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

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3)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艾卷灸

(1)艾条灸:

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

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

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2)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

图150。

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3)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温灸器灸

是用金属等材质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

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

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

温灸器灸演示图

,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

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常见疾病的艾灸穴位】

风寒感冒

表现:

后脑强痛、怕寒怕风、打喷嚏,流清涕,;鼻塞声重。

若鼻塞不流涕,、舌无苔或薄白苔、恶寒,不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像浮紧、全身疼痛。

 

穴位:

风池(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

大椎(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颈部下端,最突出骨的下凹陷处)

风府(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合谷(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列缺(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到达之凹陷处取穴)

方法:

选准穴位后,点燃艾条,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

胃痛

穴位:

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

方法:

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

胃痛可立即缓解。

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

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

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

因此,除胃溃疡出血、穿孔等重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外,其他不论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时止痛。

月经不调

表现:

月经量少、色黑或色淡、有血块、延迟、面色晄白或萎黄,平时少气懒言、头痛眩晕、手脚冰冷、舌淡苔白、脉弦细。

(量多色红者不适宜)

中极(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4寸),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命门(后正中线上,在第二腰椎棘突下),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产后尿失禁

中极关元足三里

延年益寿保健灸

穴位: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分组:

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

方法:

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

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

如此交替悬灸,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

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个疗程。

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

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

关元、气海、足三里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

成书于宋代的《扁鹊心书》中说: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特别是女士,艾灸此三个穴位后,神清气爽,容光焕发,全身特别是小腹部十分舒畅(此种感觉一般要连续灸半个月后才明显)。

 

【禁忌】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

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

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

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

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

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

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

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

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

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

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

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

以后再加大剂量。

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

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

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

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11、穴位艾灸顺序:

古人对于艾灸的顺序,有着明确的论述,就阴阳而言,如《千金要方》说:

“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

《明堂灸经》也指出:

“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

这是说艾灸的一般顺序是:

先灸背部,再灸胸腹部;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头部再灸四肢;就壮数而言,先灸少而后灸多,即由小逐渐增强;就大小而言,先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每壮递增。

12、在临床上艾灸时,需结合病情,灵活应用,不能拘执不变。

同时艾灸某两个穴位的问题上,一般没有什么限制。

13、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14、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15、饭后一小时内不宜艾灸。

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不要艾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禁灸;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16、手术后在体内埋钢钉或者其他东西的人,不要随便在做过手术的位置艾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