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科学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79635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领导科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领导科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领导科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领导科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领导科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领导科学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领导科学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领导科学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领导科学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领导科学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领导科学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领导科学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领导科学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领导科学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领导科学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领导科学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领导科学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领导科学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领导科学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领导科学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领导科学重点.docx

《领导科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领导科学重点.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领导科学重点.docx

领导科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领导活动的历史演变

1、领导活动是产生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和社会分工的。

2、小生产条件下的领导,又称为家长式的经验领导。

3、社会主义领导本质:

服务。

4、现代领导发展的趋势:

第一,决策工作专门化。

决策与执行二者分离的标志是“事业部制”的产生。

决策与执行分离,决策内部又有咨询与决策,即“谋”与“断”的分离。

第二,领导主体集团化。

第三,领导方式民主化。

第四,领导方法科学化。

科学化趋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遵循严格的程序。

二是运用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1、为什么应把领导科学活动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

第一,因为领导活动是人类一种特殊的重要实践活动。

第二,由于它有其他领域所不能代替的特殊规律和科学内容。

第三,由于它是一门高度综合的科学。

2、领导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一,现代社会生产的巨大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了社会活动的一系列变化,要求现代领导由经验领导转变为科学领导。

这种领导方式转变的客观实践,促进了领导科学的产生。

第二,领导科学的出现与最近一百多年来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领导科学的出现还是现代社会分工发展与深化的结果。

第四,领导科学的产生也是人类领导思想成果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人类领导艺术长期凝练、提高和升华的产物。

3、在我国,领导科学的产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产物:

首先,领导科学的产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其次,领导科学的产生是总结党的丰富领导经验和领导理论的需要;再次,领导科学的产生是借鉴古今中外领导思想和管理理论的结晶。

1、现代领导活动的矛盾、特点及其规律,领导的各个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规律就是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

2、领导科学的范围

第一,领导本质的理论。

第二领导观念的理论。

第三,领导职能的理论。

第四,领导体制的理论。

第五,领导者的素质和修养的理论。

第六,领导方法、艺术、作风的理论。

第七,领导绩效考评的理论。

3、领导科学的特点(P50):

综合性;应用性;社会历史性。

第二节学习领导科学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领导科学的意义

第一,学习领导科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需要。

第二,学习领导科学,是深化全面改革的需要。

第三,学习领导科学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第四,学习领导科学是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

2、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

第一,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第二,必须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第三,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党的优良传统,认真总结我党的领导实践经验。

第四,必须有分析地借鉴国外和我国古代的领导思想。

3、学习领导科学的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我党一贯倡导的根本学风,也是学习领导科学的根本方法。

第一,要重视学习理论。

第二,加强理论的应用,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第二章领导与领导者、被领导者

1、什么是领导:

指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体,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采用一定的形式和方法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并共同作用于客观对象,以实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共同预定目标的行为过程。

2、领导的属性:

领导属性就是领导和其他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在阶级社会中,任何领导都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二重性。

(1)领导是社会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的自然需要。

领导的这种带领、引导、指挥、协调的属性,是由人类社会共同的群体劳动和生活需要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是各个社会领导活动的共同的自然属性。

(2)领导活动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尤其还具有社会属性。

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属性就是领导的社会属性。

3、领导的社会属性决定了领导的本质的原因:

  

(1)领导的社会属性规定着领导的自然属性。

  

(2)社会属性决定领导活动中主导要素得以形成。

  (3)社会属性规定着领导活动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

  (4)社会属性不受自然属性改变的影响,仍然决定着领导的本质。

2、领导认识的特征:

1)原则性2)超前性3)综合性4)创造性5)系统性

3、领导实践的特征:

1)依附性2)目标性3)组织性4)协调性5)超脱性

4、领导的类型:

第一,以领导的历史进程为标准,分为自然式领导、家长式领导、管理式领导和公仆式领导。

第二,以领导的行为方式和特征为标准,分为原始简单领导、集权式领导、民主式领导、公仆式领导、专家式领导。

第三,以生产关系为标准,分为原始社会的领导、剥削阶级社会的领导、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

