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语文人教版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97698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语文人教版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语文人教版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语文人教版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语文人教版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语文人教版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语文人教版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语文人教版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语文人教版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语文人教版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语文人教版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语文人教版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语文人教版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语文人教版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语文人教版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语文人教版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语文人教版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语文人教版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语文人教版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语文人教版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语文人教版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语文人教版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语文人教版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语文人教版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语文人教版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docx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语文人教版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收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

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

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

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

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

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

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

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

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

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

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的关系。

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草,把小人之德喻为风,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两段以设问的形式,借助孔子的回答揭示《诗经》中“风”的内涵。

B.文章引用《易经》的目的是佐证《诗经》中的“风”指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C.文章主体从古代和现代两个角度阐述“风俗”也就是社会规范对人的约束作用。

D.文章首先提出《诗经》之风,接下来阐述“风”的内涵和作用,最后指出重读《诗经》的意义。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认识到这些才能更好地生存。

B.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C.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D.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导学号:

45412123】

打 树

许 仙

李正第三次被送入市人民医院抢救时,已是奄奄一息,但儿女是极其孝顺的,毫不犹豫地又把他送入市里最好的医院。

李正在高干病房几度昏迷,主治医生是该院副院长,卑微地对李赛白道:

“李书记,非常抱歉,能做的我们都做了,您看是不是按老人家的意思回去吧,晚了怕……”昏迷的李正老眼潮湿,枯枝般的手死死抓住老伴不放。

老伴抹着泪,对儿女说:

“你爹想回家过年,你们就随他的心愿吧。

李赛白和李赛红这才送父亲回家。

这天是年廿九,李赛白和李赛红回到老家就奔进奔出的,要给父亲过一个热热闹闹的年。

李赛红和母亲把家清扫干净,又准备红包、烟酒茶和糖果;李赛白忙着张灯结彩,门是对联,窗是福字,大红灯笼挂檐下。

家里亮堂堂的,飘出煮粽子和炒瓜子的香气,乡亲们纷纷前来探望。

李正回家后神志反而清醒了,时不时地睁开眼来。

李赛白和李赛红在父亲床前守了一夜,见父亲病情平稳,也松了一口气。

第二天上午,李正忽然有了精神,叫老伴扶他坐起身来,要看一看孙女和外孙子,瞧着孩子们跑进跑出的,枯槁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下午,李赛红和嫂子下厨,准备了一顿丰富的年夜饭;大家把饭桌移到父亲的床前,让李正靠在床上吃饭。

见父亲精神好,大家也开心,有说有笑的,一个个向父亲敬酒,祝他长命百岁;李正居然喝了一杯酒,还吃了半碗饭,脸红扑扑的。

吃过年夜饭,饭桌撤走了,老伴和女儿、儿媳妇收拾干净后,再次回到他床前;李正伸出手来,吃力地比划着。

李赛红问母亲,爸爸说什么?

“打树。

”“打树?

”李赛红问父亲,李正点点头。

儿媳妇愣愣的,但李赛红连忙朝父亲说:

“好。

打树。

我们打树。

打树是李家大年三十必备的传统节目。

院子的围墙里种着两棵树,一棵梨树,一棵桃树,分别是李赛白和李赛红出生那天李正种的,如今已有四十岁和三十八岁了,是方圆百里以内两棵顶天立地的大树,令乡亲们羡慕不已。

乡亲们但凡教育起后代来,必以李家儿女为榜样。

李赛白和李赛红自有记忆起,每年吃过年夜饭,父亲就操起门闩,李赛白便自觉地躲在自己的梨树后,李赛红也学哥哥样,躲在自己的桃树后。

李正借着几分酒力,先打梨树,边打边问:

“来年多开花多结果?

李赛白就在树后应:

“来年多开花多结果。

”李正又边打边问:

“决不开谎花?

