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讲义先秦诸子散文选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22169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讲义先秦诸子散文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精编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讲义先秦诸子散文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精编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讲义先秦诸子散文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精编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讲义先秦诸子散文选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精编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讲义先秦诸子散文选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精编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讲义先秦诸子散文选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精编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讲义先秦诸子散文选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精编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讲义先秦诸子散文选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精编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讲义先秦诸子散文选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精编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讲义先秦诸子散文选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精编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讲义先秦诸子散文选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精编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讲义先秦诸子散文选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精编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讲义先秦诸子散文选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精编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讲义先秦诸子散文选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精编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讲义先秦诸子散文选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精编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讲义先秦诸子散文选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精编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讲义先秦诸子散文选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精编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讲义先秦诸子散文选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讲义先秦诸子散文选读.docx

《精编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讲义先秦诸子散文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讲义先秦诸子散文选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编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讲义先秦诸子散文选读.docx

精编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讲义先秦诸子散文选读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基础·夯实]

一、识记字音

1.气馁(něi)     2.不慊于心(qiè)

3.揠苗(yà)4.畎亩(quǎn)

二、通假字

1.行有不慊于心通惬,快心,满意

2.无若宋人然通毋,不要

3.往送之门,戒之曰通诫,告诫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通汝,你

5.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6.困于心,衡于虑通横,横塞

7.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助

三、古今异义

1.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古义:

男子         今义:

女子的配偶

2.以直养而无害

古义:

不损害今义:

没有害处

3.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

用……的方法来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人恒过,然后能改

古义:

这样以后今义:

表承接的连词

四、一词多义

1.正

2.举

3.拂

4.而

5.以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冠:

举行加冠礼

(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

犯过错

2.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其外之也外:

把……作为外物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1.所以动心忍性动:

使……惊动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屈:

使……屈服

(三)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敢问夫子恶乎长长:

擅长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苦其心志苦:

使……痛苦

(2)劳其筋骨劳:

使……劳累

(3)饿其体肤饿:

使……饥饿

(4)空乏其身空乏:

使……贫困

(5)行拂乱其所为拂乱:

使……不顺,使……错乱,颠倒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者,……也”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动词“举”直接表被动)

(三)省略句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第一个“居”和“立”“行”之后均省略了介词“于”)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淫”“移”和“屈”后都省略了代词“之”)

(四)状语后置句

1.困于心,衡于虑(“于心”“于虑”作状语,后置)

2.征于色,发于声(“于色”“于声”作状语,后置)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于忧患”“于安乐”作状语,后置)

4.舜发于畎亩之中(“于畎亩之中”作状语,后置)

(五)宾语前置句

敢问夫子恶乎长(疑问代词“恶”作宾语,前置)

(六)定语后置句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作“宋人”的定语,后置)

[课文·译注]

(1)

(2)

候”,如“之冠也”“之嫁也”;②代词,如“父命之”“母命之”

“戒之曰”;③动词,到,如“往送之门”“往之女家”。

④结构助词

(3)

个人”,可译成“他”“他的”。

行:

复,又。

苦、劳、饿、空乏、拂乱、

动、忍:

均为使动用法。

所以:

用……的方法来。

曾:

同“增”,增

1.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评析] 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气。

浩然之气,是一种充满正义、仁义道德的正气、骨气,人们具有了它,就会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这是一种处于高尚道德境界的精神状态。

这种浩然正气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无数的仁人志士,把孟子的浩然正气当成反抗外侮、捍卫民族尊严的重要精神武器。

他们面临艰难危险能刚直不阿,视死如归,英勇捐躯,谱写出一曲曲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正气歌。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评析] 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威武不能压服他的志。

富贵不淫,这既是人生的警示,也是一个人应有的道德操守。

贫贱也不是什么可耻、可怕的事。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高尚的人格并不因为身处贫贱而改变。

珍爱名誉,保持气节,这是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道德底线。

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威武不能屈,即使在高压、淫威、权势及武力逼迫面前,都能不屈不挠,守得住,站得直。

