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旋毛形线虫丝虫.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93531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钩虫旋毛形线虫丝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钩虫旋毛形线虫丝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钩虫旋毛形线虫丝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钩虫旋毛形线虫丝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钩虫旋毛形线虫丝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钩虫旋毛形线虫丝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钩虫旋毛形线虫丝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钩虫旋毛形线虫丝虫.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钩虫旋毛形线虫丝虫.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钩虫旋毛形线虫丝虫.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钩虫旋毛形线虫丝虫.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钩虫旋毛形线虫丝虫.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钩虫旋毛形线虫丝虫.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钩虫旋毛形线虫丝虫.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钩虫旋毛形线虫丝虫.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钩虫旋毛形线虫丝虫.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钩虫旋毛形线虫丝虫.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钩虫旋毛形线虫丝虫.docx

《钩虫旋毛形线虫丝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钩虫旋毛形线虫丝虫.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钩虫旋毛形线虫丝虫.docx

钩虫旋毛形线虫丝虫

长沙医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学

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

第三十五章线虫(钩虫、旋毛形线虫、丝虫)

授课教师

所属系(部)

基础医学院

所属教研室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职称

讲师

授课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第次课

授课时数

2学时

授课班级

专业(本科√专科□)级班

教学课型

理论课√实验课□见习课□习题课□讨论课□其它□

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病原生物学(第4版)罗恩杰科学出版社2013年12月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钩虫卵的形态特征及两种钩虫成虫形态鉴别要点;

2.掌握旋毛虫幼虫囊包形态;

3.掌握班氏及马来微丝蚴的形态特征及鉴别要点;

4.掌握钩虫、旋毛虫、丝虫的生活史特点、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

5.了解钩虫、旋毛虫、丝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重点与难点:

一、钩虫

 1.两种钩虫成虫形态的区别、虫卵的形态特征(重点)

 2.生活史,幼虫的迁延移行现象(难点)

 3.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重点)

 4.实验诊断方法

 5.流行现状,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重点)

二、旋毛虫

1.生活史(重点)

2.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重点)

即:

旋毛虫生活史特点(在一个宿主体内完成生活史),幼虫的致病作用。

三、丝虫:

1.丝虫生活史及主要媒介(重点)

2.致病机理(难点)

即:

丝虫生活史:

在中间宿主(蚊)和终宿主(人)体内的发育过程,两种丝虫成虫在宿主体内的寄生部位,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的特点。

丝虫致病机理:

早期急性过敏性淋巴结炎和晚期慢性淋巴管阻塞所致的临床表现。

教学方法(请打√选择):

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自学辅导法□练习法(习题或操作)读书指导法□PBL(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其他□

教学手段(请打√选择):

板书√实物□标本□挂图□模型□投影□幻灯□录像□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内容:

第三十五章线虫

第五节钩虫

一、形态

1.成虫

体细小圆柱状,长约10mm左右,活时呈肉红色,死后为灰白色。

两种钩虫形态要点:

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

大小♀:

10-13×0.6♀:

9-11×0.4

(mm)♂:

8-11×0.45♂:

7-9×0.3

体态头和尾向背侧弯曲,略呈“C”形头向背、尾向腹弯,略呈“S形

口囊腹侧有两对钩齿腹侧有一对板齿

交合伞略圆略扁

背辐肋由远端分二支,每支又分三小支由基部分二支,每支又分二支

交合刺二根、末端分开二根,末端合并成一个倒钩

阴门在体中略后在体中略前

尾刺有无

2.虫卵

大小:

60×40um

形状:

椭圆形

颜色:

无色透明

卵壳:

无卵盖、薄

内容物:

4-8个卵细胞

3.幼虫

杆状蚴:

第一期杆状蚴,第二期杆状蚴

丝状蚴:

感染阶段

二、生活史

1.基本过程

 

2.总结:

(六大环节)

感染阶段:

丝状蚴

感染方式:

经皮肤

体内移行:

皮肤—血—心—肺—咽—小肠

离开人体:

卵随粪便排出

体外发育:

卵—第一期杆状蚴—第二期杆状蚴

三、致病性

1.丝状蚴侵入皮肤与移行发育阶段

1.1皮肤的损害:

钩蚴性皮炎(灼热、针刺、奇痒感),继而出现斑疹或丘疹,1-2日内成为水泡,一般于数日内消失。

1.2肺部的损害:

局部出血和炎性病变

2.成虫寄生

2.1慢性失血:

使宿主长期、不断地丧失血液

A、其钩齿或板齿咬破肠粘膜

B、分泌抗凝素,使伤口不凝血而易吸血

C、边吃边拉(血)

D、吸完血后,伤口继续流血,吃了多少还流多少

E、不断更换吸血部位

★危害:

造成贫血、异嗜症、妇女闭经、早产或流产,并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

2.2损伤肠粘膜:

成虫咬在肠粘膜上,造成散在性出血点及小溃疡,有时也可有大块出血性淤斑出现。

造成宿主消化功能紊乱,加重贫血程度,油样黑便。

四、实验诊断

1.粪便检查

1.1直接涂片法

1.2饱和盐水浮聚法

1.3钩蚴培养法

2.成虫检查法

可鉴定虫种或考核疗效,服药后淘洗大便收集虫体。

五、传播与流行

1.地理分布

全世界分布,多见于热带亚热带,我国南方以美洲钩虫为主,北方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

2.钩蚴习性

A、丝状蚴生活在泥土表层

B、向温向湿性

C、侵入人体主要靠机械作用,也有酶的作用

D、可以沿植物茎向上移行

3.流行环节及感染方式

钩虫病人和带虫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北方婴儿常可通过穿上“土裤子”或睡沙袋受到感染。

六、防治原则

1.查病治病

西药:

噻嘧啶、左旋咪唑(十二指肠钩虫),甲苯咪唑(美洲钩虫)

中药:

雷丸、槟榔、苦楝树根皮

2.管理粪便

3.防止感染

做好个人防护,使用工具和个人防护用品;涂防护剂(25%白矾溶液、2.5%松香酒精、2%碘酊);左旋咪唑涂肤剂治钩蚴性皮炎。

第六节旋毛形线虫

一、形态

1.成虫

形状:

线状。

大小:

细小,雄虫长1.5mm左右,雌虫长3~4mm

颜色:

乳白色。

结构特点:

咽管很长,约占体长的1/3-1/2

2.幼虫

新生蚴虫体极小,长度100um左右。

寄生于宿主肌肉中的成熟幼虫长约1mm,卷曲于梭形的囊包中,又称幼虫囊包

二、生活史

1.感染

阶段:

幼虫囊包。

方式:

经口食入含旋毛虫的肉类。

2.寄居

成虫:

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幼虫:

横纹肌(咬肌、胸肌、腓肠肌、膈肌等)。

寿命:

雌虫1~2个月,肌肉囊包内幼虫约为数年,但最长可达30年。

3.生活史特点

成虫和幼虫可生活在同一宿主(人等既是终宿主又是中间宿主),完成生活史必须有宿主更换

人等既是终宿主又是中间宿主,人是死角宿主

无自由生活阶段和离体阶段

为卵胎生寄生虫,唯一寄生于细胞内的线虫

三、致病

1.致病阶段

成虫、幼虫(主要)

2.致病过程:

分为三个时期

2.1虫体侵入期:

引起消化道炎症和溃疡,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等

2.2幼虫移行和肌肉受累期:

肌肉损害和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导致过敏症状和全身肌肉疼痛,严重者可累及心脏导致心衰而死亡

2.3囊包形成期:

导致慢性肌肉病变,导致慢性肌痛

四、实验诊断

1.病原学诊断

肌肉活检查囊包

2.免疫学诊断

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可用于旋毛虫病的辅助诊断,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五、流行

1.地理分布

旋毛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但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

在我国,猪等动物感染较普遍,人体病例也见于全国各地,并且近年有增多趋势,在云南、西藏和河南还曾有过局部流行。

2.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是猪,其次是各种野生动物

3.流行原因

食入不熟的受感染猪肉或野生动物肉类是人群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方式

六、防治

1.预防感染

加强宣传教育,不吃生的或没有熟透的猪肉及野生动物肉类。

2.治疗患者

丙硫咪唑是首选药物。

第七节丝虫

一、丝虫的危害性

丝虫病是国际卫生组织(WHO)规定的六大热带病之一,寄生人体的丝虫有8种,其中有6种可以致病。

如我国流行的马来丝虫和班氏丝虫,可以引起象皮肿;而非洲流行的旋盘尾丝虫与罗阿丝虫,使人患眼病,并可致盲。

丝虫病是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解放前全国有15个省市自治区流行丝虫病,3.3亿人受丝虫病威胁,丝虫病人多达三千万。

