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南省襄城高中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09886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南省襄城高中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河南省襄城高中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河南省襄城高中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河南省襄城高中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河南省襄城高中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学年河南省襄城高中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学年河南省襄城高中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学年河南省襄城高中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学年河南省襄城高中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学年河南省襄城高中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学年河南省襄城高中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学年河南省襄城高中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学年河南省襄城高中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学年河南省襄城高中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学年河南省襄城高中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学年河南省襄城高中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学年河南省襄城高中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学年河南省襄城高中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学年河南省襄城高中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学年河南省襄城高中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南省襄城高中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河南省襄城高中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南省襄城高中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河南省襄城高中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河南省襄城高中高二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襄城高中高二09月份月考

语文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人们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载体,那就是吉祥组合图。

一些企业在院落里会有一个养满各色金鱼的池塘,实际上这不仅是因为金鱼作为观赏鱼美观,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利用汉语言的特征形成的美好祝愿:

金玉满堂。

吉祥图案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左传》记载了“铸鼎象物”,人们认为把一些妖魔鬼怪的形象或者名字铸造在青铜器上,“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让人们记住这些妖怪,并以此控制他们。

这一时期,人们对图的崇拜,往往是出于敬畏,是为了避免灾害。

先秦时期是一个从图到文字的过程,有学者研究,《山海经》其实就是一本巫师的工作手册,上面记载了许多妖怪的名字,并且详细描述了他们的形象,这就为人们如何避开危害,或者从“妖怪”那里获得帮助,或者祭祀他们以祈求保佑提供了使用说明书。

从汉代开始,吉祥文化又进入到一个从文字转换为图像的时代,人们根据各种神仙方术的传说,在砖瓦等载体上绘制了各种用于辟邪或者祈福的图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道二教的兴盛,龙虎、翔鹤、生肖及神人、神话传说成为了吉祥图案的素材。

唐代流行贴门神,也出现了连理枝、同心结等吉祥图案。

宋元时期,吉祥图案以珍花异草,祥禽瑞兽为主题。

到了明清时期,对吉祥图案的推崇达到了高潮,这一时期“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除了保有传统中对四灵、神仙、佛陀等图画的崇拜外,又生成了诸多脱离了宗教信仰、寄寓世俗美好祝愿的吉祥图案。

中国吉祥图案主要以动植物形象表示。

“马上封侯”:

图像是猴子骑于马上,猴谐音“侯”,马上有“立刻”之意。

“功名富贵”:

由牡丹与雄鸡构成,“雄”即是“公”,谐音“功”,公鸡打鸣,“鸣”又谐音“名”。

“寿居耄耋”:

由寿石、菊、猫和蝴蝶构成,菊谐音“居”,猫谐音“耄”,蝴蝶谐音“耋”,指代长寿。

《说文》云“吉,善也”,“祥,福也”,吉祥通俗地说就是美好的预兆。

中国的传统吉祥文化图式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是借助动植物等实物形象,如牡丹、菊花、鸳鸯、公鸡等,以借喻、双关、谐音等方式表示;二是以纹样形象表示,如龙纹、凤纹、祥云、中国结等;三是以文字来说明,如福、禄、寿、双喜等字。

吉祥图案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装饰样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传统吉祥图案作为我们文化的精髓,至今仍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摘编自赵运涛《画里有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企业院落中金玉满堂的组合图,不仅利用汉语言的特征,形成美好的祝愿,而且也利用观赏鱼的美观,起到美化环境作用。

B.“马上封侯”“功名富贵”“寿居耄耋”“金玉满堂”等吉祥图案,作为约定俗成的装饰样式,已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C.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吉祥图案,起初人们只是避免灾害,并且要记住这些妖魔鬼怪的形象,才将它们的形象或名字铸于青铜器上。

D.吉祥图案有三种表现形式:

鸳鸯牡丹等动植物、龙纹祥云等纹样、福禄寿等文字。

三种表现形式中以动植物形象和文字最为普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通过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金玉满堂”,引出对人们不知道的文化载体吉祥图案问题的讨论。

B.文章论述了吉祥图案的起源及发展过程,并对先秦至明清几个时期吉祥图案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C.文中通过“马上封侯”等几个具体例子,分析了吉祥图案蕴含的吉祥含义,以及图像表现吉祥含义的方法。

D.文章最后解释了“吉祥”的含义,概括出吉祥图案的三种表现形式,以及吉祥图案的形成机制和重大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魏晋时期佛道二教的兴盛,龙虎、翔鹤和神话传说等就可能不会成为吉祥图案的素材,其发展可能就会是另外的样式。

B.吉祥图案至今仍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利用了汉语谐音等手法,具有鲜明的汉语特征,所以可能为其它民族所不具备。

C.吉祥图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图案中的动植物、纹样、文字等表现出美好的预兆,这是它能够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D.各个时期吉祥图案的特色不同,明清时期宗教对吉祥图案的影响逐渐减弱,许多脱离宗教信仰的吉祥图案出现表现了这一点。

【答案】1.B2.A3.D

【解析】

...............