孟子的这句话历代相传,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评析] 忧虑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安宁快乐可以使人灭亡。

艰苦的生活环境能够锻炼人们坚强的意志,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安乐的生活条件容易腐蚀人,沉湎其中会走向颓废乃至灭亡。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尤其揭示了个人成败、国家兴亡的客观规律。

[问题1] 第1则讲述了宋国人“揠苗助长”的故事,这一故事意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 “揠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积累的重要性,不仅知识积累如此,技艺学习如此,我们进德修业、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都与积累有关。

只有踏踏实实地学习,勤勤恳恳地工作,我们才能面对困境不悲观、不沮丧,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问题2] 从第2则孟子的论述看,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

[明确] 真正的大丈夫不是阿谀苟容,窃取权势,逞个人智慧和能力,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的人,而是执著于道义,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充满浩然正气,不为富贵迷惑,不为贫贱、威武所屈的人。

[问题3] 第3则短文是怎样阐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 短文开始一连用了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问题4] 简析本课的论证特点。

[明确] 

(1)巧用寓言

第1则论述养成浩然之气需要日积月累,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时,运用了“揠苗助长”的寓言进行说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

(2)妙用比喻

第2则在批评公孙衍、张仪的时候,孟子以女子出嫁、母亲训导为喻,讽刺公孙衍、张仪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之见,既诙谐幽默,又达到了讽喻的目的。

(3)善用排比

第3则中,“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连续六句,形成排比,列举贤相能臣出身低微,却成就伟业,铺陈渲染,给人心灵以极大震撼;“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又是连续五句,构成排比,论述了苦难是成就雄才的途径,是通向成功的阶梯这一观点。

文章一气贯通,气势如虹,极具感染力。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D.

解析:

A项,对老师的尊称;丈夫。

B项,益处;增加。

C项,均为“主张”;D项,做;行为。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曾益其所不能

B.入则无法家拂士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解析:

A项“曾”同“增”,B项“拂”通“弼”,C项“衡”通“横”。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也,父命之B.人恒过,然后能改

C.以为无益而舍之者D.以直养而无害

解析:

A项,“丈夫”,古义为“男子”,今义为“女子的配偶”。

B项,“然后”,古义为“这样以后”,今义为“表承接的连词”。

C项,“以为”,古今义相同。

D项,“无害”,古义为“不损害”,今义为“没有害处”。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C.而良人未之知也D.先生将何之

解析:

A项为状语后置句;B项和例句均为判断句;C、D两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B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

孟子曰: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田地)

B.人恒过,然后能改(常常)

C.征于色(征服)

D.而后喻(明白)

解析:

C项中“征”意为“表露”。

答案:

C

6.对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

①介词,在;②介词,对、对于;③连词,表并列;④连词,表递进。

答案:

D

7.下面关于选文内容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人才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才能造就,所以人们应正确面对逆境。

B.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

C.短文一气贯通,气势如虹,使中心论点突出而鲜明。

D.孟子的观点启示我们,人一方面要经得起苦难,要在苦难面前看到希望;另一方面也要经得起安乐,在受到荣华富贵的诱惑时,把握好自己,不丧失向上的意志。

解析:

A项太片面,孟子在承认客观因素对人成才的影响时,也强调了主观因素的重要性。

答案:

A

8.上文中孟子采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排比论证。

开头连用六个句子,形成排比,列举贤相能臣出身低微,却成就伟业,给人以极大震撼。

中间又连续五句,论述了苦难是成就雄才的途径,是通向成功的阶梯这一观点。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孟子将朝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曰:

“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

“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

“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

“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

孟仲子(孟子堂兄弟,跟孟子学习)对曰: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趋造于朝,吾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于路,曰:

“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

“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

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

“恶,是何言也!

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

“否,非此之谓也。

礼曰:

‘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也,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

“岂谓是与?

