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客家小镇A06地块 设计说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2506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寻乌客家小镇A06地块 设计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寻乌客家小镇A06地块 设计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寻乌客家小镇A06地块 设计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寻乌客家小镇A06地块 设计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寻乌客家小镇A06地块 设计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寻乌客家小镇A06地块 设计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寻乌客家小镇A06地块 设计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寻乌客家小镇A06地块 设计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寻乌客家小镇A06地块 设计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寻乌客家小镇A06地块 设计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寻乌客家小镇A06地块 设计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寻乌客家小镇A06地块 设计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寻乌客家小镇A06地块 设计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寻乌客家小镇A06地块 设计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寻乌客家小镇A06地块 设计说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寻乌客家小镇A06地块 设计说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寻乌客家小镇A06地块 设计说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寻乌客家小镇A06地块 设计说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寻乌客家小镇A06地块 设计说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寻乌客家小镇A06地块 设计说明.docx

《寻乌客家小镇A06地块 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乌客家小镇A06地块 设计说明.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寻乌客家小镇A06地块 设计说明.docx

寻乌客家小镇A06地块设计说明

寻乌·客家风情小镇A-03地块

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说明

第一章规划及建筑设计

一、用地现状

基地位于赣州市寻乌县长举片区,项目地块呈不规则矩形,南面为规划二路,与寻乌碧桂园临街相望,东面为滨江西路,紧邻河面,北侧为长举河,与客家风情商业街临河相望,西侧为莲塘和规划社区服务用房。

整个地块地理位置优越,周边配套齐全,交通便利。

项目总地23714.42平方米。

用地形状呈不规则矩形,西边长度约144m,东边长约128m,北边宽约152m,南边宽约189m,规划二路西高东低,高差约2.3m;滨江西路北高南低,高差约1.2m。

场地北侧为长举河,西侧为莲塘,东侧为河域,景色优美。

场地内及周边均为待规划用地。

二、设计依据

1.江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

2.业主提供的地形图及红线图

3.业主提供的的方案设计要求

4.规划部门提供的规划设计条件和规划设计要求

5.有关现行国家规范、法规

三、规划设计构思

1.既属于城市又归于自然的原则

项目所拥有城市与自然山水双重资源,使其成为一个活力的新生代社区,城市社会的多层次领域感。

功能区复合、重叠和相对集中,人的行为轨道网络化等特点,又与自然质朴、单纯并存。

2.均好性原则

项目产品依据所在位置、朝向、面积、景观等等不同的情况,分别设置不同的产品,达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最优化。

3、以人为本

从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生理、心理等的需求出发,创造多层次有特点的居住空间,以营造充满舒适性、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人居场所。

四、总平面空间格局

在总体布局上,根据本项目有高层住宅、多层住宅及相关配套各部分的功能,设计中沿规划二路的主入口和地块西侧的次入口布置配套服务用房,为小区内用户提供最便捷的服务。

在主入口设置了南北向的景观花园,住宅围绕花园布置,形成围合式布局。

五、交通组织

1.本小区交通为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即:

大范围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这种构想比较符合该项目的实际情况,设计上尽量把小区步行系统连接成一条连续的景观休闲带,形成安静、安全的室外休闲空间。

2.小区交通设计原则是:

大部分日常机动车可以将车停到临近单元的附近的地下车库停车位。

消防车设有专门通道,其他机动车辆未经许可不可进入小区内。

小区内人行与车流线路流畅。

其中,小区内的车行道路主要考虑与区外交通的衔接性及不同功能分区的车流性质,同时注意不同车流的出入口,辅以适量的停车位,形成高效便捷、动静结合的车行系统。

小区次要道路主要是连接各个组团之间的道路系统。

步行道路则与小区的绿地景观、公共交流空间相结合,形成舒畅宜人、环境优美的步行网络系统。

住宅区主要以人、车分流为原则,高层住宅铺装道呈树枝形放射到达每家每户。

3.停车方式主要采用地下停车的方式。

整个居住区机动车考虑以地下停车为主,机动车停车位预留增设充电设备条件,非机动车地上设置专门非机动车停车区,非机动车停车区设置充电插头等充电设备。

六、绿化景观设计

本案在环境造境上主要是三种不同的手法:

1)景观集中化,高层建筑沿用地中部和北侧布置,使用地中间形成开阔集中绿地。

2)小区内部形成数条主要景观轴线,丰富高层住宅园区环境,及整个小区景观架构。

3)主入口广场由南到北营造出多层次,多节奏、多变化的立体化景观系统,北侧运用自然的园林造境手法结合长举河布置休闲步道,力求创造出一种步移景异、细腻精巧、自然静谥的都市山水风光。

