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参1地质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2244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8.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乌参1地质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乌参1地质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乌参1地质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乌参1地质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乌参1地质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乌参1地质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乌参1地质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乌参1地质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乌参1地质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乌参1地质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乌参1地质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乌参1地质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乌参1地质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乌参1地质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乌参1地质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乌参1地质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乌参1地质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乌参1地质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乌参1地质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乌参1地质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乌参1地质设计文档格式.docx

《乌参1地质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乌参1地质设计文档格式.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乌参1地质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一、基本数据

1、井号:

乌参1井

2、井别:

参数井

3、井位:

(1)井位坐标

井口纵X:

5064027.88m横Y:

15643839.07m

(2)地面海拔:

900m。

(3)井口地理位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境内。

滴北1井井口方位3°

距离18253m。

(4)构造位置:

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坳陷索索泉凹陷。

(5)测线位置:

乌伦古二维:

Z09-WLG-NE347与Z09-WLG-NW590。

4、设计井深:

7000m。

5、目的层:

石炭系。

6、完钻层位及完钻原则

(1)完钻层位:

石炭系塔木岗组。

(2)完钻原则:

进入石炭系塔木岗组80m,井底50m无油气显示完钻。

二、区域地质简介

1、地层构造概况

乌参1井位于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坳陷索索泉凹陷。

准噶尔盆地位于我国新疆北部,盆地周边被山地环绕,西北面有总体走向NE-NNE向的扎伊尔山、哈拉阿拉特山,东北面有总体走向NW向的青格里底山和克拉美丽山,南面有总体走向NWW—近EW向的伊林黑比尔根山和博格达山,使之呈三角形形态,面积约13万平方千米,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

区域构造背景上,准噶尔地块是欧亚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邻西伯利亚板块,西接哈萨克斯坦板块,南邻塔里木板块,处于阿尔泰褶皱带、西准噶尔褶皱带、东准噶尔褶皱带和依林黑比尔根山(北天山)褶皱带所夹持的三角地带。

肖序常等(2001)完成的国家305项目《新疆地壳结构与地质演化》专题中,将准噶尔盆地划分在哈萨克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并认为这一板块是由前寒武纪破裂后漂移在北天山洋(古亚洲洋的中支)的多个陆块最终在古生代晚期完成拼合而成的,与南部的塔里木板块和北部的西伯利亚板块之间都有大型的深断裂和板块缝合带焊接(图1)。

这些深断裂和缝合带附近分布有蛇绿岩套、蛇绿混杂岩体、蓝片岩带和强烈褶皱冲断带,它代表古洋壳、洋壳俯冲带和陆-陆碰撞曾经发育的地带。

根据晚海西期盆地隆坳构造格局以及印支、燕山、喜马拉雅运动对盆地构造改造作用以及构造单元划分习惯,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乌伦古坳陷、陆梁隆起、中央坳陷、西部隆起、东部隆起和天山山前冲断带等6个二级构造单元,又可细分为44个三级构造单元。

习惯上将西部隆起的乌夏断阶带、陆梁隆起的石英滩凸起和英西凹陷以及滴北斜坡、乌伦古坳陷的索索泉凹陷和红岩断阶带等构造单元统称为准噶尔盆地北缘地区(图2)。

图1准噶尔盆地构造位置图

①额尔齐斯断裂;

②克拉美丽-麦钦乌拉缝合线;

③达尔布特断裂带;

④艾比湖—星星峡缝合线;

⑤汗腾格里—库米什断裂带;

Ⅰ准噶尔盆地;

Ⅱ博格达陆间裂谷褶皱带;

Ⅲ吐哈盆地;

Ⅳ觉罗塔格构造带

图2准噶尔盆地北缘构造单元划分图

乌伦古坳陷为准噶尔盆地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呈北西西向近菱形展布,东抵克拉美丽山前一侧收缩变窄,西至德伦山乌兰林格断裂,北抵青格里底山山前一带,南界以陆梁-三个泉断裂为界(图2)。