曾子曰:

‘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

’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达尊三:

爵一,齿一,德一。

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

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

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故汤之于伊尹,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

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

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选自《孟子》)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寒疾,不可以风  (吹风,受风)

B.乡党莫如齿(痛恨)

C.今天下地丑德齐(相等)

D.吾何慊乎哉(不足,少)

解析:

B项,齿:

年龄。

答案:

B

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B.①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C.①未见所以敬王也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①岂谓是与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解析:

A项,①兼词,②代词;B项,①表顺承,②表修饰;C项,①所用,②表原因;D项,通“欤”。

答案:

D

11.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孟子的治国主张的一项是(  )

①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②辅世长民莫如德

③欲有谋焉,则就之

④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

⑤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⑥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②⑤⑥D.③④⑤

解析:

①是景子的言论,⑤说的是当今的君王的普遍行为。

答案:

B

12.下面是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的标题是“孟子将朝王”,它与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样,均是以首句做标题。

“孟子将朝王”也是行文的线索。

B.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

C.本文的可读性强,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

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

解析:

B项,“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在文中没有言及。

答案:

B

13.把文言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辅世长民莫如德。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汤之于伊尹,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只是)他们心里在想:

“这个君王哪值得同他去谈仁义!

”那么,(对齐王的)不恭敬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2)辅助君主、管理百姓,没有比道德更尊贵的。

(3)所以汤王对于伊尹,(首先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统一了天下。

参考译文:

孟子正要去朝见齐王,齐王派人说:

“我本该看望您的,但是有畏寒的病,不能吹风。

明天早晨,我将临朝听政,不知(您是否肯)让我见见您吗?

”孟子回话道:

“我不幸生了病,不能到朝廷上去。

”第二天,孟子出门到东郭氏家去吊丧,公孙丑说:

“昨天推说有病,今日却去吊丧,也许不合适吧?

”孟子说:

“昨天有疾,今天好了,怎么不能去吊丧?

”齐王派人询问病情,医生也来了。

孟仲子应付人说:

“昨天有王的召令,他不巧有点小病,不能到朝廷去。

今天病好了点,急匆匆赶赴朝廷去了,不知道现在到了没有?

”孟仲子随即派了几个人到路上去拦截孟子,告诉他:

“请您一定不要回家,赶快到朝廷去!

”孟子不得已,就到景丑氏家去歇宿。

景子说:

“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这是人世间最重大的伦理关系。

父子关系以慈爱为主,君臣关系以恭敬为主。

我看到了齐王对您敬重,却没看到您怎么敬重齐王。

”孟子说:

“咳!

这是什么话!

齐国人没有一个拿仁义的道理去说给齐王听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

(只是)他们心里在想:

‘这个君王哪值得同他去谈仁义!

’那么,(对齐王的)不恭敬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不敢在齐王面前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一个像我这样敬重齐王的。

”景子说:

“不,不是说的这个。

礼的规定说:

‘父亲召唤,儿子不能用‘诺’应答,(而要恭敬地用‘唯’应答);君王宣召,臣子不等车子驾好就动身。

’您本准备去朝见,听了君王的召令却不去了,这恐怕与礼的规定不大符合吧。

”孟子说:

“难道能这么说吗?

曾子说过:

‘晋国、楚国的财富,没法比得上,不过,它们凭借财富,我凭借我的仁德;它们凭借爵位,我凭借我的道义,我欠缺什么呢?

’难道这话没有道理而曾子随便说说的吗?

这或许是另有一种道理。

天下普遍看重的东西有三样:

爵位、年纪、道德。

在朝廷里没有比爵位更尊贵的,在乡里没有比年龄更尊贵的,辅助君主、管理百姓没有比道德更尊贵的。

(他)哪能有了其中一种(爵位)而轻视另两种(年龄、道德)呢?

所以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见的臣子。

要有事情商议,那就(亲自)前去请教。

如果他不像这样(诚心实意)地崇尚道德、喜爱仁义,就不值得同他一起干事。

所以汤王对于伊尹,(首先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首先也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称霸诸侯。

现在天下(大的诸侯国)土地相等,德行相似,谁也超不过谁,(之所以如此)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君主)喜欢任用听从他们使唤的人做臣,而不喜欢任用教导他们的人做臣。

汤王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随意召见。

管仲尚且不能随意召见,何况不愿做管仲的人呢?