七、住宅设计

1.平面设计

住宅单体设计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并引入“绿色家园”的新型居家理念,充分满足现代人的生活诉求。

住宅设计方正实用;高层住宅设计为板式住宅。

小区内户型多样、平面布局公私分离、动静分区、洁污分离。

采用“明厅、明房、明厨、明卫”的四明设计,合理组织交通路线,提高使用效率和舒适程度。

1)充分利用南向空间,安排主卧与客厅等重要功能区,来完善不同气候环境中的生活起居条件与质量。

2)强调厨、卫、餐厅的作用,将其作为现代都市高节奏日常生活中的核心内容来加以强化设计,保证其完整、明亮、舒适以突出其重要性。

3)飘窗,既有实用的一面,又增加了建筑立面的丰富多变。

4)户型方正紧凑、分区明确,保证客厅与主卧室、餐厅有良好的朝向与景观,做到户户有景、步移景换。

5)重视家庭中储藏间、洗衣间、工作阳台等辅助空间的设计,使其细致完备。

2.立面设计

高层采用中式风格的设计方式,主要以白墙和灰砖为主,强调竖向线条,简洁大气。

简单线脚构架,在色彩上以大面积白墙为主,装饰味相对简化,追求一种轻松、清新、典雅的气氛,一方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仍然可以很强烈地感受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摒弃了过于复杂的机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

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相结合,兼容华贵典雅与时尚现代,反映出时代个性化的美学观点和文化品位。

八、绿色建筑设计

为响应市政府号召,本案将按照总面积30%进行绿色节能建筑设计。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将优化围护结构增加建筑构造自身的遮阳系数,优化自然采光、通风条件。

设置屋顶绿化达到通过屋顶绿化进行保温隔热的效果。

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具体建筑位置在施工图阶段确定,详细的建设规模及实施方式将在施工图阶段进行专项设计及报批。

 

九、总平面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第四章结构设计

一、工程概况

二、设计依据:

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

5、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8、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17);

9、《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10、《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1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12、勘察资料。

三、抗震设防要求及设计参数

1.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规定,拟建工程所在地区,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

2.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本工程的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丙类。

3.拟建工程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建筑物安全等级为一级,耐火等级为一级。

4.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本工程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

四、活荷载取值(标准值)

1.楼面

1)商业:

5.0、2.0KN/㎡

2)卫生间:

2.5KN/㎡

3)消防疏散楼梯:

3.5KN/㎡

4)走廊:

2.0KN/㎡

5)通风机房、电梯机房:

10.0KN/㎡

6)车库:

4.0KN/㎡

7)消防车:

20KN/㎡

8)地下室顶板施工荷载标准值:

10KN/㎡

2.屋面

1)不上人屋面:

0.5KN/㎡

2)上人屋面:

2.0KN/㎡

五、地基基础

因无拟建工程场区相应地质资料,故根据其上部结构体系及受力情况,拟定基础为筏板基础或桩基础。

待工程地质详勘报告提出后,再最终确定基础形式。

六、上部结构选型

根据本项目由多层住宅、高层住宅组成,地下车库贯通,根据其建筑物的特点及功能要求,高层住宅采用全现浇钢筋砼剪力墙结构,多层住宅、高层住宅、地下室等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地下车库部分长度超过规范要求,均采用后浇带来处理。

七、主要结构材料

1.砼强度等级:

C30C40

2.钢筋:

HPB300、HPB335、HPB400级

第五章给排水设计

一、设计依据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2、《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6、《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17);

7、《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8、《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

9、《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2005);

10、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及要求。

二、设计范围

本工程室内、外给水排水系统设计及水消防系统设计等。

三、给水

1.本工程水源由基地西面规划一路和南面规划二路的市政给水管各引进一路DN150市政供水,在基地内成环状布置,形成室外生活、消防用水合用环网。

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2.本项目生活供水压力分三个区,地下一层~地上四层由市政压力直接供水。

地上五层到十八层由地下室无负压设备叠压供水。

加压供水共分两个区,保证各分区供水压力不超过0.35MPa。

加压供水区低层采用支管减压阀局部减压,保证入户压力不大于0.20MPa。

本项目的地下室设备用房进水及室外绿化、浇洒场地及道路等均由市政管网直接供水。

四、雨污水

本工程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

地上污废水采用重力排放。

地下室废水由潜水泵提升排入室外污水管网。

厨房与卫生间的排水立管分开设置,污废水立管设置专用通气立管或伸顶通气。

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再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雨水有组织排放。