坳陷内部以吐丝托依拉断裂和乌伦古东断裂为界,分为南部的索索泉凹陷和北部的红岩断阶带两个构造单元。

布格重力异常图揭示坳陷内重力低带对应为索索泉凹陷。

2、构造演化

盆地构造演化与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密切相关。

准噶尔盆地及周边经历了多旋回的构造运动,盆地本身也是一个多旋回发育的沉积盆地。

沉积地层、岩浆岩及区域构造变形记录了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准噶尔古地块在石炭纪之前主要经历有如下2个阶段:

(1)前震旦纪结晶基底发育阶段。

准噶尔古陆块在新元古代属于罗丁(Rodinia)超级大陆的一部分,至少是在新元古代的构造作用中就已经形成了结晶基底。

例如盆地北部德伦山南缘露头区和盆地北部陆梁隆起西段英1井的两块下白垩统砂岩的锆石U-Pb测年数据中,首次发现准噶尔地区元古代-太古代的古老锆石U-Pb年龄记录。

其中,英1井下白垩统砂岩样品的锆石U-Pb测年给出2682±

6Ma和709~758Ma的谐和年龄记录,德伦山南缘下白垩统露头砂岩样品的锆石U-Pb测年给出1496±

13Ma、1207±

67Ma和736~845Ma的谐和年龄记录。

这两块样品的单颗粒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呈现具岩浆成因的明显环带结构,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锆石来自于地壳重熔或地壳混染花岗岩成因的岩浆,这表明研究区所在的准噶尔地区有可能存在0.71~2.6Ga的古老地块(陈刚等,2008)。

罗丁古陆最终拼合是在1300-1000Ma的构造运动(相当于晋宁运动)中完成的,大致在800Ma前后的裂陷作用使古大陆完全解体。

(2)震旦纪至泥盆纪早期的“多陆洋”的开合阶段。

新疆不同区域零星有震旦系出露,主要是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岩。

其中火山岩以玄武岩、流纹岩为主,显示双峰式的成分特征,表明震旦纪的区域大地构造以裂陷伸展环境为主。

寒武纪仍然是以裂陷伸展环境作用为主,准噶尔古陆块与其主大陆(东冈瓦纳古陆)完全分开,使准噶尔古陆块成为古亚洲洋中的微型大陆(当时准噶尔古陆块与吐哈古陆块应该是联接在一起的),并且古陆块周边发育大陆边缘盆地(以被动大陆边缘为主)。

奥陶纪—志留纪,准噶尔古陆块东北缘(现方位)开始转为主动大陆边缘,并在奥陶纪继阿尔泰地块之后增生到西伯利亚古板块南缘,泥盆纪早期拼合的西伯利亚南部大陆边缘又开始裂陷出现一些小洋盆(如准噶尔陆块与阿尔泰之间的克拉美丽小洋盆,小洋盆经历小规模的开合之后,最终在石炭纪完全焊接在西伯利亚板块南部边缘。

西部边缘、南部边缘的古洋盆在奥陶纪也开始收缩,但是仍然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特征,至泥盆纪才开始出现以岛弧为特征的主动大陆边缘盆地特征,古洋盆最终也是在石炭纪完全闭合的。

据肖序常等(1992)、Y.Feng等(1989)、Coleman等(1989)资料,准噶尔盆地及其邻区在早古生代发育有唐巴勒晚寒武-早奥陶世、玛依内志留纪、达拉布特、克拉美丽早、中泥盆世、阿尔曼太中、晚泥盆世和北天山巴音沟早石炭世多期小洋盆。

陈发景等(2005)根据蛇绿混杂岩和蓝片岩时代,弧前盆地和岛弧火山岩的时代,推测在本区有奥陶纪末、志留纪末、泥盆纪末和早石炭世末4期洋壳消亡。

泥盆纪末和早石炭世末,哈萨克斯坦板块的准噶尔块体最终分别与西伯利亚板块和塔里木板块拼贴在一起,但是并未完全闭合。

由于小洋盆和陆壳块体范围小,碰撞性质为软碰撞,表现为残留海沉积。

准噶尔盆地北缘早古生代至晚古生代早期发育的三条大的区域断裂带就与该时期的多陆洋的开合密切相关:

(1)额尔齐斯—布尔根蛇绿岩混杂岩带,代表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缝合带的一级构造单元边界,规模大、连续性好;

(2)和布克赛-洪古勒楞-阿尔曼泰蛇绿混杂岩断裂带,该断裂带主体沿北西西至南东东走向、呈向北凸出的弧形展布。

西段以和布克赛和洪古勒楞蛇绿混杂岩最为典型,对其形成时代目前仍存在较宽时间域的争议,但主要集中在志留纪-泥盆纪(白文吉等,1986;

肖序常等,1992;

张良臣,1995;

黄建华,1995;

涂光炽,2003);

东段以扎河坝和阿尔曼泰蛇绿混杂岩最为典型,形成时代主体集中在460~500Ma(刘伟等,1993;

何国琦等,2001;

金成伟等,2001;

简平等,2003;

肖文交,2006)。

由此来看,该蛇绿混杂岩断裂带的形成年龄虽然东、西不完全相同,但主体集中于早古生代、部分延续至晚古生代的泥盆纪,表明这是一条以加里东-早海西期为主要构造侵位期的蛇绿混杂岩断裂带,并造成断裂带以北相应时期沉积岩石地层单元的变质变形,构成哈尔交-萨尔托海PZ1-D沟弧体系及其加里东-早海西期的复合变形区;

(3)达拉布特-克拉美丽蛇绿混杂岩断裂带,该断裂带与和布克赛-洪古勒楞-阿尔曼泰蛇绿混杂岩断裂带近于平行并置,主体沿北西西至南东东走向、呈向北凸出的弧形展布。

西段发育有唐巴勒蛇绿岩和达拉布特蛇绿岩,唐巴勒蛇绿岩主要为地幔橄榄岩和熔岩,伴有蓝闪片岩(肖序常等,1992),并被下志留统恰尔尕也组陆缘碎屑沉积层不整合覆盖,Rb-Sr等时线年龄为421±

65.7Ma(白文吉,1995);

达拉布特蛇绿岩以方辉橄榄岩为主、含少量二辉橄榄岩、纯橄岩以及镁铁质橄长岩、辉长岩、辉绿岩和火山岩(枕状熔岩和块状玄武岩),主要形成于晚志留世-泥盆纪(杨瑞瑛等2000,姜勇2003)。

东段的克拉麦里蛇绿岩主要为蛇纹岩、变质辉长岩、辉绿岩和玄武岩组合,形成于泥盆纪-早石炭世(李锦轶等,1990),并被石炭系下统上部的南明水组不整合覆盖。

因此,该断裂带一条以早-中海西期为主要构造侵位期的蛇绿混杂岩断裂带,并造成断裂带以北相应时期沉积岩石地层单元的变质变形,构成托里-库普-三塘湖D-C沟弧体系及其早-中海西期复合变形区(图3)。

这些超基性岩带都是古生代(主要是晚古生代)洋盆消减的标志,超基性岩带一侧或两侧有古生代陆缘或岛弧火山岩及具有大陆边缘盆地特征的古生代沉积岩层。

反映了古生代准噶尔及周边地区开合的地质演化历史。

陈刚等(2008)根据准北区域古生代蛇绿岩与花岗岩构造年代学的统计分析,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研究表明,古生代洋盆扩张期主要发生在早古生代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的490Ma±

和晚古生代早泥盆世的410Ma±

中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进入了古洋盆俯冲消减与多岛弧增生拼合的构造演化阶段,其中,碰撞型花岗岩老年龄组和蛇绿混杂岩年轻年龄组叠合分布给出了早石炭世末310~315Ma±

一组重要峰值年龄事件,对应于克拉美丽缝合带的闭合时限,表明研究区古生代洋盆最终闭合-消亡事件主要发生在早石炭世末的早海西构造期。

因此,准噶尔古生代有限洋盆的形成演化至少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泥盆世古洋盆有限扩张阶段,二是中晚泥盆世生代早泥盆世古洋

图3准北山前带前中生代缝合带分布图(陈刚等,2008)

盆有限扩张阶段,二是中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古洋盆俯冲消减与多岛弧增生拼合-残余(洋)海盆阶段。

