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69890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docx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docx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近年来,循环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一种新型的资源利用模式与理念,正越来越被接受和认可。

现代传统农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有待于运用循环经济原理与方法来解决。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显著缓解农业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对于破解我国农村土地矛盾尖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足问题有明显推动作用。

根据农业循环经济的“3R”原则:

减量化(Reduce原则要求减少农业投入,从而直接降低成本。

目前我国农业普遍存在农药、化肥等投入偏多的情况,导致环境污染、土壤功能弱化、农产品易受污染等负面影响,因此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在保证不降低产出的情况下,通过提高效率来相对减少投入量。

再利用(Reuse)原则要求对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

通过对农业生产与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将废弃物污染转化为资源,不仅可降低污染,而且提高了资源附加值。

再循环(Recycle)原则要求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反复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尽量少产生废弃物,少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和方法,可为今后的农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对于循环农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评价某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方法(流程)

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基本内容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与排放量,加大对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产出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是循环经济型农业的总体目标。

因此,对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可以结合农业生产的行为以及相应的结果来考察,据此建立一个BPEIR概念模型,即行为-压力-效果-冲击-反应模型(图1)。

因为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存在一个循环总量,而且该循环总量大小取决于系统外的投入以及系统内的消费量。

如果对于一个区域系统投入加大,消费量减少,则循环总量会增大,对于系统产生的压力增加,从而会造成系统内各组分向不利的方向发展,比如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使用过多,促使其有效利用量下降,则会带来土

壤退化、作物产量下降等负效果。

负效应集聚对系统的冲击,促使人们通过各种措施减少系统的循环总量,减小系统的循环压力,比如农业中种植模式的改变、废弃物资源化等措施,均为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减少对于系统的投入;反之,如果对于区域系统投入减小,消费增加,说明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则系统内循环总量减少,压力减小,使系统各组分良性发展。

因此,从农业生产行为以及产生的效果出发,考虑系统的输入端、过程、输出端来进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图1行为十压力-敢果-冲占-反应模型

Fig」Fiehavjar-]*rc(4Brue-EffecI-met-KespanwrMode]

 

1.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技术路线

评价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在农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农业循环经济系统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综合评价,反映某一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二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因素诊断,具体是通过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和障碍度3个指标来进行分析诊断,找出制约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促进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信息(图2)。

 

1.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内容的行为原则,并根据研究区域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认为农业循环经济发

展评价必须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以及核心技术指标,全面准确地反映农业系统输入、输出终端和运行过程的复杂内容。

因此,为选取有效的评价指

标,本文根据图1中BPEIR模型以及特尔菲法,对众多因子进行分析,筛选

出20个参评因子构成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

一是经济与社会发

展指标,该类指标主要用来反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即系统输出终端的效果。

其中,采用农机总动力与农林牧渔商品率作为反

映农业产业化基础条件以及农业产业化效益的指标;二是资源减量投入指标,

该类指标用来揭示区域农业生产系统投入端的现状;三是资源循环利用评价指标,用来体现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系统内资源循环利用的程度;四是资源环境

安全评价指标,反映农业发展中对于生态环境和资源安全的影响。

1.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指标的权重是指在相同目标的约束下,各指标间的重要性关系"#$。

因此,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权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研究主要采取层次分析法

(AHP)对评价指标赋以权重(表1)

扳L农北術环纤海泾展评价描标復帘拆扑丸

杯JEN

/rm

际权

单號指标O

权頊

CB*fS1创积农业«;!

«>产値fc/lmr>

Or120

我业GJJP产值”农作何Hlft面ft!

口衣址人国地业人)

0J10

农阴人甸总收人一牝比人肉袴照审川H^Jl|

€,AiiJlftfti'"V.fcp/A)

0.171

粒既总产蛊/启人口散

(XI44

朋世严魅/耕地1打擁

烷・*单产E#Knr>

血,心住厲塾产胡序&i/i)

O.HS

找业产值/闵类总产凤

片1

亿我机思却力4叭寳>

程业机MK动力*林业肌賊动打•牧润业UI械劝力

G农If料池业?

5間平U>

(LI葩

徂林枚温冏舗忻值/冀林枚満产需总严但

G比吧施用箧度Lp/hni"

0.240

化吧駁用折純呈#农刖拘插肿面机

饶洋舷

0245

G农业能样駆畋{悴冰AU”Ftd"冗》

(WM

真艸牧油业舵耗駄/■农杆牧泡业产ill

htlu人

f典业山拉用东命HfI7lun>

IJ.4IU

晔陆戊煉闹贞w-*农声那产iftM古作物樺种(ni很

指标ft

血"衣很朋叩Le/hiir?