第四,以领导的工作领域为标准,分为政党领导、行政领导、军事领导、企业领导。

第五,以领导成员为标准,分为个人领导、集体领导。

第六,以领导的层次为标准,分为高层领导、中层领导、基层领导。

第七,以领导关系为标准,分为层级式领导、单线式领导、星式领导、轮式领导、网络式领导。

第八,以领导工作的重心为标准,分为以人为中心的领导、以事为中心的领导、人事并重式的领导。

第九,以领导所拥有的权力和影响来源为标准,分为正式领导、代理领导、非正式领导。

第十,以领导手段为标准,分为正向领导、负向领导。

5、领导的基础:

所谓领导基础,是指领导活动赖以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根本条件。

领导基础主要表现为一种综合影响力,而影响力是指能够使别人服从或能改变他人思想、行为的力量。

综合影响力的内容及其构成是权力、品德、知识、才能。

权力是领导综合影响力的基础和前提。

6、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的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

服务是社会主义领导活动的中心内容,是各项领导活动的根本目的和行为准则。

强调领导就是服务,就必须正确处理指挥员和勤务员,主人和公仆、教育者和学生的关系。

必须划清资本主义国家所说的服务和社会主义国家所强调的为人民服务之间的界限。

1、领导者:

是指在社会共同活动中,在一定的职位体系中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个人或集体。

2、领导者的本质:

领导者与其他社会实践主体联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属性,是领导者内在的固有属性。

领导者的本质由其在社会活动中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地位所决定,并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社会主义领导的服务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领导者的性质和作用应当是当权者、负责人和服务员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

3、领导者的特征:

第一,拥有职权。

第二,负有责任。

第三,提供服务。

第四,富于创新。

第五,多重角色。

4、领导者的地位:

领导活动的主体只能是领导者,领导活动的主客体关系只能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第一节被领导者

1、什么叫被领导者:

是指在领导者的领导下,按照领导的意图,为实现组织目标,从事具体实践活动的个人或集团。

2、被领导者的本质:

指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属性。

它是由被领导者在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决定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被领导者的本质是社会的主人。

3、被领导者的特征:

1)服从性2)受动性3)对象性4)源泉性5)不担任职务或担任较低职务

4、被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

(1)被领导者是领导者的对应面。

(2)被领导者起着产生与选择领导者的根本作用。

(3)被领导者对领导效能起决定作用。

5、什么样的被领导者是“好的被领导者”:

应该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参政议政的知识、能力,能够与领导者共同把握住社会主义领导的正确方向,脚踏实地地实现领导目标。

一是要服从领导。

二是要支持领导。

三是要监督领导。

第二节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正确处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领导科学的基本问题。

从性质上说,二者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里,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

相互信任的关系;相互促进的关系;相互支持的关系;相互转化的关系;相互监督的关系。

第三章领导的职能和原则

领导职能是从事领导活动的基本前提,领导原则是实现领导目标的根本途径。

第一节领导的职能:

就是领导的职责和社会功能,它是领导本质的具体表现。

1、领导职能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

(1)领导职能是确定合理的的组织机构、实现领导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2)领导职能是领导活动科学化的依据。

(3)领导职能的实现情况是检验领导活动结果的依据。

2、社会主义条件下领导的一般职能:

(1)引导:

1)正确地规划目标是引导的核心,领导是为实现某种组织目标而开展的活动,目标应该看成是领导工作的起点。

2)正确地提出任务是实现引导的中心环节。

3)科学地制定领导方法是引导的重要内容。

(2)指挥:

可采取命令、说服、示范等三种方式。

(3)组织:

组织功能的有效发挥有赖于组织结构的合理配置,取决于组织结构内在要素的存在形式和组合方式。

要求组织结构是一个由决策、执行、监督、咨询、反馈五个部分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网络系统,要求组织结构具有全方位的建制,并具有生机勃勃的应变能力。

