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18609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08 大小:5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烈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强烈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强烈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强烈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强烈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强烈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8页
强烈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8页
强烈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8页
强烈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8页
强烈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8页
强烈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8页
强烈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8页
强烈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8页
强烈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8页
强烈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8页
强烈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8页
强烈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8页
强烈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8页
强烈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8页
强烈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8页
亲,该文档总共10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烈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强烈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烈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10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强烈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强烈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语文第七册全册教案

  本册教材简析: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七)

  教学要求:

  ⑴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了解阅读课外书籍要有选择和如何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培养选择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

  ⑵使学生初步了解读书要做记号和如何做记号,初步掌握做记号的方法,培养不动笔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⑶使学生初步了解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掌握选择课外读物和读书做记号的方法。

  难点:

让学生了解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⑴说出有哪些途径可以找到图书。

  ⑵说出在图书馆中如何找到自己需要的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有关书籍的名人名言。

  ⒉总结:

知识如同大海,人一生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更何况书有好坏之分,这就决定读书要有选择。

板书课题。

  二、指导学生选择图书

  ⒈了解选择图书的渠道。

  ⒉观察的一页最上面的图。

讨论:

  ⑴图中的同学是根据什么选择图书?

  ⑵确定好自己所需要的书是哪一类后,又应该怎样在书架上查找呢?

  ⑶教师讲解帮助学生了解。

为了方便读者选择图书,图书馆或书店的图书都是分类摆放的,我们要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书,首先要确定是属于那一类的,然后在书架上按类查找。

  拿一本书讲解:

封面、书脊、根据书脊确定自己是否需要。

  ⑷指导观察书上第一页上面的特写图:

  找到自己需要的书以后,应该怎样拿书?

又应该怎样放回去?

为什么?

  ⑸观察下面的图,讨论这名学生在做什么?

  三、作业

  课后到书店或图书馆去选择自己要的书。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⑴能说出读书时应有怎样的姿势?

  ⑵能分析出应该在什么地方做记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该如何选择图书,读书不但要有选择,而且要认真,怎样认真读书呢?

要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边读边思考,还要边读边做记号,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板书课题。

  二、训练

  ⒈观察第三页上面的图,说说这位女同学在干什么,这位同学是怎样坐的,怎样拿笔的,书摆放在什么位置,文具盒放在什么地方。

  指名说。

  小结:

读书做记号的坐姿、执笔、放书的位置与写字姿势完全相同,读书做记号要有正确的姿势。

  ⒉观察特写图

  ⑴说说这位同学怎样握笔的,左手在干什么?

  ⑵学生摆好姿势,教师巡视,及时纠正。

  三、指导学生读书做记号

  ⒈讲述:

作记号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字内容,突出理解重点,增加记忆效果,以便今后查找、运用有关知识。

  ⒉应该在哪些地方做记号,怎样作记号呢?

观察文字图。

  说说在什么地方做记号?

作怎样的记号?

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做记号?

  ⒊小结学法:

刚才观察了第2页,围绕“在什么地方做记号?

作怎样的记号?

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做记号?

”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还把做记号的地方朗读了一遍,下面4人一小组,按刚才的学法自学剩下的图文。

  ⒋分组讨论,指名说,指名朗读做记号的地方。

  ⒌小结:

做记号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⑴能运用观察静态事物的方法观察插图。

  ⑵能运用观察动态事物的方法观察插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学会查“无字字典”》这篇课文吗?

聪聪的爸爸对聪聪说:

“不仅要学会查有字的词典,而且要留心观察事物。

(板书课题)

  二、学习观察静物的方法

  ⒈观察第5页下面的图,讨论图上有什么人,他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校园这一角有些什么景物?

  指名说。

  小结:

①画面上是老师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一角的景物,老师正在指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听得很认真,看得很仔细,校园一角有绿树、红花、假山和瀑布,还有一座雕塑。

  ②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是一种很好地学习方法,它可以锻炼我们的观察能力,促使我们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不仅对学习语文十分有益,而且对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十分重要。

  ⒉总结观察静态事物的方法。

  校园一角是静态的,该如何观察呢?