江浙一带俗称“大脚风”、“流火”,鲁南地区有俗语曰“十男九疝”,“大脚风“指的是下肢象皮肿,“疝”指的就是阴囊橡皮肿。

请看幻灯。

解放后我国在丝虫病防治方面成绩斐然,经过科学防治,于1994年实现全国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是人群外周血中查见微丝蚴的阳性率小于1%),目前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对丝虫病流行区的疫情监测和对遗留下来的乳糜尿和象皮肿病人治疗的研究。

实现全国消灭丝虫病已为期不远。

二、丝虫的种类

已知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8种:

1.班氏吴策线虫

2.马来布鲁线虫

3.帝纹布鲁线虫

4.罗阿线虫

5.旋盘尾线虫

6.链尾双瓣线虫

7.常规双瓣线虫

8.奥氏曼森线虫

我国只有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现在随着国外交往与援外人员的增多,从国外返回人员中查出罗阿丝虫及常规丝虫。

三、形态特征

1.成虫

细长如丝,表面光滑,雌雄异体。

个体大小上雌虫大于雄虫,班氏丝虫大于马来丝虫。

班氏丝虫(较大):

雄虫约为3-4cm×0.1mm

雌虫约为6-10cm×0.3mm

马来丝虫(较小):

雄虫约为3-4cm×0.1mm

雌虫约为6-10cm×0.3mm

2.微丝蚴(microfilaria,mf.)

基本形态:

细长如丝,有鞘膜、头隙、体核、尾核

马来微丝蚴形态比较表

种类班氏丝虫马来丝虫

大小长244-298um,宽5.3um长177-230um,宽4.8um

头隙长宽比例相等(1∶1)长大于宽,长宽比约2∶1

体核排列整齐,大小一致排列致密,大小不一

清晰可数难以计数

尾核无有两个尾核

体态弯曲自然柔和弯曲僵直,大弯里头有小弯

▲丝虫属胎生,微丝蚴鞘膜源于卵壳。

四、生活史

丝虫全为营寄生生活的寄生虫,无自由生活阶段。

两种丝虫都需经过两个发育阶段,即幼虫在中间宿主(蚊)体内发育和成虫在终宿主(人)体内的发育。

1.丝虫生活史图解(见投影图)

1.1蚊体内发育

1.1.1过程

随蚊血入胃穿过胃壁到胸肌

mf.—————→脱鞘———————→腊肠期幼虫(胸肌内)

1天2-4天

脱皮再次脱皮

—————→感染前期蚴—————→丝状蚴(感染性幼虫)

5-7天6-12天

1.1.2归纳要点

mf.必须要经过蚊体内的发育,才能感染人体;

一条mf.进入蚊体只能发育为一条丝状蚴,进入人体成为一条成虫;

mf.在蚊胸内发育,成熟后,集中在蚊的口器下唇。

待蚊叮咬人时,则进入人体。

1.2在人体内发育

1.2.1过程

随蚊吸血进入人体

感染性幼虫(丝状蚴)—————————→淋巴系统(成虫)

经皮下,周围淋巴管

1.2.2归纳要点

寄生部位:

班氏丝虫多寄生于深部淋巴管、结,如腹腔、阴囊。

马来比虫多寄生于四肢表浅部,如上下肢。

发育时间:

班氏丝虫半年以上,马来丝虫约需三个月。

寿命:

丝虫成虫通常在人体活4-5年,有的可达17-20年。

2.夜现周期性(nocturnalperiodicity)

定义:

在我国流行的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的微丝蚴,均有明显的夜间出现在人体周围血液循环的现象,而白天微丝蚴则藏于内脏毛细血管内,此现象称为夜现同期性。

班氏微丝蚴晚上10点至凌晨2点,马来微丝蚴晚上8点至凌晨4点出现在外周血中。

解释该现象的假说很多,例如与人的睡眠活动有关、与蚊虫夜间吸血有关等等。

学说越多,说明机理越不明。

应将丝虫微丝蚴的夜现同期性,看成寄生虫与宿主间的长期演化与适应而产生一种生物学特征。

五、致病性

丝虫对人体的损害,主要是成虫和发育中的细虫引起的。

而血液中的微丝蚴对人体并不引起明显的病变和症状。

从丝虫引起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二期:

1.早期:

急性过敏及炎症反应

1.1虫体的机械刺激

代谢产物、死亡虫体分解产物的刺激

1.2淋巴管内膜肿胀,炎症细胞浸润

1.3症状

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称丝虫热。

淋巴管炎——上下肢体淋巴管发炎,皮肤表面可见一条自上而下蔓延的红

线(离心性淋巴管炎),称“流火”。

(见投影,比较离心性淋巴管炎及向心性

淋巴管炎的不同。

出现附睾炎和睾丸炎。

2.晚期

慢性淋巴管曲张,淋巴回流不畅。

2.1淋巴(结)炎症反复,组织增生,造成淋巴管阻塞,引起淋巴回流不畅。

2.2病变以下淋巴管扩张,破裂,淋巴液外溢,造成淋巴肿,严重时,促使皮下纤维组织增生,皮肤变厚,变硬变粗糙,而成象皮肿。

2.3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淋巴液或来自小肠吸收的乳糜液进入尿中,引起淋巴尿或乳糜尿。

2.4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的成虫因寄生部位不同,产生症状亦不同。

马来丝虫——主要上、下肢淋巴管炎和象皮肿,以下肢多见。

班氏丝虫——除可引起四肢淋巴管炎和象皮肿外,还可引起精索、附睾及

睾丸急性炎症,鞘膜积液,阴囊象皮肿和乳糜尿等。

*提问:

阴囊象皮肿与乳房象皮肿可能是哪种丝虫引起的?

班氏丝虫

下肢象皮肿与上肢象皮肿可能是哪种丝虫引起的?

马来丝虫

*提问:

为什么晚期丝虫病人的外周血中难以查到微丝蚴?

六、实验诊断

1.血液检查

夜间采血,采血时间以晚上10-2时为宜。

采血时以三大滴血为宜,血量太少则不得于微丝蚴的检出。

1.1鲜血检查法

1.2厚血膜检查法

1.3血液浓集法

1.4海群生(乙胺嗪)日间诱出法

2.体液检查

对患者乳糜尿、睾丸鞘膜积液,经离心检查微丝蚴。

3.活组织检查

必要时,可考虑摘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虫体。

七、传播与流行

1.地理分布

丝虫病流行于热带及亚热带,即流行于有蚊虫的地区。

班氏丝虫分布广,遍及全世界,以亚洲及非洲严重。

马来丝虫仅局限于亚洲。

在我国,包括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安徽、河南、山东、上海等15个省高明。

山东、台湾仅发现班氏丝虫,其余各地二种丝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2.流行因素

2.1传染源血中带有微丝蚴的人是我国二种丝虫病的唯一传染源。

2.2传播媒介

班氏丝虫主要媒介北方为淡色库蚊;南方为致倦库蚊。

马来丝虫主要媒介平原为中华按蚊;山区丘陵为嗜人按蚊。

2.3易感人群

不论男女老幼都有感染的可能性。

八、防治原则

我国各地防治丝虫病的经验证明,控制丝虫病必须抓好两个环节:

1.积极开展普查普治,及时发现病人,及时治疗病人。

杀微丝蚴首选药物是海群生,流行区已普遍使用海群生搭拌食盐(1%),供居民日常食用,防治微丝蚴效果明显,此法已被WHO采纳。

杀成虫首选药物是苏拉明(Suramin)。

目前治疗丝虫病采用的方法是:

口服海群生一个疗程,接着服苏拉明一个疗程,再口服海群生一个疗程。

对象皮肿患者采用桑叶等中草药浸液外敷效果较好。

2.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防蚊灭蚊工作

消灭传播媒介,保护易感人群,部队官兵则以个人防护为主,夜间执勤涂擦防蚊药,睡觉用蚊账等。

教学方法和注意事项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总结(重点难点)

 

(重点)

 

病例分析说明

 

调查报告说明

 

图片

 

图片

 

重点、难点

 

病例说明

 

调查分析报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流程图

 

重点、难点

 

病例说明

 

病例说明

 

各检查方法对比

 

流行分布图

 

病人图片

结合病理生理讲解发病机制

 

病人图片

 

各方法对比

 

流行分布图

 

结合生活史讲解

 

小结

1.能在人体内寄生的丝虫有8种,我国仅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流行。

2.丝虫成虫较细小,寄生于淋巴管内,不易看见。

血液中查见微丝蚴,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3.以图解方式总结丝虫生活史过程和致病机理。

4.输血不能传播丝虫病。

因为丝虫生活史过程需要蚊虫阶段,才能发育。

5.要记住的几个环节

感染阶段:

丝状蚴

致病阶段:

主要是成虫引起

寄生部位:

淋巴系统

传播媒介:

库蚊与按蚊

6.有夜现周期性,须夜间采血检查微丝蚴。

7.个人防蚊是预防丝虫病的主要手段。

时间分配

1min

 

4min

 

15min

 

8min

 

2min

 

5min

 

2min

 

8min

 

20min

 

15min

 

3min

 

5min

 

2min

复习思考及作业题布置

1.两种钩虫的成虫、丝状蚴形态有哪些主要鉴别点?

