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七年级第学期第一单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97382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七年级第学期第一单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案七年级第学期第一单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案七年级第学期第一单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案七年级第学期第一单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案七年级第学期第一单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教案七年级第学期第一单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教案七年级第学期第一单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教案七年级第学期第一单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教案七年级第学期第一单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教案七年级第学期第一单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教案七年级第学期第一单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教案七年级第学期第一单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教案七年级第学期第一单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教案七年级第学期第一单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教案七年级第学期第一单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教案七年级第学期第一单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教案七年级第学期第一单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七年级第学期第一单云.docx

《教案七年级第学期第一单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七年级第学期第一单云.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案七年级第学期第一单云.docx

教案七年级第学期第一单云

1、一条军毯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不但……还……”和“急忙”造句。

2、学习刘少奇同志艰苦朴素、关心同志的优良作风。

3、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4、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写出段意。

2、难点:

学习刘少奇同志艰苦朴素、关心同志的优良作风。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大字课文。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的许多高层领导同志在艰苦的环境中勤奋工作,关心战士,有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介绍刘少奇同志如何在艰苦环境中勤奋工作和怎样关心战士的。

二、新授:

1、初读课文,思考:

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⑵课文主要讲什么?

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

2、学习生字新词:

erdancunrouliaomenglong

而但存弱撩朦胧

⑴指导拼读音节,练习指语。

⑵练习上下文指导理解词义。

⑶指导书写。

四、巩固练习:

1、拼读生字音节。

2、书写生字五遍。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1、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词五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写生字新词

存放撩开微弱朦胧

二、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1、思考:

每晚宿营,“我们”总是先给少奇同志安排住处,少奇同志是怎么做的?

后来“我们”改了办法,少奇同志又是怎么做的?

2、指名答。

3、分析:

课文先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和环境。

时间是1942年2月,

环境是护送刘少奇同志到山东途中宿营的时候。

从课文中的“每天”、“总是”、“都”、“才”这些词中我们可以想到刘少奇同志始终把战士的冷暖放在心头。

“我们”换了个办法,正好同原来的做法相反。

结果刘少奇同志更“操心了”,“自己住最差的房子”突出了少奇同志关心战士、先人后己的品格。

(二)、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

1、思考:

少奇同志住的草棚是什么样的?

“我”走到草棚前看到了什么情景?

2、指名答。

3、分析:

少奇同志住的是“一间存放农具的草棚”,而且“没有门”,体现了少奇同志不怕艰苦的品德。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少奇同志仍“在蜡烛下看书”,他“搓了搓冻僵的手”“把盖在自己腿上的大衣轻轻地盖在了警卫员身上”,这些集中体现了他勤奋工作和对战士无微不至地关怀。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

三、作业

1、抄写课文

2、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说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二、讲读课文

(一)自读课文,思考:

“我”送给少奇一条军毯,少奇同志自己用了吗?

他是怎么做的?

(二)指名回答并评析:

“我”看到少奇同志将自己的大衣盖在警卫员身上,便回去将自己的军毯送给少奇同志“少奇同志推让了半天才收下”,这说明少奇同志并不想收下军毯,但“我”非给少奇不可,体现了革命同志之间的情谊。

“我”身上虽然有点冷,心里却热乎乎的,是说“我”能让少奇同志减少寒冷、更好地工作和休息而欣喜。

“我”一会儿就睡着了,“朦胧中觉得越睡越暖和”,说明少奇同志很快就军毯还给了“我”。

“我”去见少奇同志,少奇同志“只是问我:

‘战士们睡得好吗?

’”再一强调了少奇同志心中只有战士们,他对战士们的关怀是发自内心的是无微不至的。

(三)给课文分段,并写出大意:

课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讲少奇同志主动关怀战士,把好房子让给战士住。

第二段(第2自然段):

讲少奇同志住破旧的草棚里工作,还把大衣盖在警卫员身上。

第三段(第3-9自然段):

讲“我”把军毯给少奇同志送去,“我”回去后少奇同志又把军毯盖在“我”的身上。

三、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课文围绕着一条军毯将了三件事:

第一件是每次宿营“我们”总是先给少奇同志安排住处,但少奇同志却看战士们都有了住处,才走进自己的房子。

后来“我们”改变办法,先给战士们安排住处,结果少奇同志不但帮“我们”安排,还一定要住最差的房子。

第二件是少奇同志在寒冷的夜晚工作,自己的手都冻僵了,还把大衣盖在警卫员身上。

第三件事是“我”把军毯给少奇同志送去,却又被少奇悄悄地送了回来。

这三件事集中表现了少奇同志对战士发自

内心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三、指导造句。

不但……还

急忙

四、作业:

1、课后练习。

2、预习第二课。

 

2、倔强的小红军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贵品质。

3、训练在了解课文各段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课文第四至第十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

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陈庚同志全明白了”,他到底明白了什么?

2、难点:

体会人物的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

理解并基本掌握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长征》这部电视剧吗?

那知道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吗?