  ①同桌讨论。

  ②指名说。

  ③教师小结。

观察事物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要按一定顺序;第二、要有重点;第三、观察以后要展开想象;第四、要观察以后再动笔。

  ⒊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一起来留心观察图画中的校园一角。

  ①同桌讨论。

②指名说。

③评议。

  ⒋⑴过渡:

刚才我们观察这幅图是老师带领、指导同学们观察事物,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要运用课堂学到的观察方法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⑵看的4页下面和的5页上面的图,想一想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观察的。

  ①指名说。

②评议。

  三、学习观察动态事物的方法

  ⒈一起刊第4页最上面的这幅图,谁来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谁是观察者?

谁是被观察者?

  指名说。

  ⒉过渡:

应该怎样观察动态的事物呢?

  ①同桌讨论。

②指名说。

③小结。

  ⒊假如你现在也在这个操场,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仔细观察,谁愿意告诉老师你的观察结果?

  ①同桌讨论。

②指名说。

③评议。

  ⒋①请同学们看第4页中间的这幅图,谁来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②指名说。

③评议。

  四、总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应该怎样留心观察事物,同学门学的非常认真,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运用学到的方法,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一、天安门广场

  教学要求:

  ⑴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生字,不仅要注意读准字音,辨析字形,还必须书写正确、工整。

  ⑵读懂每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意思。

  ⑶认真阅读课文,赏析重点片段,并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了解天安门就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爱国的思想感情。

  ⑷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段。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⑴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⑵说出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同学们知道我国的首都北京有哪些风景名胜吗?

  ⒉那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是那个广场吗?

  ⒊板书课题,简介“天安门”。

  二、初读课文

  ⒈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⒉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部分容易读错的生字词,强调“矗、曙、政”等字的读音。

  ⑵重点字词的记忆训练。

  “碑”的关键笔画“ノ”,“袖”的偏旁是“衣字旁”,“沸”字右半边的正确笔顺。

  ⑶轮读有关生字词,要求读正确;教师范写部分生字,学生描红。

  ⑷指名读课文,引导读顺长句,教给停顿方法。

  三、多种形式,再读课文,熟悉内容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质疑问难

  五、讲读第一段

  ⒈指名读,其余思考:

  这段讲了什么?

  ⒉讨论:

  这一段讲了什么内容?

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⒊朗读。

  六、作业

  ⒈朗读课文。

  ⒉抄写生字,注意间架结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⑴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⑵能背诵课文4—6段。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领袖宣告纪念碑雕梁画栋

  政府沸腾博物馆尽收眼底

  进一步强调“袖、博、沸、碑”的正确书写

  二、讲读课文2、3自然段

  ⒈指名读2、3段

  ⑴天安门广场是什么样的?

(讨论后回答,理清方位)

  完成课后第四题。

  ⑵出示挂图,重点理解文中的方位词“北端、前、两旁、中央、南端”,同时注意观察点的不同。

  ⒉小声读课文的2自然段,你觉得天安门怎么样?

是从哪儿看出它雄伟壮丽的?

  重点理解“雕梁画栋、潘龙花纹、挺拔”等词,同时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体会天安门的壮丽。

在此基础上朗读。

  ⒊自由朗读第3段,想象文中所描写的宏伟的天安门广场。

  ⑴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他的壮观?

讨论自学。

  ⑵理清有哪些建筑物,分别如何描写,抓住“眺望、矗立、高大、金光闪闪、巍峨壮丽”等词,读中评析。

  三、讲读课文第四段

  指读,为什么说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⑴“向往”是什么意思?

  ⑵看图激情,毛泽东主席是怎样宣告?

训练朗读。

  ⑶想象广场上的群众,再次体会“无比向往”的含义。

  ⑷齐读第4自然段。

  四、讲读5、6自然段

  ⒈小声读,分别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什么时候的情景?