(4)协调:

 1)通过积极的促进来达到新的平衡。

2)通过严肃的纠偏来维护正常的秩序。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善于协调,统筹兼顾。

应坚持平等、公正、彼此尊重的原则;坚持顾全大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坚持行政目标一致的原则。

(5)监督:

(6)教育:

1)政治思想教育是实现领导决策的保证,尤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领导的重要职能之一。

2)业务技术教育是帮助群众完成具体业务的保证。

3、当代领导的基本职能:

第一,科学决策:

决策能力包括:

1)分析问题的能力2)逻辑思考的能力3)创新能力。

要注意:

1)要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机遇。

2)要不仅实事求是,还要恰如其分,3)要善于运用冲突,论证中的冲突有利于激发想象力。

4)要具有自我否定的批判意识。

5)要善于评价。

第二,选才用人:

现代人才观认为,凡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服务的人,都是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领导者用人要注意:

1)能级、能质对应。

2)优势定位。

3)结构优化。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

1)内容和方法必须适应被教育者的思想发展变化规律。

2)依靠群众力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3)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

1、领导的原则:

就是领导者在进行领导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和遵循的标准和法则。

它是领导职能的根本途径,同时又是领导原理与理论在不同环境或条件下的具体体现。

2、领导的总原则:

第一,党的基本路线原则:

第二,实事求是原则:

第三,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第四,群众路线原则。

群众路线原则要求各级领导者:

一要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的观点;二要正确认识无产阶级领导者是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公仆的本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服务的观点;三要以群众的利益为准则,树立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四要正确认识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发展前进的真正动力,树立相信和依靠群众的观点;五要正确的方法领导群众,最根本的是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领导的基本原则:

又称领导的一般原则,是反映贯穿在领导活动各个方面,具有普遍性的共同规律的领导原则。

(1)统一领导原则:

  1)组织体制应该坚持统一领导的原则。

  2)人员序列应该坚持统一领导的原则。

  解决两种关系:

1)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2)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

  

(2)分层领导原则:

  1)分层领导由领导幅度所决定。

  2)分层领导与领导职能相适应。

  3)分层领导应该促进领导工作的有效性。

  (3)系统整体原则:

  (4)权责一致原则:

  1)职务与权力分离,就会使领导出现工作“虚位”。

  2)权力与责任的分离是官僚主义产生和泛滥的基础。

  3)职务与利益相脱离会使领导工作缺乏必要的动力。

  (5)民主公开原则:

  1)能够较好地体现出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

  2)将有助于领导决策。

  3)是群众对领导实行民主监督的前提。

  4)是提高行政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6)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章领导观念

第一节领导观念概述

1、领导观念:

不是泛指领导者头脑中的一切观念,而是专指领导者对领导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本质认识或反映。

领导观念具有社会历史性,其形成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2、现代领导观念的基本特征: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领导的本质就是为人民服务,领导者要做人民和社会的公仆。

这决定了社会主义的领导权威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确一致性。

因此,我国各级领导者的领导观念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第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备坚定的、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二,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要求摒弃或改变那些已经过时的、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旧观念,又要树立符合时代需要的正确的、进步的新观念;第三,既要有中国的民族特色,立足本国与当前,又要面向世界与未来,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务的需要。

3、领导观念的作用:

第一,领导观念指导领导者的思维活动,制约领导思维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第二,领导观念决定领导行为和领导方式,影响领导活动的成败。

第二节现代领导的基本观念

1、政治观念(包括政治观念的基本内涵、树立领导观念的必要性、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的基本要求)

政治观念是指领导者对国家、民族、阶级、政党、社会集团和社会势力等在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制度、政策、活动、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看法或意识。

一句话,就是领导者对政治现象和政治本质的意识和看法。

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在我国,领导者树立清醒的政治观念,就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当前,我国最大的政治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政治观念集中表现为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与大局。

