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三等奖刷子李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64554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三等奖刷子李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市三等奖刷子李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市三等奖刷子李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市三等奖刷子李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市三等奖刷子李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市三等奖刷子李课堂实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市三等奖刷子李课堂实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市三等奖刷子李课堂实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市三等奖刷子李课堂实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市三等奖刷子李课堂实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市三等奖刷子李课堂实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市三等奖刷子李课堂实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三等奖刷子李课堂实录.docx

《市三等奖刷子李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三等奖刷子李课堂实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市三等奖刷子李课堂实录.docx

市三等奖刷子李课堂实录

鄂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5课《刷子李》课堂实录

作者:

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袁震

设计意图:

《刷子李》一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

课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技艺为话题,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

作者写“刷子李”的奇妙绝活时,首先极力写他技艺之高,然后作者又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本文的语言朴素,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对文章的故事内容应该可以准确把握,因此,要引导学生品朴语言,想象画面,将文中未尽之言用自己的储备表达出来,从而鼓励学生丰富文本内涵,将文本读出自己的味道。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知道干一行,专一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

3.领悟并学习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文字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领悟并学习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一、课前热身,谈话导入。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上一节语文课。

上课之前,我想问一问大家,你喜欢语文课吗?

为什么?

生:

喜欢。

因为语文可以很好地表达我们的情感。

生:

喜欢。

因为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的乐趣。

师:

为了学好语文,老师平时要求大家积累了好多优秀的古诗。

请咱们班积累得最多的同学背一首我们听一听。

(学生推荐一名姓王的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

师:

这位同学是我们班积累最多的,咱们为他起一个美称,怎么样?

生:

大诗人。

生:

朗诵大王。

师:

老师觉得,赞美他,可以起这样一个美称:

“诗人王”。

像这样的美称有很多,如一个姓张的人,泥人捏得特别好,我们可以叫他(生齐:

泥人张);一个姓王的人,豆腐做得特别好,我们可以叫他(生齐:

豆腐王)……咱们今天要认识的,就是这样一个人。

(板:

刷子)平时,你见过刷子吗?

能不能说一说。

生:

我家装修时曾见过。

刷子有一个长长的杆,杆头有一个长方形的柄。

刷墙时要用。

师:

老师有一次也用刷子刷过墙,可是最后却以狼狈收场,爸爸笑着给我下了评论:

我绝不是刷墙的料。

(板:

李)看到这3个字,你知道了什么?

生:

我知道这位刷墙的师傅姓李。

生:

我知道这位师傅刷墙的本领一定很高,否则不会叫他“刷子李”。

师:

大家真会读书。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位师傅是怎样刷墙的!

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故事切入,整体感知。

师:

传说这位姓李的师傅,刷白墙时身着一身黑,(板:

黑)坐在他刷的墙里,即使什么都不放,也会让你觉得有一种升天一般的美,(板:

美)而且他还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板:

规矩),如果刷墙时,黑衣上染了一点白,就白刷不要钱。

同学们,你们信不信?

生齐:

不信。

师:

你们不信什么?

生:

我不信。

涂料是白的,可他为什么要穿一身黑呢?

这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

师:

(在板书的“黑”字后打“?

”)

生:

我不信。

刚才同学们说到了,黑、白是两种不同的颜色,很容易将衣服弄脏。

可刷子李为什么还要给自己定那么一个规矩呢?

实在让人不敢相信、

师:

(在板书的“规矩”一词后打“?

”)

生:

我还有一点不信。

仅仅就是刷了一遍墙,却美得让人有一种升天一般的感觉。

那也太玄乎了吧。

我家装修之后,还买了很多家具,才让我感到美。

师:

(在板书的“美”字后打“?

”)

师指黑板小结:

别说你不信,连刷子李刚收的徒弟曹小三也不信。

可是,等他和刷子李干了一天活之后,他全信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快让我们走入文章中去看看吧!

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顺,一边读,一边想,文章哪些地方解答了曹小三心中的疑团,在相应的自然段前做上记号。

三、以读带讲,品读第四自然段。

师:

(走到一名学生身边)我刚才看到这位同学在第四自然段前做上记号。

请你站起来,你告诉我们,这个自然段解答了哪个疑团?