(点名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内容)红军在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时,爬雪山、过草地,历经了许多艰险,牺牲了很多同志。

陈赓同志也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他在回顾自己革命经历时,曾经深情的谈起他在过草地时的一件往事。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是件什么事。

二、范读课文

三、预习课文

1、通读课文,用“——?

”划出疑难的地方,用“~~~”划出好词句。

2、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把陈赓和小红军对话的几个自然段找出来,做上记号,再把这些对话读几遍。

四、组织交流。

五、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作业完成情况。

二、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陈赓: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

(教师在课堂上做简要介绍)

曾经:

表示从前经历过或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

倔强:

刚强不屈。

终于:

副词。

到底;终究;毕竟:

试验终于成功了|终于回来了|终于,我们又见面了。

荒无人烟:

荒凉而无人居住。

满不在乎:

满:

全;在乎:

在意。

丝毫不在意。

形容对事情一点也不重视。

无可奈何:

没有办法。

(教师讲解:

联系课文情节讲解)

注:

以上几个词仅做简单讲解,在阅读课文时再做进一步训练。

青稞:

单子叶植物,禾本科。

一二年生草本。

成熟后稃壳容易脱落。

种子可供食用或,也可作饲料。

(教师讲解:

看图讲解)

硬邦邦:

形容坚硬结实。

(教师讲解:

联系课文情节和生活实际讲解)

三、学习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在黑板上划出自己还没弄懂的字、词、句,师生集体处理。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写生字新词

曾经荒无人烟无可奈何青稞面香港硬邦邦

二、讲读课文

(一)自渎课文,思考:

1、陈赓同志遇见的那个小红军是什么样子的?

“黄黄的小脸”,“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已经“冻得又青又红”,可见小红军也是忍饥挨饿,非常虚弱。

2、小红军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服陈赓同志骑马先走的?

分析:

陈赓同志见到掉队的小红军,一心想帮助他。

首先想到这个小鬼肯定是走不动了,叫他“上马骑一会儿”,甚至用命令的口吻说:

“上去,骑一段路再说!

”小红军却“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还“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说明自己走得动,根本用不着骑马。

陈赓同志提出“一块儿走”,这样可以给小鬼一些照顾,但小红军又以“我还要等我的同伴”为理由拒绝了。

陈赓同志取出一小包青稞面给小鬼,好让他充饥,但小红军却拍拍自己的干粮袋,说:

“你看,鼓鼓的,我比你还多呢”,再一次谢绝了陈赓的青稞面。

就这样,陈赓同志被小红军说服了。

(二)、课堂活动:

请几组同学分别扮演陈赓和小红军演绎两人之间的对话。

三、作业

1、抄写课文一遍

2、熟读课文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回答:

小红军说服陈赓同志的四点理由是什么?

1、体力比陈赓同志强多了。

2、可以和陈赓的马赛跑。

3、要等他的同伴。

4、干粮比陈赓同志的还多。

二、默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陈赓同志为什么说“我受骗了”?

分析:

陈赓同志走后,“心情老平静不下来”,是说始终不放心,他担心小红军,小鬼的体力真的很好吗?

小鬼真有那么多干粮吗?

“突然喊了一声”,说明这时才醒悟过来,他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了一连串的孩子,这些穷苦的孩子积极参加革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怕苦、不怕累,即使有牺牲的危险,也从不拖累大人,从这些孩子身上又想到小红军的言行、神态,这才醒悟过来。

小红军为什么不肯骑马,为什么不肯和陈赓同志一块儿走,为什么不肯接受青稞面,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不拖累别人,他宁愿牺牲自己,也决不拖累别人,这种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三、给课文分段:

课文可以分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陈赓同志曾经讲起一件往事。

第二段(第二至第十自然段)讲陈赓同志遇到了掉队的小红军,想帮助他,却被说服,只好朝前走去。

第三段(第十一至第十五自然段)讲陈赓同志再回来时,小红军已经昏倒,最后牺牲在陈赓同志的马背上。

四、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红军的倔强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三、作业:

背诵课文第4-10自然段。

第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了一个掉队的小红军,他要帮助小红军,却被小红军说服了。

陈赓离开后,小红军就牺牲了。

他深深地责怪自己。

二、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第7题。

理清句子的顺序,并填写序号。

6、3、2、5、1、4)

三、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第三课。

 

3、古井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3、在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体会比喻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5、正确地朗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课文第三至第六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难点:

理解并基本掌握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解题:

古,年代久远;古井,人们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

(城市的许多孩子没有见过井,老师可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井。

)古井,古时留下的一口井。

2.导入:

作者为什么会对故乡的《古井》一直难以忘怀?

二、预习课文

1、通读课文,用“——?

”划出疑难的地方,用“~~~”划出好词句。

2、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哪几个自然段联系得比较紧密,可以合并成一段,做上记号。

3、再想想课文除了讲古井,还讲了什么。

四、组织交流。

五、作业:

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作业完成情况。

二、学习生字、新词

哺育:

喂养,比喻培养。

教师讲解:

联系课文情节和生活实际讲解)残疾儿童在党的哺育下健康成长。

报酬:

由于使用别人的劳动、物件等而付给的钱或实物。

(教师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讲解)(指导书写)

陶冶:

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

这里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降临:

来到:

夜色~ㄧ大驾~。

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教师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讲解)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教师讲解)

俺们:

我们。

三、学习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在黑板上划出自己还没弄懂的字、词、句。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写生字新词

二、讲读课文

(一)自渎课文,思考:

1、课文中讲的古井在什么地方?