”李赛白又答:

“决不开谎花。

”轮到桃树,也是这番打问与应答。

后来,李赛白和李赛红都大了,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回家过年,李正依旧热衷于打树,让两个成年人躲在树后,他边打边问:

“来年开红花结红果?

”李赛白就问:

“我是梨树,怎么开红花结红果呢?

”李正醉醺醺地说:

“我怎么问你就怎么答!

来年开红花结红果?

”李赛白就应:

“来年开红花结红果。

”李正又边打边问:

“决不开黑花结黑果?

”李赛白又答:

“决不开黑花结黑果。

再后来,李赛白和李赛红升职了,当官了,从商了,发达了,回家过年,李正还是热衷于打树,让两个大人躲在树后,还是边打边问……

孩子们不知道打树是怎么回事?

好奇新鲜,吵吵闹闹的,院子可热闹了;李赛红将门闩交给哥哥李赛白,自己拉着侄女躲在梨树后,李赛白边打边问:

“来年多开花多结果?

”李赛红就教侄女应:

“来年多开花多结果。

”李赛白又边打边问:

“决不开谎花?

”她们又答:

“决不开谎花。

”接着是李赛红打树,李赛白拉着外甥躲在桃树后……卧室里,李正笑微微地望窗外,慢慢地合上老眼;他太累了,去那边休息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注】 谎花:

不结果实的花。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但儿女是极其孝顺的”一句,为下文写“李赛白和李赛红在父亲床前看护”及“移饭桌及给父亲敬酒”张本。

B.昏迷的李正之所以“老眼潮湿”,是他意识到自己马上要离开亲人,很是舍不得;也为能回家看到自己的孙女和外孙而感到欣喜。

C.李赛白忙着张灯结彩,门是对联,窗是福字,大红灯笼挂檐下,是要给父亲过个热热闹闹的年。

D.这篇小说以“父亲”为主要人物,通过语言、动作、神情、心理、场面等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感人。

B 

5.李正是个怎样的人?

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特征概括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从文章中找出关于李正的描写,然后加以概括。

如他在弥留之际对儿女还要进行品德教育,由此可以概括出他坚强执着;他用“打树”这种独创而特殊的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说明他善于创新;重病在身还不乏微笑,说明他乐观淡定。

【答案】 ①坚强执着:

弥留之际还要对儿女进行品德教育。

②善于创新:

用独创的特殊的“打树”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收效显著。

③淡定乐观:

坦然面对自己的病情,重病在身不乏微笑。

6.李家的“打树”教育给人以深刻启迪,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主题进行概括的能力。

本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从李正用“打树”这种方式教育子女这件事情上进行概括,如他多次教育,由此可以概括出对人的教育要常抓不懈;李正的比喻也是有深意的;儿女们对下一代的教育,启迪我们教育要代代相传等。

【答案】 ①李正多次对不同年龄、身份的儿女进行“打树”教育,它启发我们:

对人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常抓不懈;不管他们年龄多大,地位多高,都要坚持,且出成效。

②李正对儿女的“打树”教育,以开花结果为喻,很有深意。

它告诉我们:

一个人不要华而不实,而是既要开花,更要结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多做贡献;要有一颗红心,做有益于社会的事,不给国家和人民抹黑;有身份、地位后要做廉洁的善人而不做恶毒之人。

③李赛红、李赛白分别对侄女、外甥进行“打树”教育,它启迪我们:

传统道德教育要后继有人,代代相传,这样,我们的民族才大有希望。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 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

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

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

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

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

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

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

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第9版,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

”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

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选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19版

《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有删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

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

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选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易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材料二可见非遗传承人也需要增加收入。

C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A 

9.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立足文本,到文中找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举措,找到相关语句,然后分条概括作答。

一定要结合试题分值,确定要点数目。

【答案】 ①政府推进立法工作,增加保护经费;②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非遗传承人也要坚守传统文化,并创新传统工艺及经营方式;③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吸引大众关注;④需要有更多社会力量投入非遗保护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导学号:

45412125】

朱吾弼,字谐卿,高安人。

万历十七年进士。

授宁国推官。

征授南京御史。

大学士赵志皋弟学仕为南京工部主事以赃败南京刑部因志皋故轻其罪议调饶州通判吾弼疏论竟谪戍之奏请建国本,简阁臣,补言官,罢矿税,不报。

山西巡抚魏允贞为税使孙朝所讦,吾弼乞治朝欺罔罪。

广东税使李风干没,奸人王遇桂请税江南田契,吾弼皆疏论其罪。

时无赖子蜂起言利,廷臣辄连章力争,帝虽不尽从,亦未尝不容其切直。

雷震皇陵,吾弼请帝廷见大臣,讲求祖宗典制,次第举行,与天下更始。

寻复言:

“陛下孝敬疏于郊庙,惕厉弛于朝讲;土木盛宫苑,榛芜遍殿廷,群小横中外,正士困囹圄;闾阎以矿税竭,邮传以输鞔疲,流亡以水旱增,郡县以征求因;草泽生心,衣冠丧气;公卿不能补牍,台谏无从引裾。

不可不深察而改图也。

”末言礼部侍郎郭正域疾恶严,居己峻,不可以楚事弃。

先是,楚假王议起,首辅沈一贯阴左右王,以正域请行勘,嗾其党钱梦皋辈逐之去。

举朝无敢留正域及言楚事者,吾弼独抗章申理,而御史林秉汉以楚宗人戕杀巡抚,亦请详勘。

且言:

“王既非假,何惮于勘?

”吾弼、秉汉遂为一贯等所恶。

会梦皋京察将黜,遂讦秉汉为正域鹰犬,语侵沈鲤、杨时乔、温纯。

秉汉坐贬贵州按察司检校,而梦皋得留。

郎中刘元珍论之,反获谴。

吾弼复疏直元珍,请黜梦皋,因力诋一贯,亦忤旨,停俸一年,遂移疾去。

居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召为大理右丞。

齐、楚、浙三党用事,吾弼复辞疾归。

熹宗立,召还。

屡迁南京太仆卿。

天启五年为御史吴裕中劾罢。

(节选自《明史·朱吾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学士赵志皋弟学仕/为南京工部主事/以赃败/南京刑部因志皋/故轻其罪/议调饶州通判/吾弼疏/论竟谪戍之/

B.大学士赵志皋弟学仕/为南京工部主事/以赃败/南京刑部因志皋故/轻其罪/议调饶州通判/吾弼疏/论竟谪戍之/

C.大学士赵志皋弟学仕为南京工部主事/以赃败/南京刑部因志皋故/轻其罪/议调饶州通判/吾弼疏论/竟谪戍之/

D.大学士赵志皋弟学仕为南京工部主事/以赃败/南京刑部因志皋/故轻其罪/议调饶州通判/吾弼疏论/竟谪戍之/

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汉朝御史统归御史台领导,按职掌分为侍御史和治书侍御史。

B.国本,古代特指确定皇位继承人,建立太子为国本。

“国本”也指国家藏本。

例如韩愈《画记》中“余少时,常有志乎兹事,得国本,绝人事而摸得之”。

C.闾阎,闾泛指门户;人家。

阎指里巷的门。

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百姓,不再指房屋建筑。

例如王勃《滕王阁序》中“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D.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

“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三公”即是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之“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也有说为司马、司空、司徒。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朱吾弼身为御史,恪尽职守。

赵学仕贪污受贿,李凤侵吞国家财物,王遇桂请求向江南的田契征税,他都上疏揭发他们的罪过。

B.朱吾弼敢于直谏,为国尽忠。

雷击皇陵一事发生后,他接连上疏,语气恳切,指出朝廷内外存在的弊端,希望皇帝深入审查。

C.朱吾弼不惧权贵,坚守正义。

首辅沈一贯排除异己,朝臣们明哲保身、不敢谈论相关事情,唯独朱吾弼直接上疏申明义理。

D.朱吾弼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因诋毁沈一贯遭停俸,于是辞官;后齐、楚、浙三党执政,他又辞官;最后被弹劾免官。

