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大班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3505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docx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类》大班数学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docx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

2021年《分类》大班数学教案

2021年《分类》大班数学教案1

  一、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

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

目前,我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进行图形、事物的一级分类,但是对事物图形进行二次分类有点困难。

  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在我选择的“二次分类”这个数学活动时,我是考虑到,老师们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运用教具演示,并以此为基础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而实际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

  “图形二次分类”主要让幼儿和教师一起通过图形的特征进行一次分类,再进行第二次分类,等幼儿初步掌握好二次分类的方法后,我们再进行一次直接的二次分类,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图形的二次分类”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按图形的两种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2、大胆用语言表述出图形的二个层次的不同特征,培养幼儿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操作兴趣。

  3、能按要求操作,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重点:

学习按图形的两种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活动难点:

大胆用语言表述出图形的二个层次的不同特征,培养幼儿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操作兴趣。

  三、教学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两份,磁性板(板上画好房子、房间)、含两种特征的图形、标记。

  四、教学方法

  整个活动采用了三种方法:

游戏法、语言讨论法、尝试操作法。

  1、游戏法:

通过“图形宝宝分家”的游戏,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

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

即使知识上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又使幼儿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得到了提高。

  2、语言讨论法:

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

引导幼儿先讨论用什么方法分类,操作后,再一次请幼儿讨论。

这样,通过不断的交流与讨论,加上教师的帮助归纳,使幼儿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二次分类的概念。

  3、尝试操作法: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

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

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

在最后的操作活动中,给幼儿投放了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并通过商量,一个分一个记录的环节进行互助学习,对二次分类再一次进行经验归纳。

  五、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

今天,“图形之家”来了一些新朋友,你们看一看,新朋友是谁?

  生:

圆形宝宝、三角形宝宝。

  评析:

设计了“图形之家”这个大家庭,让图形宝宝们顺利的带上了拟人化的色彩,吸引了幼儿。

  

(二)、幼儿操作,复习巩固一次分类。

  1、请幼儿根据图形娃娃不同的颜色或者不同的形状,给图形娃娃分家。

  师:

咦?

圆形宝宝、三角形宝宝们它们几个呆在同一个房间,实在是太挤了,于是发生了争吵,想请我们小朋友来帮助它们分分家,好吗?

首先,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生:

形状不一样,颜色不一样。

  师:

那么,我们在给图形宝宝分家的时候,可以按照什么特征来给它们分类呢?

  幼:

按形状分,按颜色分。

  2、幼儿操作,进行一次分类,教师巡回指导。

  师:

请你根据你喜欢的方式,来给图形宝宝分家吧?

  3、讲解,演示。

  师:

你是按什么特征给图形宝宝分家的?

有没有谁也是这么分的?

在大黑板上演示,并贴上相应的标记。

  师:

谁有不一样的分法呢?

上来解释一下你是按什么特征给图形宝宝来分家的?

为了让小朋友看的更清楚些,老师把它在另外一个“图形之家”上也进行演示并贴上相应的标记。

  4、小结:

现在,请你看一看,现在每个房间里的图形宝宝一样吗?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不同的地方?

  评析:

此过程是帮助幼儿巩固图形的一次分类,教师一边记录一边运用语言跟进,为幼儿下一步的分组活动奠定基础,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来初步感知分类,在第一个环节中孩子们积极性很高,都在自己的主动参与中感知了通过图形的特征来分类。

  (三)、学习二次分类。

  1、找出这些图形的不同特征。

  师:

“刚才,小朋友们都帮图形宝宝找到房间了,可是,刚刚我还是听到了争吵声,原来,它们还是觉得房间太挤,还想请我们小朋友来给它们分分家,你们愿意吗?

“看看红房间里的图形宝宝,它们的颜色都是红色的,可是,它们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幼:

形状不一样。

  师:

那我们可以怎样来分呢?

对,现在我们可以按照他们的另一个特征——形状再来帮他们分家。

  2、幼回答,师根据幼的回答进行操作演示。

  3、谁来给绿房间里的图形宝宝来分分家呢?