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和野外露头、地震、钻井和地球化学资料,乌伦古坳陷自石炭纪以来经历了海西至喜山期多次构造活动改造,可分为2个大的阶段,即过渡层发育阶段(D3-P11)和盖层发育阶段(P12-Q)。

在奥陶纪以前,阿尔泰地块面对萨彦洋盆具有被动陆缘的特征,阿尔泰地块与准噶尔地块之间为阿尔曼太洋盆(李锦轶等,2004;

1988;

1989;

1990;

1991,1991a,1991b);

奥陶纪期间,萨彦洋盆闭合,阿尔泰地块与西伯利亚古板块拼接;

奥陶纪-志留纪期间,表现为准噶尔地块与阿尔泰地块的碰撞。

志留纪末,阿尔曼太洋盆关闭(肖序常等,1992;

张良臣,1995),形成阿尔曼太缝合带,准噶尔地块与阿尔泰地块之间形成残留浅海环境(图4)。

(1)过渡层发育阶段(D3-P11):

晚古生代,准噶尔盆地北部主要表现为微陆块与小样盆相间的古构造格局。

早泥盆世,伸展作用广泛发育于西伯利亚古陆及其边缘地区,在准噶尔地块与阿尔泰地块之间形成了克拉美丽洋盆和额尔齐斯小洋盆。

根据该蛇绿岩

图4准噶尔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示意剖面图

带硅质岩中含有泥盆纪和早石炭世的放射虫化石表明该蛇绿岩是泥盆纪初形成,在早石炭世晚期关闭的洋盆(李锦轶等,1990a;

舒良树等,2002)。

该期张性环境可能与早古生代末的碰撞褶皱所诱发,也可能与该区地幔对流体制有关;

中泥盆世,从该时期开始,本区又进入洋盆聚敛演化阶段,克拉美丽洋壳向北俯冲,额尔齐斯洋壳向阿尔泰地块发生俯冲;

晚泥盆世末,额尔齐斯洋盆完全闭合,形成额尔齐斯缝合带。

此时,克拉美丽洋盆尚未闭合;

早石炭世早-中期,克拉美丽洋壳继续向北俯冲,在阿尔曼太缝合带南侧形成一些水下岛弧,乌伦古坳陷与五彩湾位于这些水下岛弧的两侧,属于浅海相、海陆过渡相环境;

早石炭世晚期,克拉美丽洋盆晚期闭合(舒良树等,2003),被石炭世晚期至晚石炭世残余海盆堆积物不整合覆盖,约300Ma的晚石炭世的花岗岩岩基侵入(李锦轶,1995),其南侧被动陆缘沉积岩系之上沉积早石炭世晚期山梁砾石组厚达1600m的砾石(新疆地质矿产局,1999),形成克拉美丽缝合带,也结束了区内洋陆格局的演化,并于克拉美丽缝合带南侧五彩湾及邻区形成残余的陆缘海(李亚萍,2007),克拉美丽缝合带北侧乌伦古坳陷发育浅海相沉积,局部地区发育火山岩;

晚石炭世,区内火山活动强烈,火山岩十分发育,克拉美丽缝合带南北两侧乌伦古坳陷与五彩湾凹陷沉积环境基本相当,为浅海相沉积,五彩湾东侧为海陆过渡相,局部地区缺失石炭系上统地层。

东准噶尔晚石炭世形成的有限裂陷槽迅速关闭,构造回返,发生向北大规模挤压推覆,形成克拉美丽山前冲断带,发育前陆型盆地-东道海子北五彩湾-大井-石钱滩凹陷。

北准噶尔覆盖区地幔物质上涌,伴随岩浆的上拱也产生一些规模较大的逆断层,受哈萨克斯坦与西伯利亚板块不对称挤压右行扭动及乌伦古地体抵触作用,沿陆梁隆起中部及盆地中部莫北-石西-石东凸起形成冲断,从而分割了盆地中央坳陷与陆梁隆起,造就了盆地南北向沿莫北-石西-石东凸起东西两侧构造走向与构造样式上的差异。

