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 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十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时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5550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卷 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十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时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全国卷 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十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时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全国卷 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十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时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全国卷 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十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时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全国卷 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十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时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全国卷 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十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时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全国卷 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十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时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全国卷 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十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时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全国卷 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十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时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全国卷 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十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时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全国卷 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十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时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全国卷 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十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时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全国卷 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十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时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全国卷 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十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时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全国卷 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十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时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全国卷 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十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时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卷 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十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时练.docx

《全国卷 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十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时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卷 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十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时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卷 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十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时练.docx

全国卷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课时练

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课时练

 (建议用时:

10分钟)

1.(2017江西铅山一中、横峰中学联考,24)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2.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B.“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率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3.(2017山东烟台适应性测试一,6)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将维持基本稳定

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C.若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

D.K值具有种的特异性,所以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

4.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也可能为负值

C.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相同的种群,K值也可能不同

5.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某动物繁育中心的某种濒危动物的种群增长速率进行了调查,下表为调查结果。

年份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第六年

第七年

增长

速率

0.50

1.33

2.69

3.78

2.88

1.36

0.09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第四年的该种群数量大约是该环境容纳量的一半

B.第一年至第七年,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从增长型向衰退型转变

C.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种群增长速率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D.对该濒危动物最好的保护方式为就地保护

6.某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锥形瓶中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培养,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

B.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C.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Ⅱ内的开始下降

D.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均相同

 

 (建议用时:

25分钟)

7.(2017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一联,22)下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8.(2017福建四地六校月考,25)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白头鹎(鸟纲鹎科动物)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

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

年份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第14年

增长

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A.这14年中,白头鹎的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该学校中,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

D.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

9.(2017河北荆州监利一中月考,8)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10.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随机选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量为X1、X2…Xn,则样方内生物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为(X1+X2+…+Xn)/n

B.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C.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

D.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

标记个体数×重捕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

11.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

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

在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在一夜间对布氏田鼠进行初捕,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

3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进行重捕,结果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捕获数

(只)

标记数

(只)

雌性个体

数(只)

雄性个体

数(只)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hm2。

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

(2)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_。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所示。

据图分析:

乙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型;甲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型。

12.(2017江西鹰潭一中月考,11)下图甲中,Ⅰ是布氏田鼠迁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图乙是布氏田鼠从迁入该草原到图中的a时期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甲中,DE段鼠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型。

(2)布氏田鼠种群的最大净补充量在图乙中的________点,该点与甲图中的________点相对应。

(3)图甲a时期引入某种生物,鼠群数量明显下降后保持新的动态平衡,引入的生物与布氏田鼠之间最可能是________关系。

(4)由图甲给予的启示是:

对于外来物种的引入要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而且要考虑环境的承载力。

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建议用时:

10分钟)

1.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

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2.(2017湖南长沙一中月考,24)根据图中显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图中所有的植物构成生物群落

B.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地形、湿度、盐碱度等

C.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D.从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

3.(2017浙江杭州四校联考,5)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4.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会杂草丛生,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繁茂起来,最后演变成一片森林,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④

 

 (建议用时:

25分钟)

5.(2017江西铅山一中、横峰中学联考,24)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C.同种生物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D.某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不同水层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6.如图为美国大雾山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曲线,其中a、c、f、g是叶蝉,b、d是啮虫,e是芜菁。

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显示出群落具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B.不同种的昆虫只局限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存活,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

C.图示表明群落的空间结构为随机分布

D.同一海拔分布的昆虫之间无竞争关系

7.下表是科研人员对稻鱼共生系统(即:

同一片农田中既种水稻又养鱼)和水稻单种系统调查得到的部分数据,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处理

调查农

(户)

农药投入

(kg/hm2)

农药使用

次数(次)

水稻产量

(kg/hm2)

鱼产量

(kg/hm2)

稻鱼

共生

118

7.21

3.2

6417.12

372.2

水稻

单种

113

11.02

6.9

6535.26

A.水稻单种生态系统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分层现象

B.稻鱼共生生态系统中的所有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稻鱼共生生态系统没有达到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D.水稻单种系统中物种之间无竞争关系,有捕食关系