屋面、场地等雨水经汇集排入室外雨水管网,最终排向市政雨水管网。

空调冷凝水排入室外雨水系统。

室内雨水系统暴雨强度设计重现期5年,室外雨水系统设计重现期为3年。

五、消防

1.本工程设置室内、外消防供水系统,室外消火栓系统用水量20L/s,火灾延续时间2小时。

室内消火栓用水量10L/s,火灾延续时间2小时。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用水量30L/s,火灾延续时间1小时。

本工程水源由市政供水,基地西面规划一路和南面规划二路的市政给水管各引进一路DN150在基地内成环状布置,形成室外生活、消防用水合用环网,室外消火栓、消防水池进水均从环网接接出。

消防水池与消防水泵房设置于地下一层,泵房内设消火栓泵两台,喷淋泵两台。

在最高建筑物屋顶设有效容积18m³消防水箱。

2.室外消火栓系统采用常高压系统,由市政压力直接供水,室外消火栓布置间距不大于120m,保护半径不大于150m,满足各单体室外消防用水量要求。

3.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压力共一个区。

消火栓系统管网水平竖向成环状布置。

54米以下住宅保证1股水柱同时到达室内各处,其余均保证2股水柱同时到达室内各处。

消防水泵接合器各单体分别设置。

4.地下车库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灭火用水量按30L/s计,火灾延续时间按1小时计。

按中危II级设计,喷水强度不小于8L/s·㎡。

湿式报警阀组集中设于水泵房内。

系统设置水泵接合器2套,接入报警阀前环网。

5.其它消防设施:

发电机房、配电间设置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

其它场所按火灾类别危险等级和面积设置磷酸铵盐手提式灭火器。

第六章电气设计

一、设计依据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2013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198-2011

《江西省新建住宅供配电设施建设标准》DB36/J001-2011/T

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及要求。

二、供电设计

1.本工程要求城市电网提供两路10KV高压电源,用电缆埋地引入。

2.负荷分级:

一级负荷:

消防用电设备(含消防控制室内的火灾自动报警及控制设备、消防泵、消防电梯、排烟风机、正压送风机等)、火灾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照明、通讯机房等。

二级负荷:

二类高层中的客梯、生活水泵、排污泵、走道照明等。

三级负荷:

其他照明及电力、空调等用电。

3.负荷估算:

区域名称及功能

建筑面积(㎡)

单位面积指标(W/㎡)

户数

安装容量Pe(KW)

需要系数

计算功率

住宅

<120

8kW/户

0

0

0.7

0

>120

<150

10kW/户

351

3510

0.7

2457

>150

12kW/户

0

0

0.7

0

商业

0

0

0

0.7

0

物业

426

70

29.82

0.8

23.86

地下汽车库

车库动力及照明设备

10927.28

25

273

0.7

191

地下汽车库

充电桩

8Kw/个

351

2808

0.6

1684.80

总计

 

 

6620.82

4356.66

总的用电量6620.82kW,补偿后功率因数0.95。

计算容量为4356.66kVA。

4.发、变电所

1)10KV开闭所和公共变电所建造在地下一层(当地供电部门同意)。

开闭所:

共设1座开闭所,由市政引来2路10kV高压电源,开闭所内设置高压开关柜,采用2进5出,高压母线采用单母线分段联络。

每一路出线回路所带容量不超过2000kVA,每两路高压出线回路末端形成环网。

2)变电所:

共设4座变电所(公用变电所1座,专用变电所3座)

公用变电所1:

3x630kva(住宅)

公用变电所1:

3x630kva(充电桩)

专用变电所1:

1x600kva(公共及消防用电)

3)在地下室设置一台400KW自启动柴油发电机组作为一级及部分二级负荷的备用电源,当市电停电时,应急母线失电,应急柴油发电机在15秒内自动起动向应急母线供电。

三、电力与照明设计

3.1建筑物电力与照明采用树干式与放射式相结合的配电方式,对于单台容量较大的负荷或重要负荷采用放射式供电。

3.2消防用电设备均采用二路电源末端自动切换的供电方式。

3.3在建筑物内疏散楼梯、疏散走道、电梯前室均设有火灾应急照明。

消防控制中心、消防电梯机房、变电所、柴油发电机房等设备用房均利用工作照明兼作应急照明。

为便于维护管理,应急疏散照明可采用应急电池(EPS)集中供电方式。

3.4应急照明在消防时强制点亮。

3.5照明灯具均选用高效节能光源。

车库、设备房等照明灯具以高效节能日光灯为主。

支架灯、灯盘采用T8直管荧光灯,配节能型电子镇流器。

3.6供给消防负荷的线路均采用NH-YJV型交联聚乙烯绝缘耐火电缆或NH-BV型耐火塑料绝缘线;供给其他负荷的线路均采用ZR-YJV型阻燃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或ZR-BV型塑料绝缘线;配电箱的分支线路均采用ZR-BV或NH-BV型塑料绝缘线,其中消防线路采用耐火型。