生:

第四自然段解决的是“刷子李穿墙时真的穿着一身黑”这个问题。

师:

请你将这个自然段读一读,其它同学注意听,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就文章中的文字你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提出来。

生读第四自然段。

“……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曹小三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

师:

对不起,请稍等一下。

(面对全体学生)同学们,派头十足怎么理解?

你能用文章中的语言来回答吗?

生:

派头十足的意思就是文章谈到的:

为别人刷墙,却要听自己的规矩,而且一天只刷一间屋子。

师:

同学们,假如你是这家房的主人,当你请刷子李给你刷墙时,他却如此的有派头,你愿意请他吗?

生:

我愿意。

因为他有派头,说明他有实力。

生:

我也愿意。

因为从他的派头中我感觉到刷子李一定能将墙刷好。

师:

看来,一个人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可能有骄傲的资本。

谁能将这句话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一下刷子李派头十足的模样。

师指名读此句。

师:

请第一名学生接着往下读。

生接着读:

“……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

”(学生在读书时,将“果然”一词进行了特别的强调)

师:

对不起,请稍等一下。

(面对全体学生)同学们,听了这位同学读句子,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下他吗?

生:

XXX,你为什么要将“果然”这个词读得特别重呢?

师:

请你看着他回答。

生:

因为我觉得这个自然段解决的是刷子李刷墙时穿一身黑的问题。

刚开始,大家都不相信,可是此时,眼见为实,他刷墙时的确穿的是一身黑,所以我就将“果然”这个词进行了强调。

师:

你不但很会读书,而且很会品味文字。

真棒,还有谁也想读一读这个句子。

指名学生读此句。

师:

同学们,这篇文章的作者的冯骥才,大作家讲究用字的简炼。

同学们,你们看,这句话里出现了3个“黑”字,咱们能不能将它们简化?

变成“他刷墙时果然穿了一身黑”。

生:

不行。

因为用了3个“黑”字,才可以对刷子李刷墙时的穿着进行详细的描写,同时也可以看出刷子李的真功夫。

俗话说:

“艺高人胆大”吗!

师:

是啊,透过这黑衣,黑裤,黑布鞋,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位手艺高超的民间师傅。

谁还想把这句话读一读。

指名学生再读此句。

师:

请第一名学生接着往下读。

生接着读:

“……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的那桶白浆较上了劲。

师:

你读得真不错。

请你坐下来。

同学们,你读了此句,知道谁和谁“较上了劲”吗?

生:

那一身黑衣服和桶里的白浆较上了劲。

师:

黑与白本是两种对立的颜色,可是此时却较上了劲,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

这位师傅的本领真的是太高了,让人佩服。

师:

你能将这种较劲的感觉读出来吗?

指名学生读此句。

师指板书小结:

从刚才的品字析句中,我们解开了心中的一个谜团,刷子李干活时的确是穿了一身黑衣服,(将板书中“黑”字后面的“?

”擦掉。

)谁能将这一自然段来读一读。

指名学生读此段。

四、再现画面,赏读第五自然段。

师:

刷子李干活时的确穿的是一身黑,他刷的墙是否如传说中的那样美呢?

课文哪个自然段向我们详细介绍了?

生:

第五自然段。

师: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五自然段,哪些句子能够让你产生美的感觉,勾画下来,多读一读,想象一下文字背后藏着怎样的美丽?

(生自由读文,进行勾画、批注。

师:

谁能说一说有哪些句子让你产生美的感觉?

生:

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美:

“屋顶尤其难刷……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刷子李刷了墙之后,整个房间都是透亮、清爽的,让人感觉很舒服。

真了不起。

我想将此句读一读。

师:

好吧,请你读一读。

其它同学注意倾听,这样的文字,能让你想到什么?

生:

听了XX的朗读,我真的感觉到了一种美感。

确实,刷墙时最难刷的就是屋顶了,因为白浆很容易掉下来,弄脏了地方。

可是刷子李刷墙时,“将白浆一蘸、一刷”,动作很潇洒,尤其是刷完的墙,只有一种单调的白色,却能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所以我觉得很美,我也想读一读。

(生读此句)

师:

是啊,那动作的潇洒,那清爽的色彩,都能让我们感觉到美。

谁还想将此句读一读呢?

指名学生读此句。

师:

同学们,刷子李是解放之前的一名工匠,当时间过去几十年,也许和我们今天的房间相对比,当年刷子李刷墙的功夫一点也不逊色。

他真了不起。

在第五自然段中,还有让你觉得美的句子吗?