8.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物种丰富度低

C.该地能恢复到第4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

9.乔木树种馨香木兰是云南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

研究人员为探讨馨香木兰种群的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调查馨香木兰所处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本研究中调查乔木层和灌木层时最小样方面积为5m×5m,而调查草本层时最小样方面积为1m×1m,可见设计最小样方面积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表为馨香木兰所处的A、B、C三个群落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

物种丰富度(种)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A群落

21.5

35.5

19.5

B群落

22.5

23.8

16.25

C群落

22.0

31.5

13.5

由上表可以看出,三个群落中的________物种丰富度最高。

在三个群落的垂直结构中,丰富度最高的是________层。

(3)科研人员调查了三种群落中的馨香木兰的植株胸径(胸径的大小可表示植株的树龄大小),绘制成下图。

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________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但需结合生物的生存环境具体分析。

由图可以看出,馨香木兰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________型。

虽然现在馨香木兰有丰富的幼树,但难以进一步发育为优势种,其原因可能是幼树耐荫蔽,在茂密的常绿阔叶林下能生长良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树木对光照的需求加大,在与其他阔叶乔木的________中不占优势,从而生长受阻。

10.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请回答下列问题:

注:

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植物优势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种名

山桃

丁香

油松

刺槐

山桃

1

丁香

0.124

1

油松

0.125

0.734

1

刺槐

0.148

0.761

0.884

1

注:

表中数据表示阳坡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变化分析结果。

(1)根据图分析,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

该群落发展至第3阶段时,甲、乙、丙之间为________关系。

该群落的空间结构应具有________现象。

(2)在该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的物种数目即________提高,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____。

有一种鞭毛藻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这说明__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第十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基础小题 

1.D 【解析】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A正确;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B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正确;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2.C 【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依然有死亡率,B错误;图中a指的是性别比例、b指的是年龄组成,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C正确;图中c指的是种群密度,而种群密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波动,D项错误。

3.A 【解析】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中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衰老个体维持基本稳定,A正确;图中的c点增长率最大,但是环境阻力不是最小,B错误;通过镜检观察统计酵母菌数量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原因可能是取样时没有混匀等,而不是因为酵母菌个体死亡,C错误;不同生存条件,环境容纳量不同,D错误。

4.C 【解析】在自然情况下,种群一般是按“S”型曲线增长的。

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零,但也有可能在某个时刻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负值。

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刚开始时种群密度较小,种群密度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也较小。

K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5.A 【解析】从表中数据可知,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在调查的7年内,先增大后减小,符合“S”型增长模型,第四年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的种群数量应为K/2,A正确;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其年龄组成从增长型逐渐向稳定型转变,B错误;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的种群,其种群密度制约增长速率,C错误;对动物繁育中心的该动物最好的保护方式为易地保护,D错误。

6.D 【解析】由于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锥形瓶内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A正确;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B正确;锥形瓶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Ⅳ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多,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内的开始下降,C正确;锥形瓶Ⅰ~Ⅳ中的起始酵母菌数和培养液体积都不一样,因此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各不相同,D错误。

 综合进阶 

7.C 【解析】种群的年龄组成能够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A错误;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④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③影响出生率,推出④为年龄组成,③为性别比例,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未来数量变化趋势,C正确;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③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数量,D错误。

8.C 【解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说明该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第12年时增长速率为1.2,说明种群数量仍然增长,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种群数量大约是K/2,即白头鹎种群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C正确;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D错误。

9.D 【解析】由图甲可以看出:

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图乙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而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此时种群仍表现为数量增加。

在B点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10.D 【解析】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求所有样方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数值;计数时与个体的大小和年龄无关,同种生物个体都应计入总数;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用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

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个体数。

11.

