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考点32群落结构特征与群落演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0094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时考点32群落结构特征与群落演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课时考点32群落结构特征与群落演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课时考点32群落结构特征与群落演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课时考点32群落结构特征与群落演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课时考点32群落结构特征与群落演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课时考点32群落结构特征与群落演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课时考点32群落结构特征与群落演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课时考点32群落结构特征与群落演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课时考点32群落结构特征与群落演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课时考点32群落结构特征与群落演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课时考点32群落结构特征与群落演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课时考点32群落结构特征与群落演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课时考点32群落结构特征与群落演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课时考点32群落结构特征与群落演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时考点32群落结构特征与群落演替.docx

《课时考点32群落结构特征与群落演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考点32群落结构特征与群落演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时考点32群落结构特征与群落演替.docx

课时考点32群落结构特征与群落演替

课时考点32 群落结构特征与群落演替

1.(2015·全国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2.(2014·课标Ⅰ,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3.(2014·课标卷Ⅰ,30)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

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4.(2013·新课标卷Ⅰ,32)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下表为恢复过程一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演替。

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________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

(2)在有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______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6·北京卷,3)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

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

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

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6.(2015·高考浙江卷,5)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7.(2015·海南卷,22)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

8.(2014·江苏卷,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9.(2013·四川理综,6)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10.(2013·江苏卷,10)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11.(2016·四川卷,9)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

研究人员用疏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

个/株,疏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

(1)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法,施用疏果剂后,预测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________型增长。

(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________,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________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________,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015·山东卷,27)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法。

(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

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________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________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______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

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________的种类及数量。

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增强。

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__保护。

13.(2014·四川卷,9)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

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________,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将降低。

一、选择题

1.(2016·揭阳校级模拟)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次生演替

D.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高

2.(2015·衡水四模)热带雨林中,常可见所谓的“绞杀”现象,即某些大型藤本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之上,依靠乔木支撑到雨林高层接受阳光逐渐长大,最终将乔木缠死。

这种藤本与乔木的关系可称之为(  )

A.共生B.竞争C.寄生D.捕食

3.(2016·湖南株洲质检)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4.(2016·兰州统考)如图表示某种类型的群落演替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火灾后,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人类活动会影响其速度和方向

B.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中动物类群的分布

C.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乔木层将逐步取代灌木层的优势地位

D.群落演替达到森林阶段后,物种组成将不再发生变化

5.(2016·河北三市二联)下列关于某地弃耕农田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最先长满农田的都是多年生的灌木

B.弃耕农田最终都会演替成森林

C.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

D.弃耕第一年迁入的大批田鼠数量会呈“J”型增长

6.(2016·许昌三市联考)对群落演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B.裸岩上演替的草本植物阶段,也有乔木的种子迁入,但不适合生长

C.群落演替的本质是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演变的过程

D.人工群落组建后,它的物种丰富度不再变化

7.(2016·贵阳检测)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J”型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是不变的

B.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总是在K值附近波动

C.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D.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都是由光照直接决定的

8.(2016·凉山州二诊)入侵水生动物福寿螺严重危害稻田生态系统,研究表明植物五爪金龙分泌的香豆素类物质对福寿螺具有毒杀作用,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实验中的植物在稻田中的分层现象说明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B.香豆素类物质对福寿螺的毒杀效果与浓度和作用时间相关

C.福寿螺可降低生产者和消费者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使水稻增产

D.栽培适量的五爪金龙植物,可降低水稻与稗草的竞争强度

二、非选择题

9.(2016·泉州质检)研究人员对伏牛山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

请回答:

(1)在海拔500~1600m区域分布有针阔叶混交林群落,调查发现,马尾松、栎树、水丝枥、枫香、香果树五种植物分布在山南坡,而没有分布在山北坡,这种现象表明群落具有________结构。

(2)在海拔200~400m区域人工种植有油松林,油松林的________稳定性比针阔叶混交林高;欲比较油松林与针阔叶混交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一般不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对土壤动物进行调查,原因是许多土壤动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3)在海拔150m以下区域,人们开辟有农田垦殖带,该农田被弃耕后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________演替,在气候条件适宜情况下,该演替经历的阶段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16·黄冈质检)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高度的9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

注:

字母A~I代表不同群落类型,A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C、D、E为发育中期的群落,F、G、H、I为发育晚期的群落。

(1)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________。

在野外调查中,很难从外部特征确定马尾松种群的准确年龄,通常以马尾松立木的胸径结构(种群中不同胸径大小的个体数)代替其________结构,来进一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2)在野外群落调查中,首先识别组成群落的物种并列出它们的名录,这是测定物种丰度的最简单方法。

调查发现,群落A以马尾松林形式存在,群落物种丰富度________(较高、较低、不变),A~I群落发育阶段不同,马尾松林物种丰富度呈________的变化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________期(早、中、晩)最高。

(3)在群落发育晚期,由于不同植物间的________加剧,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11.(2016·河南洛阳统考)如图为某条小河流从高山湖泊进入大河的示意图及A处水域浮游植物在一年内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其中食品工厂会向河流排污。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高山、河流、村庄在生物种类上的差异属于群落的________结构,其中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品工厂向河流排污,导致鱼类因为缺少氧气而大量死亡,使水体变浑浊,但是村庄附近的河流却保持清澈见底,这依赖于该河流的________。

(3)据图推测,A处在1~2月份无机盐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12月份限制浮游植物繁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

(4)调查表明,村庄周围被踩踏过的地方,很难见到高大的植被,取代的是低矮的草,甚至出现不长草、土壤板结的现象。

这说明人类的活动正影响着________。

(5)有同学调查食品工厂附近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时,取一些土壤带回实验室,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导致统计结果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2.(2016·江西协作体联考)某自然保护区沿草丛沼泽至森林依次分布有以及5种典型天然沼泽湿地,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以及5种湿地不同层次的年有机碳储量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