幼上台操作。

  4、现在,请你给你们操作纸上的图形宝宝来分分家吧,操作的时候要记住你是按什么特征来进行分类的哦。

  5、幼儿进行第二次分类操作,师巡回指导。

  评析:

清楚讲述操作要求,让幼儿在第一次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分类,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图形的二次分类,更好的分组操作。

  6、讲解:

让幼儿说说是怎样为图形进行分家的。

  

(1)师:

谁来介绍一下,这一步,你是按照什么特征来给图形宝宝分家的?

分下来之后,你发现了什么?

  

(2)再请另外一种分法的幼儿上来介绍一下。

  (3)观察,最后的4个小房间里的图形宝宝有什么特征?

(它们一模一样)

  7、总结:

  今天,我们给图形宝宝分了几次家啊?

(2次)像我们今天这样,按图形宝宝两种不同特征来进行分类的方法,叫做图形的二次分类。

其实,我们刚刚做的操作纸中间那一部分是我们的过度环节,我们可以把纸折一下,把中间的房间藏起来,就出现了这个图(师边说边演示),这就是把我们图形宝宝按照它们的两种不同特征直接分到那4个小房间里时的样子。

  (四)、幼儿再次操作,巩固二次分类的方法。

  

(1)师:

现在,还有许多图形宝宝想请我们小朋友来给它们分家呢,你们愿意吗?

分之前一定要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他们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大小怎样的,再进行分类哦。

  

(2)幼儿再次操作,直接给图形宝宝二次分类。

  (3)介绍,你是按图形宝宝的哪两种特征来进行分类的?

  评析:

加入新的图形的特征,让幼儿直接进行图形的二次分类,引导幼儿借助了标记,仔细看清图形的特征,成人看似简单的操作,对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五)、活动结束。

  师:

“今天,小朋友真能干,帮这么多图形宝宝分了家,现在它们都舒适地住在自己的房间再也不争吵了。

它们很感谢我们,想请我们去图形王国做客,你们愿意吗?

那我们出发吧!

  (六)、活动延伸:

给更多的图形宝宝进行二次分类。

  六、活动反思: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

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

在这个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投放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

各种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摆弄后,尝试找到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经验归纳,最大限度地让幼儿自己动脑、动手自主来进行操作、探索。

  我用一个“给图形宝宝分家”的故事贯穿始终,孩子们便于理解,也十分愿意投入其中,加上我给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材料,并加以引导,逐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图形的二次分类”的特征,让他们充满激情的完成了一个个任务。

2021年《分类》大班数学教案2

  活动目标:

  1、感知8以内的数。

  2、能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正确点数8以内的事物。

  3、在活动过程中,能听清楚要求进行操作和游戏活动。

  活动准备:

  1、方向盘,反面有颜色和排列方法不同的点卡,投影仪。

  2、操作卡,一面有六层,每层有数目和排列方法不同的帽子。

另一面有一个“车库”里面有两种颜色,大小不同,数目不同的汽车。

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活动。

  1、游戏:

开汽车。

  有一家帽子店开张了,我们开着汽车去参观一下。

这是什么?

(方向盘),开汽车要注意交通安全,老师做交通警察,拍三下铃鼓表示绿灯,拍四下铃鼓表示红灯。

  2、你的方向盘上有什么?

(点子卡),请你数数你的方向盘上有几个点子。

请你将你的汽车停到停车位上。

  二、基本活动。

  1、帽子柜有许多帽子,(出示操作卡)帽子柜有几层,管理员不知道每一层有几顶帽子,请你们帮助他,数一数每层楼有几顶,送给它一个数字宝宝。

  2、幼儿第一次操作。

  3、讲评幼儿操作方法。

  谁愿意介绍你的作品?

1)、2排,从左往右数,数了一排又一排。

2)、2堆,先数一堆,再数一堆。

3)、1排,从左往右数。

4)一堆。

5)、圆圈,请小手指帮忙,将第一个数的用手指按住它。

6)、重叠,被挡住的半辆车也要数。

  4、再用刚才的方法数一数,和刚才的答案是否一样?

(幼儿再次操作)。

  三、出示操作卡,这里有什么帽子?