三、语言表达

1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4月12日,第二十六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简称“书博会”)新闻发布会暨第一次预备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召开。

请为此次书博会拟写一条主题语,要求:

①主题鲜明,突出地域特色;②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③15个字以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所写主题语,一要体现书博会这一主题,突出地域特色,最好出现“草原”“书香”之类的词语;二要注意语句工整,运用对偶的手法。

答案:

(示例一)阅草原文化,品华夏书香。

(示例二)文化草原,书香九州。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社会属性。

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②________________。

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③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答案:

①人具有两重属性 ②必须接受礼仪的规范

③这就与禽兽无异了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李泽厚

孟子继承了孔子,以审美快乐为最高人生理想,明确地将“事亲”(仁)、“从兄”(义)的伦常秩序作为这种快乐的基础。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

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孟子·离娄上》)这是把血缘基础、心理原则这两个孔门仁学要素与人的快乐和生命连接起来,以构成人生的某种根本。

而且: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

这也仍是孔子“饭疏食饮水”的“乐”、“有朋自远方来”的“乐”的延续,即人生的“乐”仍然在普通的日常人际中,在父母、兄弟、朋友、师生的关系交往中,在我、你中。

从而,在艺术上,“独乐乐”,便不如“与人乐乐”,“少乐乐”便不如“与众乐乐”。

孟子紧紧遵循着孔子,但气概是更为壮阔伟大了。

因为作为核心的个体人格是更为突出了,主体的人是更加高大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在任何事物之前无需退缩,在天地面前无所羞惭和恐惧,从而就不必低首于任何力量,不必膜拜于任何神灵。

这样的主体人格观念难道还不刚强伟大吗?

而这也就是“大”“圣”“神”。

这也就是中国的阳刚之美。

由于它是作为伦理的道德主体人格的呈现和光耀,从而任何以外的图景或物质形式展示出来的恐惧悲惨,例如那种种鲜血淋漓的受苦受难,那尸横遍地的丑恶图景,那恐怖威吓的自然力量……便不能作为这种刚强伟大的主体道德力量的对手。

这里要突出的恰恰是正面的道德力量的无可匹敌,是“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的勇敢、主动、刚强。

如果说,Kant的崇高是以巨大的丑的外在形式来呈现道德理性的胜利,那么孟子这里则是以道德理性的直接正面呈现为特征。

从而,崇高在这里不但不再是古代集体劳动的物质成果,而且也不是自然物质的硕大外在形式,它直接成为道德力量在个体生命中的显示。

这道德力量能直接与宇宙相交通,与天地相合一,从而也不再需要任何神力天威,不需要借助于巨大物质形态或狞厉的神秘象征。

个体人格的道德力量自身作为内在理性的凝聚,可以显现为一种感性的生命力量。

这就是孟子讲“气”最重要的特征。

孟子说: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公孙丑上》)

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物质性的“气”(生命感性)是由精神性的“义”(道德理性)的集结凝聚而产生。

道德的凝聚变而为生命是孔门仁学的人性自觉的另一种重大开拓。

所以,“浩然之气”不单只是一个理性的道德范畴,而且还同时具有感性的品德。

这才是关键所在,从而,感性与超感性、自然生命与道德主体在这里是重叠交融的。

道德主体的理性即凝聚在自然的生理中,而成为“至大至刚”“无比坚强的感性力量和物质生命”。

这就把由“美”而“大”而“圣”“神”的个体人格的可能性过程更加深化了。

它们作为道的主体,不只是外观,不只是感受,也不只是品德,而且还是一种感性生成和感性力量。

“浩然之气”身兼感性和超感性、生命与道德的双重性质。

道德的理性即在此感性存在的“气”中,这正是孔、孟“内圣”不同宗教神学之所在,是儒家哲学、伦理学、美学的基本特征。

知识链接: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