生:

有。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极是好听。

”这句话,也能我感觉到了美。

师:

你能谈一谈你感觉到怎样的美吗?

生:

我感觉到刷子李刷墙时的悠然自得。

上课之前,老师也讲到,您也曾经刷过一次墙,可是却以狼狈收场。

可刷子李刷墙时却是那么的轻松,他的手臂是悠然的摆动,让人感觉不到丝毫的紧张。

师:

是的,这是一种由于自信而产生的一种悠然之美。

同学们,在这句话中,你一定还能听到些什么?

生:

我听到了刷墙的啪啪声。

师:

从这些啪啪的声音中,你似乎能够感受到刷子李的神态和表情对吗?

用自己的话说说看。

生:

我想:

刷子李当时刷墙时一定很轻松。

他会微笑着看着房间在他的手里,一点一点的变美,他一定很享受自己的工作。

师:

是啊,同学们,刷子李是一位天津师傅,尤其喜欢听天津快板。

可能此时的他,心中正想着天津快板的鼓点,愉快地享受着自己的工作。

谁想读一读这句话?

指名学生读此句。

师:

听出来了,不仅让人感觉到悠然之美,还让人感觉到节奏之美。

真是了不起的刷子李。

还有让你觉得美的地方吗?

生:

还有一句:

“啪啪声中……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文章说到了,刷子李刷完墙之后,是“天衣无缝”的,我们知道,刷子李刷墙用的工具就是一个长方形的刷头,面积不大,要刷完整间屋子,花的时间也不少。

可是,他刷的墙却是“天衣无缝”的,没有任何的瑕疵,这说明,刷子李刷的墙非常完美,平平整整的,像雪白的屏障一样。

师:

文字写得美,你感觉得更美。

确实如此,在啪啪声中,刷子李的手臂悠然的摆动,似乎不经意,但却是千次万次努力的结果。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指名学生读此句。

师:

同学们,刚才我们和曹小三一起欣赏了刷子李干活时的场景,那真是一场艺术的享受,你能够将这个场景说一说吗?

先在自己头脑中放个电影,好好地回味一下。

(学生练习复述)

师:

谁能说一说?

老师可以给你一点提示。

师指名学生和老师共同复述。

(老师说:

曹小三看着师傅穿着一身黑,开始干活了,只见他的手臂……不知不觉中,刷到屋顶了。

屋顶尤其……在啪啪声中……此时,曹小三心中最关心的是……)

五、顺势小结,引导课外阅读。

师指黑板小结:

是啊,读到这里,我们真的感觉到刷子李刷的墙,确实如传说中的,如升天一般的美。

(将黑书“美”字后面的“?

”擦掉。

)此时,曹小三最关心的是师傅刷子李的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这个谜团的答案就在文章的后面。

让我们下节课再去寻找这些答案吧!

师:

同学们,《刷子李》这个故事选自我国著名小说家冯骥才写的《俗世奇人》,在这部小说里,收录了好多个有趣的故事呢?

老师向大家推荐两篇《快手刘》《泥人张》,课后大家可以看一看,欣赏一下这些奇人奇特的本领,感受一下老天津卫的语言特点。

板书设计:

15刷子李美绝

规矩

 

课后反思:

《刷子李》上完了,我的心情却没有平静下来,和学生、和作者一起亲历了曹小三的奇妙旅程,虽然朴实,但却隽永。

对于这样一篇语言精妙的课文,如何引导学生从中品析到作者遣词用字的韵味呢?

我在教学上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力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巧妙导入,自然清新。

课堂上巧妙的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

在本节课的导入设计上,我力求不落俗套。

“刷子李”是怎么回事?

刷墙到底有什么难处值得作者去写?