2.人感染钩虫后有哪些主要症状?

为什么?

3.为什么蚕桑区、蔬菜区及过去的煤矿里钩虫感染率较高?

4.钩虫病主要的实验诊断方法有哪些?

说明原理。

5.当前钩虫致病有那些新的临床特征?

6.丝虫微丝蚴夜现周期性机理有哪些主要学说?

7.班氏微丝蚴和马来微丝蚴有哪些形态鉴别特点?

8.丝虫病人为什么常发生象皮肿?

为什么有些晚期病人体征很明显,但血液内查不到微丝蚴?

9.丝虫病患者在病原检查中能否查到微丝蚴,试分析其原因、影响检虫结果的因素。

10.临床上为何对旋毛虫病不宜作早期的病原学诊断?

授课的创新点:

1、采用启发式、提问式和课堂讨论式教学的方法,充分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

2、结合寄生虫病的病例和图片(本教研室或者通过网络收集到的)教学,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生活史和致病提一些讨论题或者病例,让学生回答,可产生良好的互动

4、运用PPT教学课件进行教学。

参考资料(包括辅助教材、参考书、文献等):

1.王芬等:

钩虫性贫血1例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6年1期

2.俞翁非等:

钩虫病例41例临床分析.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12期

3.马细妹等:

重度钩虫病一例报告.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年5期

4.杜玉宽等:

钩虫病误诊1例.中华实用医学2001年14期

5.袁华刚等:

钩虫病合并慢性荨麻疹1例.皮肤病与性病2005年1期

6.崔金环等:

肠钩虫病6例误诊分析.临床误诊误治2005年5期

7.邓群等:

钩虫病的防治概况.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4年2期

8.蒋桂花等:

钩虫病流行与疫苗研究.国外医学:

寄生虫病分册2004年6期

9.杨维平等:

钩虫病防治研究进展.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04年4期

10.周海燕等:

单纯性钩虫病误诊误治1例.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6期

11.张清云登:

钩虫性哮喘1例.四川医学2003年9期

12.谢永强等:

钩虫病引起消化道大出血一例报告.北京医学2003年4期

13.高夕英等:

钩虫引起下消化道大出血1例.新医学2003年3期

14.孙广平等:

26例钩虫病的误诊分析.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3年77期

15.刘远群等:

钩虫病致上消化道大出血误诊1例分析.中华临床新医学2003年2期

16.杨玉秀等:

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表现的钩虫病误诊分析.中国误诊杂志2003年5期

17.马冬梅等:

胃内钩虫感染1例报道.职业与健康2002年5期

18.王展等:

钩虫感染的免疫学研究进展.国外医学:

寄生虫病分册2001年5期

19.中国丝虫病防治编委会,中国丝虫病防治,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20.孙德建:

我国消除淋巴丝虫病的全球意义.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年23(B10)

21.JamesAGWhitworth:

丝虫病.国际内科双语杂志中英文-2006年3期

22.伍卫平等:

全球消除淋巴丝虫病工作进展.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5年1期

23.邱宗文等:

淋巴丝虫病:

重新认识这个古老的疾病.国外医学:

寄生虫病分册2003年6期

24.全国丝虫病监测和消除丝虫病工作进展.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2年2期

25.王东海等:

罗阿丝虫病50例临床分析.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年5期

26.刘明远等:

我国旋毛虫病及最新研究概况.肉品卫生2005年6期

27.崔晶等:

国外旋毛虫病的流行现状.国外医学:

寄生虫病分册2005年5期

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章:

年  月  日

课后记(即通过收集教学督导专家、同行和学生的反馈信息,认真整理分析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在课程结束后填写)

一、备课要充分,专业知识要全面,这是讲好课的基础;

一、语言组织要严谨,口头表达要精炼,不能拖泥带水;

二、注意把握课堂氛围,要弛张有度,活跃不能冲淡教学效果;

三、板书规范,字体大小适中,注意重点;

四、授课的每一句话要言之有据,逻辑性要强,不能信口开河。

五、尽管学生反应尚可,但还有很多缺点,有待继续努力,虚心学习,快速提高授课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