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刘天华、华彦钧的音乐人生.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6062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课 刘天华、华彦钧的音乐人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五课 刘天华、华彦钧的音乐人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五课 刘天华、华彦钧的音乐人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五课 刘天华、华彦钧的音乐人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课 刘天华、华彦钧的音乐人生.docx

《第五课 刘天华、华彦钧的音乐人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课 刘天华、华彦钧的音乐人生.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课 刘天华、华彦钧的音乐人生.docx

第五课刘天华、华彦钧的音乐人生

(撰写人:

罗明贵)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从弘扬我国民族器乐音乐的杰出代表人物刘天华、华彦钧殊途同归的生活经历中感悟出他们的音乐人生,进而弘扬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2、通过唱歌、欣赏、演奏了解乐曲的风格特征与创作背景。

懂得民族乐器的基本常识,知道力度记号的记法与用法。

3、能用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小小无锡景》,能听辨二胡、琵琶乐器的音色、哼唱乐曲的主题;能用课堂乐器演奏《良宵》。

【课时建议】

本单元建议2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学生通过对刘天华的部分音乐的欣赏,感悟作者的人生价值,激发学生对二胡音乐的欣赏兴趣,培养学生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通过欣赏、分析、演奏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和体验到刘天华音乐的魅力。

3、了解二胡等民族乐器的基本知识和力度等音乐要素的知识。

教学过程:

说明:

充分拓展教学时空,让学生在进入音乐教室时就能感受到音乐学习的情境与氛围。

使学生对二胡音色和后面的器乐演奏旋律建立初步的印象。

一、课前预备:

反复播放课件背景音乐(二胡曲《良宵》的主题音乐片段)。

二、课件导入:

(二胡的图片或实物结合课前的音响资料)。

1、简要介绍二胡的基本知识:

二胡的基本构造、发展历史,在民族民间音乐中的地位等。

2、介绍音乐家的常识。

(重点突出刘天华对二胡的改革,使二胡这件民间乐器走进了

高等音乐学府,登上大雅之堂。

3、播放刘天华及《维也纳金色大厅中国民族器乐音乐会》的视频资料和其他演出剧照。

说明:

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搜寻有关二胡的乐器知识,利用网络倾听刘天华的二胡音乐,查看有关介绍,并把这些信息在课堂进行交流。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校民乐队的同学或在课外学习过二胡的学生配合教学,使教学达到更直观和更富吸引力的效果。

(给学生以视觉上造成冲击与震撼。

三、欣赏《空山鸟语》的旋律片段。

1、探讨:

本曲在演奏技巧上有什么变化?

2、对比教学:

听《空山鸟语》与笛子曲《鹧鸪飞》和唢呐曲《百鸟朝凤》的片段,比较它们在表现主题和技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说明:

只要让学生听赏“百鸟争鸣”内容的几个片段就可。

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二胡演奏技巧变化的艺术魅力。

结合小学阶段欣赏过的笛子曲《鹧鸪飞》和唢呐曲《百鸟朝凤》进行对比,现场播放对比欣赏的音乐片段,达到拓展学生认知民族乐器的目的。

四、欣赏二胡曲《光明行》。

1、听音乐,感受进行曲的风格。

2、倾听并区分《光明行》的乐曲结构。

哼唱主题旋律片段。

3、倾听尾声颤音演奏手法和力度对比。

4、结合“音乐人文聚焦”探讨刘天华的音乐人生。

说明:

指导学生用听觉区分乐曲结构,把握几个主题旋律的风格,告诉学生这是我国第一首进行曲风格的二胡独奏曲,铿锵有力充满激情的旋律表现了旧时代的知识分子不断追求进步和光明的强烈愿望和不屈不挠的永往直前的决心。

五、器乐演奏《良宵》

1、再次欣赏二胡曲《良宵》旋律片段,讲解乐曲的创作背景。

2、教师用课堂教学乐器范奏《良宵》并提出演奏难点进行反复示范。

3、指导学生视唱曲谱,边唱边操练指法,进行试奏。

说明:

经过课前的背景音乐和课堂的再听,能够使学生对《良宵》的部分旋律产生较强的记忆。

重点是提示学生用比较连贯的气息演奏出轻盈柔和、洒脱自如的旋律,用以表现与友人欢谈守岁、共度良宵的愉悦心情。

4、安排部分学生哼唱伴奏声部,或直接用乐器合奏两个声部。

六、活动与练习:

民族器乐交流会

1、学生自行展示上网搜集的民族乐器图片。

2、学生推荐欣赏刘天华的其他器乐作品片段。

3、让学生尝试进行课堂小结。

(在《光明行》的背景音乐中进行)说明:

此环节当作拓展型学习的探究内容,学生必须在课前认真准备,这样才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探究成果展示和用语言表达,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锻炼学生说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七、课后作业:

1、上网搜寻华彦钧的有关文字介绍和音乐作品的音响资料。

2、回家反复聆听音乐课本配套光碟中的《小小无锡景》。

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1、在《二泉映月》的音乐欣赏中感悟华彦钧的音乐人生,激发学生对民间音乐的欣赏兴趣,培养学生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通过欣赏、分析、演奏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和体验以华彦钧为代表的民间音乐