2.试题分析:

概念范围缩小,原文说日常生活经常见到的是“吉祥组合图”,不是“金玉满堂”;文本理解错误,“人们不知道的文化载体”错误,原文是“人们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载体”,不自知含有不自觉的意味,常见却不自觉。

3.试题分析:

强加因果,原文表述“除了保有传统中对四灵、神仙、佛陀等图画的崇拜外,又生成了诸多脱离了宗教信仰、寄寓世俗美好祝愿的吉祥图案”,“生成了诸多脱离了宗教信仰的吉祥图案”与“宗教对于吉祥图案的影响逐渐减弱”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点睛:

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此题D项,强加因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多雨的夏天

郭震海

这似乎是一个多雨的夏天。

不紧不慢的小雨就像生了根,断断续续下了三天,没有停的迹象。

侯东升醒来后,听着外面滴滴答答的雨声,有些烦闷。

他裹着一条毛巾被,眼睛迷茫地瞪着屋顶。

简易的屋顶用横七竖八的施工模型板撑着,上面覆盖着几层黑糊糊的油毡。

简易的大宿舍内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霉味,半碗隔了夜的剩饭放在墙角,已经变质。

裸露的砖墙,湿漉漉的,似乎能挤出大把的水来。

地上铺着红砖,红砖上撒了薄薄的一层白石灰。

十几双黄胶鞋,没有规则地摆放在床铺下。

“天塌了吧!

”一名工友坐起来嘟哝了一句,扑腾一声又躺下了,几根木棍支撑的大床铺发出吱吱呀呀的怪叫。

“你找死啊!

”工友躺下的动作用力过猛,压住了另一位工友的胳膊,后者向他提出强烈的抗议,骂骂咧咧地抽回了胳膊。

侯东升起身,去床铺头找自己的衣服,想出去走走。

他从墙角找出一把破旧的雨伞,走出了工棚。

外面的雨下大了,一栋高楼起了半截,无数的、长长短短的钢筋头直冲云霄,在雨中显得亮晶晶的,有点刺眼。

如果不下雨,这栋起了半截的楼上肯定站满了人。

无数顶安全帽,无数双劳作的手。

在轰轰隆隆的机械声中,他们完全可以站在高墙上,边劳作边唱信天游。

有的工友已经在城里待了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

他们就像一群特殊的候鸟,每年开春告别妻儿老小,来到城里,冬天又会回到乡村。

他们没有走进过KTV,但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可以怒吼,可以咆哮,可以唱着哭,也可以唱着笑。

只要手不闲着,至于嘴,爱干吗就干吗,就是站在墙头上像一个英雄般的去演说,也没有人注意,更没有人管。

他们的声音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显得异常微弱,微弱得站在楼下就完全听不到了。

半夜里,无数盏大灯会将整个工地照亮,高楼一天不封顶,热闹的景象就一天不减,唯有雨能阻断这喧闹的一切。

侯东升和大多工友一样,既盼雨,又恨雨。

为什么呢?

盼雨,是因为下雨了他们可以美美地睡个懒觉,无休止的劳作可以得到短暂休息;恨雨,是因为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工是什么,就是钱。

他们从四面八方拥进这座陌生的城市,就是想多挣点工,年底多拿点钱。

侯东升撑着伞,不知道该去哪里,更不知道该干什么。

路过一座天桥,桥下积满了水,飞驰而来的车辆迅速通过天桥,激起很高的水花。

“你找死啊!

”一个撑着小花伞的女人,被车辆激起的泥水溅了一身,她怒气冲冲地骂道。

侯东升突然觉得,城里人说话和他们其实没有区别,就比如这句“找死啊!

”他这样说,工友们这样说,城里人也这样说。

在一个玻璃橱窗前他看到一则大大的广告:

“家,温馨的港湾。

”城市里到处都是这样的广告。

侯东升觉得每一则广告都与他们有关又无关。

他们一年四季就像蚂蚁一样在钢筋与水泥的森林中不停地修筑城市里的家,城市在一天天长高变大,而他们没有家,他们的家在乡下。

侯东升给乡下的妻子打了一个电话,妻子开心地说,真好,庄稼灌浆了,下了一场难得的透雨。

侯东升在电话里骂,好个屁。

妻子说,你个鞭打的侯东升,你个不要脸的侯东升,你变了,变得不再爱惜庄稼,变得像城里人了,变得……

我真的变了吗?

