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范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68001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人教版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人教版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人教版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人教版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人教版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人教版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范文.docx

《小学数学人教版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人教版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范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人教版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范文.docx

小学数学人教版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范文

小学数学人教版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范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遇问题》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相遇问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材简析:

  相遇问题是行程应用题的一部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个物体运动的有关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主要是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这部分内容又是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及工程问题的基础。

例如数学书58页-8题、58页-11题。

同时,由于相遇问题中术语较多,如相向、相背、同时、相距,并且速度和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此类题目的发展变化也比较多,因此也是应用题教学的难点。

    3、教学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相遇问题的术语:

同时、两地、相向、速度和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这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经历比较、优化等学习过程,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培养学生细致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空间感缺乏认知能力,所以首要解决的就是一些术语的理解,行程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却很少用专业的词语去表述所以我特意设置了真实场景、电脑演示、文具模拟帮助学生建立对于物体位置移动的空间想象感。

  我班的大部分学生都属于龙洞本村的孩子,平时的家庭辅导仅仅限于检查作业是否完成。

虽然三、四年级就开始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行训练,不过一小半的学生仍然感到吃力,对于三步应用题经常会做却不会写数量关系,讲不清楚道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比较差的,比较习惯寻找题目特点,套用相对应的方法。

一部分学生能够利用分析法从具体问题出发,找到解题的方法,对于一部分学困生,抽象概括出性速度和Χ时间=路程这个公式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从复习、探讨问题到解决问题我的步子都比较小,多让学生讲解算式的含义,帮助学困生记忆、理解方法。

  基于学生情况,我选择了例2“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段地铁。

同时各从一端开凿。

甲队的进度12米/天,乙队的进度14米/天,经15天打通。

这段地铁长多少米?

”对“进度”是多角度的,理解差的可以看作是前进的速度,也可以看作工作效率。

  练习的设置从基础题到提高题有一定的梯度,尽量照顾每一层次的学生。

  三、说教法

  教法:

通过情景教学,创设最佳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紧扣教学内容,科学直观地演示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情景,这样把数学问题转化成动态的数学模型展现出来。

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探究,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逐层推进,分散难点,增强感性认识,建立表象、抽象规律。

    四、教学流程:

  教学重点:

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算理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速度和”的含义。

  教具准备:

  学具准备:

两块橡皮

    一、创设情景、逐步感知

  帮助学生理解相遇、相向、同时

  师请两位学生从教室两头相向走—相遇—相背走到头,让学生围绕走的方向、走的结果、走的路程几个问题进行观察。

两个学生走走停停,学生可以观察不同时间里的运动结果,走了的路程、还有多少路程。

这段活动需要一些时间,但对整体认识行程问题有好处。

  考虑学生的基础、教学目标,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

将准备题和例1合并,并为以后的工程问题做铺垫,特意设置了例2,修地铁。

首先学生通过情境演示理解“相遇”、“相向”、“同时”,对相遇问题建立一个初步的直观的认识;再通过电脑的演示,加深“速度和”的理解,知道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的位置将发生移动;最后学生可以利用简单的学具来模拟相遇过程。

通过这3个过程在学生脑海中逐步建构物体移动的空间模型。

    二、探究问题、加深理解

  1、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点什么数学问题吗?

  问题1小强和小丽一共走了多少米?

  问题2:

小强走了多少米?

小丽走了多少米?

  问题3:

小强比小丽多走了多少米?

  2、通过问题2复习:

速度×时间=路程

  3、这节课重点来研究:

小强和小丽一共走了多少米?

理解相距

  4、生上来板书:

100×4+50×4×4

  5、反馈:

板书算式。

同学们对他们的解法有什么疑问就提出来?

  6、小结:

表示他们两个人1分钟走的米数,他们走了4分钟,就是4个150米。

  速度和×时间=路程

  7、再实践,同桌合作,用橡皮代替两人,演示相遇的过程。

  学生可能会有个难点问题:

为什么不列成×,如何处理,体现突破难点?

  可以用演示大家走路花的时间是共同的4分钟,或者可以用这个例子来解决:

上数学课,你一节课多少分钟?

他一节课多少分钟?

他两这节课多少分钟?

那我们大家这节课上了多少分钟?

  根据条件学生提出几种问题,这些问题也很好的将学过的知识过渡到要学的新知识;通过电脑演示分析过程,学生很容易知道“两人每分钟共行多少米?

”,“经过4分,两人相遇”的条件,形象地揭示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第二种解法的理解,也验证了学生的第二种解题思路,从而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解决问题,概括方法

  先指导学生审题:

进度可以理解前进的速度,那就是行程问题,“经过15天打通是什么意思?

地铁的的长与进度有什么关系?

地铁的长可以通过什么去求?

还可以通过什么去求?

  1、能独立解决吗?

  2、说说它们相同的地方?

  3、小结

  这个例题的设置使得本课更具有开放性,一是为工程问题打下了基础,也放开了学生的思维,避免应用题中经常出现的对号入座的现象,

    三、阶梯练习,扩展思维

    1、学生汇报生活中类似问题。

    2、基础练习

  两列火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四班为准备联欢会折纸花,男同学每小时折136朵纸花,女同学每小时折164朵纸花,他们共同折了2小时,一共折了多少多纸花?

  甲乙两个打字员合打一份文稿,甲每分钟打35个,乙每分钟打40个,两人同时打15分钟完成任务。

这份文稿一共有多少个字?

  生独立解答,并说出算式的含义。

  3、扩展练习

    最后,我们来表演一下相遇问题怎样?

  第一种情况:

同时出发,4分钟后相遇。

求路程?

  第二种情况:

同时出发,4分钟后两人还相距200米。

求路程?

  第三种情况:

同时出发,相遇后,两人擦肩而过,4分钟后两人还是相距200米。

求路程?

    4、提高练习

  如果时间不够,留带课后完成。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练习时,我对教材作了处理,力求形式多样,条件问题开放,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课基本练习,要求列式不计算,是希望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对算式的理解上,将时间留给学生说算式的含义,列式的理由,说的形式由点带动面,即由好生带动差生,到同桌互说,借此进一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求路程的算理和解题方法,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