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吾弼请帝廷见大臣,讲求祖宗典制,次第举行,与天下更始。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首辅沈一贯阴左右王,以正域请行勘,嗾其党钱梦皋辈逐之去。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

(1)句关键词:

廷,在朝廷;次第,依次;更始,重新开始。

(2)句关键词:

阴,暗中,暗地里,秘密地;左右,帮助,袒护;嗾,教唆,指使。

【答案】 

(1)朱吾弼请求皇帝在朝廷会见大臣,讲求祖宗典章制度,依次施行,与天下重新开始(除旧布新)。

(2)首辅沈一贯暗中袒护王,因郭正域请求进行核查,便唆使其同党钱梦皋等逐赶他离去。

【参考译文】

朱吾弼,字谐卿,高安人。

万历十七年考中进士。

授官宁国推官。

召授南京御史。

大学士赵志皋的弟弟赵学仕任南京工部主事,因贪污受贿败露。

南京刑部因赵志皋的缘故,从轻治罪,议调任饶州通判。

朱吾弼上疏揭发,(赵学仕)最终被判贬谪戍守。

奏请立太子,精简内阁大臣,补任谏官,罢除矿税,不回复。

山西巡抚魏允贞被税使孙朝攻击,朱吾弼乞请治孙朝欺罔之罪。

广东税使李凤侵吞国家财物,奸人王遇桂请求向江南的田契征税,朱吾弼都上疏揭发他们的罪过。

当时无赖之人蜂起谈论财利,朝臣总是联名上章极力谏诤。

皇帝虽不完全听从,也并非不容他们的切直之论。

雷击皇陵,朱吾弼请求皇帝在朝廷会见大臣,讲求祖宗典章制度,依次施行,与天下重新开始(除旧布新)。

不久又说:

“陛下孝顺恭敬却疏于举行郊庙祭祀,警惕激励却松弛于朝廷日讲;宫苑大兴土木,殿廷遍地是秽杂之人,众小人横行朝廷内外,正直之士身陷囹圄;平民因矿税而枯竭,驿传因运送物资而疲惫,流亡之人因水旱之灾而增加,郡县因征赋科敛而困顿;草泽百姓产生叛心,衣冠大吏丧失志气;公卿不能荐贤,台谏无从攀援。

不可不深入审查而另作打算啊。

”最后说礼部侍郎郭正域嫉恶如仇,严于律己,不可因楚王事而废除。

此前,楚假王之议兴起,首辅沈一贯暗中袒护王,因郭正域请求进行核查,便唆使其同党钱梦皋等逐赶他离去。

朝廷上下没有敢留郭正域以及论楚事的人,惟独朱吾弼直接上疏申明义理。

而御史林秉汉因楚王宗人杀害巡抚,也请求详细审查。

并且说:

“王既然不是假的,何必惧怕勘查?

”朱吾弼、林秉汉于是被沈一贯等厌恶。

正逢钱梦皋由于京官考察将被罢免,于是他揭发林秉汉是郭正域的鹰犬,言语触犯沈鲤、杨时乔、温纯。

林秉汉因此获罪贬为贵州按察司检校,而钱梦皋得以留任。

郎中刘元珍弹劾他,反而受到谴责。

朱吾弼又上疏说刘元珍正直,请求罢免钱梦皋,藉此极力诋毁沈一贯,也违忤旨意,停俸一年,于是称病辞官离去。

过了三年,起用任南京光禄少卿,召任大理右丞。

齐、楚、浙三党执政,朱吾弼又称病辞官还乡。

熹宗立,召回京。

多次升迁任南京太仆卿。

天启五年被御史吴裕中弹劾罢免。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灞上①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 ①灞上:

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

②致此身:

献身于国君。

1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的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B.颔联中“独”字最能抒发诗人孤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