(红色和绿色且大小不同的帽子,)请你数一数,红色的帽子有几顶,绿色的帽子有几顶?

大的、小的有几顶,请你根据标记送给它一个数字宝宝。

  幼儿操作。

  四、结束活动。

开汽车到外面去玩一玩。

2021年《分类》大班数学教案3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照不同特征进行分类,感知同事物中的不同数量关系。

  2、能大积极参加操作活动,大胆分享自己的操作发现。

  教学重点:

  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发展幼儿的逻辑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难点:

  发现物体的不同特征,并尝试按自己发现的特征进行分类。

能尝试分析和标出物体的各项特征。

  活动准备及家长配合:

  1、纽扣、积木,苹果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1、以小天使来到班上送礼物,寻找最幸运小朋友引题。

  

(1)引:

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来欢迎小客人吧!

(展示课件小天使)

  

(2)幼儿拿出小天使送的图形抽奖券(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的图形),互相交流、比较自己拿到的图形奖券。

  1、集体活动

  

(1)教师请5位幼儿站成一排(有三位男的,二位女的;有扎辫子的,不扎辫子的等等)

  

(2)提问:

“老师请了几位小朋友?

  “谁能把五位小朋友分成两队,分好后说说你是根据什么特征来分的?

  (如:

“我按男女不同来分,把他们分成两队,5位小朋友里面偶3位男孩子,两位女孩子。

”)

  2、小组活动

  交代操作规则:

  

(1)请小朋友先数一数你桌上有多少纽扣(积木、苹果卡片),然后把总数记下来。

  

(2)接着,看一看桌上的纽扣(积木、苹果卡片)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如何把它们分成两份?

  (3)看着特征标记,用数字把它们的不同记录下来。

  3、请小朋友来说一说刚才的操作结果。

2021年《分类》大班数学教案4

  活动目标:

  1、幼儿利用层级分类板将三角形、圆形、方形、菱形等若干图形进行二级次分类。

  2、观察分类板、看是否标记尝试把图形二次分类。

  3、在“闯关游戏”中充分体验分类的快乐。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形宝宝,引入主题。

“今天除了客人老师,还有谁来到了我们班?

是什么图形宝宝?

图形宝宝来干什么呢?

  二、在闯关游戏中把图形二次分类。

  1、闯关开始:

请观看唐老鸭设计的路线图,这个路线图应该怎么走?

幼儿尝试操作。

  2、幼儿操作,看标记把图形进行第一次分类,并请幼儿讲述操作结果。

  3、继续闯关:

  

(1)小组讨论路线图;

  

(2)请个别幼儿介绍操作方法;

  (3)幼儿操作,教师巡导;

  (4)幼儿的操作结果展示在黑板上,一起验证。

  三、闯关成功。

请幼儿讲讲在这次闯关游戏中的感觉?

2021年《分类》大班数学教案5

  活动目标:

  1、在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学习按物体的二维特征进行分类。

  2、在观察比较中,提高思维的正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份

  2、幼儿操作材料(记录纸、分类图片)

  活动过程:

  一、绘本导入

  师: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绘本故事,关于小男孩马克的,他生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病,叫一起一起分类病。

  师:

为什么会生这种病呢?

原来,马克不喜欢整理房间,乱乱的。

他的妈妈整天跟他唠叨,所以他生了这种奇怪的病。

  二、观察分类方法,累计按不同方法进行分类的经验

  1、尝试按物体的单一显著特征来分类(整理自己的房间)

  师:

那这种奇怪的病有哪些症状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原来不爱整理房间的马克开始整理自己的房间了。

他先整理自己的衣柜。

他把衣服和衣服放在一起,裤子和裤子放在一起,背心和背心放在一起。

这样看起来整齐多了。

  师:

马克又开始整理自己的玩具。

可是乱七八糟的玩具要怎么分类呢?

原来要把娃娃放在一起,交通工具放在一起娃娃家的玩具放在一起。

这样看也很整齐。

  2、学习尝试按物体的二维特征进行分类(整理爸爸妈妈和马克的东西)

  师:

整理完自己的东西,马克觉得要把家里的东西重新整理一下,于是他找出了很多东西,我们来看看有什么?

