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 第8课 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3545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3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 第8课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 第8课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 第8课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 第8课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 第8课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 第8课 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 第8课 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 第8课 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 第8课 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 第8课 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 第8课 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 第8课 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 第8课 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 第8课 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 第8课 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 第8课 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 第8课 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 第8课 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 第8课 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 第8课 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 第8课 教案.docx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 第8课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 第8课 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 第8课 教案.docx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第8课教案

8 冀中的地道战

地道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一种作战方式。

《冀中的地道战》分别从冀中地道战产生的历史背景、产生的原因、地道战的作用、地道的样式和特点以及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几个方面来写,歌颂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来的无穷无尽的聪明才智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

课文结构清晰,一共有8个自然段,按照相对独立的内容,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交代冀中地道战产生的原因、背景及其作用。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

从地道的式样、地道的出口和内部结构、如何对付敌人的破坏、如何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四个方面介绍了地道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

点明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指出地道战是我国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

整篇文章由浅入深,娓娓道来,语言平实却引人入胜,是一篇典型的按照几个方面来介绍事物的说明性文章。

这样结构层次清晰,内容分明的说明文,适宜引导学生揣摩、学习作者是如何写出事物特点的。

本文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学习提示提出“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要求。

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能够更迅速地关注到关键信息,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由此提高阅读速度,从而做一个积极的阅读者。

课后第一题通过两个学习伙伴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在阅读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体会带着问题读文章来提高阅读速度的好处。

课后第二题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地道战成功的关键,首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能够发挥智慧,创造新的斗争方式;其次是地道具有设计精巧、易守难攻这些独特的优势和特点;而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人民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保家卫国的勇气和力量,这是智慧的源泉。

1.会认“侵、略”等生字,会写“筑、堡”等生字和“侵略、修筑”等词语,读准多音字“任”;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扫荡、堡垒、岔道、搁东西、侵略、孑口”等词语。

2.学习速读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解决自己提出的关于“地道战”的问题。

3.借助微课,学会运用“圈出关键词”及“边想边概括”的方法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4.快速理清文本结构,了解地道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体会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练习速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读懂课文,画出地道的结构平面图。

1.字词教学

对于生字的学习,以学生自主识字为主。

在默读课文后,提出识字要求:

画出生字词,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以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略、筑、堡、党、妨、蔽、陷、拐”都是形声字,可以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教学“侵”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教学“丘”时,可以用字形演变的方法。

生字书写教学时,注意“略、蔽、陷”等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顺序。

“侵、妨、拐、任、搁”等字,注意部首要正确,可列举形近字与之区别。

词语理解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其中,“扫荡、搁东西、侵略”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进行理解,“堡垒、岔道、孑口”可以用图示法进行理解。

2.阅读理解

初读课文,练习速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交流,说一说初读的时候产生了什么问题,对阅读有什么影响。

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看到题目产生了哪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有没有提高阅读的速度。

之后再说一说在阅读的过程中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有没有促进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根据五年级的阅读要求,要联系全篇,充分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再读课文,读懂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理清全文脉络,弄清楚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可以运用小标题的方式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对地道战进行介绍,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不懂的地方课下查资料解决。

之后进行全班汇报,其他学生认真听,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在介绍、提问、交流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表达运用

课文从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及地道的结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斗志。

教学时要抓住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了解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如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一句的含义;也可以结合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交流讨论“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1.查阅书籍或上网搜集关于作者的资料及与地道战相关的图片资料。

2.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带着问题,运用多种方式反复阅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思考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侵、略”等生字,会写“筑、堡”等生字,读准多音字“任”,并能理解字义,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感知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板块一 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疑问:

(1)“冀中”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

(3)地道里面都有些什么呢?

(4)地道是什么样子的?

(5)为什么要造地道呢?

(6)为什么要在地道里面打仗呢?

(7)是谁和谁在地道里打仗呢?

(8)地道这么小,怎么在里面打仗呢?

2.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归纳如下:

问题

(1):

这个问题是针对冀中的地理位置的。

问题

(2):

这个问题是关于地道战产生原因的。

问题(3)、(4):

这两个问题都是关于地道的结构的。

问题(5)~(7):

这三个问题都是有关地道的作用的。

问题(8):

这个问题是关于如何在地道中作战的。

3.提问:

同学们,在带着问题朗读前,谁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课前搜集的有关冀中地道战的背景资料?