(1)144 高 

(2)8/9(或32/36) (3)稳定 增长

【解析】

(1)如果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的比例相等,则MN=mn,所以N=Mn/m=(32×36)/4=288(只),由于测定的是2hm2范围的田鼠的数量,因此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288/2=144(只/hm2);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捕获有标记的田鼠数量比实际值小,故求得的田鼠总数就比实际值要高。

(2)两次捕捉的雄性个体数为18+18=36(只),捕捉的雌性个体数为14+18=32(只),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14+18)/(18+18)=32/36=8/9。

(3)根据“年龄组成”图可知,甲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乙种群年龄组成属于稳定性。

12.

(1)稳定 

(2)G C (3)捕食 (4)协调与平衡

【解析】

(1)在图甲中,DE段鼠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该段鼠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0,所以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2)布氏田鼠种群的最大净补充量在图乙中的G点,即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该点与图甲中的C点相对应,即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

(3)图甲a时期引入某种生物,鼠群数量明显下降后保持新的动态平衡,引入的生物与布氏田鼠之间最可能是捕食关系。

(4)由图甲给予的启示是:

对于外来物种的引入要遵循协调与平衡原理,而且要考虑环境的承载力。

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基础小题 

1.C 【解析】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需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宜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

2.D 【解析】该图中的所有植物并不能构成生物群落,还缺少了动物和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决定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地形、湿度和盐碱度是影响群落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动物都有分层现象。

3.B 【解析】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即物种的镶嵌式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A正确;由题干可知,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无植被覆盖,故在该岛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B错误;人类的参与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正确;初生演替的起点是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在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经历的时间长,D正确。

4.B 【解析】由农田生态系统演变为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经过长时间的演替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在达到稳态后,物种丰富度、净光合作用产量、固定太阳能总量基本保持不变,而①、③中的曲线都有下降趋势,因此是错误的。

 综合进阶 

5.C 【解析】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但不影响死亡率,A错误;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而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B错误;同种生物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例如有些营养级高的生物的幼体可能成为营养级低的生物的食物,C正确;某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不同水层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是由于不同种群分布在不同空间形成的,D错误。

6.B 【解析】不同海拔种群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图中数据不能显示群落具有垂直结构,A错误;不同种的昆虫只局限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存活,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B正确;随机分布是指种群的空间特征而不是群落的空间结构,C错误;同一海拔的昆虫种类和物种个体数量不同,它们之间会食物相同而存在竞争关系,D错误。

7.A 【解析】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水稻单种生态系统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如下层是杂草,A正确;生物群落是一个区域内所有生物的集合,B错误;稻鱼共生生态系统农药投入少,水稻产量高,还有鱼产量,所以达到了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的目的,C错误;水稻单种系统中水稻和杂草之间有竞争关系,也有以水稻或杂草为食物的生物,D错误。

8.C 【解析】在过度砍伐的森林中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变得更为复杂,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因此,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简单,物种丰富度低;表中群落演替的情况并没有反映出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9.

(1)保证在最小面积内基本上能反映组成群落的物种数量情况(合理即可) 

(2)A群落 灌木 (3)种群数量 增长 竞争

【解析】

(1)用样方法对不同的物种进行调查时需要采用不同的最小样方面积,设计最小样方面积的原则是保证在最小面积内基本上能反映组成群落的物种数量情况。

(2)由上表可以看出,三个群落中的A群落的丰富度最高。

在三个群落的垂直结构中,丰富度最高的是灌木层,因为其种类和个体数都较丰富。

(3)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但需结合生物的生存环境具体分析。

由图可以看出,馨香木兰种群的幼树较多,所以其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虽然现在馨香木兰有丰富的幼树,但难以进一步发育为优势种,其原因可能是幼树耐荫蔽,在茂密的常绿阔叶林下能生长良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树木对光照的需求加大,在与其他阔叶乔木的竞争中不占优势,从而生长受阻。

10.

(1)次生演替 竞争 垂直分层 

(2)物种丰富度 抵抗力 (3)油松和刺槐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解析】

(1)分析题图,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发展至第3阶段时,丙种群占优势,甲、乙占劣势,三个种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该群落出现了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数目越来越多,即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则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

(3)从题表看出,油松和刺槐的物种生态位重叠最大,因此竞争最激烈。

鞭毛藻具有趋光性,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说明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