  师:

这么多东西,要怎么分类呢?

  幼儿讨论。

出示表格,马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按照爸爸妈妈和马克的东西来分类。

并给每个分类都取了一个名字。

  三、通过分析尝试对物体进行多维度不同分类

  师:

操场上有一群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原因发生了争吵,我们来看看。

原来是要分足球队?

  足球队有什么要求?

(两边人数一样)

  怎么分?

(按男女、按戴帽子和不戴帽子、按数字和花纹)

  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我们都可以找出一定的规律对他进行分类,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懂得整理会分类的好孩子吧。

2021年《分类》大班数学教案6

  设计背景

  在进行数学教育时,进行分类、排序、对立等学习,有助发展幼儿的思维。

分类是把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进行分组。

幼儿可以学习按物体的某一个(或两个)外部特征(颜色、形状、大小)进行分类,按物体的特征进行多角度分类及按物体内在的包含关系进行层次分类。

分类、排序和对应这三项活动可以为幼儿进一步学习数的概念打基础。

  活动目标

  1、能从多个角度来分类,尝试自己说出分类的标准,在同一分类标准下能将物品分完。

  2、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观察、分析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1.引导幼儿观察,找出物体的某种特征,并进行多角度分类。

  2.让幼儿明白自己在选择了一项分类特征时,要始终按同一标准进行。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

“分类娃娃”。

  2、学具准备:

“分类娃娃”、水果图片、扣子、彩色积木、彩笔若干。

  3、《操作册》。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

注:

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1.预备活动。

  师生互相问候。

  游戏:

五只猴子荡秋千。

幼儿一边念儿歌,一边做相应的动作。

  2.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

十个娃娃来做客,他们各有特色,如何分类想一想,找出相同的放一起。

  ①请幼儿操作学具“分类娃娃”,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如按性别分,按衣服样式分,按动作分等,鼓励幼儿从多角度进行分类,发展幼儿扩散性思维。

  ②请幼儿翻开《操作册》,看图提问:

图上有几只鸡宝宝?

再请幼儿把这些小鸡分成两部分,试试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如按类型分,出壳的鸡宝宝有9只,未出壳的鸡宝宝有6只等。

  3.分组活动。

  第一组:

分“水果”。

将图片中的水果按颜色、大小、有叶无叶、单个或成串等不同特征分类,并动手摆一摆。

  第二组:

分积木。

先将积木按大小、颜色、形状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再用彩笔在记录纸上记录,并思考:

是积木多,还是红色积木多?

  第三组:

分扣子。

将盘中的扣子分成两类,说说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如按大小形状、颜色、材料、有眼无眼进行分类等。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请几名幼儿讲讲自己在活动中的分类方法,教师小结。

引导幼儿收拾学具。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还可以延伸:

  1.在区角活动中,对玩具、文具等进行多角度分类。

  2.利用日常活动中的排队游戏,练习分类。

  3.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可在分组活动过程中渗透物体的包含关系,例如分组活动中第二组,当幼儿将积木按颜色、大小、形状进行分类后,可请幼儿点数分类后的积木数量和积木总数,说说是红积木多还是积木多,是圆形积木多还是积木多等。

  4.家长和幼儿一起完成《操作册》。

2021年《分类》大班数学教案7

  设计意图:

  分类是把物体分成各具共同属性的几组,也就是按照一种属性或几种属性把一些物体放在一起。

这里所谓的"属性"指的是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粗细、长短、高矮、厚薄以及数量等。

分类的结果实际是"集合"的具体形式,它有利于帮助幼儿理解并获得初步的集合概念。

有关"物体的分类"在幼儿园计算教学中占有相当重的比例。

分类能力是幼儿认识数和学习计数的基础。

依据大班幼儿喜欢探究、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特点,结合幼儿对图形特征的理解与兴趣,我设计了此活动来帮助幼儿理解层级分类,体验内包含关系。

在材料的提供上,注意了多样性,力求调动幼儿的探索兴趣,并且在难度上也分出层次,满足不同能力孩子的需要。

在过程的设计上,主要通过经验回忆、直接地探索、体验等方式来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活动目标:

  1、学习按事物的两种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体验类包含关系。

  2、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教具:

课件;颜色、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圆形图片若干个;学具:

帽子、手套、背心图片每人一套活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形王国,激发幼儿兴趣;

  二、学习二次分类

  1.观察演示。

出示图形,让幼儿观察其特征,想一想如何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组?