0.M0

农药便用阜/农作恂播种面和

Gz农慎H:

用水屮k#Inir)

g.l<]

襄幄他用量/农作扬摘种面瞬

悅洋艳址利用mh;n,

ft肥灯敛利闻廉散kK)

O.IQR

科植业产俏/化肥st用折純刁

0.32,1

0.256

秸出tt/«S4F<产生以

Cu徒」

Or2^5

A疑僵利用产住童

址称術Ilf%>

0-2S1

衣作徇血祝/jfthjjifiife

资调环境安全

农门株林国工串

0.245

棒地商档"土地总面积

O.25K

G.4T就#r禺弧敌

0.230

肓锻醮溉向(R/wmitiiw

tw$trt和道河集瑞許描故“呼)

0.279

甘本何沱断面特⑥/问退竹冷呈

ttf标H+

(每人拠瞬地hm3/人)

(1246

耕地1EBV总人口暫

2研究区域实证分析

2.1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从以上选取的指标中可以得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指标性质各不相同,数据之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

为使各指标具有可比性,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参照值标准化法主要适用于评价指标与参照值之间相互关联且有所区别的情形。

具体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应用有两种类型:

一是正作用指标。

该类指标值越大,所反映的循环状况越好;

二是负作用指标。

该类指标值越小,越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针对这两种类型,指标标准化处理的公式如下:

对丁•正作用指标:

『二勒’负作用指标二*「式中找为标准化后某指标的值Xij为某一指标的原始值,Xi为具体研究对象某一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第i指标原始值。

2.2综合评价结果计算

由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与层次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项指标均需从不同层次与侧面反映农业循环发展的状况。

因此,农业

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是一项综合性评价,采用加权函数法进行计算,即

n

ii

i=1

式中,Xi为各单项指标的标准化值;Wi为与各指标相对应的权重;S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综合水平得分。

2.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诊断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是对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现状的考察,在综合

评价的基础上,找出阻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有的放矢地对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行为与政策的相应调整,从而有效地减少系统投入、提高系统产出,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统一的目标。

具体方法是采用“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障碍度”3个指标来进行分析诊断。

3做出结论并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下面就分别以2000〜2009年甘肃省、1991~2005年黑龙江省、1990〜2008

年吉林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为例具体分析

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1综合评价结果

2000-2009年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态和质量,在总体上呈现出不断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

年份

图32000-2009年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结果

提升的趋势,2009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值是2000年的2.76倍,

年均提升速率为11.95%(图3)。

2分类指标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2000〜2009年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准则层中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数、资源循环利用指数和生态环境安全指数评价值,均高于2000年的水平,资

源减量化评价指数值从2004开始才高于2000年的水平,按照各项分类指标评价指数值年均提升速度的高低来排序,依次为资源循环利用指标(21.63%)、经济

与社会发展指标(7.27%)、资源减量减量化指标(2.21%)、资源环境安全指标

(1.61%)o说明2000〜2009年资源循环利用因素对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

平和质量提升的拉动作用较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的推动作用也较为明显,而

资源减量化和资源环境安全因素的作用非常有限,是限制甘肃农业循环经济进

—纤济与社会覆瑕惜数

*粧源減lit化損标

-一诳源循坏利用描标诜源环境左全扌旨标

■&

..T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

图42000-2009年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分类指标评价结果

一步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

3分类指标的约束度判断

为了进一步判断各分类指标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约束程度的大小,将单

项指标的约束度进行加总,得到各分类指标的约束程度的度大小。

从图7可以看

出,2008年影响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资源减量化因素,其约束度为57.03%,然后依次是资源环境安全因素(20.06%)、资源循环利用因素(17.12%)、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5.79%),说明甘肃通过控制农业资源投入减轻农业循环系统压力的任务还很艰巨,未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在提高农

业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的同时还要格外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图52008年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各分类指标的约束度

4政策建议

1在优化资源减量投入的前提下,提高资源循环再利用的效率,特别是要在加大科研投入强度和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的基础上,研究探索和示范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废弃物资源无害化处理技术

2构建和完善科技支撑体系,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尽快向包容性增长转变主攻方向为:

加强以农产品加工为载体的环保型产业间循环链接技术和农业产后剩余资源及废弃物多功能化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3研究和推广应用农业洁净生产技术。

主攻方向为:

研究和推广以科学施肥技术、高效农药综合防治技术、农膜高效利用和回收循环利用技术为主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并加强生物农药、优质复合肥、基因技术等替代物质的开发和应用技术研究

4开发和推广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

主攻方向为:

研究开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和农业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耗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长效运行机制

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1991—2004年,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逐渐向前发展。

2004年农业循环经

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是1991年评价指数的1.37倍。

依据图2和中国经济发展的五年规划的时间发展顺序,可将1991—2004年黑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进程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八五”期间(1991—1995年):

