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的教学与思考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1023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册《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的教学与思考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二册《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的教学与思考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二册《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的教学与思考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二册《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的教学与思考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二册《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的教学与思考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二册《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的教学与思考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二册《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的教学与思考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二册《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的教学与思考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二册《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的教学与思考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二册《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的教学与思考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第二册《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的教学与思考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第二册《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的教学与思考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第二册《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的教学与思考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第二册《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的教学与思考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第二册《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的教学与思考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第二册《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的教学与思考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第二册《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的教学与思考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第二册《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的教学与思考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第二册《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的教学与思考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第二册《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的教学与思考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册《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的教学与思考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

《第二册《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的教学与思考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册《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的教学与思考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册《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的教学与思考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

第二册《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的教学与思考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

第二册《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的教学与思考_七年级历史教案_模板

教材内容分析

古希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并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本课内容从古希腊文明的开端爱琴文明讲起,自然引入到城邦时代。

教材重点介绍了古希腊两个著名的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其中对雅典民主制的描写尤为详尽。

本部分内容对学生认识和思考欧洲古典文明的巨大意义和价值,以及与大河文明的差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预设

1.能够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补充阅读资料及课本提供的资料,描述出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特点。

2.能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与后世欧洲文化的联系中,感受古典文化的巨大成就和影响,以及古代东西方社会的差异。

   3.通过对雅典民主制度的学习讨论,能运用辩证的唯物史观正确认识雅典的政治制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古希腊著名城邦雅典和斯巴达。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雅典的民主制。

 

教学方法思考

八年级上册的内容,每一课的知识点都很多。

为了尽可能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分组备课、讲课活动,就是让学生自由组合,按学号顺序和课本每课内容顺序,自主选择一个知识点进行介绍。

本节课中,学生选择了他们比较熟悉的“迷宫”故事的历史时期──早期爱琴文明进行介绍。

这节课的内容,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使整堂课的教学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上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

也就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声、像、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与媒体之间的多向互动的立体教学模式,给学生多样化的刺激,激发出学生的思维活力。

与此同时,还穿插了阅读讨论、问题探究等教学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有关古希腊的文章,精选后让学生拷贝回去进行阅读。

2.检查介绍小组的备课情况。

学生准备:

1.全体学生课前阅读教师提供的文章。

2.介绍小组同学制作的网页,进行备课。

 

学与教的过程回顾及对教学设计的思考说明

【新课导入】分三步

   第一步:

在典雅的底版上显示第三单元标题:

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

【提问】请学生看目录,回忆一下第一、二单元学了些什么内容?

【我的思考】因为经过一年新课程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喜欢课堂活动,但是他们的分析归纳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我在上课时非常强调学生要善于整理线索,进行归纳。

[1] [2] [3] [4] 下一页

《多种多样的社区》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第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学生的感受、观察、思考为起点,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社区类型及了解社区间差异与联系,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起本课程重要观点之一:

区域差异与联系的观点。

从内容上看,教材分两部分:

“识别不同的社区”和“往来在区域之间”两个部分,侧重说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及因此产生的沟通、联系、交流,两块内容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二)课标要求

1-3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社会信息。

2-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是社会生活的空间,知道现实社会中有各种不同的区域。

2-3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与其他地区在人员、物资、信息等方面的联系。

(三)教学要求

1从生活经验入手,感受生活中有各种类型的社区,并识别一些常见类型的社区。

2从现实生活出发,感受区域差异的存在,理解区域差异联系的必要性。

3能够正确观察和阅读图表,形成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和概括的能力。

4深入生活,形成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及实地动手调查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活动教学的方式”

(五)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课前调查社区内商店商品的产地。

2课本地图1-3、1-9、1-10,地图册p6。

二教学流程整体构架

       环节                 步骤

       观察比较             城乡社区图

       说一说               家庭地址

       提问比较分析         北京市区图

       谈一谈               区域间联系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一课中,大家通过画平面图展示了自己家所在社区的环境和生活,现在请同学读图1-9。

(提问)1请你描述居住在王村的人们的生活和环境是怎样的?

       2请比较图1-3,找出两个小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叙述)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社区与社区之间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社区会有很多类型,比如明阳小区是一个典型的城市社区,而王村小区呢就是一个典型的乡村社区。

我们把农村、城市这些自然形成的社会生活区域统称为自然社区。

一方面我们生活在或城市或乡村的自然社区内,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又生活在一级级的行政社区内。

(提问)读图《浙江省行政区划图》

        请你说说自己的家庭地址,并写出来。

(叙述)我们来看这里的省、市、区、街道等,这就是一级级的行政社区,这些以行政管理范围来确定的区域就叫行政社区。

(练习)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人的不同社会活动形成的区域来划分社区,比如1-10《北京市地图》,现在图上有ABCD四块区域,请分别把对应的名称填进去:

生活小区、商业区、工业区、高科技园区。

(提问)据图说出你的理由,注意考虑这一区在北京市的方位,为什么这样布置?