古井有什么作用?

分析:

古井对我们的作用可大了,“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这她的儿女”。

这里“甜美的乳汁”指井水。

这句话把古井比作一位温情的慈爱的母亲,因为母亲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为了喂养、培育儿女,母亲可以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一切。

古井同伟大的母亲一样,无私地向人们奉献自己的一切(清凉可口、甘甜的井水),养育一村村民而毫无所求,所以说母亲像母亲一样。

2、每天到古井来取水的人多不多?

(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分析:

“每天从早晨到暮色降临,取水的人络绎不绝地从我家门前走过,桶叮叮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

”也就是说,挑水的人很多,从早到晚,从不间断。

“门前的路面湿湿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所以地面被淋湿了;另一层意识是说洒在路面上的井水好先像春雨一样滋润这人们的心田。

3、概括第1、2自然段的段意。

(二)、指导朗读。

三、作业

1、抄写课文

2、熟读课文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回答:

第1、2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二、讲读课文

1、默读课文3-5自然段,思考:

课文第3、4、5自然段讲了个什么事情?

分析:

课文第3、4、5自然段讲村里的人们常年帮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是从来不要报酬。

“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这个”、“那个”是说帮助老人挑水的不只一个人;“老人的缸总是满满的”,“总是”满满的”说明乡亲们不是一两天帮助挑水,而是天天坚持帮助老人,而且是主动帮助;“两位老人多次表示,要给帮他们挑水的人一些报酬,可是谁也不肯接受。

”“多次表示”是不止一次的意思。

乡亲们不仅客气的拒绝了老人的好意,还劝说老人不要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他们是怎么劝的呢?

“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

可它从来没有要过报酬。

”第一句是个反问句,它强调了古井的巨大贡献。

“总是这样劝说两位老人”,说明乡亲们的态度不但明确、而且坚定。

2、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

这一段是“我”受到的启示。

“品格”是指人的品质、风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古井不仅以自己清凉甘美的井水养育了人们,使他们得以生存,还以她博大的胸怀,以她默默的奉献教育、影响着人们,使人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三、给课文分段:

课文可以分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古井的位置和作用。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讲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

第三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讲村里的人们常年帮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是从来不要报酬。

第四段(第六自然段)讲古井给“我”的启发。

四、作业:

背诵课文第3-6自然段。

第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作文要求

二、引导学生分析作文要求

三、读一读《高大的皂荚树》、《古井》

四、仿写

五、讲评

 

4、峨嵋道上

教学要求: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的艰辛,培养学生热爱平凡劳动,尊敬普通劳动者的思想感情。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4、流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的艰辛,培养学生热爱平凡劳动、尊敬普通劳动这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4、峨眉山

2、揭示课题:

三、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wèijiēlóngyánchūnkuìjiùxiánwú

谓阶茏岩椿愧疚嫌无

1、指导拼读:

2、结合课文,查字典理解词:

3、指导书写:

思考: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八个自然段)

2、课文大概讲了什么?

(“我”游峨眉山的所见、所闻、所想。

3、“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是什么意思?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意思。

四、练习:

朗读课文

五、小结:

六、作业:

书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复习:

说出课文大概内容?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句意:

1、朗读第一自然段,理解句意:

2、思考、讨论:

(1)“前面没有平坦的路了”说明什么?

(说明已经来到山脚下,要开始登山了。

(2)“像一架天梯”说明了什么?

(说明山路又长又陡又狭窄。

(3)“坚”突出了什么?

(突出了山路陡得几乎是笔直的。

四、学习第二至六自然段:

1、朗读、理解句意。

2、思考讨论:

(1)在途中“我”看见了什么?

(十几个用竹篓背石块的人。

(2)他们背石块干什么?

(铺路)

(3)来回有多远?

(二十多里路。

(4)这几段主要讲了什么?

(“我”在途中和一位背石头的人谈话。

五、巩固练习:

1、朗读课文

2、说出第一至六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六、作业: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复习:

说出课文第一至六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1、朗读课文,理解句意:

2、思考讨论:

(1)路途有多长?

(游览路线有二、三百里。

(2)要用多少石块?

(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

数不清。

(3)用什么来铺的?

(人工)

(4)“我”想了什么?

(铺路人要吃多少苦!

没有脚下的路,就没有游的欢乐。

(5)最后一段的含义?

(铺山路的不容易,以及铺路带来的后果,所以称他们为无名英雄。

四、思考、练习:

1、读课文,想想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的,这些路是怎样铺成的,作者从中想到了什么。

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练习时,先读题,理解题意,再结合课文内容回答,老师指导。

2、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

(1)停步仰望,只见石阶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树木葱茏的陡坡上。

(2)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

练习时,引导学生把加点词语连起来思考,这样有助于词语理解的深化。

五、小结:

六、作业:

1、2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