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幼儿进行讨论。

  2.幼儿讨论回答后,教师选择一种分法进行演示,如:

将图形分成大小不同的两部分。

在此基础上启发幼儿想一想如何将每一部分再分成两部分。

教师演示分法。

  3.教师小结:

可先将图形按形状分,再按大小分;也可先按大小分,再按形状分;

  4.学习对图片作二次分类。

  发放操作材料,让幼儿观察图片的外形特征,然后按其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三、经验迁移。

游戏"看谁站得快",进一步巩固幼儿的分析、归纳能力。

  四、活动小结,教师对幼儿分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解决,帮助幼儿获得分类经验。

  延伸:

  提供二次分类板及各种材料纸让幼儿继续学习层级分类(在各种图形的层级分类基础上可引导幼儿扩展到动植物的层级分类)

  活动反思:

  “二次分类”这一课设计时,我充分把握住了: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一教学理念,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本节课的主目标。

为此,我的设计针对学前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表现”的特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数学问题,并在动手实践之时掌握分类的标准,使原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伴随着这求知的过程,使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学会广汲博纳,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学会合作。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讲故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感知数学问题。

  多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

低年级老师一提问,一只只小手争先恐后的举起来,而到高年级则寥寥无几;低年级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充满了个性;而高年级学生的回答则显得规范、标准,但却单调划一;创新色彩在许多学生身上随年龄的增长在褪色。

这一切源自我们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好奇心。

  本节课我先利用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牌找座位,让学生初次体验到按指定标准分类,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从中体验到成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创设实践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分类”这一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常常会接触到,只是无意识的成分多一点。

若老师简单地给出这个名词,在每次分类时,不断提出分类的标准,那么分类的过程(可能会)显得更为简洁,分类的结果可能显得更为准确。

学生作为容器也完全能够顺利盛下这些知识,但是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及其精神被忽略了。

  在本节课中,我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大量感性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出分类的标准,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正是在这空间之中,让学生感受到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感受到同类物体在不同标准下的分类所产生的不同意义和作用。

教学中我充分抓住学生“好动”这一特点,在不停的分一分、说一说的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给予孩子们“好表现”的机会,培养孩子们合作交流的意识。

  作为个体的学前班学生,喜欢表现自己,这一点较其他年级学生而言是显得最强烈的。

在这节课中,我没有生硬的讲解和周详的演示,而是把小组那一块空间作为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在汇报演示,在介绍解说的表现过程中,学生袒露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发散思维和语言得到了训练,感性知识在一次合作、交流当中上升为理性知识,一次次的自我表现,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利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合作意识的形成,创新意识的拓展。

  四、注意张扬孩子们个性。

  数学学习与其他学习一样。

都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的目的不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而是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看法。

面对同样的东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分类、整理方法。

在教学中,我并没有框住学生思维,反而是积极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自己的习惯去分类,体会分类的多样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用稚嫩的眼光去划分世界。

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张扬其个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还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不足:

对于时间安排上我是前松后紧,所以有一个习题没有进行完。

以后在教学上我一定先预设好每一个环节让课堂更完美。

  小百科:

分类,是指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

语出《书·舜典》附亡《书》序:

“帝釐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作《汩作》。

2021年《分类》大班数学教案8

  活动目标

  1.学习按一定特征给物体多次分类并统计、记录。

  2.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分类的方法和结果。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两种不同大小、颜色、形状的树叶模切卡片每人一套,分类记录卡。

  2.音乐《找朋友》。

  3.幼儿学习资源3第20页。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讨论确定分类标准。

  幼儿操作模切卡片,将树叶抠下,仔细观察,讨论这些树叶的大小、颜色、形状有什么不同,如果把这些树叶分成两组,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2.清幼儿给树叶分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