起步发展阶段,该阶段循环农业发展评价指数在[0.87,0.95]内波动,发展状态呈现上升趋势,上升速率比较缓慢。

第二阶段“九五”期间(1996—2000年):

平稳发展阶段。

该阶段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C32004

图61991—2004年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结果

循环农业发展指数在[0.96,1.04]内波动。

虽然该阶段黑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总体水平高于第一阶段,但该阶段也明显表现出平稳趋势。

第三阶段“十五”期间(2001—2004年):

提升发展阶段。

该阶段黑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处于一种相对较快发展的状态,其综合评价指数主要分布在1.04左右。

其中,2004年出现黑龙

江省循环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的最高值(1.194)

2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分类比较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效益较高,产出水平提高幅度最大,对整个农

业循环经济发展起较强的拉动作用;农业生产的投入方面,在“八五”期间发展逐年下降,对农业整体发展起制约作用,但在“十五”期间,情况有所好转,资源的减量化投入日益贯彻到农业生产中;在资源的利用环节,总的有效利用效率

图71992—2005年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各分类指标评价指数

不高,循环利用的水平低,1995年后逐年下降,对整个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态效应方面,其发展水平低于或等于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但仍朝着

良性方向发展。

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1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

年份

图81990-2008年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图

(1)1990—1996年停滞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各年份的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数均低于1990年,综合评价指数平均为4.18,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处于低水平波动阶段。

该阶段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注重粮食产量,依靠高投入、高消耗获得高产出,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为主,忽视农业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

节约和循环利用

(2)1997—2002年缓慢波动上升阶段。

这一阶段循环农业指数小幅升高。

除了2000和2001年受自然灾害影响以外,综合评价值均高于1990年,综合指

数平均为4.77。

国家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积极推进生态农业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态势

(3)2003—2008年快速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农业循环经济指数快速升高,

年均指数为7.01。

随着国家重视“三农”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并明确提出发展循环农业,将发展循环农业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

林省作为国家农业大省是这一政策的主要受益地区。

农民在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

支持鼓励下,提高了循环利用意识,重视利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废弃物综合利用、相关产业链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农业技术。

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2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分类指标评价

—经济产出指数

—减量投人猎数

*资源循环利用指数

依据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分类指标评价结果,2008年吉林省经济社会产出

指数、资源循环利用指数、资源环境安全指数均高于1990年。

1990年以来资源减量化指数不断下降,单位面积上物质量增加,循环系统内消费能力下降,导致循环农业系统内循环总量增加,促使系统内压力加大,对系统的负面影响增强。

资源循环利用指数变动与经济社会产出指数变化趋势相似,2002年以后经济社

会产出指数和资源循环利用指数迅速提高,说明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系统开始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资源投入,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和循环使用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

吉林省经济社会产出与资源循环利用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003年以来,随着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业产出提高,农民开始更加关注农业资源减量投入和循环利用。

3障碍性因素分析

根据农业循环经济障碍因素诊断计算得到,2008年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性因素依次为人均沼气量、农用柴油使用强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农药使用强度、农村用量强度、单位面积农业产值、化肥有效利用水平、农膜使用强度、单位畜禽产品率和农机动力产值。

尤其是人均沼气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柴油使用强度是成为制约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重要因素。

因此,提高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首先要提高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质量和数量,充分发挥沼气在循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购买性外部资源的投入,降低化石能源消耗。

从分类指标上看,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主要集中在资源减量化、资源循环利用和经济社会产出指标。

说明长期以来吉林省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要素投入过多,而系统内消费能力没有提高,导致投入的物质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系统内循环总量增加,制约着吉林身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因此,当前吉林省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资源投入的水平,在同等产出情况下降低单位面积上的物质投入,从而达到高效利用资源的目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4结论及政策建议

(1)减少农业生产外购性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

资源减量投入是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一限制因素。

因此,按照农业循环经济原理,减少和优化对化石能源消耗结构,解决滥施和偏施化肥、农药的现象,以及地膜回收不力等问题。

(2)建立农牧结合循环生产模式,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水平。

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是制约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二限制因素。

因此,吉林省应建立适宜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模式,尤其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和农业高新技术,促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3)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经济发展滞后是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另一限制因素。

今后,吉林省应当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资本、技术、信息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产业带动、村企互动、投资推动、科技驱动、服务拉动、外向牵动等不同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4)建立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鼓励机制。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政府需要规范引导农业经营主体的行为,激发他们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①是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开发专项基金,支持各种形式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开发;②是对农业循环经济产品生产和销售给予减税让利;③是对投资农业循环经济开发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提供信贷担保;④是对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实施给予水电等能源价格方面的减让或补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