的美。

3、学会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小小无锡景》了解琵琶等民族乐器的基本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备:

播放弦乐版《二泉映月》的背景音乐和江南水乡的幻灯片。

说明:

拓展教学时空,创设教学情景。

让学生一进入教室就能感受到课题音乐的情绪氛围。

为即将进行的欣赏学习奠定基础。

二、在《二泉映月》的音乐背景中导入教学。

1、播放华彦钧的照片,展示根据乐曲创作的图画,简介阿炳的音乐人生。

2、欣赏二胡版《二泉映月》前几段的主题旋律,指导学生用前几单元学习过的音乐要素知识来分析作品旋律的特点。

3、简介乐曲的结构,指导学生哼唱典型乐句的旋律,体验乐曲的情感。

4、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模仿拉二胡的动作,用动作的幅度和表情来表现音乐的情绪起伏和感情变化。

说明:

这首作品对学生来说应该是较熟悉的。

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细细品味前面几个乐段细腻的情感,通过想象联想、哼唱和模仿演奏的表情动作可以领略乐曲的意境。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乐曲如泣如诉、如悲似怒的情调及对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之情,从作品中感受到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和磨难的流浪艺人的内心痛苦和倔强不屈的性格特征。

5、要求学生交流听音乐的感受,并探讨出旧时代民间艺人生活状况的根本原因。

三、欣赏《二泉映月》的影片剪辑。

1、观看影片片段,(播放包含主题曲的影片片段,为学唱《小小无锡景》做好情感意境的铺垫)让学生较形象地理解华彦钧悲惨苦难的音乐人生。

2、检查学生在家学唱歌曲的情况,发现和纠正听唱歌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3、启发学生深刻体会歌曲的意境,做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说明:

《小小无锡景》为影片《二泉映月》的一首主题歌曲,是故事情节的浓缩与点题。

影片主要描述了华彦钧悲凉凄苦的一生,因此歌曲的情感定点是凄美与伤感的,指导学生学唱时要抓住情感特征,这样才能动听感人。

这也是学生音乐课学习过程中实践与体验的环节,凭借课本配套音响材料在家庭听唱和熟悉歌曲,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可以利用所节省的时间,拓展歌曲教学的容量。

4、在基本学唱完歌曲后结合“活动与练习”之三的要求,为歌曲标上力度记号,再根据对歌曲的记忆能力进行视唱曲谱活动。

四、欣赏琵琶曲《大浪淘沙》的音乐片段

1、结合作品听辨琵琶的音色,简介琵琶的有关知识。

(可简介琵琶艺术在唐代的盛况)

2、结合活动与练习二的内容,进行众多民族乐器种类的音色听辨。

(课件制作可用乐器图片,音响和乐器名称用三者连线的方式进行判断)

3、交流课前探究成果,谈谈华彦钧在民间音乐中的地位和对民族音乐的贡献。

说明:

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突出音乐常识和音乐人文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交流探究成果也是为

了检查探究学习的情况,以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中得到爱国主义和音乐文化传统的教育。

五、复习吹奏《良宵》。

1、先奏单旋律,再分别用人声或乐器编配伴奏声部,做到有表情地,用音乐情绪塑造良宵美景的意境。

2、指导学生结合“走进音乐新天地”的内容,进行对刘天华和华彦钧音乐人生的乐评

活动。

3、让学生在《二泉映月》的旋律声中小结本课学习内容,交流心得感受。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设计之所以采用2课时,正是考虑到要求学生在课前采取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查寻到本课涉及到的刘天华和华彦钧的有关知识,也能够通过从网上下载的方式欣赏和熟悉《光明行》及《二泉映月》的音响资料。

至于唱歌部分《小小无锡景》也能够利用课本配套光碟的音乐资料,在课前进行听赏和学唱。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利用所节省的时间进行扩大知识容量的拓展性教学。

课堂上,教师只要注意有选择性地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帮助学生梳理有关的重点知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必须设计好让学生交流探究学习成果的环节,既可以使学生获得自我满足的成就感,又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断加强学生自主性音乐学习能力的培养。

2、本课设计的教学策略也充分利用了少儿出版社的六年级《音乐教学参考资料》中教学资源。

重视学生音乐欣赏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课前和课后都注意运用课堂教学的音乐资源,不仅可以拓展教学时空,同时也能体现教学设计的艺术性技巧。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课题是“刘天华、华彦钧的音乐人生”,因此,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落实在《光明行》欣赏教学上。

因为这是刘天华先生采用西洋作曲技法创作的中国第一首进行曲体裁的二胡音乐。

音乐充分表现了作者所代表的旧中国知识分子冲破社会黑暗追求光明与进步的音乐人生,同时体现了他善于改革民族乐器的聪明才智,以及他在中国近代民族音乐中的杰出地位;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华彦钧《二泉映月》的欣赏教学上,因为这首作品反映了一个旧中国的民间艺人的饱受凌辱与摧残的凄苦人生,同时,这首代表作也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学生可以从中得到充分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教育。

此外,值得思考的问题是:

本单元的教学,除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听、唱、奏和音乐分析的能力之外,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也应该是一个教学重点。

因为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是二期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