放下电话,侯东升想,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

他抬头望着灰蒙蒙的天……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品中的一个工友躺下时压住了另一位工友的胳膊,后者就提出“强烈抗议”,“骂骂咧咧”,可以看出这些农民工自身素质确实很低。

B.文章描写那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爱干吗就干吗,没人注意,更没有人管。

目的是为了表现农民工平日生活的单调和无人关注的生活状态。

C.文章第三自然段简省地勾勒出侯东升及其工友的居住环境,突出其居住环境的简陋、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

D.农民工们恨雨,因为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钱,而他们拥进城市,就是想多挣钱,恨雨表现出这些农民工一心向钱看的心理。

5.文章中多次写到“雨”,请谈谈“雨”在全文中的作用。

6.文章以侯东升的困惑“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结尾,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B5.

(1)多次写雨,照应标题“一个多雨的夏天”。

雨是全文的叙事线索。

作品写侯东升因雨而停工,因雨而心生烦恼想出去走走的所思所想,工友们盼雨而恨雨的矛盾的心理,因雨和妻子的争论,全文都是围绕“雨”而展开。

(2)“雨”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农民工让人心酸的现实处境。

(3)“雨”凸显主题,写工友们盼雨又恨雨的心理表现了农民工工作的辛劳,侯东升和妻子关于雨的争论表现了这些农民工的“边缘化”的生存状态。

6.

(1)艺术效果上,以侯东升的疑问作结,留有空白,引人思考,耐人寻味。

(2)人物形象上,表现侯东升的内心的困惑,以及对前途的迷茫。

(3)小说主题上,表现了农民工边缘化的生存状态,深化了文章主旨。

【解析】

4.试题分析:

A项,“可以看出这些农民工自身素质确实很低”是过度推测;C项,“简省地勾勒出”错误,应是“细腻地表现了”;D项,打工挣钱是农民工背井离乡的重要原因,由此说他们一心向钱看有失偏颇。

5.试题分析:

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

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分析时小说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

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此题从文章的结构照应、气氛的渲染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分析。

6.试题分析:

首先答出“戛然而止”的结尾方式,然后从艺术效果、人物的塑造额主旨的表达的角度分析作用。

点睛:

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此题属于“戛然而止”的结尾,注意结合文章分析作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书法教育的状况堪忧。

首先,中小学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其次,“双姿”不规范的比例很大,坐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再次,学生普遍缺乏写好字的心态和习惯,多数不在意字写得不好;最后,“提笔忘字”现象日益严重。

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振有提出,1988年成立的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20多年里,积累了丰富的书法教育的经验,各地应借着“书法进课堂”的东风,扩大书法特色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

(《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25日12版,有删改)

材料二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

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

目前,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如何呢?

现有的教师是否能够胜任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需要?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面向广东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的问卷调查。

接受问卷调查教师所在的学校中,配备有专职书法教师的占18.77%,由语文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的占27.18%,由美术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5.6%,没有配备书法教师的占28.45%。

缺乏能胜任书法课教学的教师这一现实也在另一项统计结果中反映出来,高达48.35%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

要解决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化站的书法教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

(冯善亮,周凤甫《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节选)》,2015年1月)

材料三

当前教育部稳步推进书法教育进课堂工作成绩显著。

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对“识文断字”基本功提出新的要求,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种意识”。

但在继续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落实中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

江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对全省35所中小学抽样的调查显示,86%的学校因没有书法师资、教材等问题,开设的书法课走过场,形同虚设。

如何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理事卢中南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他建议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开设书法课的情况全面调查,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提高书法的地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价中;重视并定期检查书法教学实施情况。

成立专业的书法教育监管小组,每学期、学年到校巡管,检查开课的真实情况,重在监督落实。

对书法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试科目。

要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职教师的“入职名额编制”,使书法教师专职化。

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职教书法外,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

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写技能训练目标,尤其是师范院校文科学生必须有相对严格的书法课程。

卢中南说,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才能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中国艺术报》2017年03月06日7版,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如何加强书法教育”,材料一和材料二重视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作用,材料三更强调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监督。

B.材料二和材料三显示,专职教师在书法教师中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最突出的问题。

C.三则材料都发表在教育部发布重要文件之后,三者都密切关注我国教育方针和政策,并及时献言献策。

D.三则材料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书法教育面临的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合理的两项是()()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书法教育进课堂的问题,而且都认为开展书法教育迫在眉睫,亟需获得社会高度重视。

B.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了抽样调查数据,材料一虽能分析书法教育现状,但客观性略为欠缺。

C.材料一对书法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内容具体;材料二是调查报告,数据分析详尽客观;材料三专访专家,突出受访者个人观点。

D.材料的语言风格因读者群体而有所不同。

材料二主要面向教育界,简洁严谨;材料一和材料三主要面向普通读者,通俗易懂。

E.三则材料的背后,是国家对于书法教育的要求,也是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材料具有时效性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解决书法教育师资不足问题的主要举措。