  理清两段的主要内容分别是①清晨升旗仪式;②节日之时。

  ⒉再读第5自然段,升旗仪式怎样进行的?

  画出最振奋人心的句子,“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体会句子中的深刻含义。

  训练朗读。

  ⒊小声读第6自然段。

  ⑴通过朗读评析指导,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生情,同时积累丰富的词汇。

  交流:

谁能把我们带到节日的天安门广场?

  你们看见了那热闹的场面了吗?

  哪些词语和句子让你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画面?

  在读中重点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华灯初放、彩灯辉映”等词的意思及所描绘的意境。

  ⑵背诵第六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课堂练习

  ⒈练习背诵。

  ⒉课后小练笔:

描写一处景物,要求按方位顺序。

  二、虎门销烟

  教学要求:

  ⑴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注意积累词汇。

  ⑵欣赏词句,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⑶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⑴能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⑵能找出文章的重点段落。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人物及时代背景

  ⒈扣图引题

  出示林则徐画像,简介人物,提出问题:

他曾经作过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

  ⒉板书课题

  ⑴介绍虎门的位置,圈点“销烟”什么意思?

再点“烟”指什么?

  介绍鸦片的危害,及十八世纪时中国深受此毒害的境况。

  ⑵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⒈学生带着问题小声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⒉读后讨论:

理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大致经过。

  ⒊再自读课文,要求学生根据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⑴出示生字词,重点强调“寨、渣”读准翘舌音;“分、担、缴、侮”读准声调。

  ⑵提示“讯、泄、侮”的笔顺写正确,“抛”字结构要匀称。

  三、指名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指读,逐段读顺句子。

  易错之处,集体纠正。

  四、学生再读课文,互听互评

  五、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那几自然段具体写了“销烟”经过(4—5),给课文分段。

  分段方法:

1—1,2—2,3—5,6—6或1—1,2—5,6—6

  (学生说清理由,两种方法都可以)

  六、作业

  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⑴能理清课文层次。

  ⑵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审题引入重点段

  ⒈齐读课题,《虎门销烟》告诉我们本文主要写什么?

  ⒉那一天,虎门寨是怎样一个情景?

带着问题小声读第一段。

  二、讲读课文

  ⒈讲读第一段。

  ⑴读中思考:

虎门寨这一天不同寻常在那里?

  体会人多:

“水泄不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侧……另一侧……”

  体会场面庄重:

“彩旗林立,文物官员,外国商人都来了。

  ⑵有感情朗读课文,展现这壮观场面。

  ⒉讲读3—5自然段

  ⑴默读,分别讲了什么内容,那一段最具体?

  使学生明白全文紧扣题目,重点写了“销烟”的经过。

  ⑵指读第三自然段,练习分层。

  第一层:

下令硝烟。

第二层“销烟”经过。

  ①学习第一层(1—3句)

  自读体会哪些词句最能体现出中国人的气势。

  (健步、礼炮轰鸣、群情沸腾、一声令下、震惊中外)

  朗读,读出气势。

  ②学习第二层(4—5句)

  怎样硝烟的?

边读边归纳,“撒盐抛烟、到石灰”描写细致但不凌乱,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清层次,体会“先……再……然后……”这一具有顺序的描写,指导朗读第二层,读中感受。

  ⑶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展现当时场面,突出这一壮举大快人心。

  ⑷朗读第五自然段,突出数量词,体会销烟时间长,数量多,战果辉煌。

  烟渣被卷入咆哮的大海,想象是什么样?

暗示什么?

  ⑸齐读,体会。

  ⒊讲读首尾两段。

  为什么说“值得纪念”。

朗读。

  三、作业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先后顺序将事情说出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默写词语,创设情境为下面说话作准备。

  二、复述课文

  ⒈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怎样一步步说清楚的?