在抗日战争时期(即1942年到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

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4.介绍作者周而复,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周而复(1914—2004),生于江苏南京,作家、书法家。

周而复在7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发表、出版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杂文等,共计1200万字左右。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白求恩大夫》《上海的早晨》等。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带着问题计时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

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侵”是前鼻音,“党、妨”是后鼻音,“略”是边音,“筑、岔”是翘舌音。

“堡垒”中的“垒”读lěi。

“任”是一个多音字,在表示姓或地名时读rén。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

强调书写笔顺的正确,注意“略”第七画是横撇,“丘”第四画是短竖,“妨”第六画是横折钩,“陷”第七画是横折。

强调书写的正确,“侵”不要多写一短竖;“筑”最后一点不要漏写;“堡”下面是“土”,不是“王”;“党”的竖弯钩上面不要多写一点;“蔽”下面不要写成“敞”;“拐”下面是“力”,不是“刀”。

4.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侵略 修筑 粉碎 领导 不计其数

打击 坚持 游击 妨碍 隐蔽 陷坑 拐弯 迷惑 无穷无尽

5.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6.快速默读,要求边读边思考:

“冀中”是什么意思?

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课件出示速读注意事项,教师简要说明)

快速阅读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以下两个:

(1)保持注意力集中。

快速阅读不只要求速度,还要求达到理解文意的程度。

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难保证在极短的时间内理解内容,更谈不上对内容的记忆和掌握。

因此,阅读的速度越快,就越需要我们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这对于保证快速阅读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2)正确处理阅读速度与理解、记忆的关系。

快速阅读建立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不可抛开理解和记忆单纯追求速度,否则,这样的阅读即使再快也没有意义。

因此,提高阅读速度,一定要处理好速度与理解、记忆的关系。

快速阅读必须以一定的理解水平、记忆能力为前提。

一般来说,快速阅读的理解率应保持在70%左右的水平。

7.学生回答,课件相机出示相关内容。

结合查字典可知“冀”是河北省的简称。

“冀中”即指河北省的中部。

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1自然段:

写地道战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2自然段:

写地道战产生的历史原因。

第3自然段:

总写地道战的作用。

第4自然段:

以任丘的地道为例子,具体写了地道的式样,表明这种地道既能保护群众,又能抗击敌人。

第5自然段:

写地道所起的隐蔽自己、打击敌人的作用。

第6自然段:

写地道在实战中起到的防火攻、防水攻、防毒气的作用。

第7自然段:

用“无线电”和“有线电”形象地介绍了地道战的通讯联络方式。

第8自然段:

点明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指出地道战是我国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

板块三 读文解疑,把握重点

1.自由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和重音等。

可以在文段旁边批注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1)教师巡视指导,检查学生对朗读要求的落实情况。

(2)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扫荡”“不计其数”“堡垒”的意思。

扫荡:

指用武力或其他手段肃清敌人。

不计其数:

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

文中形容地道极多。

堡垒:

在冲要地点做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文中突出地道在抗击敌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交流地道产生的原因及地道战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板书:

封锁沟 封锁墙 地道战)

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上修筑封锁沟和封锁墙,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军民创造了“地道战”,坚持敌后游击战。

地道战的作用:

一是有效地保护抗战军民,二是有力地打击敌人。

2.全班交流,引导感悟。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合答案,课件依次出示下列句子,并一一引导感悟。

句段1:

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还修筑了封锁沟和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

(1)引读:

1942到1944那几年——(学生接读:

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还修筑了封锁沟和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读准“冀”“修筑”“封锁沟”“搞垮”“武装”这些字词的读音。

(2)在朗读中感受当时情势的危急,理解“十里一碉,八里一堡”的含义,体会日本侵略军行径的猖獗。

“十里一碉,八里一堡”说明日军在冀中平原上修建了大量的碉堡。

句段2:

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1)教师范读,“奇迹”一词重读,学生结合词典和联系下文理解“奇迹”一词。

“奇迹”指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文中使用这一词语,突显了地道战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功绩。

(2)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简直”一词在句子中有何作用?

这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下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

“简直”一词点明了地道战的不一般。

句段3:

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

(1)指名读,读准“钻”“扑”“空”等字的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听或跟着默读,并圈画出表示地道多的词句。

(2)读后思考:

地道的象征意义及地道的作用。

(板书:

保护自己 打击敌人)

(1)不计其数 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2)象征意义:

各式各样的地道,不仅是冀中人民智慧的象征,更是冀中人民艰苦抗战的象征。

作用:

一是可以保护自己,二是能够更好地打击敌人。

3.小结:

“地道战”确实是个奇迹。

课文又是从哪些方面具体说明的呢?