早二叠世早期,东西准噶尔再一次进入碰撞期后应力松弛期;

由于东准噶尔已经拼合形成一个整体,仅在克拉美丽造山带后缘扎河坝-库普-三塘湖地区地壳薄弱带发育局部裂陷槽-山间断陷或盆地(图5),沿深大断裂带形成陆内火山岩沉积建造,二叠系展布较为局限,在乌伦古地区认为不发育二叠系。

图5准噶尔盆地东西向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构造演化模式图(据武晓智等,2009)

(2)盖层发育阶段(P12-Q):

中二叠世以来,准噶尔盆地进入沉积盖层发育阶段,但由于乌伦古地区在二叠纪时期处于隆起剥蚀阶段,普遍没有二叠系沉积,因此,盖层发育阶段确切地讲是从三叠纪开始的。

根据盆地的演化特征可分为如下2个阶段(图6):

图6乌伦古坳陷Z01ZH06地震测线构造演化剖面图

①整体下陷阶段(T3-K):

印支期时隆起区逐渐下沉,北缘地区开始接受沉积,但沉积范围局限,初期仅限于与玛湖凹陷相连的石英滩地区;

至晚印支期,准噶尔盆地大规模湖侵,水体向北越过陆梁,整个大北缘地区开始接受上三叠统陆相碎屑岩沉积。

三叠纪仅有上三叠统黄山街组沉积,厚度仅为400~800m;

侏罗纪也是坳陷发育鼎盛时期,沉积厚度最大,约在1150~2800m之间。

早侏罗世,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又受北东-南西向或北北东-南南西向伸展应力的作用,三叠纪的正断层重新活跃。

但与三叠纪时期相比,早侏罗世的伸展作用明显较弱,沉积的早侏罗世八道湾组(J1b)和三工河组(J1s)明显较薄。

早侏罗世末,区域应力场变为挤压,因而在乌伦古坳陷地区发育有一期强度很弱的挤压变形。

中侏罗世,北东-南西向或北北东-南南西向伸展作用明显增强,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再一次进入强烈的伸展活动阶段,并形成“北断南超”的箕状断陷。

在断陷中沉积了厚度较大、自北向南超覆的中侏罗世西山窑组(J2x)的沉积。

西山窑组(J2x)沉积末,区域应力场再次发生反转,在强烈的挤压应力场的作用下,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发生强烈的逆冲活动,地层遭受强烈的褶皱变形和剥蚀。

这次构造变形,是准噶尔盆地东北缘进入中生代以来最强烈的一次构造事件,可能与西北利亚板块与蒙古-华北板块的碰撞、拼贴作用有关。

西山窑组(J2x)沉积以后,由于西伯利亚板块持续向南的挤压作用,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一直处于挤压的状态,并沉积了中-晚侏罗世石树沟群(J2-3sh)的沉积。

石树沟群(J2-3sh)沉积末,区域挤压应力增强,先前的逆断层重新活动,乌伦古坳陷及青格里底山地区遭受逆冲变形,地层发生褶皱并遭受剥蚀。

早白垩世,准噶尔盆地东北缘进入造山期后的伸展状态,沉积了厚度较大的吐谷鲁群(K1tg)的沉积。

早白垩世末,由于西伯利亚板块持续向南的挤压作用,以及鄂霍次克洋的最终关闭,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又处于挤压应力场之中,该区域的逆断层重新活动,地层被冲断,遭受褶皱变形并被剥蚀。

总体看中生代乌伦古坳陷沉降程度不一,早期为南北两侧以断裂控制的挤压型断陷为特征,北侧的吐丝托依拉断裂上盘抬升较高、下盘沉积较快,南侧的三个泉断裂垂向错断幅度明显小于吐丝托依拉断裂,致使断陷内沉积中心紧靠北侧的断阶带、沉积表现为南薄北厚、南缓北陡的箕状形态。

②再次隆起阶段(E-Q):

发生在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后期。

古近纪时期,乌伦古坳陷和准噶尔盆地北部一样,仍然处于一种间断下沉和间断上升的震荡过程,碎屑岩沉积总厚度约在200~300m之间;