【答案】7.C8.CD

9.①加强师资培训。

加强师范生书写技能训练,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

②提高书法教师地位。

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书法专职教师“入职名额编制”。

③提高书法地位。

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加大奖励力度。

④寻求社会支持。

与书法团体合作,聘请并培训有专长的人员担任学校书法教师。

【解析】

7.试题分析:

A项,材料二未提到“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材料三不仅“强调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监督”,也提出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作用;B项,材料二显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都缺乏;D项,“中国人的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无中生有。

8.试题分析:

A项,“迫在眉睫”于文无据;B项,没有调查数据,不能证明“客观性略为欠缺”;E项,没有显示“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

9.试题分析:

注意从“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书法教师地位”“提高书法地位”“寻求社会支持”的角度提出建议。

点睛:

新闻调查提建议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的观点,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

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

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

鬻书者市之,得厚利。

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

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

”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

“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

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

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

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

虽然,臣切忧之。

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

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①、扁,难责效矣。

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

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

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

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

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

治平三年,母丧,丁忧。

明年卒,年五十六。

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注】①和:

秦和,古代名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B.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C.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D.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在本名以外所取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名字,如苏轼字子瞻,古代女子也有字。

B.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谏为规劝之意。

C.丁口,即男子人口,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也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

D.丁忧,按懦家传统孝道观念,朝廷官员遭逢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丧,叫丁忧,古代官员在“丁忧”其间不得为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襄体恤民情。

他在福州和泉州为官期间,开塘灌田、奏减赋税、立石为桥、植松庇路,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和好事。

B.蔡襄忠心劝谏。

他认为一邪被贬退其同类也应被贬退,一贤被进用其同类也应被进用,这样国家才能安定太平。

C.蔡襄是非分明。

对范仲淹等四人和高若讷的过往,以及后来余靖、欧阳修等人的升官,他均作诗表示祝贺。

D.蔡襄深受赏识。

他做过留守推官、馆阁校勘,掌管过谏院,担任过知府以及转运使等官职,死后被赐谥号为忠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鬻书者市之,得厚利。

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2)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扁,难责效矣。

【答案】10.B11.C12.C

13.⑴卖书的人买了这首诗,也获得了厚利。

契丹使者刚好到宋朝,买了此诗返回,在幽州旅馆张贴。

⑵医生虽然有高明的医术,如果不能尽用,那么病将会日渐加重,即使有秦和与扁鹊这样的名医,也难以取得效果了。

【解析】

10.试题分析:

“言路开”作“喜”的宾语,“谏臣”作前句的宾语。

点睛:

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此题“言路开”作“喜”的宾语,“谏臣”作前句的宾语。

11.试题分析:

丁口即男女人口,清制,凡男子自十六至六十岁称丁,妇女称口,合称丁口;丁口也可代指“子”的意思,子在古代指儿女。

12.试题分析:

对于范仲淹等四人和高若讷的过往,他写诗赞扬范仲淹等四人,认为他们是贤者,讽刺了高若讷,说他“不肖”,所以题干中“他均作诗表示祝贺”错。

13.试题分析:

和足以重点词语“鬻”“适”“张”“且”“责”“效”的翻译。

参考译文:

蔡襄,字君谟,是兴化仙游人。

科举考中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

范仲淹因为言事被贬离开京城,余靖争论要救助他,尹洙请求与范仲淹一起贬谪,欧阳修写信责斥司谏高若讷,因此三个人都受牵连被贬谪。

蔡襄写《四贤一不肖诗》,京城人士争着相互传送抄写。

卖书的人买了这首诗,也获得了厚利。

契丹使者刚好到宋朝,买了此诗返回,在幽州旅馆张贴。

庆历三年(1043),仁宗更换宰相,亲自提拔余靖、欧阳修及王素任谏官,蔡襄又写诗祝贺,三个人一同推荐蔡襄,仁宗又任命蔡襄掌管谏院事务。

蔡襄为进谏之路开放而欢喜,同时也担心正人君子难以长久立于朝廷,于是上书说:

“朝廷增加任用谏官,欧阳修、余靖、王素一天之间一同任命,朝廷内外互相庆贺。

然而任用谏官不难,听取进谏却是难事;听取进谏不难,采纳谏言、按谏言办事却是难事。

他们三人都忠诚刚正,一定能畅所欲言。

君主有过失,不在未出现之前去纠正,流传于天下后代,事情愈加不能遮掩,这就叫彰扬君主的过失,希望陛下明察,不要造成只有好谏的名声却没有实际的效果。

”夏竦被罢免枢密使职务,韩琦、范仲淹在位,蔡襄说:

“陛下罢免夏竦而任用韩琦、范仲淹,士大夫在朝廷祝贺,百姓也在道路上唱歌庆贺,乃至用饮酒叫喊的方式来表达欢喜之情。

况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