  ⒉讨论思考,小组练习。

  ⒊根据板书自己练说。

  三、练习说话,写话。

  ⒈出示文中片段“……先……再……然后……”。

  ⒉教师总结。

  ⒊回忆刚才默词的情景,小组讨论,老师怎么做,自己怎么做,练习说话,互相交流。

  ⒋引导回忆生活中那些事须分几步完成,帮助选材,开拓思路。

讨论。

  ⒌写片断,当堂评析。

  三、徐悲鸿励志学画

  教学要求:

  ⑴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6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⑵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⑶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学习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⑴能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⑵能找出文章的重点段落。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⒈由图导入,出示徐悲鸿《奔马图》通过提问,简介徐悲鸿。

  ⒉板书课题,理解。

  ⑴齐读,“励志”是什么意思?

指名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⑵读题目质疑。

  二、初读课文

  ⒈自读课文。

  ⑴认读生字表中的字,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⑵在课文中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读顺句子。

  ⒉试读课文

  指名逐段试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最后再自由读。

  ⑴正音:

提醒学生读准“励”边音;“怒”鼻音;“租”平舌音。

  ⑵词语释义:

互相交流,已通过什么方法了解了那些词义,还有那些词语不理解?

  ⒊学写生字

  ⑴出示生字词,齐读再次正因。

  ⑵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写字。

  ⑶学生描红。

  三、在读课文,理清段落

  ⒈自由读、思考:

  ⑴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

怎么做的?

结果怎样?

  ⑵讨论归纳分为三部分。

  ⒉练习分段

  ⒊指名安分好段落朗读课文。

  四、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⑴能说出徐悲鸿如何励志学画?

  ⑵能说出文中深刻语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⒈指读生字词。

  ⒉辨析多音字。

  二、细读课文

  ⒈读题引入,齐读课题。

徐悲鸿立下了什么志向?

小声读1-3自然段。

  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体会徐悲鸿说这句话时的想法及心情,讨论为什么这么激动?

  ⒉指读外国学生的话。

  ⑴外国学生的话有几层意思?

  ⑵那一句话最使我们气愤?

  讨论:

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天堂、也成不了才”等,读除外国学生的傲慢,欺人的语气,体会此时徐悲鸿的心情。

  ⒊齐读第3自然段,了解此时徐悲鸿的想法,再指读已出示的“必须用……”这段话,体会此时徐悲鸿内心世界。

  ⒋自由读第4自然段,学习这一过渡段的写法。

讨论:

  ⑴比较句子,出示“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与文中冤句比较体会,体会原句的生动。

  ⑵指导朗读,强调“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这几个词语。

  ⒌出示文中的句子“功夫不负有心人”解释。

  讨论:

徐悲鸿花了多少工夫?

默读5、6自然段,自由勾画讨论。

  抓住“每逢”“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只用、省下”等词句,通过读、评、议悟出“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真正含义。

  ⒍三年过去了,结果怎样了呢?

  讨论归纳出:

a成绩优异,引起轰动。

B外国学生震惊,佩服。

  ⒎重点分析第8自然段。

  ⑴指读外国学生说的话,与第一次语言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

从说话的内容、神态、语气等分析,读中感悟引起变化的原因。

  ⑵徐悲鸿此时内心的想法呢?

再次齐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中国人”这句话。

  ⒏总结全文

  练习一

  练习内容:

  本次练习安排了7道题目,内容包括ü上两点的省略,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把句子补充完整,熟记成语,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写毛笔字。

其中,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

  练习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各题。

  教学过程:

  一、完成第一题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读,正音。

  3.带点字的韵母中都有什么韵母?

  4.为什么有的韵母加两点,有的不加?

  二、完成第二题

  1.自己做题。

  2.汇报练习情况,集体订正。

  3.小结音序查字法。

  三、完成第三题

  1.读题。

  2.第一句缺少什么?

你能针对第一题提出什么问题?