领导者的政治观念,首先反映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坚持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其次反映在坚持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另外,政治观念还表现为政治文明意识。

政治文明是政治进化或政治发展的过程与结果,包括国家政权的性质、政治制度的规范性、政治活动的透明度、领导干部行为的文明化等。

领导者树立清醒的政治观念的必要性在于:

第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治观念。

第二,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需要正确的政治观念。

第三,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需要树立清醒的政治观念。

领导干部对待群众的态度问题实际上政治问题。

第四,坚持执政党的性质和宗旨需要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

第五,做好对外工作,有效抵制和平演变,需要坚定的政治观念。

领导者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第二,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地站在工人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甘当人民公仆,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

第三,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自觉地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统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全局。

第四,坚持严肃的政治纪律,保持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

2、人本观念(人本观念的内涵、树立人本观念的必要性、树立人本观念的基本要求)

以人为本是关于发展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关于发展目的、发展主体和发展成果分配的高概括,要解决的是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以及发展的成果由谁享有的根本问题。

其核心要义是:

作为执政党和政府来说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各单位领导者来说,要坚持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出发,把人作为观念、行为和制度的主体,善于理解人,真正关心人,努力帮助人,学会团结人和激励人,自觉地把人的解放和自由、人的尊严和幸福以及全面发展当做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终极关怀,作为主体的个人和团体来说,应当有公平、宽容、诚信、自主、自强、自律的自觉意识和观念。

领导者树立人本观念的必要性: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由领导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社会对领导者的本质要求。

领导者树立人本观念的基本要求:

第一,强化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第二,坚定先人后事的立场。

第三,坚持依靠关键人才的原则。

第四,树立人尽其才的观念。

第五,鼓励人才竞争的意识。

第六,倡导人文关怀。

3、权力观念(权力观念的内涵、树立权力观念的基本要求)

在领导活动中,权力是指能够支配和影响他人行为的一种控制力,或者说是一种把个人意志强加在其他人的行为之上的资格和能力。

权力是领导者从事领导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权力的领导者无法尽到责任和完成使命。

所谓权力观念,是领导者对权力的来源、性质、内容及行使等方面的系统认识或根本看法、态度,是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领导者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念的基本要求:

第一,对权力内容的正确认识。

第二,权力来源和性质的正确认识。

第三,对权力行使原则的正确认识。

第四,对权责关系的正确认识。

第五,对用权监督的正确认识。

4、法治观念(法治观念的内涵、树立法治观念的必要性、树立法治观念的要求)

所谓法治观念,是人们对国家法律制度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形成的认识和态度。

领导者的法治观念就是指领导者围绕领导权力和领导职能所形成的依法用权、依法领导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实质是对法律精神和法治价值在领导观念上的认同与贯彻,表现为在领导活动中对宪法和法律的信仰与遵从、对民意的尊重与服从、对权力的敬畏与慎重。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

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是重要使命,党的领导进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领导者树立法治观念的必要性:

第一,树立并增强法治观念是贯彻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第二,树立并增强法治观念是切实依法行政的首要条件。

第三,树立并增强法治观念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必要条件。

第四,树立并增强法治观念是保障人权的需要。

领导者树立法治观念的基本要求:

第一,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

第二,自觉抵制特权思想,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第三,自觉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树立人权保障的观念。

第四,自觉坚持依法领导,树立依法用权的观念。

5、市场经济观念(市场经济观念的内涵、树立市场经济观念的要求)

所谓市场经济观念,是指领导者对市场经济要有正确的、深刻的、全面的认识。

领导者树立现代市场经济的观念,主要包括:

第一,认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然性。

首先,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我国必须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原因。

其次,市场经济体制表现出来的优越性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原因。

再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最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第二,熟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了解市场经济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

第三,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性。

第四,明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6、改革创新观念(改革创新观念的内涵、树立改革创新观念的必要性、树立改革创新观念的要求)(P95)

所谓改革创新观念,是指人们对改革创新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具体说来包括:

什么是改革创新、为何改革创新、为谁改革创新、怎样改革创新以及如何评价改革创新等基本观点。

领导者树立改革创新观念的必要性:

第一,树立改革创新观念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第二,树立改革创新观念是应对时代变革的客观需要。

第三,树立改革创新观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第四,树立改革创新观念是保证领导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树立科学的改革创新观念的基本要求:

第一,认识改革创新的性质和目的。

第二,明确改革创新的价值和作用。

第三,坚定改革创新的立场和方向。

第四,始终保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

第五,善于选择合理的改革策略和方法。

7、政绩观念(政绩观念的内涵、树立政绩观念的要求)

所谓政绩观念就是对领导干部或党政机关施政作为取得的成绩形成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具体说来,就是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怎样创造政绩以及如何衡量政绩等问题的基本观点。

领导者树立科学的政绩观的基本要求:

第一,明确什么是政绩。

第二,明确为了谁创造政绩。

第三,明确看待政绩的标准。

第四,明确怎样创造政绩。

第五章领导决策

领导的基本职能首先是决策。

1、决策:

其一般含义是作出决定,是选择对策的决定。

决策一般主要由决策者、决策目标、决策备选方案、决策环境、决策后果等要素构成。

决策活动的基本特征:

针对性、目的性、实施性、选择性、优化性。

2、决策的分类  

(1)依照决策者在管理组织中所处地位不同――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基层决策。

  

(2)战略决策、战术决策。

  (3)最优决策、满意决策。

  (4)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

  (5)确定性决策、不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

3、决策的模式  

(1)理性决策的模式:

  强调决策必须严格地依照科学程序进行,注意运用现代科学的手段、方法和技术来进行决策,注重决策过程中的定量分析,甚至不惜建立起复杂的数学模型。

  西蒙提出“满意标准”的问题,主张决策者以较为符合现实条件的满意目标来取代追求理想条件的最优目标。

  

(2)渐进决策的模式:

美国的林德布洛姆

  特点:

在决策问题的分析上,渐进决策认为人们的分析能力有限,不可能对与决策有关的所有问题作详尽分析,而是将分析集中在相关的主要问题上。

  渐进决策把决策看作是前后衔接的不间断过程,从而有助于决策的连续性,渐进决策强调决策是个渐变过程,保持决策的稳定,有利于防止社会的动荡,渐进决策主张根据历史和现实的各种条件来进行决策,同理性决策模式相比,具有更强的现实性。

  (3)综合决策的模式:

美国的埃泽奥尼

  利用理性决策模式和渐进模式的长处,又注意克服二者的短处,综合地有选择地利用了上述两种模式的原则和方法。

  认为,当社会环境没有剧烈变化,原有的政策无需重大变动的,就应更多地利用渐进决策模式的原则和方法,减少实际分析问题的范围和内容,找出那些影响问题的最重要的因素进行分析,做出变化较小的新决策,以便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决策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

决策是领导者首要的基本职能,决策是贯穿于领导过程始终的活动,决策是领导者履行各项职能的基础,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领导事业的成败。

1、科学决策要符合四个标准:

(1)具有准确的决策目标

  

(2)决策的执行结果能够实现确定的目标

  (3)实现决策目标所付出的代价小

(4)决策执行后的副作用相对少。

以上第一、二条是是非标准,第三、四条是优劣标准。

2、科学决策的基本原则:

  

(1)客观原则

  

(2)信息原则

  (3)预测原则

  (4)程序原则

  (5)可行原则

  (6)选优原则

  (7)“外脑”原则

3、科学决策的程序  

(1)明确问题,确立目标

  决策目标的制订必须满足几条检验准则:

  1)目标是有的放矢的;2)目标是具体的;3)目标是系统的;4)目标是切实可行的;5)目标是符合规范的。

  

(2)集思广益,拟定方案

  第一步轮廓设想,第二步细部设计。

  (3)分析评估,选择方案

  对方案进行正确的评估和选择,一是要有合理的评选标准,二是要有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