试回答:

(1)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种类具有显著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影响这一分布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

(2)经连续几年测定发现,白桦沼泽有机碳的含量逐年上升,这是群落________的结果。

若要调查森林区某啮齿类动物的数量,应采用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灌丛沼泽相比,毛赤杨沼泽的灌木层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低,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主要取决于动植物的残骸量和________。

课时考点32 群落结构特征与群落演替

【三年高考真题演练】

全国课标题

1.D [灌木阶段由于除了草本植物外还增加了灌木,同时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成为许多鸟类的栖息地,因此物种丰富度比草本阶段的高,A错误。

灌木阶段空间结构更为复杂,B错误。

灌木阶段由于物种丰富度高,其自我调节能力也强,C错误。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在动、植物和微生物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也越来越好,为灌木阶段群落的形成创造了条件,D正确。

]

2.A [稻田中青蛙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项错误;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项错误。

]

3.解析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据此分析可知,在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因森林被全部砍伐后,土壤条件等仍然保留,因此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所需时间较短,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较长的时间。

(3)“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50年”相对于题目信息中的“5万年”来说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故人的作用会加速演替的速度。

人类活动导致向荒漠化方向的演替与“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的演替方向是一致的。

答案 

(1)光裸岩石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从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次生演替所需时间短的原因是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4.解析 

(1)该地是因为过度砍伐造成的森林破坏,所以土壤没变,土壤中会留下原来植物的种子和根系,所以只能是次生演替。

(2)题述群落中草丛群落生物种类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遭到破坏后最容易恢复,常绿阔叶林群落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3)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场所,动物随植物分层而分层,所以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

答案 

(1)次生 土壤

(2)草丛 常绿阔叶林

(3)复杂 植物的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能为动物提供复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

地方精选题

5.A [由题意可知F区和T区的豹没有生殖隔离属于同一物种;T区和F区由于人类活动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两地区豹种群基因库存在差异,在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时,引入T区雌豹后,种群数量增加明显,表明其遗传衰退现象得到遏制,故其遗传多样性增加,A正确;B项强调的是后代性别比例,引入的T区豹会引起后代个体存活率产生差异,没有迹象表明其子代不同性别生存状况有差异,所以后代的性别比例并不会受影响,B错误;由于没有生殖隔离,两个区的豹仍属于同一物种,所以并未影响物种丰富度,C错误;由于T区豹的引入增加了F区豹基因多样性,所以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D错误。

]

6.B [该种灌木空间结构的改变即改变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这种改变只是灌木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不属于群落的演替过程,B错误;大灌木在空间上的均匀分布是个体所需的空间较大,相互之间种内竞争的结果,C正确;幼小和小灌木的集群分布,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有关,D正确。

]

7.B [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A正确;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C正确;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D正确。

]

8.C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为一个种群,A正确。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正确。

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C错误。

由于外界条件的不同及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往往会在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

9.B [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间的信息传递可调整种间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防治稻田害虫,有利于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从而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故B错误;精耕稻田的群落演替受人为因素制约,弃耕稻田的群落演替是自然演替,二者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不同,C选项正确;性外激素诱捕卷叶螟可增加褐飞虱被拟水狼蛛捕食的概率,故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D项正确。

]

10.B [种植植物与不干预相比,生物数量及种类都明显提高,因此移栽植物会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A错误;种植植物后小型土壤动物明显增多,B正确;边坡甲实验时没有移栽乔木,但也有可能发生群落的演替自然长出乔木,C错误;群落演替过程达到相对稳定阶段后不会再继续加剧,D错误。

]

11.解析 

(1)豌豆属于植物,调查其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施用疏果剂后,豌豆蚜的处理组的种群数量应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呈“S”型增长。

(2)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故其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根瘤菌能够将空气中氮转化为含氮的养料,供利马豆利用,而利马豆可为根瘤菌提供有机营养。

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4)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说明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

答案 

(1)样方 S 

(2)二、三 分解者 (3)含氮的养料 互利共生 (4)利马豆 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

12.解析 

(1)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物种的变化是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调查芦苇等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选用“样方法”。

(2)题图中直线p代表t年和t+1年种群数量相等,甲、乙曲线与p直线的交点表明种群数量不变。

在p直线以上的点表明种群数量增加,p直线以下的点表明种群数量下降。

故甲曲线上B点种群数量增加,乙曲线上F点种群数量不变。

a点前,甲曲线代表的生物数量下降,乙曲线代表的生物数量增加,所以甲曲线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湿地恢复过程中,首先要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这是由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其他生物都直接或者间接从生产者获得能量。

恢复过程中,随着生物种类的增加,食物网逐渐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减弱。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中的就地保护。

答案 

(1)水平 样方 

(2)B F 甲 (3)生产者 抵抗力 就地

13.解析 

(1)根据图表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因变量是几种生物的日均增长率,水花生属于植物,其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样方法常用的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福寿螺能以水生植物为食,因此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由图可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越大,鸭舌草的日均增长率越小,因此推测它们之间构成捕食关系。

(3)中密度的福寿螺日均增长率为正值,处于增长状态,因此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的水花生存在天敌,其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

(4)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此时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数据可知狐尾草的增长率最大,最可能成为优势种。

(5)除去福寿螺和杂草,群落里的物种丰富度下降,此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

答案 

(1)随机引入的福寿螺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消费者 捕食

(3)大于 S

(4)次生 狐尾草

(5)抵抗力

【两年模拟试题精练】

1.D [一般植物可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种群密度,动物一般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种群密度,A正确;森林恢复后,植物类型增加,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就会更加明显,光能利用率提高,从而提高了森林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正确;初生演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