  3.指名补充完成句子。

  4.用这种方法完成以下各题。

  四、完成第四题

  1.读词语。

  2.同桌交流,理解词语。

  3.讲你所理解的词语告诉同学们。

不理解的词语教师解释。

  五、完成第五题

  1.自读。

  2.谈谈对语句的理解。

  3.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能结合不同的环境用不同的音量说话。

  教学过程:

  一、读题,明确题意

  1.读题,看看题目中说了什么?

  2.生活中我们说话的音量是否保持不变?

  3.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二、结合场景练习

  1.看第一幅图,这是在什么地方?

  2.在这个环境中,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音量说话?

  3.学生用“我们的教室”这个题目说说。

  4.观察2、3幅图,说说该用什么样的音量说话,并练习。

  5.指名上台练习,看看说的音量最合环境要求。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各题。

  教学过程:

  一、观察字形

  1.仔细看书,明确练习内容。

  2.观察木字旁和提手旁有什么特点?

  3.看看指示线显示这两个偏旁该怎么写?

  二、指导书写

  教师板书,并讲授书写要领。

  三、学生练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五、老师,您好

  教学要求:

  ⑴学会13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2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⑵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⑶理解教师事业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⒈能说出文中重点语句的寓意。

  ⒉能有感情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

  同学们平时在校园里见到老师都会微笑着喊一声“老师,您好!

”那么当你们长大了,那时你们见到老师会说什么呢?

齐读课题《老师,您好》

  二、初读指导

  ⒈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⒉正音:

崇高、浸透、塑造、笑盈盈。

  ⒊指名读,指导长句的读法。

  ⒋学生自读课文。

  三、讲读第一段

  ⒈指名读,这一节共有几句话?

  ⒉哪个词语点出了教师工作的意义?

  ⒊从那看出教师的工作推动了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那……不……”是个什么句子?

  ⒋练习朗读,重点指导反问句。

  ⒌齐读。

  四、讲读第二段

  ⒈自读。

  ⒉出示“笔尖飞舞……茁壮的新苗”

  抓住“笔尖飞舞、春蚕、笑语盈盈、甘露”等词语理解,反复朗读和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白课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语句生动形象。

同时指导学生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⒊指导朗读。

  ⒋指名读。

  ⒌总结:

引导学生有感情读课文,同时从“涌起、情不自禁”体会到祝愿的真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⒈能记住生字的书写。

  ⒉能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⒈出示生字词大声念读。

  ⒉“铺、浸、禁”选择正确的读音。

  ⒊“霞、耀、崇”口头扩词。

  二、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⒈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铺”用熟字“哺”记忆。

  “浸”用熟字“侵”记忆。

  “霞”用熟字“假”记忆。

  ⒉指导书写。

  ⒊练习描红。

  三、练习背诵

  ⒈自由练背。

  ⒉同桌互背。

  ⒊指名背诵,其余小声跟背。

  ⒋齐背。

  四、课堂练习

  ⒈抄写词语。

  ⒉背诵课文。

  六、但愿人长久

  教学要求:

  ⑴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⑵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⑶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

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⒈能说出课题的出处。

  ⒉能文中那句话揭示了题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⒈我们刚刚度过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

  ⒉在中秋节的夜晚你看到什么?

那天还有那些传统习俗?

  ⒊中秋节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人们合家团圆,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

对那些不能团聚的人,我们也常常会听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祝愿。

那么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⒈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

  ⒉试读生词,纠正读音:

奔、蝉、辙、延。

  ⒊小声再读课文,同座位互相检查。

  ⒋指读,把句子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⒈讨论给课文分段。

  ⒉简单归纳主要内容。

  四、审题指导

  ⒈课题“但愿人长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文中那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话的含义?

  简单理解,不求深入。

  ⒉出示《水调歌头》自读。

  五、指导写字

  耍、躺、隐、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⒈能说出课题的出处。

  ⒉能文中那句话揭示了题目。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⒈出示文中词文,学生齐读,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

  ⒉苏轼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此词呢?

请同学们自读第2、3自然段。

  二、细读课文

  ⒈细读第2、3自然段。

  ⒉苏轼在中秋夜,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