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3379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docx

《马克思主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docx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A定义:

1、从认识成果来讲: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B三个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C产生条件

1、经济社会根源

2、思想渊源(即三个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实践基础

D基本特征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是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

E学习方法: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它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6、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是:

亚当·斯密

7、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该理论是指:

劳动价值论

8、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是:

德国古典哲学

9、“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

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0、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1、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2、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

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与时俱进

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实现共产主义

15、马克思主义是: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16、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世纪40年代

17、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18、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十月革命

1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毛泽东思想

2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邓小平理论

2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个重要理论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理论联系实际

2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4、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

激变论。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5、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7、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是:

阶级性、实践性;

8、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马克思、恩格斯;

9、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1、马克思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两解: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还可以从不同层面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界定。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是指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三大条件之一即思想渊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学说的创立和发展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从而解决了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而又未能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是:

唯物主义观点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世界是物质的

4、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可知论的观点。

5、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6、对事物人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是: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客观实在性

8、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

运动。

9、近代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在概念中运动”。

这是: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说明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1、时间、空间是:

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12、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

时间、空间的特点是具体的、可变动的。

13、实践是:

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1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

15、“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

”这是: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6、意识是:

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7、“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

18、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

这说明:

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19、“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句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能动性。

20、“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夸大了意识能动性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2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

2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事物的发展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2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对立统一规律。

25、我国汉代的董仲舒说:

“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这是:

形而上学的观点。

2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事物由旧质转化为新质

2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

28、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9、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要把握事物的度。

30、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的逻辑起点是:

思维的抽象。

1、下列属于世界观的有:

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上帝创造世界、世界是物质的、盘古开天地

2、下列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有:

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物质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的问题

3、下列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复合、心外无物;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有:

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没有把世界理解为处于运动发展中。

5、下列属于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的有:

辩证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的变革,是因为它:

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7、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

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的抽象、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普遍的的哲学概念

8、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精神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9、承认静止的意义在于它是:

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把事物区别开来和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认识事物和利用事物的起点和基础、规定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10、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可表述为:

凡是物质都运动、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的载体是物质、运动是物质根本属性;

11、把运动与静止割裂开来,必然导致:

相对主义、诡辩论、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12、马克思指出: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

这说明:

精神、意识对物质具有依赖性、对客观世界的批判和改造必须必须依靠物质力量来实现、理论和精神可以通过群众转化为物质力量。

13、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意识对物质世界的所映是一个主动的创造过程、意识活动具有主体选择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意识活动具有自控性;

14、“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有力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的依据。

1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

移入人的头脑被改造的物质的东西、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物质的产物;

16、联系的普遍性是指:

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的一切事物也总是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上没有纯粹孤立存在的事物。

17、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是: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外因可以相互转化。

18、唯物辩证所理解的新事物是指:

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事物、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事物、具有远大前途和生命力的事物、

19、辩证的否定是:

事物的自我否定、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联系的环节、扬弃;

20、下列命题中蕴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否极泰来,物极必反。

a,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唯物主义不都是辩证的,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也不都是形而上学,有唯心主义辩证法。

C,世界统一于物质。

d,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不能为自然界立法。

e,这是形而上学观点,是与否有辩证的一面,是中有否,否中有是。

F,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物质的存在是在人感知之外的。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谐不可能没有矛盾,而是调和化解矛盾,使矛盾在萌芽状态得到妥善解决,不至于根本冲突。

g,偶然性不是科学的敌人,很多科学发现就是通过偶然性发现的。

H,人工智能始终是物的东西,不可能产生思想意识,最多只是人的思维的模拟。

1、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义:

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就坚持了唯物论;承认意识的能动性,就坚持了辩证法;二者相结合就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的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若割裂其统一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思维和存在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2、实践的主体是: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3、实践的客体是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知觉。

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看法是: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

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20、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2、列宁提出的:

“从物到感觉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2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问题具体的。

这一命题强调:

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24、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26、马克思指出: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

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2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客观性

29、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3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6、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理论不能代替实践;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千;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9、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10、“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2、“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理论脱离实际:

教条主义;唯理论;

13、“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唯心主义经验的观点;唯我主义观点;反理性主义观点;

14、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的有:

生而知之(孔子);不虑而知(孟子)不行而知(老子)。

15、“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

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

”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16、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17、“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笨伯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具有普遍羽毛球拍特点;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9、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

“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20、列宁: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这说明: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B、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利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因而,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这种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C、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

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

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坚持既崇尚理性,又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追求。

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1、的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生产资料所有制。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