新近纪时期,该区在转为坳陷型沉积之后首次整体抬升,北部吐丝托依拉断裂再次活动,断开新近系至地表,形成该区古近系广泛出露。

3、断裂特征

准噶尔盆地大北缘地区发育的断裂延伸方向主要为NE向和NW两组,其次为近EW向和近SN向(图7)。

不同方向断裂发育时间、地点、性质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有所不同。

在乌伦古坳陷地区,断裂主要发育在周缘,平面上以NW-SE走向断层为主,剖面上主要表现为基底卷入型断层。

其中,区域性断层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前带,坳陷中部发育部分规模较小的逆断层。

北部山前断裂规模大、延伸距离长,是乌伦古坳陷的边界断层,是海西-印支期形成并长期发育的逆冲断层;

坳陷中部断裂规模小、延伸短,是局部构造的控制断层,形成于晚燕山期,后期构造运动对其影响较小。

主要断裂特征描述如下:

吐丝托依拉断裂:

位于乌伦古坳陷的北部,该断裂平面上呈NW方向延伸,在伦3井一带发生弧形转弯,走向转为NE方向延伸,北倾逆断层,地震剖面表现为下断至石炭系、上断至古近系,属逆冲断层。

在工区内长约160km,该断裂海西期开始形成,燕山晚期~喜山期长期强烈活动,造成断层上盘地层被大量剥蚀,古近系直接覆盖在石炭系之上(图8)。

图7准噶尔盆地北缘区域断裂构造体系图(陈刚等,2008)

乌伦古北断裂:

位于乌伦古坳陷的北部,与吐丝托依拉断裂平行伴生,两者平面距离很近,剖面形成断夹片。

该断裂平面上呈NW方向延伸,在伦3井一带发生弧形转弯,走向转为NE方向延伸,北倾逆断层,地震剖面表现为下断至石炭系、上断至古近系,属逆冲断层。

在工区内长约140km,该断裂海西期开始形成,燕山晚期~喜山期长期强烈活动,造成断层上盘地层被大量剥蚀,古近系直接覆盖在石炭系之上(图8)。

乌伦古东断裂:

位于乌伦古坳陷东北部,平面上呈NW向延伸,在伦3井一带发生弧形转弯,走向转为NNE方向延伸,整体与青格里底山展布方向一致,NE倾逆断层。

在区内长约140km,地震剖面表现为下断至石炭系、上断开古近系,属逆冲断层,最大断距1800m。

图8过吐丝托依拉断裂、乌伦古北断裂L8109地震剖面

红盆断裂:

位于坳陷的东部,是索索泉凹陷的边界断裂,NE倾逆断层,平面上呈NW走向,延伸长度约80km。

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下断至石炭系、上断开古近系,属逆冲断层。

该断裂控制着红盆构造的形成与发展。

图9过伦2井南断裂、乌伦古东断裂WL9403AB地震剖面

伦2井南断裂:

位于坳陷中部,平面上呈NW向延伸,北倾逆断层,延伸长度64km,断裂中部断距大约1500m,向两端断距逐渐减小。

剖面上表现为下断开三叠系、上断开侏罗系(图9)。

喀拉萨依断裂:

位于坳陷的东南部,平面上呈近EW走向,N倾逆断层,在工区内延伸长度约70km,断开层位三叠系—侏罗系。

本区断裂形成期大多在三叠纪甚至更早,平面上断裂主要集中分布在坳陷的东南部及北部地区。

这些断裂的共性是形成早,活动期长,与构造相伴生,控制着构造带及圈闭的形成与展布。

其中,东南部及北部地区断层以断距大、延伸长、断开层位多为特点,断层多为基底卷入类型;

而坳陷中部则以断距小、延伸长度短、断开层位少为特征,这类小断层对低幅度构造的形成起控制作用,主要为燕山晚期运动的产物。

4、局部构造特征

目前局部构造单元划分为两大部分,即红岩断阶、索索泉凹陷,现述如下:

(1)红岩断阶带

由乌伦古坳陷东北缘吐丝托依拉断裂、乌伦古北断裂、伦2井南断裂、乌伦古东断裂以及红盆断裂夹持形成台阶状的断块、断背斜组成。

断阶内西窄东宽,西面吐丝托依拉断裂、乌伦古北断裂平行伴生,平面距离仅0.5km~1km。

东面乌伦古东断裂以及红盆断裂之间相对宽缓,平面距离约12km。

在伦2、伦3井一带可能发育着硬块起砥柱作用,致使吐丝托依拉断裂和乌伦古东断裂在此发生弧形转弯,后期硬块活动又产生了伦2井南断裂。

因此,由这三条断裂在此组成了“三角”断褶区。

断褶区内发育着鼻状构造和小断裂,比较大的有:

伦2井鼻状背斜、伦3井鼻状背斜以及东面的伦6井鼻状背斜,它们是在燕山Ⅰ幕运动中受冲断挤压时牵引所致。

红岩断阶带晚三叠统、侏罗系超覆减薄在石炭系之上,与索索泉凹陷沉积地层相同,反映了沉积时断裂基本不活动。

吐丝托依拉断裂、乌伦古东断裂冲断活动强烈,从燕山期一直到喜山期,地震剖面反映断至古今系,可能对油气聚集起破坏作用,但也为上覆地层储集油气创造了条件。

乌伦古地区NE向地震剖面解释结果表明,由NW向SE,红岩断阶带构造推覆强度具有“两端高、中间低”的特征,这点在断距变化上表现尤为明显,此外构造样式也由单纯的逆冲推覆过渡至逆冲-走滑为主,断裂在剖面上具有明显的Y字特征(图10;

图11)。

图10乌伦古地区331.4二维地震测线解释结果

图11乌伦古地区380二维地震测线解释结果

(2)索索泉凹陷

索索泉凹陷紧邻红岩断阶带呈NW向展布,该凹陷北界是以伦2井南断裂、红盆断裂相分,南以三个泉断裂、喀拉萨依断裂相隔,东抵克拉美丽山以北及红盆断裂,西至德伦山乌兰林格断裂,面积约7000km2。

在凹陷的中心部位无论是基岩顶面构造图,还是三叠系底界构造图,侏罗系底界构造图均存在着海拔在-4800m、-4000m、-3100m的凹陷中心。

反映了该凹陷是一个典型的向斜构造,无论沉积厚度还是埋藏深度都比较大,是乌伦古坳陷的凹陷中心。

伦参1井揭示该凹陷主要发育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古近系和新近系地层,缺失二叠系地层。

侏罗系以上地层厚度超过4000m,三叠系较薄,约200~300m,石炭系发育巨厚的火山岩地层,钻入石炭系约1000m,未见底。

由于未钻遇石炭系烃源岩,目前对于该凹陷烃源岩尚存争议,但是根据与凹陷相邻的滴北凸起上钻探的泉1井,在侏罗系三工河组获得高产气流,另外伦5井等见丰富油气显示,表明凹陷石炭系或三叠系已达到成熟-高成熟的热演化阶段,发生和经历过油气生、排过程,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潜力。

另外,构成青格里底研究区主体的滴北凸起总体上处于陆梁隆起北坡向乌伦古坳陷倾斜的斜坡构造背景,由于东西走向、向南逆冲的喀拉萨依等逆断层的冲断作用,形成了沿断层带展布的一系列断背斜或背斜构造,而且这些断背斜或背斜构造大多呈现为轴面倾向北的不对称构造样式,总体构成了滴北凸起北倾斜坡背景下的东西向构造高带,并沿喀拉萨依断裂带走向方向发育多个断背斜或背斜构造,有利于油气的聚集成藏。

根据泉1、滴北1井揭示,该区侏罗系以上层系厚约1700m,三叠系较薄,约200m,石炭系火山岩厚度较大,钻入约900m未见底。

侏罗系、三叠系烃源岩整体较差,仅部分达到较好烃源岩标准。

凸起西侧泉1井于三叠系、侏罗系见油气,并于侏罗系三工河组获得高产气流,反映了滴北凸起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5、沉积特征

(1)地层特征

根据钻井及地震资料解释,结合周边出露的情况,乌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