(总结)看来社区不仅有自然形成的城乡差异,行政区划规模大小的差异,城市内部还存在着功能上的差异。

例如北京这四个区域都是围绕着人的不同社会活动形成的,我们称它为功能社区。

(提问)虽然我们讲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社区,但其实不同类型的社区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请同学说说自己生活在哪些社区中?

(承接)社区类型不同,差异很大,但大多社区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总是与一定的地理区域相联系的。

 

课前布置,在你家附近的超市调查生活用品,了解哪些是本地产的,哪些是外地产的,列出清单,简述理由。

(提问)为什么商店里要出售外地产品?

这些产品我们本地为什么不生产?

(总结)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不同,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我们需要区域间密切联系,优势互补。

这种互补不仅是物产上的,还有更多方面的。

示图P12。

(提问)1这四个人分别谈的是哪些方面的区域联系?

       2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需要?

(小结)这节课上,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多种多样的社区,知道社区有不同的类型,有差异,有共同点,社区间也会有各种联系和交流。

下面安排了两个

[1] [2] 下一页

七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是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本课开始学习我国是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即我们要学习和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个基本纲领中的纲领。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同时,为什么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不知大家有没有产生过这样的疑问。

如果有,则请大家回想一下以下几个问题:

1.当初资产阶级为什么要发动以推翻封建政权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

2.我国改革的包括哪些内容?

3.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

4.我国在政治领域的奋斗目标和要求是“”。

因此,大家在回顾了上述问题后,就会明白课本上的这句话: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大家都知道,每个基本纲领都由和构成。

那么政治纲领的基本目标(或含义)是。

其基本政策包括?

(你能找到吗?

)现阶段只要求大家学习和了解其中的三项政策内容:

第一框题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即坚持和完善制度;

第二框题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国家;

第三框题努力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和睦团结—即坚持和完善制度。

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

1.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从它与我国的国家性质之间的关系看:

(2)从它的基本内容看:

①议事原则:

②人员组成:

③机构性质:

④主要职能:

(3)从它的组成机构——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看:

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

并对人民代表大会,

受人民代表大会。

请注意以下几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

①行使的职权是:

、、、;

②常设机关是。

2.关于人民代表的几个问题

(1)各级人民代表的性质及其产生:

人民代表由产生。

(2)人民代表的特点极其原因:

特点是。

(3)国家保障人民代表完成行使国家权力的使命。

(见《伴你学》有关问题)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

复习和巩固: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3.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其常设机关是。

4.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5.政治纲领的基本目标(或含义)是。

6.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路线中提出的我国在今后相当长内的奋斗目标是,其中对政治领域的奋斗目标和要求是“”。

而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是实现民主的坚强后盾。

要真正实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

二、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从不同的角度找出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为什么要把依法治国作为新时期我国的重要治国方略?

):

2.依法治国的含义:

(1)含义:

(2)本质:

(3)根本目的:

3.实施依法治国有哪些要求?

(1)(这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

a这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

(2)b有何重要性?

c有何要求?

a这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

(3)

b依法治国对司法机关提出了什么要求?

(4)

a为什么要对公民进行法制教育?

b从中你能找出我国法制教育的基本目标吗?

复习和巩固:

1.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

2.依法治国的含义是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是。

4.我国为什么需要依法治国这个治国方略?

5.要依法治国必须做到哪些要求?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

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民必然把我国的个民族包含在内。

我国是怎样保证少数民族的人民当家作主、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和睦团结的呢?

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

主要表现

;。

2.我国维护民族团结和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基本原则是:

、、。

(2)为此我国采取的一些措施:

其中包括我国于2000年开始全面实施的战略。

4.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

——制度

(1)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

既是我国的;

也是我国的。

(2)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班级姓名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3.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其常设机关是。

4.政治纲领的基本目标(或含义)是。

5.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班级姓名

复习和巩固:

1.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

2.依法治国的含义是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是。

4.我国为什么需要依法治国这个治国方略?

5.要依法治国必须做到哪些要求?

七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是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本课开始学习我国是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即我们要学习和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个基本纲领中的纲领。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同时,为什么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不知大家有没有产生过这样的疑问。

如果有,则请大家回想一下以下几个问题:

1.当初资产阶级为什么要发动以推翻封建政权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

2.我国改革的包括哪些内容?

