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师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8495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一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一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一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一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初一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初一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初一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初一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初一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初一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师版.docx

《初一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师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一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师版.docx

初一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师版

《送东阳马生序》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浙江金华人。

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家。

3、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指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

二、书下注释

1、假:

借用。

2、走:

跑,赶快去。

3、硕师:

才学渊博的老师。

硕,大。

4、援,提出。

5、质,询问。

6、叱咄:

训斥,呵责。

7、至:

周到。

8、穷冬:

深冬。

9、舍:

指学舍,书馆。

10、支:

通“肢”。

11、僵劲:

僵硬。

12、沃灌:

浇洗。

13、被,通“披”。

14、腰:

带在腰间。

15、容臭:

香袋。

16、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17、烨然:

光彩照人的样子。

18、缊,粗麻旧絮。

19、耄老:

年老。

20、耄,年七十以上的通称。

21、预:

参加。

22、宠光,宠爱、看重。

23、缀,连接,引申为跟随,追随。

24、流辈:

同辈的人。

25、谒,拜见。

26、夷:

平和。

三、内容结构详解

全文共4个自然段,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情形和成年后求学的情形。

可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余幼时……余因得遍观群书”写幼时求学的情况艰难,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

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全文定下基调。

“嗜学”与“家贫”是相矛盾的,由此引出求学的勤苦。

勤苦在这一层中的表现是借书抄录:

手自笔录,虽苦不怠,走送不逾期。

结果是遍观群书

第二层“既加冠……结尾”讲成年后从师求教之难,叩问难。

这层写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去向先达求教。

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

立侍,俯身倾耳,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些表明了援疑质理的求教之难,又表现出求知的渴望与决心。

(第二段)成年后艰难求学终于有所获。

可分为2个层次。

第一层“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写成年后从师求学道路之艰,跋涉之难,生活之难(穿食宿),虽难而心中快乐。

第二层,(今虽耄老----况才之过于余者乎)写了最终有所收获。

第二部分(第三段),简述太学生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的优越条件。

可分为2层。

第一层“今诸生学于太学……假诸人而后见也”这部分写了学生的宿、食、穿的条件都十分优越,

学习环境好,这里有读书环境好,老师好,书应有尽有。

第二层“其业有不精者……岂他人之过哉?

”这是发议论。

指出在这样好的条件环境没有

学好是因为用心不专,对于那些在如此优越的学习环境里而不能学有所成者提出批评。

第三部分(第四段),强调本文的写作目的,勉励马生努力学习。

主旨:

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太学生求学之易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

并劝勉马生、太学生及所有年轻人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的学习。

四、逐段分析

第一段

1、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2、“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从他人处借书抄阅,按约定之期归还。

所以别人都愿意借书给宋濂。

宋濂也得以饱览群书

3、“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这种态度可取吗?

为什么?

谈谈你的理解。

无论赞同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1:

不可取。

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示例2:

可取。

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

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

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

他为什么这样说?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

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不因家贫放弃读书的梦想,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态度极其恭敬。

6、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

第二段

1、找出本段中的两个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着

2、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从什么角度写的?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从侧面写出了少时求学意志(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作者写富家子弟衣饰华美,写自己缊袍敝衣,用了什么手法?

有何作用?

对比,反衬自得其乐。

说明精神上的富足,能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5、细读第二段,谈谈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

我赞成“中有足乐”。

因为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6、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第三段

1、第3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写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

2、“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请概括回答。

四个方面:

衣食无忧(无冻馁之患);无需奔走(无奔走之劳);有疑能解(无求师之难)(或有良师指教);书目齐全)。

3、“太学生”没有成就的原因在于“心不若余之专”而不是“天质之卑”。

4、作者认为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在于什么?

你是否也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

根本原因在于其用心不专。

同意这种观点。

学习条件的优越,不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学业,道德上的成长,取决于自己的主观上是否努力。

5、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告诉后生们,求学之道在于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人的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6、写出本段中与上文四组对比关系的词语。

①“日有廪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对比;

②“岁有裘葛之遗”与“緼袍敝衣”相对比;

③“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对比

④“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对比

第四段

1、这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点明了写序的原因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

2、作者对马生的评价是:

是可谓善学者矣。

3、这样评价的依据是:

①流辈甚称其贤。

②辞甚畅达。

③言和而色夷。

④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4、赞扬马生善学的句子是: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5、赞扬马生文章写得好的句子是: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6、赞扬马生与长辈谈论时态度虚心,谦恭的句子是:

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7、文中表明作者的写作缘由的句子是什么?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8、本段都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和议论。

五、整体把握

1、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幼时求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或四个方面:

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

2、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从什么角度写的?

叩问之难:

“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旅途之艰: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生活之苦,与同舍生的对比: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3、在文中找出作者刻苦勤奋、执着向学、乐以忘忧的事例。

对此学习态度你有什么看法?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时,“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因谦恭有理,“卒获有所闻”。

(3)从求师就学而历严寒的肉体之痛“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和生活艰苦“缊袍敝衣”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这种刻苦向学,乐以忘忧的学习态度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为学者,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耐于艰难困苦的品格。

4、作者写自己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以自己的刻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来献身说法,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刻苦自勉。

揭示了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的道理。

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5、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的努力。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6、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

(通过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得出结论:

说明学业,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

7、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赞扬马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勉励马生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8、本文为更好的达到启迪,鼓励和教育青年人立志勤学的目的,还成功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种写法的作用。

①“我”与“同舍生”生活条件的对比;

②“我”求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环境对比。

作用:

通过对比,自然得出结论,(或推出论点)突出主旨。

鲜明而有说服力。

9、第一部分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二部分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

从中你悟出什么道理?

作者意在说明在艰难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但处于优越条件下却可能业不精,德不成。

这根本原因在于用心不专。

六、拓展

1、“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这种态度可取吗?

为什么?

谈谈你的理解。

无论赞同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1:

不可取。

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示例2:

可取。

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

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

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宋濂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身为当代的中学生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的方式?

这是中国旧式教育中最普遍的现象。

这里包含着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但也显得过于迂腐,学生完全可以与老师平等交流,各述己见,甚至可以展开激烈的讨论,因为没有圣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3、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

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

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

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4、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

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

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5、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6、细读第二段,谈谈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

我赞成“中有足乐”。

因为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7、《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勉励后人学习的好教材。

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

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至少有两种原因:

①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他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达到了更好的启迪,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

②是使人们懂得了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

8、本文作者写作此文是送给马生的,你认为他读过此文后,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马生读过此文后,一定明白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一,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9、通过本文的阅读,你如何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有影响,但不是绝对的。

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10、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11、读过此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请你写出来。

读过此文,思绪万千。

我为宋濂所折服。

古人尚能在那种环境下苦苦求学,孜孜以求,而我们今天,学习条件是这样优越,无忧无虑,老师苦口婆心地谆谆教导还不听,更谈不上刻苦了。

对比之下,惭愧不已。

我们今后要以宋濂为榜样,以读书为乐,刻苦学习。

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12、读完此文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13、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

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

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几乎成了口头禅。

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

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

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14、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现代中学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

条件何等的优越,应更好的珍惜,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具有远大的理想,读书虽然苦些,但和宋濂求学相比,又何苦之有?

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以苦为乐,且乐此不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