消防设备及应急照明供电线路均穿钢管敷设。

四、防雷与接地

4.1本工程建筑物按二类防雷建筑物设防。

屋顶采用避雷带作为接闪器,利用柱、梁内或钢筋混凝土墙内纵向钢筋作引下线,利用建筑物混凝土基础钢筋作自然接地体。

4.2建筑物防雷接地、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消防控制中心、弱电机房接地均共用接地装置。

接地电阻值不大于1欧姆。

所有用电设备正常不带电的金属外壳均应可靠接地,建筑物内所有配电线路均设专用保护接地线。

4.3为用电安全,建筑物均作总等电位联结。

在变配电室内设总等电位端子板;在强、弱电竖井、重要设备房、消防中心、各弱电机房均设有局部等电位端子板,并于建筑物接地装置可靠连接。

住宅卫生间作局部等电位联结。

4.4为减少雷电对供配电系统的危害,在变电所高压进线柜设置避雷器;低压进线柜及室外、屋顶、楼层照明配电箱内设置浪涌保护器。

在弱电机房、电梯机房、屋顶风机控制箱处设置浪涌保护器以保护各重要设备。

五、火灾报警及控制系统

本工程在2#楼首层设置消防控制室。

本工程在高层建筑走道、电梯厅、设备用房、地下车库等处设火灾报警及控制系统,消防控制室拟设在一层。

在地下车库、公共场所、走道、电梯间等处设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器、警铃、紧急电话插孔、火灾事故广播及消火栓按钮。

消防控制室应具有以下功能:

能接受火灾探测器及手动报警器报警信号;

火灾时能自动启动有关的排烟风机(包括正压风机)、排烟阀,并接收其反馈信号。

火灾报警后,能自动停止有关部位的风机,关闭防火阀,并接收其反馈信号。

火灾时能发出控制信号,强制电梯全部停位于首层,并接收其反馈信号.

火灾时能关闭有关部位防火门.防火卷帘,并接受其反馈信号;

火灾能接通火灾事故照明灯及疏散指示灯;

火灾时能切断有关部位的非消防电源;

火灾时能分层接通火灾报警装置及火灾事故广播。

消防中心内通迅设备与消防水泵房、配电房、电梯机房、固定式气体灭火现场控制设备、手动报警器处设置对讲电话或对讲电话插孔。

击碎消防栓按钮玻璃能直接启动消防泵,并有反馈信号。

六、紧急广播系统

在地下室、电梯前室、楼梯间、走廊均设有消防用扬声器,扩音机设于消防控制中心。

火灾时消防控制室能自动接通整楼的扬声器。

七、本工程其他弱电系统

小区设有电话配线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可视对讲系统、保安监视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等。

7.1电话配线系统

本工程采用市话直拨电话的通讯方式。

光纤电缆由室外手孔井引入地下一层的光纤机房。

系统配线电缆呈放射式布线,电话分线箱竖井内明装,电话出线盒墙上暗装,每户设二对市话直拨电话,引至用户弱电箱。

7.2有线电视系统

本工程用户使用有线电视网,在地下一层预留有线电视进线管,电视前端箱设于地下一层以承接主干电缆,客厅及卧室均设有电视用户盒,每户进二对线。

7.3可视对讲系统

在住宅门厅设可视对讲主机,每户设可视对讲壁挂室内机,主机设可为用户实现选址、显示、呼叫、电子密码开锁等操作功能。

管理中心设管理主机,住户可向管理中心发出报警、联络信息;管理中心与住户和来访者可以实现双向对讲联络。

7.4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住宅塔楼的电梯轿箱内及大堂出口处设置摄像机,小区、车库内出入口处设置摄像头。

系统控制切换设备及监视器安装在管理中心。

7.5停车场管理系统:

1)在地下停车场出入口设置停车场管理系统,通过对车辆的读卡、检测及监测控制出入口的开启与关闭。

2)系统由进/出口读卡机、道闸控制器、感应线圈、摄像机、收费机、入口处的LED显示屏等组成。

第七章暖通设计

一、设计依据

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9年)

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

3.《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

5.业主提供的相关资料及要求

二、设计范围

1、地下室停车库通风、排烟系统。

2、地下室设备房通风系统设计。

3、高层住宅防排烟系统设计。

三、室内外计算参数

1.室外主要气象参数

地区:

江西省城市:

赣县县

夏季空调室外干球温度35.4℃夏季空调室外湿球温度27.4℃

夏季通风室外温度32.3℃夏季室外平均风速1.8m/s

夏季大气压力990.4hPa

冬季空调室外干球温度-0.8℃冬季通风室外温度5.4℃

冬季室外平均风速1.9m/s

冬季大气压力1009.4hPa

2.通风换气次数

房间名称

换气次数(次/h)

房间名称

换气次数(次/h)

停车库

6

电梯机房

按发热量计算(15)

水泵房

6

卫生间

10

3.加压送风余压值:

前室、合用前室为25~30Pa,防烟楼梯间为40~50Pa。

四、空调系统

1.配套设施均设置分体空调,由业主自行安装,电专业预留用电量,建筑专业统一考虑室外机的摆放位置。

2.住宅设置分体空调,由业主自行安装,电专业预留用电量,冷凝水有组织排放,建筑专业统一考虑室外机的摆放位置。

五、通风及防排烟系统

1.地下室排风与排烟共用一个系统,通风及排烟系统换气次数按6次计算,车库有直接对外的车道只设置排风系统,通过车道补风;没有直接对外的车道设置机械补风系统,补风量不小于排风量的50%。

2.地下室设备房设置机械排风系统,排风量按换气次数6次/h计算,自然补风。

3.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凡不能满足自然排烟条件者,均按规范要求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4.暗卫生间设置机械排风系统。

5.电梯机房设有机械排风换气系统,并设置分体空调。

6.通风机传动装置的外露部分以及通风机直通大气的进、出口,必须装设防护罩(网)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

六、燃气系统设计

中压燃气(0.07MPa)从室外燃气管网引入园区庭院,燃气沿埋深1.0m的聚乙烯管流经阀门井、分至各上升立管,钢塑转换接头在上升立管出地面后设置,在上升立管1.8m处设有用作关断的总阀门。

燃气管经水平配气管进入厨房,经调压器调压计量后进入各燃器具。

七、暖通空调系统的防火措施

以下部位空调、通风管道设置防火阀,动作温度为70℃:

1.管道穿越防火分区处。

2.穿越通风、空气调节机房等重要的或火灾危险性大的房间隔墙和楼板处。

3.穿越防火分隔处的变形缝两侧。

4.垂直风管与每层水平风管交接处的水平管段上(竖向同一防火分区除外)。

第八章消防设计

一、建筑部分

1.分类与等级

高层住宅等公共建筑耐火等级均按一级设计。

2.总平面布局与布置

防火间距:

高层与高层之间距离大于13米,高层与多层之间大于9米,符合规范要求。

消防车道:

在本案中,消防车道荷载考虑30T消防车通行,消防车道的设置位置、宽度、回车场设置具体详见消防分析图,满足国家和本地的规范要求。

其他:

地库采用地下设计,柴油发电机房均位于地下层,与其他部位防火墙隔开。

地下汽车库考虑自然排烟与机械排烟相结合的方式,设火灾报警及自动喷淋系统。

消防控制室设于1楼首层,设有直接独立对外的出口临近消防车道。

3.防火分区

地下车库每个防火分区小于4000平方米,设备用房小于1000平方米。

高层住宅每层为一个独立防火分区。

4.安全疏散

地下车库每个防火分区均设有两个直通室外出口,设备用房设有一个直通室外的出口及一个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出口,人员最近疏散口距离小于60米。

高层住宅每个单元疏散楼梯均通至屋顶,在屋顶设避难平台。

消防电梯:

高层住宅均考虑消防电梯,电梯间设前室或合用前室。

消防电梯载重量不小于800kg。

二、给排水消防

1.消防用水由室外给水管网供给,本工程设置室内、外消火栓消防系统,消火栓系统用水量:

室外15L/s,室内20L/s,火灾延续时间按2小时计。

2.地下车库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灭火用水量按30L/s计,火灾延续时间按1小时计。

3.地下车库内设300立方米的消防水池,屋顶设36立方米的专用消防水箱,以供应自喷系统和消火栓系统用水。

4.水泵房内设置两台消火栓泵,两台自喷泵,均为一用一备。

三、电气消防

1.电源设计:

①高层建筑内的所有消防用电设备为一级负荷。

②本工程要求城市电网提供一路10KV高压电源,用电缆埋地引入。

③在变配电所设置一台380KV自启动柴油发电机组作为一级及部分二级负荷的备用电源。

2.配电设计:

①消防用电设备采用双回路配出、末端自动切换的配电方式。

②消防电力及照明干线选用ZRYJV-0.6/1KV型电力电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