下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1.通过反复阅读、展开想象、质疑问难、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理解课文,体会地道战的智慧。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地道的结构、作用等介绍清楚的。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同学间相互交流上节课学习的速读需要注意的事项,提高阅读速度,深入理解所读文章。

3.学生概括上节课所学内容,教师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4.过渡: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地道战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地道的作用。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了解地道的其他特点,更深层次体会地道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板块二 抓住特点,精读感悟

1.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第4~7自然段并计时。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出示任务。

①第4自然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地道的总体结构的?

地道有什么特点?

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

②第5自然段是从哪两个方面写冀中人民抗击敌人的?

③第7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结合句子说一说。

(2)学生自读,画出关键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然后适当补充。

①作者以任丘地道为例,按照“地道——洞——气孔”的顺序,介绍了地道的总体结构及地道具有坚固性、实用性、科学性三大特点。

从中可见地道内部设计之巧妙,既能给人们提供战时避难的场所,又是人们展开敌后游击战的重要据点。

②一是在地道出口处设置埋伏,既保护了自己,也打击了敌人;二是在地道内部,借助“迷惑洞”和“孑口”打击敌人。

③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段首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提出问题后,“民兵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回答了地道里如何进行通讯联络的问题。

“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们的吆喝比作无线电,形象而生动地介绍了人们用声音传递信息的办法。

(4)再次朗读第4自然段,教师引读:

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学生齐接读:

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读准“任”“丘”“拴”“搁”等字的读音。

(5)根据图片和内容提问,思考问题:

①地道的内部构造分为哪几个部分?

有什么特点?

②地道战为什么能够成为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方式?

结合相应自然段的内容说一说。

(教师出示地道的相关图片,一边板书一边重复地道内部构造的特点,并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再次提出问题,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①地道内部——高、深;大洞、小洞——坚固、数量庞大、用途很广、面积很大、内部生活设施齐全;气孔——透气、透光。

②地道战能够成功抗击敌人,得益于地道内部精巧的布局和绝妙的设计。

地道一般分布于街道和庄稼地下面,十分隐蔽,不易察觉,为人们抗击敌人提供了掩护;同时地道内部宽敞通风,方便人们存储物资、日常活动,俨然“地下居所”,人们在地道内的活动不受环境束缚。

可见,地道的布局和设计为人们抗击敌人提供了环境保障和物质保障。

(6)快速默读第5自然段,圈画出起提示作用的词语,读准“陷”“拐”“岔”“孑”等字的读音。

思考:

课文是怎样介绍地道出口的?

地道出口有什么特点?

(教师板书重要词语,学生默读后回答问题)

地道出口——隐蔽安全;口外——荆棘、陷坑,口内——坚固的洞、“迷惑洞”,死道——地雷,活道——孑口。

(7)齐读第6自然段,圈画关键词句,说说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①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教师板书重要词语。

(第一行:

破坏 防备;第二行:

火攻 毒攻

水攻 土、沙 吊板 枯井暗沟)

②教师用箭头将第一行和第二行相对应的内容连接起来,并出示短视频小结,使学生能够更清楚地理解这部分的内容。

用土和沙灭火;吊板用来挡住毒气;利用枯井暗沟防水攻。

任凭敌人想出什么毒计,冀中人民都有妙计来对抗。

另外,因为地道都是通着的,还可以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破坏——火攻、毒气、水攻

防备——土沙、吊板、枯井暗沟

③结合连线题进行引读(破折号前教师读,破折号后学生答):

敌人用火攻——用土和沙灭火;敌人放毒气——放下吊板挡住;敌人用水攻——从洞口流到枯井暗沟里。

2.全班交流,结合多媒体的画面展示,课件出示下面的语段,师生共读共悟。

句段1:

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1)学生朗读,读准“搬”“嗡”的读音。

(2)小组讨论: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3)小组代表作答,教师出示课件。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地道里透气性好、光线好,人们在里面可以正常生活。

冀中人民在这既不气闷也不黑暗的地道里边战斗边生产,充满生活气息。

句段2:

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朗读句子,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画上横线。

(2)借助词典、联系上文内容解释画线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展示课件,出示李白《蜀道难》一诗,圈出这一句)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李白的一句诗。

意思是一个人驻守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这里形象地写出了地道“孑口”易守难攻的特点,展现了冀中人民的智慧。

句段3:

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1)朗读句子,重读“打击”“智慧”“无穷无尽”。

(2)结合上下文、生活实际和书上及电影、电视节目中获得的知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3)过渡:

抗日军民巧设地道进行地道战,结果怎样呢?