对于现代少年而言,可能会有一些距离,因此,在开课时,我通过与学生共同进行的游戏——为同学起名称,让学生对“刷子李”这样一个美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通过讲述我刷墙的历程,让学生感受到刷墙的不易。

这样,自然的将学生感到困惑的内容明晰化,为学生学习课文疏通了道路。

在导入时,我充分利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中的传说,从中概括出刷子李最绝的三点:

黑、美、规矩。

引导学生质疑,从而自然地和曹小三这个人物的感受融合起来,将学生的体验与文本人物的体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走入文本,用心灵感受文字中蕴藏着的情感因素,从而形成共振。

从实际上来看,学生的学习是轻松的,体验是真实的,情感是朴实的。

二、创造性的利用教材,提高语言文字训练效率。

文本给我们的仅仅是教学的内容,而不是全部。

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站在培养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的前提下,根据教材提供的训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在本节课重点段落的讲解中,我是有所侧重的。

第四自然段,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精妙。

在学生读文的时候,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如“派头十足”“果然”“黑衣黑裤黑布鞋”等,鼓励学生通过对文字的品读,体会到作者用字的准确。

第五自然段,我着重引导学生再现文字所描绘的画面,鼓励学生看文本之外的话,听文本之外的音,让学生读出文本之外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平时的语言储备,在老师的引导下复述课文,重组段落文字,真正内化文字,从而使文字形成一幅幅活在学生头脑中的画面,提高教学的效率。

这样的处理,可能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我想,只有我们根据《课标》要求,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地训练和讲解,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提升。

三、适当拓展,升华主题

课上到最后,我并没有就此收尾。

而是非常恰当地引入了冯骥才的另外的一些作品,如《俗世奇人》中的《快手刘》《泥人张》等,引导学生欣赏一下这些奇人奇特的本领,感受一下老天津卫的语言特点。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让我们的阅读课走出教材的框框,为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打通通道,使之形成合力,从而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

附:

学生课外阅读材料两篇:

快手刘

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胡乱挥霍也使不尽,有时呆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离家很近的那个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

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

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而赤黄的棒糖。

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

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只白瓷小茶碗,四只滴溜溜的大红玻璃球儿,就这再普通不过的三样道具,却叫他变得神出鬼没。

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

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难道这球儿是从地下钻过去的?

他就这样把两只碗翻来翻去,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好像真有什么看不见的神灵做他的帮手,四只小球忽来忽去,根本猜不到它们在哪里。

这种戏法比舞台上的魔术难变,舞台只有一边对着观众,街头上的土戏法,前后左右围着一圈人,人们的视线从四面八方射来,容易看出破绽。

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禁不往大叫:

“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

“你看见了?

”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珠子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

你可得说准了。

猜错就得买我的糖。

“行!

我说准了!

”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

自信使我的声音非常响亮。

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边的茶碗翻过来:

“瞧吧,在哪儿呢?

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

只有碗口压在黄布上一道圆圆的印子。

难道球儿从地下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

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

球儿都飞了?

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

“来!

”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两只球儿居然又都出现在碗里边。

怪,怪,怪!

四边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之声。

“怎么样,你输了吧!

不过在我这儿输了决不罚钱,买块糖吃就行。

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糖,站在人圈后边去。

从此我只站在后边看了,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

他的戏法,在我眼里真是无比神奇了。

这人也是我童年真正钦佩的一个。

 

泥人张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

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泥人张大名叫张明山。

咸丰年间常去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东北城角的戏院大观楼,一是北头口的饭馆天庆馆。

坐在那儿,为了瞧各样的人,也为捏各样的人。

去大观楼要看戏台上的各种角色,去天庆楼要看人世间的各种角色。

这后一种的样儿更多。

那天下雨,他一个人坐在天庆馆里饮酒,一边留神四下里吃客们的模样。

这当儿,打外边进来三个人。

中间一位穿着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式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

站在迎门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赶紧吆喝着:

“益照临的张五爷可是稀客,贵客,张五爷这儿总共三位——里边请!

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

当下,城里城外气最冲的要算这位靠着贩盐赚下金山的张锦文。

他当年由于为盛京将军海仁卖过命,被海大人收为义子,排行第五,所以又有“海张五”一称。

但人家当面叫他张五爷,背后叫他海张五。

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

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

怵谁?

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看,全然没有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但是不会儿,就听海张五那边议论起他来。

有个细嗓门的说:

“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

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

”跟着就是海张五的大粗嗓门说:

“在哪儿捏?

在袖子里捏?

不可能吧!

”随后一阵笑,拿泥人张找乐子。

这些话天庆馆里的人全都听见了。

人们等着瞧艺高胆大的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

一个泥团儿砍过去?

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

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

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在“叭”地一截,起身去柜台结帐。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

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

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

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

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

“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有要。

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

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

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

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使墨笔写着:

贱卖海张五

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

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块乐。

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

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