3.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

4.我国在政治领域的奋斗目标和要求是“”。

因此,大家在回顾了上述问题后,就会明白课本上的这句话: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大家都知道,每个基本纲领都由和构成。

那么政治纲领的基本目标(或含义)是。

其基本政策包括?

(你能找到吗?

)现阶段只要求大家学习和了解其中的三项政策内容:

第一框题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即坚持和完善制度;

第二框题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国家;

第三框题努力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和睦团结—即坚持和完善制度。

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

1.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从它与我国的国家性质之间的关系看:

(2)从它的基本内容看:

①议事原则:

②人员组成:

③机构性质:

④主要职能:

(3)从它的组成机构——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看:

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

并对人民代表大会,

受人民代表大会。

请注意以下几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

①行使的职权是:

、、、;

②常设机关是。

2.关于人民代表的几个问题

(1)各级人民代表的性质及其产生:

人民代表由产生。

(2)人民代表的特点极其原因:

特点是。

(3)国家保障人民代表完成行使国家权力的使命。

(见《伴你学》有关问题)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

复习和巩固: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3.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其常设机关是。

4.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5.政治纲领的基本目标(或含义)是。

6.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路线中提出的我国在今后相当长内的奋斗目标是,其中对政治领域的奋斗目标和要求是“”。

而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是实现民主的坚强后盾。

要真正实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

二、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从不同的角度找出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为什么要把依法治国作为新时期我国的重要治国方略?

):

2.依法治国的含义:

(1)含义:

(2)本质:

(3)根本目的:

3.实施依法治国有哪些要求?

(1)(这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

a这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

(2)b有何重要性?

c有何要求?

a这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

(3)

b依法治国对司法机关提出了什么要求?

(4)

a为什么要对公民进行法制教育?

b从中你能找出我国法制教育的基本目标吗?

复习和巩固:

1.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

2.依法治国的含义是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是。

4.我国为什么需要依法治国这个治国方略?

5.要依法治国必须做到哪些要求?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

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民必然把我国的个民族包含在内。

我国是怎样保证少数民族的人民当家作主、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和睦团结的呢?

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

主要表现

;。

2.我国维护民族团结和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基本原则是:

、、。

(2)为此我国采取的一些措施:

其中包括我国于2000年开始全面实施的战略。

4.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

——制度

(1)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

既是我国的;

也是我国的。

(2)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班级姓名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3.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其常设机关是。

4.政治纲领的基本目标(或含义)是。

5.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班级姓名

复习和巩固:

1.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

2.依法治国的含义是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是。

4.我国为什么需要依法治国这个治国方略?

5.要依法治国必须做到哪些要求?

课题说明:

本课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而来。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

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课程标准: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标准解读:

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

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

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

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

何谓“主要史实”?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最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

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

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

    评价方式:

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

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

(对应见下)

    新课讲授

    (分组阅读)每个同学分别找到自己组对应人物的相关介绍加以阅读,最好能与自己的课外所了解的相关知识相结合。

    第1、2小组——孔子(儒)

    [学生活动1]

    如果我们要为孔子制作一张名片的话,该如何介绍呢?

——简介孔子的生平

    (通过假设这一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而达到了解孔子的目的)

    (备注)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三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困。

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和乘田(放牧牛羊)这样的小官。

由于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三十岁后便开始开办私学,广收门徒,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卓有政绩。

后先后任小司空,大司寇。

54岁时因鲁君不听朝政,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他带着弟子到过7个国家,但未能得到任用。

14年后回到鲁国,专心从事古代文献的整理与传播工作。

5年后逝世。

    [学生活动2]随堂小品:

因材施教

    (参考)教材P44上的文字材料(补充)学生公西华的询问与孔子的答复

    (提醒)注意表演时的人物性格和神情

    (引申)孔子的教育思想:

学“习”、学“问”

    (说明)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此外,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

    (联系)语文教学“《论语十则》”

    (从进度上看,初一语文教学刚好教到《论语十则》这一课,可与历史教学实现互动,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相通之处,如下面提到的周国平《人生寓言》等,这与历史课向历史与社会课的改革也是一致的)

    (启发思考)1、孔子的教学思想给你的学习状态有什么启发么?

    2、可能你已经理解并记住了这些言论,但落实到行动中了么?

    (子曰: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如何更好的实现启发式教学,做好这样的“君子”,是教学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内容。

    (简介)孔子的政治思想:

“仁”——最高的道德准则

    (说明)“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苛政猛于虎”,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减轻剥削,主张行德政,省刑罚,反对暴政虐民。

    (对初一的学生而言,过多直接引用古语加以说明,会使学生不知所云,一一加以解释,又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