3.学生自主快速朗读第8自然段,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和重音等,圈画出关键词句。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出示任务。

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2)学生自读,画出关键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4.全班交流,结合多媒体的画面展示,课件出示下面的语段,师生共读共悟。

句段4:

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

(1)学生把课文第1自然段与这一句一起读一读,理解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2)男生读第1自然段,女生读这一句段,教师指名回答。

作用:

这一句与课文开头相照应,总结了上文,说明地道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句段5:

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1)齐读最后一句,教师板书。

(板书内容:

为了粉碎“扫荡”——“扫荡”被粉碎了简直是个“奇迹”——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2)小组讨论:

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小组代表作答,教师出示课件。

作用:

篇末点明本文的主题。

这个总结性的结尾写出了地道战的结果和作用,既概括了全文,又直接从两方面赞扬了抗日军民顽强的斗争精神和无穷无尽的智慧,进一步指出了地道战的历史地位。

5.再次快速默读全文,探究问题: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地道的设计具有坚固性、实用性和科学性这三大特点。

①从总体的结构看,地点隐蔽:

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高深适宜:

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四尺;构造齐全:

住人、拴牲口、作厕所、有气孔;作用极大:

保护群众。

②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

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口内:

活道——“孑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死道——地雷。

③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

④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

6.探究写作顺序:

本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作者是运用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介绍清楚的呢?

课文运用了“总—分—总”的顺序,先介绍了地道的产生和作用,中间详写地道的内部、外部情况,最后总结了地道战的作用及历史价值。

在第二部分,作者运用了空间转换顺序(也就是从一个地点写到另一个地点或其他内容的顺序),介绍了地道的式样、内部结构,如何对付敌人进攻及与外界的通讯联络方式。

7.小结:

在艰难的抗日战争中,顽强的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与敌人作斗争。

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精神啊!

8.过渡:

地道战是多么惊人的奇迹啊!

如果现在要修建一座冀中地道战纪念馆,让你简单介绍地道战,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

9.学生简单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板块三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2.小结:

课文从“奇迹”一词开始,到“奇迹”一词结束。

全篇通过对地道的构造、特点,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巧妙地打击敌人,以及地道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这几个方面的描写,具体阐明了地道战是个惊人的“奇迹”,从而说明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1.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营造学生活动的空间,指导学生多次、反复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解课文,以此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其多思;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其多做;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其观察;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其会说。

2.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训练既要有梯度,也要有条理,从最开始的速读,到初读把握课文大意,再到细读体会写法和情感,目标明确。

特别要注重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参与其中,让读与思、与说、与做有机地结合起来,关注字词等零散的细节,把握文章的整体,落实知识与能力。

快乐练习

训练1

21世纪的绿色住宅

21世纪的住宅花样繁多,适合各种不同人的需求。

如果你是个“小气鬼”,请不妨借鉴一下日本的“太阳能住宅”。

在住宅中普及太阳能发电是日本政府“阳光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通产省计划到2010年将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发电能力提高到500万千瓦,使100万户的居民可以依靠太阳能发电设备给自己提供足够的电力。

政府还和电力部门达成协议,白天居民家庭的富裕电力可以通过普通电网卖给电力公司,晚上或阴雨天气可以从电力公司的电网购买电力,到一定时间进行结算。

日本早从1994年开始普及太阳能发电,并设立“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补助制度”,对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设备给予50%的财政补贴。

2001年财政用于个人购买太阳能发电设备的补贴预算达160亿日元。

如果你喜欢自然,喜欢绿色,就来关注一下刚刚诞生在澳洲的“生态住宅”。

这一款被澳洲的植物学家和生态建筑师视为澳洲的世纪房屋,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室内顶棚空间种植着下垂式倒挂草本植物,室外平缓宽大的房顶或外墙壁爬满藤本植物。

从外部看,整个房屋与周围地面连成一体,完全变成绿色。

预计本世纪中期将全面普及“绿层”,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将将变成绿色的植物编的城市。

而堪培拉每个新建房住户都可得到一份市政府的丰厚“绿礼”:

15棵不同品种的树木和30丛灌木,并在新居落成之日,由身穿绿色制服的志愿者帮助栽种。

德国柏林的新议会大厦也采取了“绿色建筑”设计,所有房间都可以自然通风,冬暖夏凉,而其中消耗的能源,98%都来自太阳能。

也有人提出下世纪要住在“摩天城市”,来解决越来越拥挤的人口问题。

学者们说,这种城市其实就是一座高达千米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